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港音】讓想法自由飛,無謂再搵黃偉文或假手於人

這週我很落力地聽中文歌,忽然覺得這是個久違了的中文歌熱鬧期。聽陳珊妮及林宥嘉《如同悲傷被下載了兩次》,不見一陣的陳珊妮,雖然依然是那種電子流行,加入林宥嘉也變不出太多新意思,還是開心的。其他的,薛凱琪is officially dead,基本上不用再聽不用再留意;陳詠謙自作自唱《寫妳太難》又係果類一式一樣打印式主打歌,雖寫自己的戀愛敗事,依舊陳腔濫調,原本想話佢唱好過填,而家不知他填得較好還是唱得較好;周華欣《小聰明》又是那些唱作人的「簡單歌曲」,聽得過半首歌算是厲害;KOLOR《東西南北》又係那類心路歴程作品,唔⋯⋯

好啦,然後,有到有幾首歌音樂上都係較對板的,點知一聽歌詞就是一個反高潮。周國賢這次推出新歌《我們都不是無辜的》,當年火爆過、有趣過一陣子的周國賢又係變返果類世界仔的平易近人音樂,呢首情歌上盛,似劉浩龍果款,I Love You 的煽情更係韓國情歌級數⋯都唔緊要。一見填詞黃偉文,又來聰明把戲,將情人分手一方面戲劇化,將對方悪魔化的情況寫出來⋯⋯係囉,分手係兩個人的責任,呀媽原來係女人,唔講真係唔知。

呀媽係女人真係好難明的,Rubberband 新歌《挾持》其實都係一首質感好好的情歌,但點知今次搵黃偉文填,原來係幫緊「沉默的大多數」去講出原來佢地心目中的天使只係被挾持咋。哇,我唔出聲支持反政府其實都係因為被荷包所挾持咋。這類衰過左膠式的情懐,難聽過粗口。

C AllStar《紅館夢》再來New Wave、synth pop 影響的快歌,整首作品在製作上各方面都是比起以往更上盛更成熟,向Jerald 偷師的transition 亦好smooth 好好。點知一睇黃偉文填詞的歌詞我就即刻反白眼。呢類紅館主題曲,呢類自我鞭策的主題呢十幾廿年每一個歌手都總有一兩首,喂,真係仲唔夠?「紅館夢 紅館夢 擴張 / 明星夢 明星夢 在漲」,真係老土到令人打冷震;唱紅館又唱紅隧,然後轉個頭又話「仍能毋忘初衷唱」,喂,呢類天真浪漫童話的情懷呃細路都仲得o既,但C AllStar的聽眾由2009年開始聽起都至少中六到大學吧,仲以為仲信呢一套?

可惜,C AllStar的形象及發展旅程來計,其實可以賣更加edgy 更加獨立的態度的,但拍埋上一代的黃偉文,又要發紅館夢但又要話自己唔自在唱乜都一樣,其實又係依然屈服於一貫的「紅館主流意識形態」,又係歸邊於以前歌手那一套,走不出新色彩。

最後,想不到最有希望的新唱作人李拾壹《小李》一樣樣,《小李》想搞笑搞鬼,竟然搵林一峰填詞,基本上又不啜核又不準確,《少年圍揼的煩惱》自己填不是更好笑更生鬼嗎?如果想爆笑,不如搵高登巴打填吧,應該比現在《小李》的效果好百倍了。

其實識字的識寫字的有想法的,點解仍然要沉迷在香港不健康的舊音樂工業的模式,係都要搵那些「大師級」詞人?有手有腳,你都唔會要人抬要人搬啦,仲搵黃偉文填,敬老定係要搶媒體關注呀?尤其係新一代沒有走舊一套明星模式的單位,如要立新,就必要破舊,很簡單的。

唉,sorry ,不過咁啦,最後都係聽返陳珊妮同雞蛋蒸肉餅好過啦,雞蛋蒸肉餅《榴蓮乜乜乜》新碟首張作品來個大提升,這作品應是這數年來最出色的一首香港主打歌,math rock加上一點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忽然顯出了一隊流行大band 的風範;歌詞這次簡單直接,直接回應政治現況,流麗動聽,雞蛋蒸肉餅新碟要留意咯。

羅生門角度看麥浚龍「羅生門」

沒修改原文【沙發薯﹕羅生門角度看麥浚龍《羅生門》】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

真想不到,麥浚龍一首《羅生門》令「大家」急不及待分享,然後「大家」爭著分享自己的共鳴及愛情經驗;跟著是各「樂迷」開始解釋《羅生門》的成功因素;再最後是不少「haters」開始質疑究竟這首《羅生門》有啥特別並慨嘆香港樂迷水準低。

樂迷的反應與評論都頗為弔詭的,弔詭的地方有幾個層面;而很多人都想知究竟《羅生門》為何會爆紅,這也相信就其實在這幾個「弔詭」層面上可找到一些線索。容我長氣,試試逐點解說,由麥浚龍開始講起,慢慢分析。

麥浚龍的口碑

2002年出道的麥浚龍在這十多年以來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音樂地位及口碑。當人人爭唱K 歌的時候,有品味加有財有勢的麥浚龍則偏偏逆道而行。他先經歷了環球時代那些《愛上殺手》香港新人典型作品,給大眾笑到面黃後,麥浚龍加入呀哥開設的Silly Thing 開始自己話事,逐漸走小眾型格路線,亦即現今最多人用的字眼「文青」路線。2007年由王雙駿處理的一張【Chapel of Dawn】成為麥浚龍至今的音樂代表作,是樂迷皆追捧的佳作;2009年的EP【天生地夢】則出產了他的單曲代表作《弱水三千》,張亞東把馮穎琪的旋律編成冰冷電子流行,尤如港版Massive Attack 的《Teardrop》;林夕的詞則配合歌曲意境及風格,令這作品成為近年香港樂壇曲詞編俱佳的傑作。

麥浚龍小心經營其文青形象,設計攝影服裝造形均是品味之選,合作的音樂人到歌手都是小眾樂迷偏愛單位,再加上其「自己人」潮流雜誌Milk 的宣傳幫助,麥浚龍早已成香港文青界的一個指標(當然,不要忘記其電影作品如《殭屍》的幫助)。低調不得罪人沒有什麼負面新聞的Juno形象亦甚好,所以跟人家說你聽Juno是會瞬間得到一種文化身份認同。同時,麥浚龍懂做PR及與傳媒關係良好,《羅生門》一出,媒體均配合宣傳再有黃偉文配合造勢,當然事半功倍了。

不過同時間,香港人最愛的還是易聽易唱的洗腦K歌,對很多人來說最念念不忘的還是麥浚龍的K 歌情歌作,當年最早有《有人》及《沒有人》,然後到2004年《耿耿於懷》成為當年K 場其中一首大紅作,造就這個《耿耿於懷》三部曲得以成事。

渴市已久的伍樂城K歌

半年前面世的續集《念念不忘》其實已取得很好反應,在Youtube 上點撃率已過百萬,這次最終回加上樂迷心肝頂以及同是文青界追捧的謝安琪,以「羅生門」手法以女方從另一個角度解說整個苦戀故事,前後的差落必定會令喜歡上兩集的樂迷嘩然,回嚮會更大就已是必然之事。網上不少人只將重點放在麥浚龍上,當然,Juno是主菜,媒體這次「造神吹捧」的焦點全落在他身上,但好似漏左d 野,係,唔記得左謝安琪的賣座力。不要忘記,與Juno一樣小心處理音樂風格的謝安琪,自當年環球時唱了一首《鍾無艷》而爆紅,紅到去姨媽姑姐界後,往後就一直沒怎樣唱過K歌(合唱歌《滄海遺珠》當年在K場反應都很好),其主打作都是偏向大器、成熟的流行。當年一首《鍾無艷》能讓謝安????一炮而紅,渴市多年,這次再唱朗朗上口的洗腦作品有好反應就當然毫不古怪吧。

一向懂得製造話題的黃偉文這次以「女方版本」的解說來作結,當然是別出心裁。但這種女方解說,其實又有幾特別?香港樂迷愛情歌愛讀歌詞愛找共鳴是人所皆知,但「羅生門」的故事卻是巧妙地成功既打入了男生界的戀愛獨男的心砍,又唱出了不少女生界愛情達人的心聲。大家喜歡的不僅是女方解說,而是這個「男苦戀,女麻木」就像出奇蛋一樣一次過滿足了兩邊人的情感世界,令大家都能夠用同一首歌演繹自己的愛情故事。

羅生門的走紅是大家餓歌太久嗎?

有不少樂迷將這個「羅生門現象」解讀為香港樂迷餓歌太久的原因,也不無其道理。二千年時代的K 歌作品的最大供應商雷頌德、陳輝陽及伍樂城三人在近數年已經相繼減產,打後至今都再沒有作曲人可以量產製作聽眾受落的商業作品,紅遍全城的大熱作買少見少,亦即大家口中的「香港樂壇一潭死水」的現況。

說到這裡,就很易走入一個盲點,然後就這樣結論。以上所述,真的正確嗎?香港樂壇真的不再能成功製作「暢銷單曲」嗎?其實,《羅生門》真的是近年少有的香港流行嗎?我則不大同意,我會閱讀為這是香港傳媒生態斷層所產生的假象。

以《羅生門》洗你版的Facebook朋友,說穿了大部份都是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頭出生的那些朋友。而你,你對歌曲紅不紅的定義,還不過是留意你身邊朋友的聽歌習慣吧。我們從來都喜歡從自己的身處去斷定歌或人究竟紅不紅,這是正常不過。以前都尙且可以作準,因為年輕人都會視商業二台903為流行指標,你的朋友都會用903作歌紅不紅的標準。90年代到二千年初的903敢播其他主流電台不播的年輕歌手的音樂,先有陳慧琳然後是陳奕迅到楊千嬅再有稍後的何韻詩都是商台幫手追捧的。

不過,近十年整個香港媒體的生態嚴重扭曲,903也變得不思進取,除了幫手推廣方大同外,這十多年來不就就與其他電台一樣變成了容祖兒與陳奕迅的獨家音樂宣傳工具?僅到今年他們才肯把男歌手寶座讓給新一輩歌手周柏豪,值得鼓掌,可惜這一變遲了至少十年,903 在推廣年輕音樂的地位早已敗壞多時,亦配合不到網絡發展,與其電台DJ情況老化一樣,年輕不再。

媒體不再反映年輕人口味

對,你仍然沉迷在陳奕迅、容祖兒、楊千嬅?Out哂啦,年輕一輩早就不聽這些神枱級歌手,不轉移聽K或J pop的,聽的當然是年輕歌手了,而有趣的是這些年輕歌手都是80、90年代早期出生的成年人鄙視的新歌手。G.E.M.早就在90後層面大受歡迎,一到大陸更成為宇宙G.E.M.,衝出香港,在Youtube 她的點撃率最高是達一千萬以上,有很多作品都會自動過百萬。好了,宇宙䊢太強勁,公平一點看只有香港市場的歌手吧。

被恥笑為大文豪的周柏豪都有過十首作品過百萬點撃率,最高的《我的宣言》有近六百萬點撃(但我能說出的作品卻是一首都沒有)。連詩雅有過十首過百萬點撃率,最高的《I’m Still Loving You》及《到此為止》過九百萬點撃,上一輩有接近的點撃率的就僅有陳奕迅,破盡紀錄的樂壇天后容祖兒呢?多得CCTVB,電線主題曲《連續劇》有四百萬,其他作品的點撃數目還不及周柏豪。

《羅生門》四天有一百萬youtube點撃率,Facebook朋友爭相share,這已證實這首歌取得極速成功。不過,估計這首作品的點撃率到今年年底最多只會徘徊在三百萬的數字。對比起年輕一輩如G.E.M.、周柏豪等歌手的歌,這個作品也只是其中一首「minor hit」,而不是像大家所講「香港樂壇終於有一首作品跑到出來」,或者,「終於有歌在廿、三十歲的聽眾層面上走紅」這說法就更準確。再者,Facebook亦不再是年輕人最愛用的平台,為避家長及朋友的監察,不少年輕人早轉用Snapchat或其他新平台,以Facebook作標準只是我們成年人的一廂情願想法。

香港樂壇其實一直有歌能夠走紅,只是這些歌均沒有取得主流媒體的加冕,而主流媒體亦早已沒有一個年輕人頻道能夠反映年輕人的口味及反應,一台獨大,903老去,連Yes 都執笠,實屬香港媒體不健康的情況的併發症之一。

香港樂迷的悲哀?

至於有不少人慨嘆大家會喜歡《羅生門》這平平無奇的K歌是代表香港樂迷口味的差勁,則只算是說出了事實的一半吧。普羅大眾的口味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庸俗的了,君不見Justin Bieber 或One Direction流行全世界?他們的音樂又不過是精製易唱易聽的流行曲吧。香港樂迷的分別只不過是口味比其他國家更單一更保守罷了。

香港人的音樂品味已經接近象不少落後東南亞國家一樣偏愛情歌慢歌一樣,這幾十年來流行的九成都是情歌慢歌。再早一點流行的,質量又高得哪去了?盧巧音的《好心分手》?容祖兒的《心淡》?還不是流暢得滑過油,像打油詩一樣的平平無奇的旋律罷。普遍樂迷喜歡朗朗上口的作品,這是肯定的,亦是流行曲的意義。《羅生門》成功,大家有如此反應,不是稀奇,而只是因為真的太耐沒有歌能在80及90頭出生的層面走紅罷了,大家才會熬有介事罷。

連詩雅《等到Sunday就Call你》開開心心廣東歌

sundaysong

好坦白講,近年好多香港流行曲聽了半分鐘就不再有聽下去的衝動,陳腔濫調,流水作業,又係果d。其實對商業流行曲冇乜要求,流暢輕輕快快radio friendly 開開心心好似歐美流行咁,只要不overplay,聽一兩次也沒有所謂,至少不是又慘過死人果d 情歌慢歌先啦。

估唔到連詩雅《等到Sunday就Call你》我竟然自願聽了三次。這種純屬講開心的廣東歌買少見少,這首有點像容祖兒《心花怒放》的version 2 ,更聽得幾開心下。不是說首歌有幾特別,坦白講,首歌好老土,曲風到編曲都好典型舒文式的野,well produced 但好工廠,但整體處理至少開心到位,funky guitar groove同那些和音都好八九年代亦好fitting,verse 到chorus的轉折位及尾音的soulful 處理令我諗起陳奕迅的《昨日》。至於有人話抄Apink《Nonono》,呢種旋律編曲唔好話抄邊個了,正如一部電視掉落街都唔知會壓死幾多同樣的人,正如《Nonono》原曲都聽唔出有什麼原創性在裡頭,我不排除呢首歌reference 佢來做啦,但黃思彥個編曲算係咁啦。

不過,最令我興奮的係最近開始新的市井寫法的周耀輝的歌詞,又西又搞笑又確實寫出這代年輕人的心態。大家要知,「星期幾」一向係歌詞最普遍題材,更係每個年代年輕pop songs 的必有題材。早幾年有Rebecca Black 的《Friday》成至尊西歌,今日則有連詩雅的《等到Sunday就Call你》有潛力成為廣東版本的星期日之歌。唔駛講乜,單係副歌已經知道今次周耀輝真係上力了

望著屏幕會飛
飛入美好的Sunday
若有短訊也就感覺著勝利
睡在床上會飛
飛入美好的Sunday
沒有短訊也越感覺要知
想要知即刻Call 你
在美麗世紀
我最驚委屈自己

「在美麗世紀 我最驚委屈自己」,係囉,廣東歌,唔該大家都放輕鬆下啦,有時扮下港女或細路女在亂世都當太平盛世抽離下都對身心幾緊要架。

可遠聽而不可細味的鍾舒漫【True Instinct】

cover1400x1400

鍾舒漫

True Instinct

廠牌:英皇︱ 評分:4.5

你的評分

[starrater tpl=10]

鍾舒漫由初出道開始便已是不少樂迷又愛又恨的單位,她有特別及個性的聲線,但她卻屬於英皇娛樂,那個每個歌手都一模一樣沒有個性沒有內容的流行歌手唱片公廠。原來她2007年已出道,唱了近十年還是唱不到任何代表作,英皇終於畀佢由「純情卓韻芝」樣變成「潮童女生」形象,與細妹鍾舒琪以「日本涉谷潮童」形象出歌,玩無厘頭的青年文化,作品《SS14》除左畀人聽得出係抄外,都算係引起返一d 討論及注意。

不過,鍾舒漫的問題還是「英皇娛樂」這四個字。不要讀任何英皇娛樂的文案,因為讀完,一係會侮辱你智慧,二來亦係侮辱香港人的智慧。年輕人可以很簡單很玩樂主義很嬉皮笑臉,但不代表是白癡沒有智慧的,英皇娛樂的問題就是這樣,那些文案讀完你會覺得只要是中學生也會覺得寫那條友是有問題。

正如《SS14》一曲中,歌詞可以在當時全球在「依波拉」的恐慌中用「依波拉」來做噱頭、hookline,就知道整件事是如何反智。

鍾舒漫這張向80年代致敬的【True Instinct】亦然,先不要說「又玩80年代?」,係,香港樂壇玩來玩去都係80年代,由楊千嬅【電光幻影】開始玩左十年多到何韻詩陳奕迅到人人都話要玩80年代,但佢地的80年代來來去去都只係new wave synth pop那種聲,乜80年代真係得咁架咋咩?吳雨霏早前的【艷羨】未又係玩80年代致敬,至少佢玩disco及R&B,這張【True Instinct】則又是陳奕迅《重口味》帶來的影響吧。

【True Instinct】最可取之處是整張EP 均是舒舒漫作曲,而《改潮玩代》與及《聚光燈》的八十年代new wave 雖然又係玩來玩去都係果野同聲,但在廣東歌的系譜上還是做得對板成功的,鍾的旋律其實亦有自己一套,前者的旋律走向及key設定的東????味是不錯的;後者的旋律其實是上盛的,林寶的歌詞亦幫鍾舒漫爭取了一點分數,若然在vocal及mastering 上不那麼單調乏味的話或可成佳作。

至於其餘兩首則可謂是大災難,《自信足爭》的R&B是拉牛上樹,亂咁來;《沉默的對話》則是惡趣味當有趣。

再睇【True Instinct】的MV,你見鍾舒漫真係好努力,但這亦是叫人覺得唏噓的地方,好似《改潮玩代》的MV,她學陳奕迅玩80年代造型加那些惡頂舞,混入韓風式少女風味,哇,呢d 唔係幽默唔係好笑唔係型,係好cringeworthy 好惡頂呀。玩幽默是需要很多功力,亦是很危險的,因為當你幽不到默,整件事只會變成是徹底災難。年輕人無傷大雅的幽默趣味其實有時蠻好笑,若然玩那些幽默的人真的是十幾歲的後生仔及佢地真係好笑的話。

【準備中】的陳奕迅,不如不見

陳奕迅

準備中

廠牌:Universal︱ 評分:4

你的評分

[starrater tpl=10]

陳奕迅真的曾是音樂指標及是香港音樂的良心來的,但真是對不起,由英皇加入新藝寶後【What’s Going On…?】近十年的陳奕迅,已不再是當年的陳奕迅,不是悶就是悶,這種悶有幾個層次的,一是音樂性的悶,二是歌詞主題的悶,三是唱來唱去都是一樣的東西的悶——不過,最要命的是,是歌者唱出無物的問題。

早說過,陳奕迅的碟名一直都有暗示陳奕迅的迷惘,由「怎麼樣」到「What’s Going On…?」到「然後呢」等等都是陳奕迅最誠實的音樂心情寫照。也不記得多少次,聽陳奕迅的新碟總有種意興闌珊的感覺,總覺得陳奕迅要收爐的感覺——若然他真的收山或減產就多好了。這種感覺在早初還是能夠傳遞得真摯,那種對生活的反思及對人生前路的不安感還是能夠成立,像【不想放手】便是其中一張較出眾的唱片,而當中的情感是複雜及有趣的。不過,重重複複近十年,還是老調常談,這只變成是歌者越唱越空洞,音樂靈魂早已熄滅無光的表現。

現在的陳奕迅的問題是他唱不出任何人的聲音,沒有性格沒有個性沒有追求沒有信念,中產豐盛人生又不敢歌唱人生美好的快樂,又偏想繼續保持著那種與草根基層的「屋村你住哪一坐」的聯繫——其實這聯繫由一開始已知道是phoney 不誠實的,陳奕迅那是屋村仔?呃得一時呃不到一世,今日【準備中】封面一樣那個迷惘樣,由現以「袁兩半」之名落筆的潘源良主理全張碟歌詞,用舊拍擋Jim Lee, 劉志遠及Eric Kwok 等去做「懷舊音色」,長話短說,用林夕的歌詞最能概括

即使再見面 成熟地表演 不如不見

陳奕迅尋根找回自己的pop rock root 找Jim Lee及劉志遠的做法,這廿年間其實已做過無數次,這次廿年後再來,便令到這個曾經我最喜愛的音樂組合完全outstayed its welcome。這次劉志遠及Jim Lee做的東西基本上與以前一模一樣,pop rock 加入一點懷舊音色,但歌詞與旋律卻完全是以前的至少六七折。坦白講,尋回原音第一次是精彩及叫人興奮,十幾年內做幾次就只是不思上進,最好收爐。

全碟沒有亮點,主打歌《無條件》是Eric Kwok 《當這地球沒有花》的姊妹作,潘源良的歌詞亦似有刻意回應,寫出了一個這個「無條件的單戀」一個完美結局,用字的抽離及力度,亦呈現出八十年代歌詞莊重、誠實的美學,在歌詞編上都是全碟最上盛之作。如果全碟只是一張單曲,也其實蠻特別及有紀念意思。不過還是那句,還是情作怪,這麼多年這麼多情歌,我們真的有那麼多情那麼多愛?

其他歌,也不用多說了,《一個靈魂的獨白》AGA的旋律平平無奇,是挑戰忍耐力不熄機的作品;謝霆鋒的《起點.終點》像是學生哥作品,兩頭不到岸;Eric Kwok 配張子堅的那些作品就是完全的Cafe music,沒有亮點沒有個性,是典型ok 好聽舒舒服服但過耳即忘的美學,《心燒》reference The Carpenters再在chorus突然轉調,變成是日本80年代玉置浩二等作品的走向,算是有點特別。整體來說,曲子聰的旋律較出色,《黑洞》會是喜歡80年代流行曲的朋友的心頭好。其他Jim Lee監製的那些作品都是Jim Lee及陳奕迅舊作的重複再重複。

都是那句,廿年歌者生涯走到這個唱出的一字一句皆空洞無物,真的是可惜——又或者只是聽歌的我grow apart而已。對陳奕迅有無條件的愛及容忍的樂迷可能仍會覺得這張是一張耐聽專輯。當然,要讚不是沒有東西可讚的,例如陳奕迅仍是對專輯製作的統一性有高度要求,會肯將工作交給一兩個製作人去包辦全碟,又例如陳奕迅肯做不是「最商業」的流行大碟等等,都是可以讚的,只要嫌讚了十幾年仍未讚夠的話。

林夕笑看風雲變,幫楊千嬅真正離地上太空

尋日先見楊千嬅的【Let’s Begin演唱會】DVD消息,今日佢就順勢推出新歌《愛在旁若無人的太空》,林夕填詞,Eric Kwok作曲,繼續張子堅編曲。基本上同《好不容易遇見愛》一樣,林夕當然知道這次又要配合淺易的旋律,填寫深入淺出的歌詞,如《好不容易遇見愛》一樣,一樣有那種少女會看的愛情小說的情懷及用字。

基本上歌曲就冇乜好講,不只楊千嬅是人瑞,Eric Kwok 早變了古老石山,悶過雷頌德,老過顧家輝。真難想像當年他是香港樂壇的新血,每每帶出驚喜,順勢幫楊千嬅的音樂昇華,由《私人料理》到《亂唱的歌》到《楊千嬅》的跳脫精品,怎會想到今時今日會變得同樣曲式無限loop到2046?

不過,這也早不是新聞,寫這篇是想寫林夕。李碧華拒拿689梁振英治內任何獎項讓我記起原來文學界還是仍有風骨的人,你亦發現風骨及文字的氣質並非可假冒,小時看李碧華的作品便已經知道,到人大了她亦更老了,她的骨氣仍在——這就是香港現在最缺乏的東西。林夕嘛,當然是詞界碩果僅存的一個良心,他已寫政治,但當寫到詞,還是不忘回應政治,對著現在已進身離地中產的楊千嬅,他則幽默地以衛蘭(係,衛蘭)式填詞手法,更幽默地回應潮詞「離地上太空」的說法,寫出這首真正離地愛到上太空的情歌。

不過,想說的是,不離地的林夕寫離地亦依然得心應手而不讓人覺得討厭「離地」,這就是林夕的功力。這首愛到離地之作,離地得欣喜,

這世界太多東西 有太少空位 被大氣壓逼得面紅
到哪裡 欠缺重擔 卻有輕功

回應社會,承認社會亂,表明心意我就是想離地抽離一下,點哇?這句亦是整首作品唯一較令人興奮的一刻,林夕的耳依然是靈。同時,又如「都不必分輕與重 都失了重 怎麼怕跌痛」、「將小我浮沉在大氣裡 和時代鬥青春」等多句亦可多重閱讀,表達歌者「離地」的「真正心意」。

確實,歌手統統離地,但楊千嬅卻是屬於一個離地得來懂得走精面不給你討厭那種;看那邊有「太空䊢」之稱的GEM,就得全城聲討。看,林夕幫楊千嬅離地得既輕鬆又有苦衷仲要上埋太空贏埋GEM,楊千嬅果然仍是一塊肉。

A Music衛蘭與林夕的「小學雞傻女戀愛系列」

做人最大獲係「跟錯大佬」,或者衛蘭就係經典例子,入A Music 跟錯黎明,一玩玩左十年,終於走人同細妹衛詩加入華納——都算係咁,一直成績麻麻,但因為本身銷量好,歌入屋,聲甜樣甜,十年後仍然有價值,未至於其他A Music 歌手一樣完全沉船。

諗返轉頭,「他來自北京」的黎明就根本就係土豪性格及品味,A Music 走草根市井音樂路線,在廿一世紀成功做左一系列Windows Office 美學的經典封面及造形,人稱「飛圖美學」,除了電單車的衛蘭後,楊千嬅【原來過得很快樂】亦是樂壇經典,印完要即刻改版,迫到楊千嬅終於肯認真做返音樂,冇功都有勞。

不過咁,有一樣野我地都忽略左,就係衛蘭其實都係林夕歌詞的一大戶,集合了林夕的「西歌集」,超級melodramatic,極度煽情,用字極淺十分精簡,如果楊千嬅係林夕的一塊肉,有哂林夕最入肉最深刻的作品,屬歌詞界的文藝電影,咁衛蘭就絕對係歌詞界的TVB 婆媽劇,每個歌名都可以做TBB婆媽劇劇名,有齊林夕最天真最那西最WTF的作品,實屬林夕的「小學雞傻女戀愛系列」。不過唔好以為我係恥笑緊呢堆歌詞,林夕大部份填得雖然那西,但仍然見其文字功力及用字精準,有些更接近文言文的精煉,當中亦有不乏佳作。

Janice-Vidal-Day-Night

2005年 【Day&Night】

音樂︰衛蘭2005年推出首張專輯【Day&Night】,雷頌德主理,主要翻唱黎明那些90年代聽到都cringe 死的所謂流行經典,結果憑終極口水歌《大哥》跑出,這奠定了往後Janice 的音樂路線,口水K 歌加翻唱黎明舊作的音樂主線,亦係注定衛蘭難以成大器的原因,大佬,聽衛蘭等如聽黎明喎,你問下身邊邊個會真係聽黎明啦除左隔離屋陳太黃太李太外同同班果個悶到死的女同學外。

封套評賞︰呢張snapshot算係唔難睇,但係個字形已經深刻咁將Microsoft Office Words的設計美學表現出來,唔駛講都知,整個設計當然即係想表達衛蘭係amateur 歌手。

Janice_cdcover.600x600-75

2005年 My Love

音樂︰第二張大碟【My Love】開始搵埋另一K 歌大師伍樂城做歌,伍樂城《十個他不如你一個》變左做Twins,好彩林夕肉麻歌詞打救,

人人初戀得一次 太回味那時
人人自然自私 要耗盡才終止

前後完全冇關係,但又聽得人好似心痛咁,好勁架。

封套評賞︰走火入魔之作,個team 開始用Photoshop,整體簡潔左,字體揀得算好左,但衛蘭的洗頭水定化粧品廣告相完全九唔搭八,又唔靚又O嘴——睇漏左,個發光鑽石想點呀?係咪想激死人呀?

Janice-Vidal-Do-U-Know...

2006年 Do You Know…

音樂︰第三張【Do You Know…】,好坦白講,呢張碟已經好悶同重覆好難聽,不過至少有雷頌德o既《離家出走》跑出,係最精美,呢種pure,super sweet簡單的流行曲亦成為衛蘭的signature。林夕歌詞係《飛女正傳》的簡易版,一樣浪漫喎

別再管誰咒你 曾經荒謬闖蕩異地
亦未枉相戀超出煩惱的禁忌
視世上人不理
想早晚能見你 曾經反叛也是我運氣
天與地 年老了不再飛 無那份勇氣

其他歌,可以考慮睇TVB 劇mute 左聲然後播呢張碟d 歌代替做soundtrack,睇下你想熄電視先定係停播呢張碟先。

封套評賞︰呢張好d,似中學生作品,但睇得出用心左,同埋睇得淸衛蘭個樣,張相都幾靚,sweet sweet咁,算係咁。

janice

2008年 Serving You

音樂︰喇,2008年呢張【Serving You】就係衛蘭的代表作,踢走左用Twins 做法畀衛蘭的伍樂城絕對係明智,今張雷頌德作多左,多左90s尾的偶像歐美輕快流行,算係咁啦,呢張碟係大家最有可能完整可以聽哂成張碟o既一張!頂住!仲有,呢張碟亦出左衛蘭的代表作,就係《離家出走》續集《就算世界無童話》,衛蘭的register 最佳,唱得最甜,唱得最到肉,亦最係衛蘭獨家的作品。當然,亦要多得林夕的歌詞,當年社會開始講正能量,果年林夕寫左一連串正面說教歌詞,幫楊千嬅寫的三首最能夠講出果年林夕的主線《大慈善家》、《塗鴉》及《一葉舟》。當然,《就算世界無童話》亦是林夕的說教正面佳作,以童趣幼䧽的歌詞寫出現實的矛盾及失落,但同時以樂觀天真態度來迎接。

如所有錯失都得到寬待
如計較會被換成慷慨
如純良仍然能被記載
孤苦的得到理睬
這可算妙想天開

另一首《雜技》亦係衛蘭另一佳作,衛蘭第一次唱到內心戲,唱出內心的徘徊,尤其副歌林夕的歌詞令人拍爛手掌︰

我不怕 死心不息愛你
表演討好的雜技
不惜更改性格都想配合你
施展魔鬼的嫵媚
加起修女莊嚴難以令你在意得到轉機
然後我 假裝瀟灑對你
偷歡偷不到妒忌
花心痴心竟然同樣不震撼你
哭泣表演可憐你嫌棄
大概正中你厭惡的禁忌
難道要我說我愛到想死
威脅若拒絕我便逼死你
又怕越快被你拋棄

「魔鬼」與「修女」的隨便及意象的粗疏與市井實在係大笑位,但又唔太笑得出喎,因為林夕寫得太入肉太細緻,到「難道要我說我愛到想死 威脅若拒絕我便逼死你」便突然又口語直接,其實好神奇的。另一西歌《你知道我在等你們分手嗎?》亦係情緒低落時的最佳選擇,你聽到中間個讀白你唔微笑?我唔信。

封套評賞︰喇,話明代表作嘛,梗係連封套都係最好啦,仲有illustration 喎,但又做到唔係扮文青,仍然保著果種shopping mall 宣傳廣告的格局,所以話,衛蘭真係好親民!佢亦都好簡單的,做空姐服侍你已經好開心,係咪好本土好踏實?

-=-RiP & rLs bY TosK-=-

最後總結,喇,咁啦,其後衛蘭推出【Wish】新曲加精選後的果d 歌真係唔駛點聽,唔好side自己時間。林夕的作品亦過了【Serving You】的顛峰。前半期的A Music 的衛蘭doesn’t take herself seriously,冇乜大野心亦不扮野扮有型,幾討好架。【Serving You】都算係canton pop K歌同「傻女情歌」的一個小高峰,壓勝Twins及容祖兒。

好啦,最後我地欣賞經典的Wish封面同《就算世界無童話》來作結,bye bye 。

就算世界無童話
放下包袱完成它
就來學攀山者有心不會怕(好彩唔係行山o者)

唔聽唔知係抄歌,華星三寶「抄歌史」

不經不覺 「華星三寶」已經成為九十年代尾及二千年代初的流行印記,八十年代是張國榮譚詠麟,九十年代頭是四大天王,然後就是 「華星三寶」及陳慧琳的那個年代。現在網絡個個懷愐「華星三寶」,其實佢地果時合唱時紅鬼咩,未只係紅起小眾上,當年華星三寶合唱時你未可能仲係聽緊梁詠琪或陳慧琳甚至係黎明,唔好扮哂野係都要爭相去加入呢個懷愐潮喎。不過,音樂而言,「華星三寶」只會讓我記起那個年代華星如何用90年代初的獨立音樂人做音樂班底,多得Evi Yang,將陳奕迅及楊千嬅及中期的梁漢文定位為indie 歌手的方向,不影studio 相,走粗糙print 路線,寶麗萊即影即有相,很個人化的歌詞題材,日本風的打扮,喂,你估好似而家咁乜野都標個「文青」,戴副眼鏡唱acousitc 音樂用哂d vanilla 粉彩色就係獨立音樂就係好野咩。

不過咁,其實 「華星三寶」的「經典」《大激想》,其實未又係一首大抄歌,只係好似冇乜有人提過,都幾奇怪,Brit Pop 樂隊Supergrass 當年都紅,但可能首張大碟【I Should Coco】較少人聽,連《大激想》抄碟中第一首歌《I’d Like To Know》出哂面都冇人講,其實都係奇。不過咁,《大激想》都出左咁耐,編曲的杜自持都冇再在香港樂壇活躍,鞭屍都冇用(或者係作曲林慕德主意,都冇乜好估)。

反而,有趣o既係,華星三寶另一首,亦係唯一一首《大激想》以外的作品《不一樣的夏》亦聽得出係有參考或者係受另一作品啟發,不過呢個由梁基爵編的case 就有趣得多。每次聽《不一樣的夏》就讓我自動醒起The Smiths 的《Ask》,當中的分段處理及整首作品的氣氛,就好似係由《Ask》裏頭細胞分裂出來,奇妙到連個MV都有波波的片段。又冇乜奇怪,The Smiths 係indie music 的先峰樂隊,而黃耀明本身就係Morrissey的樂迷,solo 作品無論音樂部份及演唱都有Morrissey的駐腳,咁梁基爵會靜靜雞將《Ask》拆骨再變成一首港式夏日作品,又有什麼出奇?

唔聽唔知係抄歌,唔少香港音樂人抄歌都真係無數(我仍然都要講,王雙駿《我的世界末日》的抄法係真正令人對香港樂壇感到蒙羞)。但都係果句,若要人不知,就唔好咁白癡。抄左,就預左畀人知,除非你真係可以坐時光機去undo 你抄歌的罪行啦。

續音樂蜂討論,商業主流模式的獨立音樂平台?

記起十年前左右,不少音樂迷都討論究竟何謂indie,何謂獨立。而那時,其實林一峰有點像今天的香蕉奶,以「獨立歌手」身份在各大傳媒上響起名堂,但他的歌又偏偏成日都可以響最商業的903度日日聽到,十分弔詭,然後大家都問,其實咁樣算係獨立?獨立是什麼?

音樂蜂的問題,其實上一篇文已提及,它製造了另一種商業模式及市場,「讓聽眾自行判決那些歌手及計劃值得支持」——有趣的係,其實有點似當年大家對林一峰的質疑。聽起來好似好有道理,但諗深一層,其實主流音樂亦不是一樣的logic 嗎?歌手受歡迎,唱片公司就會捧繼續簽;某類歌及歌手受歡迎,他們就繼續做,其實一樣不是讓聽眾自行決定那些歌值得支持?只是,金主變成了是你們罷了?

Crowdfunding 的原意是很簡單的,用群眾力量讓不能在現今市場上發生的計劃,用大家的錢去讓它實現。正如之前倫敦一個在公眾被襲擊的67歲有缺陷的男士獲crowdfunding 幫助,獲得三十三萬英磅;又或是不少藝術計劃,又例如Neil Young 的音樂隨身聽Pono又或是電影Veronica Mars,都是high profile 的成功例子,亦是意義很明確的成功計劃︰這些計劃沒有群眾,根本不會可以出現,尤其是Veronica Mars的例子,電視台腰斬後,觀眾自願損錢讓電影版成功面世。

不過,音樂蜂的問題是它欠缺了最基本群眾的互動、author is dead的「後現代」、web2.0社群精神。換言之,它仍然有很強烈的top to bottom 的主流、編輯話事的精神。例如有網友嘗試上載計劃(見圖),卻是被「審批」及「審批結果」是未知數;我們亦不知道究竟有多少計劃其實是被on hold,或甚至被拒,而不能在該平台上集資。這種編者審判的精神,正正與自由發表音樂及他們強調的「發現音樂」的相反。香蕉奶的例子亦是最佳證明,沒有透明度的審批過程,讓人質疑究竟他們評審的準則是什麼?評審panel 是多少人?誰人?這個審批過程同唱片公司老闆有咩分別?考慮什麼?還是只是考慮計劃在市場上的反應?

同時,他們運用的宣傳手法亦與一般主流PR 手法無異,他們選擇逐一將計劃硬銷推出,製造一種「迫切感」,希望用戶盡快支持,而不是讓平台成為一個中立、多元及開放的平台,降低計劃的門檻,放緩計劃的死線,讓聽眾慢慢發掘大量的音樂計劃。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像外國crowdfunding 網站indiegogo,他們沒有用「編輯精選」來highlight 計劃,反而是用「trending」來決定那些計劃值得被推廣,是真正的web2.0 及社群精神。更甚的是,MusicBee說他們會提供支援協助策劃及宣傳之類,其實這與唱片label 有何分別?

想寫另一篇文,不好意思,寫到這裡就停筆。這些都是上篇沒有提及的,亦是真正為何我認為MusicBee不是香港音樂人的未來的原因。MusicBee的問題是它利用新網絡手段,卻仍然維持很多封建舊時代主流價值。當然,照周博賢所言,我唔鍾意未唔好睇唔好支持出少句聲囉,搞音樂好難架,傻先會做,你收聲啦。言論、表達自由喎,討論喎,多餘啦,唔鍾意就收聲啦,唔鍾意香港你未移民囉,搞咁多野做咩O者!

(不過衰格的係,我又有支持音樂蜂某一計劃喎,這就是香港人的命運?)

追夢定追明星夢?要粉絲幫你擦牙?

最近由林一峰及馮穎琪等合辦的音樂蜂高調登場,希望以crowdfunding 的集資模式來改變香港樂壇,改善音樂人的經營問題。Crowdfunding 不是新鮮事,意念當然是好,在外國亦有不少樂隊早用過crowdfunding 來集資推出專輯,亦有網站如PledgeMusic等專門的音樂crowdfunding 網站,基本上香港只是終於追得到世界潮流的尾。

當全城叫好,大家都醄醉林一峰林二汶等的集資成功時,香蕉奶的出現卻即時引起不少人強烈反感及討論後,看來是時候要真正反思及檢閱音樂蜂MusicBee的角色及當中的細節。

「香蕉奶?哪兒來的自信?」

在高登「香蕉奶?哪兒來的自信?」大家都將重點放在「十二萬」身上。或者,最根本的問題是,喜歡唱歌,那你可以在Instagram在Youtube 唱歌不就夠了嗎?出碟,是圓夢,還是圓明星夢?全世界都走數碼化,不少人出mixtape放在soundcloud,不少人用bandcamp 等平台推出唱片。而且,究竟一張「碟」要洗幾多錢?印幾多張?像不少獨立樂隊亦說十二萬夠他們出數張碟了。確實,DIY 自家製作的Lofi唱片花費甚低,尤其現在錄音software及編曲工具隨手可得,基本上用自己的閒錢及儲一陣錢自己都畀得起。要拿較大筆錢,無非是想以一個「較正常較貼近主流商業歌手」的模式推出一張唱片吧?

在外國玩音樂的大部份人都是兼職或副業,或根本不求錢財或名利,純為興趣。夢想當然可以是出碟吧,但是究竟這種夢想是追求音樂,還是追求音樂背後帶來的名利?音樂蜂說「音樂應該是免費的,但做音樂卻很昂貴」,則簡直是笑話,你問問一大班業餘音樂人又或是不少自家玩音樂的年輕人,他們創作音樂要花多少錢?

Morrissey:難道下一步你叫樂迷幫你擦牙

音樂蜂另一問題是他將樂迷與歌手的關係變作是另一種「偏主關係」,又或是樂迷變成了歌手的恩主。看到支持的方法要叫做「回禮」,歌手在平台又感激前又感激後用盡力氣「硬銷」去宣傳求人贊助,其實,歌手或藝術家都需要有一點的尊嚴及骨氣,尤其是以林一峰及林二汶等知名歌手來做crowdfunding的示範,其實不是本末倒置,變成只是求fans 的支持及同情?同時之前Benzon Chan在輔仁的文章問了一個很好的問題,so far 在音樂蜂的歌手的作品均不是什麼特別偏門作品,這些作品可能最終都會與一般歌曲一樣變成商業作品,登上主流電台,那往後的收入,又或是名利又怎麼計算?這些根本有商業元素或根本會進入商業音樂工業的作品,其實真的需要樂迷去資助嗎?還只是另一種去淘粉絲錢的手段?

沒有唱片公司肯簽的Morrissey 最近被問及會否用crowdfunding去為新唱片集資,他則說:”[Crowdfunding] is a desperate measure, and insulting to your audience. We have already provided sufficient amounts of money. What is the next thing you’re going to ask? Brush our teeth?”當然,他說的是對己知名的歌手,對新歌手crowdfunding 是有另一種作用。

最後又係鬥粉絲多遊戲?

香蕉奶帶來的另一個最常見的反應就是「佢咁快都籌到萬幾蚊,真係替李拾一或其他indie bands 唔抵」。突然記得細個睇無記最受歡迎男歌手,通常黎明贏,然後自覺聰明的家姐總說「梗係啦,黎明多師奶fans肯畀錢去投佢嘛」。哈,支持一個歌手最後要變成一種「要用錢來付諸行動」的壓力,而這種「金錢付出」就被quantify實體化成一個歌手究竟值不值得存在的指數,其實合不合理?

音樂蜂暫時的問題是這種硬銷手法,那些cheesy 請你飲香蕉奶的「回禮」,當然只會是hardcore fans 先會想要,其實這麼fans 向,點解需要音樂蜂這平台,fans 自行籌錢罷啦?這亦不是有違這個平台的原意嗎?夠fans 咯,其實仲要crowdfund?點解呢班superstar-wannabe 的歌手需要樂迷用錢幫他們start up?

更甚的是,突然間很多樂迷都認為現在省卻了「唱片公司」,自己變成了財主,他們有權主宰歌手的命運,他們的命運亦是一種自由經濟的表現,只要他們值得在市場上存在,那他們自然會籌到所需金額。不是有點諷刺嗎?Crowdfunding不是想支持一些不被市場支持的作品而設立的嗎,不是想將音樂變成更少倚靠市場的嗎?但現在「musicbee」卻成了另一個「自由市場」的反映,其實究竟大家想做的是什麼?是支持自己偶像還是⋯⋯?定真係當自己買緊股票?定係當捧緊馬仔?另一方面,這班金主不就是變成了新老闆嗎?如果歌手不做他們喜歡的音樂,他們會繼續支持嗎?

坦白說,長貧難顧,一個歌手不能用crowdfunding太多次,在crowdfunding 支持歌手大多數是自於同情心及想幫忙;真正適合crowdfunding 的計劃其實不多,亦不是個個適合,我不相信crowdfunding 是歌手的未來,更不認同現在音樂蜂的硬銷及推稍有知名歌手的做法。我認同樂迷可以自願隨時捐助給歌手,但不是在這種「不支持我就不幫我圓夢」或「支持香港音樂,支持我」的假大空情況下進行⋯⋯但講到尾多一個平台,至少是好事啦。

吳雨霏【豔羨】參差的音樂拼貼

karyyinsin

吳雨霏

豔羨

廠牌:Universal︱ 評分:6.3

你的評分

[starrater tpl=10]

吳雨霏一直都是在香港樂壇上較特別的一群(見吳雨霏如何能在香港樂壇「生我的命」一文,她主流卻常有著與迂腐主流的角力。這幾年落力把音樂走到更成熟的境界,轉型做更具個性的音樂,但效果還是負評多過正評。

也不難怪,現在香港樂壇缺乏火花,大家做的音樂都不是太過保守就是太過referencing 其他外國作品,要轉型也不知找誰可幫手。以前會找人山人海,但人山人海早已失去了其edge,要變也求助無門。吳雨霏上次找陳考威(SpingWo) 與Fergus Chow,結果變成了效果一般的懷舊R&B,還出了首明顯抄襲的《生我的命》。這次出絕招,找來林憶蓮監製四首作品,夥拍其男友恭碩良及倪凱文Kelvin Avon,其餘班底則有CY Kong及人山人海,填詞亦刻意找回潘源良、林敏聰等80年代詞人填詞,改革的決心及整體執行的水平都比起上次更認真、更徹底。

確實,效果出來確實是吳雨霏的專輯的新高點,亦是香港樂壇近年來其中一張製作優良的專輯。風格尙算統一、連貫,音樂概念尙算明確,尤其在專輯開首的三首最能體現。先是揉合80s new wave 的campness 及R&B的《艷羨》,是近年香港最出眾的同類型作品;《一分鐘稀客一分鐘色誘》擺明抄/啟發自Daft Punk的neo disco作《Lose Yourself to Dance》,旋律卻是經典的90s 林憶蓮時期的R&B,雖音色與起伏未免太flat,但效果都是不錯;盧凱彤、何山及蔡德才@人山人海合作處理的《想入非非》是dreamy 的電子輕快作品,還有人山人海愛用的disco 年代假string 穿插作品,沒驚喜可言但亦算是一貫人山人海的快樂音樂體驗。

不過,專輯發展到《一千個假想結局》便開始跌watt,徹徹底底的filler,可有可無,CY Kong 的《流螢》帶回較日式青澀的聲音,還是一般水準。緊接的《我敢愛》則是最對板的情歌,既走回90、二千年初那些日劇歌曲及台灣女歌手的輕快中板風格,亦像林憶蓮那些簡單美好的《寂寞流星群》等作品,算是最juicy, 最crisp 的一首。

梁榮駿主理的《超男友》承接《我敢愛》則是失焦的一首,開始偏離專輯風格及令專輯的人造糖含量升得太高,一下子很尷尬。不過,講尷尬還不及何山及蔡徳才處理的《真過份》尬尷,an utter embarrassment,明顯冒著Mark Ronson 與Bruno Mars 大熱作Uptown Funk 而來,原本想做funk 的懷舊西歌,但因為不屬行這音樂genre,所有東西都硬得像石頭,中間的人聲效果等都都是絕對「屎橋」,唯獨尾段的improvisation好一點;林敏聰的歌詞亦明顯跟不上時代,不好笑,又不生鬼,與高登音樂台及網絡歌曲的水準差太遠,吳雨霏的演繹亦當然像TVB 演員的生硬演技一樣,最後整首作品只是一個超級爛gag,然後全場鴉雀無聲。

可惜,這專輯有潛力成為佳作,若然在選曲上再精良一點,在音樂元素上再用心一點,絕對可留名在廣東流行。現在出來,沒有內容(歌詞基本上可有可無,尤其是周耀輝十年如一日的那些主題及藍奕邦填左成三年都係三幅被的「let’s have fun tonight」的享樂主義主題)——音樂上又有尷尬到暈的《真過份》,足見香港樂壇的弱點,沒想法,見人紅就跟,結果clone 出一隻四不像,好可惜。

【講真港音】港樂如何能承載真善美,再看反面教材新青年理髮廳

最近文壇由墳場新聞引起的小風波,其實不過是打倒左膠的延續。鄧小樺的回應,一貫左膠作風,玩捉字,然後拋書包,人家說真善美,他就用最傳統狹窄的真善美的演繹,來說出人家不懂文學,是的,世上就只有一群人懂文學,一群人能搞社運。

我 不 是 墳 主,但正常人的理解,亦明白所謂的真善美不是指作品本身,而是作者本身。作品是生存於作者上的,是作者身上切出來的文化與精神的肢體,做人做不到有真善美,寫出來的作品自然就不會夠好,它們既不夠誠實忠於創作,亦反映不到大眾的思路及所思。

所有創作,如是。所有出色的創作人文化人,如是。所以本網,小弟經常強調歌者的integrity,因為這就是真善美,就是他們的創作的生命的那枝爉燭,就是證明他們的音樂成不成立,能不能留於後世,又或是能否接觸人群的重要條件。

人虛偽,人偽善,人不誠實不謙厚,做出來的作品就自然不會是出色的作品,因為他們的腦裏就只有自身的榮耀,亦不會對自己的作品有承擔及堅持,不會stick to their own guns,能夠付出一切守衛自己相信的價值。社運如是,音樂如是,文學如是。出色的藝術家,都是一直堅持自己的信念及風格,才會成功的。再商業的音樂人或藝術家,亦不會幼稚到要去投機見第二樣東西流行就跟著做,因為這就是自掘墳墓。

這就是香港樂壇之所以變得如此差勁的原因,歌手沒有相信的價值,唱出無物,既接觸不到人群,亦沒有忠於自我的藝術價值,僅當音樂是商業手段,僅能以廉價空洞的情愛陳腔濫調來與心靈脆弱的年輕人接觸。正如新青年理髮廳,他們初出現時,大家曾滿心希望,那班著白t-shirt 的DIY屋村形象,原來不過是一個手段,現在他們要「正經做音樂」,忽然變身為一眾偽人風範,著sponsored 靚衫,更一下子轉形為潮童hipster 風格,在新歌《外面的世界》裏頭更要係都要有個Fjallraven袋,實在令人覺得好可憐。

其實冇人介意佢地D 歌的音樂元素,因為由DAY 1 開始已知道佢地聽歌的範圍係典型港台流行曲,音樂養份不多且參考多,這些都沒所謂,但當一隊樂隊為搏出眾而由自己本身的音樂起點越走越遠,那就能解釋為何《外面的世界》既又不好笑,又不好聽,爛gag 兼distasteful到想喊。同時以前的DIY MV 既簡單又OK好睇,而家想在add production value 後,則變得作狀技術不足,在lighting、較色上都明顯不在行,好肉酸。當然,我是超級主觀的,我說的話沒什麼份量,單看歌曲的反應,推出一星期亦不過六千多點撃,已證明他們本來的樂迷已經離他們越走越遠。

或者這就是香港吧,台灣可以有堅持自我的陳綺貞、張懸或盧廣仲,香港呢?當然,人家只會質問我們,現實多困難我地又點知呢,人家背後付出左好多努力我又唔知人家為獨立音樂其實做出左幾多努力,我當然係偽善吧。收聲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