【講真港音】港樂的感恩文化,宗教的兩邊刃

香港的轉變不是一朝一夕,當中結構上的轉變早發生在十多年前,從不同角落不同細節,慢慢地轉變。自華星執笠,十多年前起,大部份大唱片公司新人都變成是家底頗豐的中產兒女時,香港的樂壇突然之間變了很多基督徒,音樂頒獎禮上突然變得很多「thanks god」,「感恩」亦因此成為了香港慣用詞語。

以前叫「知恩圖報」,「飲水思源」,「記得恩惠/萬分感激」或者是「唔好食碗面反碗底」,「邊個人對我好幫過我我會好好報答」,而家就「感恩」前「感恩」後,香港地,diversity 在各方面亦好似越來越少。社會走向基督/宗教化,不是有問題,但創意及表達自由的層面看,基督或宗㪍從來是創意的制肘,在西方社會亦屬建制一方,以前的文化審查,很多亦與宗教組織有關;現在西方社會的保守派,亦全是基督教的地域,例如美國的Bible Belt,英國/愛爾蘭的保守宗教農區社群等。當然,你亦可說宗教音樂亦可以具創意,鄭秀文那些就還算是不過時吧?

對的,「創意」上或者宗教音樂可與時並進,但我在說的是在意識形態及思考上的層面,而香港音樂及社會的基督化亦是偏向這種「守舊backward」的基督精神,即是那種「信者得救」,那種講求「自求多福」,與神的關係的那種舊派基督思維。所以香港忽然很沉迷這種「高山低谷」的「心靈雞湯」,縱使是淺白的老生常談,大家卻因為感懷身世,聽得有深深的共鳴。所以楊千嬅一時感懷身世亦大談「高山低谷」,鄭秀文更要把它翻唱,變為一首「聖詩」。

當然,社會充滿著「真善美」是美好的事,宗教導人向善都是好事;然而,當社會本身充滿動蕩時,仍然以這種「真善美」樂觀精神看世界,則變得是「自我麻醉」,逃避現實——宗教,變成了建制軟化人心的工具。就像是稍前文章提及的信徒歌手王菀之又或是岑寧兒,離地到天堂,完全與現實脫勾。

不過,不要以為這就將宗教打了死刑,有趣的是,早幾年以宗教音樂而打出自己的fan base 的鍾氏兄弟,則示範了progressive 信徒的與時並進,以「宗教精神」的真善美來理性、誠實地回應社會的現況,繼之前一張唱出香港故事的【極】專輯後,他們的新作《未種的花》則再次回應上年的佔領事件。

音樂上《未種的花》保持著鍾氏兄弟【極】的簡潔性及80年代的流行音樂影響,新曲有60年代的搖滾音樂的音色作註腳,配合民謠及gospel 風格,以簡單結構,誠實地唱出了頗為老土的正面信息,口琴奔放美麗,尾段的gospel 合唱更是壯麗,令人想起Blur 的Tender 。歌詞用字風格及訊息雖然有如「未唱的歌」的老,但整首歌聽起來卻不老土,簡潔沒野心,是個輕鬆的聆聽體驗。鍾氏兄弟這幾年的堅持及對音樂的熱情,在香港樂壇上已建立了一個legacy,算是這幾年香港音樂界的一個小成就。

宗教從來都是兩邊刃,Isis 起自宗教,世間無數鬥爭亦全是與宗教有關,同時它們卻幫助了無數的人。最重要的,應是信眾如何可以與時並進,將宗教的「真善美」用現代價值觀演繹,保持著開放、判批的心來回應社會的現況,而不要只是狹義地一味感恩,懷著樂觀的心,一味只係thanks god,oh my。

岑寜兒活在「香港」here,卻離地在如天堂的there

cover

岑寧兒 Yoyo Sham

Here

廠牌:︱ 評分:5

你的評分

[starrater tpl=10]

當代香港文青唱作人代表岑寧兒等了多年的首張專輯【Here】的定名還頗尷尬,here, 這裏,明明生活在這個混亂的香港,但專輯的「這裏」卻原來一點都找不到其他人在這裏的感受,是絕對的離地代表,還真諷刺,亦頗能概括整張專輯的感覺︰沉醉在自己的小確幸,離地地樂觀,感性卻空洞。

【Here】當中包含了Gospel, a cappella,folk pop, World music 等的音樂影響,美麗渾厚的和音Harmony,柔麗的vocal,輕浮的假音及氣聲,層次極佳的音樂編排,確實是一張適合天氣晴朗的星期天的專輯,但想來想去,又發覺,原來這只是適合沒什麼事幹的星期天自家cafe 式音樂設定。

專輯的歌與之前她的作品類似,都是探討個人存在及感情世界,卻用一個極平靜的調調,嘗試以一些「小聰明」的意象來表達深厚的感情,像《空隙》中的「該怎麼形容 像一個球 又像一個洞 它越大越滿卻越空」,又或是《含羞草》的「我的影子 長了一棵含羞草 誰碰到了我 也就碰到了它」這些意象,有點像中學時上文學課學生用盡力想的那些意象,不差,亦難稱得上獨特及深刻,適合個人沉溺,或者。

講述感情關係的《空隙》與《You and I》,前者有盧凱彤編曲,較像90s pop rock 格局;後者更有Jerald 配編慣大熱情歌的Ted Lo出馬,則較像60,70年代的pop ballads,出動煽情弦樂,還是敵不過歌詞本身的空乏,煽極也煽不到多少情。倒是仍然是極有蔡健雅影子的《Mask》效果最佳,偏向chamber pop的小品格局,尾段加入的弦樂等都見奇哥的功力。

見證專輯的創意不足,當然是兩首翻唱作品吧。嘗試加入戲劇感及Tango的《光之翼》則像一個現場acoustic 版本的翻唱,現場版本的感染力及現場感或者會更好;翻唱《Twistable Turnable Man》則令我好奇,為什麼我不聽回Andrew Bird原版?意義究竟何在?我真的想不通。

專輯最精彩的,還是開首的《明天開始》以及單曲《哪裏》,前者是個愉快的音樂歴程,內容說什麼都沒所謂了;後者有Jerald的R&B及funk處理,算是聽得最投入。

或者,岑寧兒頗能代表當代的年輕歌手及一眾富裕的香港年輕人,像王菀之一輩,中產家庭出生,有宗教背景,通常衣食飽滿,追求生活品味。縱使世界紛亂,他們還能樂觀地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就像《Glow》一曲的樂觀,「yes, everything you touch turns into gold / yet you won’t let it show, cause you don’t even know」的猶如聖詩的超凡調調。

或者,他們追求的「藝術」不是當代藝術著重的「叛逆顛覆」的精神,而是追崇封建年代建制藝術的high art 藝術家地位及藝術家的傲慢。音樂無疑是可成為避世的工具,但當一個歌手的聲音唱出無物,sing for nobody的時候,那我在想,這種音樂,真是放在Cafe 上播亦有點無謂,究竟為誰而唱。像寫友誼的《不枉我們張山十年》,這種歌詞我讀書時寫在紀念冊亦嫌老土作狀吧,為什麼還可以出現在專輯裏?是我不夠潔白純真嗎?或者,這音樂只是不適合我聽罷,我只不過是想貪心一點真心喜歡這個香港力捧的新音樂talent 而矣。

最後,這專輯有奇哥助陣,奇哥的音樂造藝不用懷疑,但這張專輯為何這麼generic?我終於記起,當年自然捲的精彩,原來還要多得娃娃的歌詞及個性。

【講真港音】香港音樂,你受夠了嗎?

未聽欣宜新作,其實滿心期待,大家反應很熱烈。因為能夠終於不再以「瘦」為人生目標,有勇氣地擁抱「肥」的身份,再將這身份變為音樂comeback 的主打,在商業層面至個人層面亦實在是值得拍手掌。可想到欣宜一生應與「肥」這label 在搏鬥,世間亦只關心她的體重,當中的心理壓力及心理掙扎的沉重等如多少坐山,就只有欣宜自己知道;能夠get by 做個開心肥人,可想欣宜亦不再是小朋友,心理素質極佳極成熟。

在香港主流樂壇敢不一樣,確實是不容易。不知是否因為這個原因,一聽到首歌音樂本身呢,又原來又係同一樣。當然,一定會令人想起王雙駿為容祖兒做的《跑步機上》,同樣愛參考歐美作品,陳奐仁都曾經交出過開開心心出色的《心花怒放》,不過,這次《你瘦夠了嗎》就真是肥不起,編曲上的整色整水還是掩蓋不了那80、90年代平庸旋律的弱勢,頗有楊千嬅那些跳老舞的國語歌《Ready or Not》或是《色惑》的影子,製作水準亦低,vocal 上完全聽不到欣宜把聲的特質。

然後緊接聽另一新單位李威籲的作品《致你明言》,由獨立音樂人 何沛澄編曲製作,而其唱片公司叫Hong Kong Modern Creatives,我亦是滿心期待,以為是2015年的新talent,新創意氣息,怎知,喂,做乜翻唱劉浩龍舊歌呀?填詞又是那種用字又是那個愛情主題,編曲再努力亦無用了。

講到口都臭,香港樂壇仍擺脫不了舊思維,舊工廠式製作,那種「對準市場」,覺得「要咁大眾先接受」的方式的,一世都不會有改善的了。佔領過後,現在是針對水貨客的階段,大家都嘆息香港變到只是服務大陸人。是的,很多人都明白了,但很多人卻不能一理通百理明,明白到這種「恩主」心態,這種只為求討好人,妥協的態度,其實正正早滲透全香港,亦是殺害香港發展及創意的其中一關鍵——音樂,亦然。若然大家不是一窩蜂去製作「大眾愛聽」的K 歌,今天的樂壇就不會變成這個連「大眾愛聽的K歌」都做不好的音樂市場。社會不斷變,潮流轉,口味亦不斷變,舉個例,英國主流若然仍沉迷在boyband girlband, 那何來出了Adele及今天的Sam Smith?

個人創意,豐富卻獨特專注的音樂影響,正正是成功出色音樂人的重要元素。做來做去都係那種音樂,你真係受夠了嗎?

中和一下,不如聽聽「以肥出名」的Mama Cass,亦即是The Mamas & the Papas的女主音,亦即是California Dreamin’的原創者,忠於自我,是香港亦是大家,共勉之。

是李逸朗傻?還是香港樂迷傻?

很久沒看過903頒獎禮,今年因為一連串香港事令我突然再感興致,看了今年的頒獎禮。一如以往,903頒獎禮都是大玩煽情牌,今年再鋤強扶弱,頒給在樂壇浮遊一陣子的林奕匡及浮沉更耐的方皓玟,都令不少樂迷十分感動,覺得他們的努力終被認同。

原本以為這種同情心,應是給所有在努力的歌手,而不獨是給某些樂迷偏愛的。不過,我錯了。

另一邊廂,同是不紅不黑的歌手,原來就算有同樣遭遇,但樂迷一樣覺得他們抵死,努力做音樂也只是不自量力。當然,是的,我是指李逸朗。

好坦白講,我真係唔記得邊個係李逸朗,不是有這首歌這專輯,我也不會想起這個歌手,這個歌手任何的歌我早已沒有印象;而他早已經消失在樂壇,原來走了到大陸發展,一走走了五年。他不是紅遍強國的GEM又不是「樂壇慈僖」容祖兒,又不是樂壇小強TOMMY,又不是那些英皇出鏡率過高的歌手,應算是harmless 吧?但我不明白為什麼樂迷可以對他這樣惡毒,給林奕匡及方皓玟的同情心去了哪?

一個歌手沒有唱片公司財力支持,仍然自資出碟,並嘗試以這張碟說出自己北上的離鄉心情︰

呢幾年,每次遇上不如意嘅事都想返香港、都想屋企,覺得自己好似去咗外太空咁,冇朋友、冇家。

有什麼好笑,換著是其他歌手,大家不是會已經十分同情了嗎?是因為他是英皇嗎?就算是英皇其他歌手,大家反應亦應該冇咁惡毒?好了,明了,點解他努力做音樂仍然得到恥笑,原來因為佢做了首被稱為「傻仔」的《傻女》。

其實《傻女》有什麼問題?用一個不同手法去唱一首經典歌曲,用即時粗糙的錄音手法像VO 配音樂的電台劇場一樣的手法表達,有什麼問題?就是因為這是與別不同,就是因為這是不是「正經的唱歌」嗎?

這就是香港聽眾的問題,心胸狹窄,他們不會取笑容祖兒以「我是歌手」形式唱《這麼遠那麼近》更不會恥笑王菀之悶到爆咁唱四大天王的歌,因為果D 歌都係格式化做法,所有都是計過度過,不會嚇親你地班細膽聽眾。相反,呢一首《傻女》,只係用一個lo-fi 手法呈現,你地個個就要恥笑人家係「香港樂壇救星」,我終於明,不只政壇有虛偽左膠,樂壇亦有。

在香港樂壇,創意是不受重視的。寧願聽到一些一板一樣的悶到核爆的歌,都唔想聽到一些敢用不同手法的作品。唔好怪製作人做悶歌,因為市場需求嘛,係咪?

李逸朗整張碟【Fly me to the Earth】封面已話你知是playful,加上選曲有心思,韋啟良的編曲都有落苦心,例如另一首《是不是這樣的夜晚你才會這樣的想起我》加入field recording的環境聲及日常聲音的拼貼,是香港樂壇很耐冇聽到的approach,對上一次已係梁基爵為楊千嬅做的《田中小百合》吧?再唱老土到爆的《梅蘭梅蘭我愛你》編成輕快版本,中間仲加入《Loving You》,你敢說這不是創意?Come on!

在香港地,只有唱到好「標準」的唱法,才是好唱功,才能稱為唱得好聽。只有唱得字正腔圓,只有唱得好才有資格唱歌;只有production value高的作品,才稱得上好作品。講到尾,一來接受能力低,二來離不開精英主義,是只承認市場盛行的精製音樂product 的美學?

我突然諗,響香港有創意的組合也不會flourish 的,我諗像Sonic Youth 翻唱The Carpenters的《Superstar》都一定會被恥笑。

我明白,一個歌手沒有地位及說服力的話,做什麼都人會沒有了那個credibility。我不是說不可以笑李逸朗,我笑你你笑我,這是正常;但一面倒恥笑,就連「音樂樂評人」及hardcore 樂迷都排著隊加入恥笑李逸朗行列,我就覺得好悲哀。李逸朗,只好怪自己埋不了903 堆,做不了苦情歌手吧。我只想說,碟中所有歌都比起什麼《高山低谷》及《分手總約在雨天》來得有意思及好聽多了。

延伸閱讀︰圓夢自資出碟

我是歌手容祖兒?

經《樂觀》及《天然呆》後,以為容祖兒由黃偉文主理的大碟將不會走大眾路線,點知年都未過容祖兒就推出新歌,翻唱張學友九五年自己作曲的《這麼近(那麼遠)》,哇,Alex Fung 越編越大器,把這首九十年代經典「K歌」編得十分豐富及大器,層層遞進;容祖兒亦唱得肉緊投入,每一字每一句都好用力唱得很投入,尾段的爆seed亦很強勁,充滿氣勢,整首作品很有舞台劇的劇感,單聽已有唱歌七情上面的畫面。

咦,喂,等等,點解呢D 畫面仲諗起一D 觀眾好投入醄醉o既片段?咦,等等,呢種每一隻字都梅得咁細,唱得咁用力的唱法,點解咁似大陸果個好受歡迎的歌唱節目?果個,《我是歌手》,果個被笑為「鳴叫」的音樂節目喎。

【我是歌手】的音樂班底本身就是香港音樂人,彈琴的是黃丹儀,而音樂總監是梁翹柏,雖然被鬧「鳩叫」,但是其實音樂都是大陣象都是十分大器,喜歡這種傳統「大器」音樂的樂迷當然會愛不惜手啦。容祖兒將【我是歌手】模式搬落派台作品上,則擺明是食條【我是歌手】的水,亦係為試翻唱市場的水溫,睇下自己有冇市場,既簡單又環保又有經濟效益,對一個商業歌手來說,何樂而不為。

不過,既然係充滿住【我是歌手】的影子的歌,點可以冇【我是歌手】的現場觀眾的投入表情以及一眾掌聲及評語?睇住呢個片,確實係覺得首歌好聽左好多喎!

樂壇版 Boyhood,二十年砌起的樂壇人瑞

yeung20

剛看Richard Linklater新戲《Boyhood》,橫跨12年的拍攝,說的是一個童年成長故事。花三小時看一個不算特別的成長故事,可圈可點,但當你記得這是《Before Sunset》(*注一)的導演Richard Linklater的作品時,那你就知道原來他又在玩電影時間與真實時間的對比,又再次把人生的mundanity 變成電影上的大浪漫,再讓你反思何謂生活。

原來一個小孩的成長故事才不過十二年,那難怪楊千嬅在網絡被戲謯為「樂壇人瑞」,因為她今年已入行廿週年,那些什麼《少女的祈禱》,什麼《小城大事》原來已是十年以上的歴史,時日如飛,life is really short。

樂壇環境不健康,令到上一輩的歌手的life span 變得特別長,令人唏噓樂壇的病態發展,但從歌手角度看又其實充滿神奇。楊千嬅唱了廿年,上年又再上「年輕人電台」903的頒奬台再奪女歌手金獎,如果承認以前小報的「商台家嫂」等的外號,那現代「商台愛女」非楊千嬅莫屬。

對「七十後」來說,香港樂壇hidden gem 是林憶蓮,不時向人推薦那張唱片如何有意思,她的sidetracks如何好聽;對「八十後」來說,樂壇hidden gem 則是楊千嬅,樂迷依然不斷分享楊千嬅的非主打及那張才是楊千嬅的經典等等。兩者同是屬主流大路上的小路小眾路線,你喜歡的可乾脆形容為「另類流行」。

扯到那麼遠,其實還不過是因為楊千嬅這二十週年的新主題,原來是賣回憶。賣回憶,楊千嬅與其他歌手早做過,亦賣到爛。楊千嬅入行十週年就有首《郎來了》(*注二),坊間反應一般;入行廿年林夕再來一招《很不容易遇見愛》回應《姊妹》,韓式情歌格局,高音位亦似足《姊妹》,天時地利人和,反應都比起十年時的《郎來了》好一些。

不過,好戲來了,對上一次合作已是2005年專輯【Single】的黃偉文,經歴過一連串高調的和解後,終於正式合作,帶來最新作品《最好的債》,終於pay off,不過四日,youtube 已有五萬點撃,以楊千嬅作品的track record 來說是超額完成。

黃偉文的歌詞一直愛賣金句,這次亦不例外,原名「馴悍記」的《最好的債》金句處處,「一樣難匹敵 光陰那樣快
慢被分解 怒火變靜態 愛撒野的小孩 被教得很乖」見其功力,意境宏大,亦承接了林夕幫楊千嬅寫的佛性歌詞的個性。這句亦是絕︰

我 恨你恨到 比宇宙更大 被年月 壓縮到最小 紙碎一塊
隨風散落 鬧市中 鋪滿在 路過的街 我決定不帶

這絕對是他近年在《青春常駐》後的另一回勇佳作,亦是近年樂壇中少數的出色歌詞。當然,通篇計卻仍然有感堆砌,「鐘點」是問題字,「曾陪伴似天使」等的比喻亦太過幼稚老土。不過,以前樂迷常比較楊千嬅的大碟中黃偉文填得好還是林夕填得好(或者2014年的林夕關心香港前景問題,根本沒有什麼心機填給楊千嬅)。這次則不用懷疑,是黃偉文壓倒勝利。

當然,這首歌更令我興奮的其實是也相隔了一陣子沒合作的雷頌德的音樂。我們是不是犯賤,以前嫌棄雷頌德寫的歌惡俗,現在到沒有歌曲有本錢及資格惡俗流行,我們才要記掛那些易口順暢的K歌年代。一首作品在市場上「好」不「好」,夠唔夠K,hit不hit 到,有時其實可以很簡單的,跟住唱就知了︰唱完自我感覺良不良好,有沒有發洩作用,有沒有喘氣流汗甚至有點眼濕——我親身為大家試過,跟住唱呢首密密麻麻的《最好的債》,我見頭暈。

當然,K 不是要貶低這作品,這作品在旋律上寫得纏綿連密,過度都是上等的;音樂遞進上亦是有做到很subtle 的處理,楊千嬅的演繹亦是很細卻做到遞進的。「紙碎一塊」的那個harmony的美妙,還不及最後的那個拖慢轉三拍位置驚喜,這是我聽雷頌德這麼多年以來真心覺得他是inventive的一次,是香港流行樂絕少會做的事來的,絕對是點睛的處理(《火鳥》陳輝陽亦有類似處理)。

長篇大論,還不過是因為回憶作怪。我其實很想知道現在在讀書的年輕人聽乜野,鍾意什麼歌手的,連詩雅定C All Star?不過,不再是學生就真的很難再明白那種來自封閉校園裏那些青春期的buzz,而903 等電台就似係嘗試將我成長的年代依然永遠放到最前。對我來說,那個校園時期的歌手永遠只會知道是陳奕迅、楊千嬅、梁詠琪、陳曉東及陳慧琳那堆。

這次的楊千嬅,實很像我看Boyhood的感覺,簡單來說,這是一部賣人性賣感情的作品,而這些東西其實可以是十分沉悶及陳腔濫調的。楊千嬅這十年八載亦很陳腔濫調了,不過,到了最後楊千嬅的最新project 就是要賣感情,就是賣回憶,整個marketing 包括連紅隧廣告都是賣回憶,至少落點很準,執行亦很準,這次楊千嬅確實擊中了市場,再次找到了焦點,就如她在903台上簡單說一句「我仍然好珍惜獎項,因為年紀大,代表生命在倒數」,就似乎很概括了這首歌賣的情懷。

「樂壇人瑞」,確是不簡單。

注一︰楊千嬅曾說過她很喜歡電影《日落巴黎 Before Sunset》

注二︰楊千嬅入行十年時正是林夕的「楊千嬅是我的一塊肉」出現時

延伸閱讀︰

【專訪】楊千嬅───重新演繹「自己」(II)

走一遍楊千嬅的時光隧道

《小明探阿爺》哈哈笑的政治諷刺

hahahahart

(圖片取自網絡,岳敏君作品)

李家仁都算是個神奇的人物。記得兒時在【閃電傳真機】一看到他便有反胃的感覺(對不起,我自小就比較憤世),對一個小朋友來說,他幾十歲人——有趣是現在望落他,覺得他沒有怎麼長老,自己卻確實又大又老了——用自己的財力上電視,唱兒歌爭做明星,真係很趕客。人大了,可能不再要被迫在電視上看到他的關係,倒覺得他還幾有趣,甚至覺得,他這種「玩」音樂的態度,不視音樂為搵食工具而視音樂為興趣,倒是更值得欣賞,更是「愛音樂」的表現。

到後來他拍上何沛澄與韋然,合作的「小明」系列,可算是他的「音樂事業」的一個里程碑,年輕的何沛澄的新銳編曲與及韋然那刻意含糊的歌詞更使他由「柒」變為「edgy」甚至cult。韋然含糊而童稚的寫作手法寫的一系列有關現實香港政治的「小明」,往往產生一種奇妙的對比。他筆下的小明故事全部都存在著一種模棱兩可,它們看似在歌頌中國或中港融合,但當中卻有一些唱反調的字句,產生一種荒唐的感覺。

「小明系列」的motif/signature是「哈哈笑」的場景,「哈哈笑」是一個很奇怪的字,「哈哈笑」不是指微笑亦不只是大笑,而真是「Ha Ha Ha」地笑,而越誇張的笑就越有戲劇效果,亦越有一種不自然的感覺。同時,「笑」,通常不只是可以開心地笑,這種笑,可以是自願的笑,有時卻是強裝人造的笑;有時是傻笑,有時是苦笑,甚至是因為一個時代的荒謬而發出的無奈一笑。「哈哈笑」總有著一種很怪誕的語言力量,無論是象徵性的還是實際上的意思亦然。它讓我想起英國出名玩藝術的含糊與荒謬的art duo Gilbert & George,這亦讓我想起岳敏君的作品, 亦讓我想起絕對是WTF的強國經典《哈哈笑之歌》。

講這麼多,還是因為李家仁的新歌《小明探阿爺》,可謂是整個系列最satirical,最弔詭的一首。因為在這個政治敏感的時刻,這種幼稚的和蟹風格既可理解為「曲到直」亦很易被以為是「直到曲」。不過,只要對局勢稍有認識都明會認同「阿爺你好嗎」與「乖孫我愛你」的相映成趣實在抵死啜核,而「爺爺讚佢好醒目,識得冇亂講嘢」,「爺爺讚佢好識做」等等的反諷確實是「此家獨有」,韋然那接近黎彼德的童稚寫作手法所做出的荒誕幽默已經接近黑色幽默的境界。這段尤其妙

北京笑 香港叫
阿英會否識得笑
哈哈笑 哈哈笑
小明不明也在笑

當然,不少人會以為因為李家仁是親中派而以為歌曲就是一首賣港歌吧?這個亦正是「小明系列」的有趣之處,亦是香港曲詞編主流分工的獨突之處,究竟誰是真正背後的主腦,真正的聲音?正如陳奕迅一路唱《同舟之情》卻另一邊廂唱小克的《主旋律》及林夕的《斯德歌爾摩戀人》,有些事,是要用智慧去明白的;而要用智慧去明白的,往往才是真正的好東西吧。

今年除了有硬橋硬馬的《雞蛋與羔羊》外,還有首在假行進曲的「twee-pop」《小明探阿爺》,是不錯的一年吧。

小明探阿爺
曲、詞 : 韋 然 編曲、製作 : 何沛澄 唱 : 李家仁

飛機 飛降下了
北京一片盛況
今天的天氣晴朗
阿爺你好嗎

北京的天氣幻變
京腔一按在線
北京歡迎你
乖孫我愛你

小明搭飛機
上北京 探阿爺
爺爺讚佢好醒目
識得冇亂講嘢

小明確精乖
買枝酒送阿爺
爺爺讚佢好識做
乖孫佢真抵錫

北京笑 東京跳
噢班馬仔呱呱叫
北京笑 豬仔叫
家人港人發達了

北京笑 香港叫
阿英會否識得笑
哈哈笑 哈哈笑
小明不明也在笑

中華史 五千年
廿六卷 列終始
頌三皇 書五帝
說春秋 終戰國
秦一統 漢拓張
魏蜀吳 號三邦
南北朝 相對立
唐興起 隋遂亡

孔子笑 諸子跳
老子說聲不得了
關公笑 張飛叫
孔明小明也在笑

經五代 有十國
宋富裕 武功弱
元吞金 併宋土
明武略 航七海
清入關 固四疆
久治亂 太平火
湘家軍 撐中興
列強侵 國半亡

小明搭飛機
上北京 聽國情
爺爺讚佢好聽話
識得冇亂玩野

北京笑 東京跳
噢班馬仔呱呱叫
北京笑 豬仔叫
家人港人發達了

北京笑 香港叫
阿英會否識得笑
哈哈笑 哈哈笑
小明不明也在笑

孫中山 立中國
日侵華 屍遍巷
東方紅 太陽升
共和立 蔣遷台
三五反 亂初萌
大躍進 遍飢荒
文革禍 無從問
論功過 誰能講

精仔笑 蠢仔跳
阿英阿鋒握手了
青蛙叫 水滾了
精人蠢人正亂叫

鄧小平 三上落
四人幫 終擊破
民要糧 找紫陽
總書記 有耀邦
行革新 慎開放
摸石頭 走過河
痛貪污 似惡夢
悲綠逝 淚未乾

北京笑 東京跳
噢班馬仔呱呱叫
北京笑 豬仔叫
家人港人發達了

北京笑 香港叫
阿英會否識得笑
哈哈笑 哈哈笑
小明不明也在笑

大步走 向前望
深改革 國富強
港與澳 同回歸
一國中 行兩制
神舟五 飛上天
主奧運 辦世博
聲名顯 美名揚
新中國 得小康

乜都鬥 不識笑
發水笑聲飛天了
穿窿褲 不穿了
小強小明發達了

利當頭 道德亡
水污染 貨假貨
黑食品 難安枕
法未依 濫權多
小香港 要自強
民主夢 寄將來
大中華 分兩岸
統一日 笑啊啊

新青年理髮廳以獨立姿態行使香港主流的虛偽無恥

(圖取自Facebook)

最近高登以極度「煩膠」的spamming手法催促新青年理髮廳回應抄襲事件,包括在新青年的FB 不斷留言以及在各大網絡平台留言發文。我們亦早表發立場,認同唱片封套一定是抄襲,而其他的指控則不太成立,並認同新青年應盡早公開回應,因為他們一直靠Facebook與樂迷對話,一直不回應則明顯是藏頭露尾、閃閃縮縮的行為。

我們見風頭火勢,筆者亦忍不住聯絡新青年,簡單直接問他們打不打算回應,並後加一句「有沒有興趣經我們平台發表回應並做簡短訪問」,原意是想幫他們正正經經發表回應並解釋事件贏回民心的,怎知我得到的是「沒回應」,一片空白。偉大的Facebook讓我睇到他們確實是跟足Facebook的,因為message被寄出後不足五分鐘已經被他們read了,但他們卻不屑回應。由此可見,新青年確實一直在Facebook閃閃避避,睇到扮睇唔到大家的指控,就係唔回應你,吹咩。

在那一刻,我已經對新青年死心,坦白說,我不是因為我們是「傳媒」所以他們需要回應我,而是這個「不回應」讓我覺得他們與他們在音樂表達的那種親和友善的本質是互相違背的。我自己本身是一個音樂癡,有生之年寫過不少電郵給世界各地的獨立音樂人,我每每得到回覆,而且回覆都是親自的認真回覆且不是template式答案,特別有一種親切感。相信不少樂迷都有這樣的體驗?外國獨立音樂人的熱情態度總是讓人明白音樂的美好的,他們總會特別珍惜人家喜歡自己的音樂,這亦正正是獨立音樂的可愛之處。或者,分別是他們求的是知音,而香港的音樂人更多的是要「搏發圍」,「搵餐食」。

這又讓我想起,當我之前寫新青年為獨立樂隊時,行內朋友即時私郵我說「人家自己說他們不是獨立樂隊喎,只係組合」。或者,這是我的自作多情,我以為新青年揭開了香港獨立音樂的新一頁,利用Facebook, youtube等網絡平台宣揚自己音樂而不用去投靠主流媒體,並成功「走紅」,起了一個很好的示範作用。怎知,獨立的宣傳營運手法是真的,但是主流的虛偽無恥卻同樣貨真價實。

新青年終於在Facebook回應抄襲事件,以下是他們的回覆

對於近來有關對新青年理髮廳創作的睇法以及指責,我地在此作出以下回應:

新青年理髮廳並沒有抄襲任何創作。

這大半年來,我們專心做自己喜歡做的創作,日後我們仍會繼續專心做自己喜歡的創作,始終如一。

這個回覆,忽然讓我想起當年蔡健雅抄襲事件的經典回應「自己寫歌全憑良心」,因為兩者都是嘗試以B第二件事來影響大家的判斷。這種「我沒有A,但我們B」的詭辯方法,基本上是沒有直接回應抄襲事件,反而是想用第二件事來粉飾太平。這種邏緝混亂,有趣地正正亦是近年左膠最愛的思維,面對大是大非,他們都可以有「我們不要只看到AA的問題,反而要留意BB,更加要反思CC」。

copycathk2

稍有判斷力的人都知道,抄襲跟你專心做自己喜歡的創作有什麼關係?你有沒有抄才是事件焦點吧。引用高登名言,「若要人不知,唔好咁白癡」,就連原創作人Nous Vous先是表達認同封套是抄襲及後更親身留言,他們還敢用這種「係冇抄喎,點認o者」的方法回應?

fbcopycat

新青年理髮廳的封面抄襲是基本上不能否認的事,若然要解釋,亦是需要正正經經的解釋,公開分享創作的過程及細節,那才是正常的解釋。現在這種回應,與以往雷頌德一輩香港音樂人的抄襲回應是同出一轍,均是厚顏無恥。

「人無恥最無敵」,香港不少無恥歌手一樣繼續成功上位搵食,新青年理髮廳相信仍然能闖出一片天,繼續吸引一班「不要只攻撃他們抄襲(AA),亦要留意他們創作的努力(BB),更加要反思其實係咪可以因為他們抄襲就抹殺他們的努力及成就(CC)」邏緝的支持者。沒有足夠「大愛」的人如一眾樂迷如我,則只感到大失所望,不能克服被欺騙的失望感覺,僅能在此與新青年理髮廳割????。(這種感覺有點與當年知道王雙駿《我的世界末日》的瘋狂抄襲一樣後的感覺,好hurt的其實)

不過最後,整件事件亦不是全面負面的,慶幸香港還有高登,這種spamming 式的人海式窮追猛打其實都是抱著「新聞求真相」的精神,最終亦証明這策略是會成功的,這種由低下市民發起的追查行動正正是香港傳媒腐敗的情況下的真正救贖。追打左幾個月只贏到人家幾句的回應係有d 反高潮,但係幾個月的努力畀大家睇穿高登仔極度不滿的新組合,算係贏返條氣吧?

當中國變為世界,當荒謬變為平常

chinataiwan

【中國好聲音】在香港區招慕參賽者時,我已經狠評整個電視節目的「大中國」式的陜隘意識形態,明明是「中國好聲音」,但當時的tagline竟然是「讓世界聽到你的聲音」,以「中國」為「世界」,正是大陸的典型的狂妄自大的心態。同時,在香港現今被大陸全方位的侵略及破壞下,而且香港一向是一自我個體,有自己電視台,有自己的觀眾層,參加【中國好聲音】明顯是矮化香港的行為——而且還是幫忙宣揚「沒有中國香港早完蛋」的論述的幫兇。

【中國好聲音】是一個極度政治化的節目,它的存在成為一個權力,它的權力全是因為它的龐大,它的龐大是來自那過億的觀眾,而這個觀眾正正是吸引那些想走紅的歌手的最佳途徑。只想成名只想擴闊自己觀眾層的香港歌手當然不會看到這個節目的政治含意,因為他們眼中就只有成名,就只有為自己事業著想的想法——當然,他們可能對世界的認識及知識也可能局限他們的良知吧。

所以,上一集已經存在的「中國台灣」(read more)、「中國香港」的問題,節目把人家說是「台灣」在字幕上改為「中國台灣」,同樣把香港改為「中國香港」這種極為醜陋、小器的行為,這些眼中只有成名的人當然會視而不見。所以,這一集終於可以參賽的他們,當然可以不覺羞恥、字正腔圓地說出「我來自中國香港」。

明眼人一看就知「中國香港」是一個典型中國肉酸小器的政治處理,明眼人一看就知明明就是香港,上海不是中國上海北京不會是中國北京,加上中國明顯是荒謬反智的,但是,這班參賽歌手就只會以自己「圓歌手夢」來轉移討論的視線,繼而所有觀眾、支持者都會用同樣論調去為偶像辯護,間接認同這種明明是稍有分析力都知道有問題的做法,並對批評者回應「不要太政治」等——這種潛移默化,正正就是整個節目最可怕,亦是筆者最痛恨的影響。

要大眾認同一個權力一個政治體系很簡單,就是用力量、權力讓下面的大眾覺得我們是敵不過上面的政治體系。【中國好聲音】正正做的就是在利用音樂,利用娛樂將這種政治洗腦散播到每一個人的心目中。

荒謬不再會是荒謬,當你沉默地認同其合理性,這種沉默會變為一種麻木,而最後這個麻木就會使荒謬成為正常合理,成為社會的一部份。香港現在的屎尿問題如是,泳衣問題如是,荒謬正是香港的新秩序。

那些參賽的Rocky 或是Robynn and Kendy 的「中國香港」歌手絕對是不能原諒的,他們視問題而不見,就連丁點反抗不合作運動亦沒有,他們眼中就只有上位走紅,與一眾為求搵人民幣的偽人歌手同類,實在是歌手之中最低格的一類,未紅已先輸尊嚴及香港樂迷的尊重。他們只看到短暫的觀眾利益,他們只是本著搏彩心態,刀仔剧大樹,卻出賣整個香港的前途及尊嚴。他們最後的得益可能只是在大陸多賺一兩年走騷錢,僅此。你以為人家電視觀眾會因此成為你樂迷會買你碟嗎?他們可能還未知道The Voice 在美國到英國播出至今還未有任何一個真正跑出的歌手,他們會否成功跑出?

同時,The Voice 在外國早被批為唱K節目,參賽歌手只是在玩音樂體操,唱出人家的成名歌曲。最尾真正得益的,就只是電視台及那些本身成名的歌曲,因為他們的高級唱K 又使這些歌曲再度傳頌,版費又可再收多一D。音樂不僅是唱K,音樂是比唱K更高層次的。那些為求出位走紅而參賽的歌手,上電視唱給一億又好一兆又好,多人聽到你的聲線不代表人家就會支持你更不代表你就會走紅的。

現實是很殘酷的,如果你唱了那麼多年,你還不走紅的,不是代表那個市場欠了你,為什麼你不反思一下,或者,是你根本就不是走紅的材料吧?玩音樂不是很單純的玩音樂嗎,有知音還不夠嗎?知音真的是要越多越好嗎?

音樂不僅是唱K,玩音樂亦不一定是事業來的。流行音樂本身就是一門生意,那就請當它是一門生意來談,別要將所有事浪漫化,來支持你的音樂夢故事。硬要在流行音樂世界當中建一番事業,要踏上巨星之路,那正代表你玩的不僅是音樂,你想要更多的是名氣與及金錢——別將音樂事業說得就那麼高尙,別以為自己比人高尙。

郭富城今年倫敦演唱會首用簡體字

aronlondon

語言除了是文化,還是政治。

經過倫敦tube station,發現郭富城排山倒海的海報,他承著華人在倫敦開個唱的趨勢,終於會踏足倫敦開演唱會。

遠看還沒什麼,因為演唱會名字「舞臨盛宴」還是繁體字。怎知,細看便奶野,原來又係簡體字。

london

翻查記錄,容祖兒在2011年的倫敦演唱會海報,用繁體字;陳奕迅在2012年的演唱會海報,用繁體字;林憶蓮在2013年的倫敦個唱,用繁體字。偏偏,2014年,郭富城用上簡體字。

當然,這不是針對郭富城的,這是針對整個現象的。由梁振英當選前後香港的簡體字急速鬼崇地出現,再加上近年明目張膽的惡劣大陸赤化,這可以幾乎確認這不是個別例子,而是各界機構有系統、指示地逐漸偷偷地改用簡體字。

文字不只是政治,還是權力。香港人土生土長的繁體廣東話,不僅是本土語言,更是本土香港人擁有權力的展示,不只是在社會層面上,個人能靈活操用母語,在信心自我認同到實際工作都會事半功倍;相反,要迫你認同某一官方語言更優勝更重要,就是要把你的社群與文化貶低的最基本手法。

英國華人人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五六十年代激増,因為不少香港的新界圍村人紛紛移民到英國生活;倫敦唐人街亦因此變得興盛,店舖激增。所以到現在絕大多的唐人街店舖仍是用繁體,甚至是有香港的特色;同時店員還是說廣東話,,不一定他們是香港人,而是因為老闆是香港人,所以店員都會普遍講廣東話。

近二十年英國中國大陸人激增,很多在英國留居的人都是學生,或是只是第一代在英國生活的人;相反,香港的英國人已經至少是第二代了,年輕的都順利融入英國社會及文化吧,像Gok Wan 就是現在在英國十分出名的電視名人,基本上已是徹底英國人,還聽你個90年代的郭富城?所以,如果是因為要迎合在英國第一代的華人而動用簡體字,也不是不完全不make sense 的,但機會較微了。

你以為用簡體字,我們是敏感?與音樂有什麼關係?你知道嗎,如果這是一個商業決定,那就代表未來的歌手亦要就這個「商業因素」來製造更多迎合大陸市場風格的作品,正如港產片可以不再是港產片,當市場及政治氣候繼續被矮化邊緣化,香港歌手唱的歌亦不會再是香港歌手,就像現在的GEM一樣,只是中國香港歌手,身在香港,心在中國大陸賺人民幣。

bfilondon

另一邊廂,英國電影協會BFI最近搞了個中文電影回顧展,當中當然大部份是香港電影吧,而他們用什麼字?當然是繁體字了。看,是什麼人自己放棄自己的文字?還不夠折堕悲哀嗎?

倫敦上唐人街的基石基本上是靠香港人打造出來的,現在香港人要自我放棄傳統自我矮化,實在悲哀得沒有話再說。

香港人,下刪一萬字。

今年七一上街,決不退讓

tszEGG

剛才寫到謝安琪已死,怎知今日七一前夕無聲無色Ban Ban Music 上載了謝安琪的一首新歌《雞蛋與羔羊》,再不是小克那幾乎可以被認定是「和理非」的「又為什麼不可以 少點紛爭少點批判」的歌詞,而是終於由周博賢曲詞編主理的完整新歌,是真真正正呼應時代,不再玩含糊到根本模棱兩可的詞語,不再有不痛不癢又不夠華麗的炫樂點綴,是叫各位香港人行動的最後一唱。

《雞蛋與羔羊》簡單直接,由編曲以較沉實古典的樂器選擇配上搖滾主理做出有力量甚至火爆地華麗壯觀的氣勢外,更重要的是周博賢對香港情況瞭如指掌的歌詞。周博賢巧妙地運用一眾社運人士(或是被稱左膠)常用的村上春樹名句「我永遠站在「雞蛋」的那方」來比喻市民對政治的抗爭運動,他直接地給大家兩個餐去揀, A餐雞蛋撞石牆,不怕壯烈下場,決不退讓B餐俯首做白羊,一世困在牧場。在這個關鍵的時刻,他亦再沒有《最好的時刻》的心情來作樂觀調調,而是真正說出現況︰人已到了決志現場,再拖便遭殃。

這就是香港的現況,揀B餐,只會變成「羔羊」,是殺滅香港的幫兇。

其實,我們可能從來喜歡的不是謝安琪,而是對社會擁有關懷與敏感度——或者最重要的是良知——的周博賢。不過,從來過度信賴又或是神化任何一個人都是危險及不應該的,至少,我們知道周博賢,經歴了一系列PR 大災難後,這次真的再幫謝安琪挽回了很多分數,再不是那個理想浪漫化把自己化為民主女神的謝安琪,而是為香港唱出每一句每一字都有血有肉的最後呼叫——當然,個MV如果謝安琪個妝淡返少,唔好再戴大眼仔,畀返個當年不願做姿色份子的謝安琪我地我地會更高興。

總之,聽日七一,我地揀的係A餐。再不要政治步行遊街嘉年華,HIGH完就散。明天,是政治行動。

雞蛋與羔羊

曲/詞/編/監:周博賢
導:何海藍

寢室的花香,妻子的瀟湘
過去美好片段夢裡湧上
監倉的窗,鎖鏈的聲響
告訴我知往日成為絕唱

惺忪醉過後還信
生活又如常
怎知卻中伏被騙
成為奴隸,大劫在頭上
不堪設想

** A餐雞蛋撞石牆
不怕壯烈下場,決不退讓
B餐俯首做白羊
一世困在牧場
餐券這兩張,怎麼取向
人已到了決志現場,再拖便遭殃**
仍扮作昏睡,大夢裡等瞻仰

警鐘給敲響,聲音多緊張
四處瞬速褪掉舊有色相
屠刀機槍,高舉得囂張
要過去的價值成呆壞賬

久安慣了曾迷信
福樂是恆常
怎想到昨日還有
會剎那變走,像千噸雪霜
降在頭上

Repeat **
忘掉遐想

一顆雞蛋撞石牆
不免碎裂斷腸,怎麼較量
一堆雞蛋望石牆
可以變做力場,繼續擴張

今天雞蛋撞石牆
不怕壯烈下場,決不退讓
否則俯首做白羊
一世困在牧場
怎樣較理想,盡早思量
人已到了決志現場,再拖便遭殃
仍扮作昏睡,大夢裡等瞻仰

要是有想像,漂亮

香港製造系列,三個單位三個香港聲音【 二 新青年理髮廳】

madeinhk
黃偉文填詞,李克勤主唱的《北京北角》真的讓我體驗到前所未有的嘔心感覺,他們唱出了腐敗無知的香港一面,無論背後是什麼原因都好,錢財還是左膠大愛,但對中國有盲目的愛國情懷,就是有毒,就是對中國腐敗專制政權的認同,與及是殺害香港的幫兇。

這種情懷在上一代老一輩偷渡來香港香港人來說還算可以原諒,畢竟愛國思想早已植根,但對在香港本地成長的人來說,實在是令人痛心疾首,或者就是香港為何未能發展成知識型社會的原因。好了,《北京北角》的白色惡臭很嘔心,我忽然就想集合一些真正made in Hong Kong的新本地單位來中和一下,讓自己心裏好受一點。

或者,「本土」其實也不過是一種商業噱頭,像謝安琪初出道帶起的「本土風」一樣,一眾主流歌手跟著亦紛紛跳上大隊唱出「本土情懷」。不過,今時今日的本土卻有著不一樣的意義,隨著謝安琪亦唱出什麼「又為什麼不可以 少點紛爭少點批判」的歌詞,就知不只謝安琪已死,主流的「本土情懷」風基本已死;為著中國市場,他們亦不敢再唱有政治與香港。現在的「本土風」是隨著香港本土抗爭活動而興起,是真正的為時代歌唱,為這個香港正邁向滅亡的時候唱出現在的香港情況與及香港人典型的身份形象。或者,這些單位音樂不是十分出色,甚至有點太gimmicky,但是,至少他們是唱出了真正的香港文化,真正代表著這個時代。

【二零一四年七月 — 香港製造 — 二 】 新青年理髮廳

hkhairdresser

新青年理髮廳著的是正式的DIY Indie精神,以Unsigned 姿態在網絡免費發佈歌曲,自己設計自己拍片,更極限量推出個人專輯【多管閒事】,更以遊撃式進行現場演出。短短一年時間已有幾十個youtube短片及不錯的following,同埋已經參加不同的音樂節,係香港新一代本土獨立音樂的新代表及先峰。

【有咩好聽?】一把結他兩把人聲,harmony 可以是像《總有陽光空氣》的接近Shine或後期的農夫的acoustic青澀 ,又可以是像《放假總要在雨天》的My Littie Airport 的低沉怪氣harmony,全部都是土炮pop element,簡單易唱好聽。

【有咩特別?】全部MV全部設計自己做,靚靚的簡約繪圖設計風格,加上唱廣東話,歌詞唱的是介乎農夫與小機場之間的本土幽默及情懷,亦有一貫本土善良積極的情懷。而且新青年會定期出歌回應社會,例如最近的《這個家》來響應公投及七一等議題,唔只係識玩本土情懷的麻甩仔。

【邊忽香港?】土炮小小麻甩的街坊品味子

【有咩香港?】油尖旺到Poly一帶

【似邊個香港聲音?】Shine、農夫、My Little Airport

【香港就係好?】係可以花一d 時間整理好d 歌同用soundcloud或bandcamp 呢d 平台去賣歌,等人容易d follow 哇;係rough 左 d 音樂元素單薄D o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