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哲圖與大婆台,音樂霸權與音樂乞兒

剛讀到樓下轉載附錄的何哲圖訪問,一是慨嘆香港傳媒的廢,這樣一個訪問原來是「饍稿mode」幫他spin 正面形象,為他做一個有型有品味精英傳奇形象,二是何哲圖不是特別衰格,他只是典型的無恥虛偽,先是說那種廢話︰音樂沒分類,只有分好不好,但另一邊廂又要強調自己聽其他類別的音樂,製造自己的品味中產形象。沒什麼大不了,還是香港那個爛到臭的樂壇典型模樣。

這個訪問值得讀,是因為他坦白說出了香港樂壇現在沒文化及音樂工業的人不愛音樂的核心問題,與及這一句「市場有很多歌手賣不過一千張,卻還在出碟,這些歌手應該全部淘汰,換批新血,樂壇才有救。」

這點說出了香港樂壇其中一個問題,就是????樂壇裏有九成的歌手、音樂人的音樂都是質素未到家的音樂,而這些音樂得以被播出,不是因為他們好,而只是因為全部音樂都是如此差劣,與及他們的唱片公司與電台電視台有合作關係。有些歌手在主流樂壇玩了三五七年仍然出歌仍然半紅不黑,唱片不賣歌不紅,仍然能出碟,此奇蹟只會在香港出現。

九十年代香港的唱片業主要players都是外資唱片行,他們還是行外國唱片公司的方針,沒太多噱頭的新歌手如碟不賣,反應一般,通常一碟完,最多出多張。但由九十年尾開始唱片高層換血換方針,整個香港娛樂風氣變得越來越腐敗,不少歌手亦通常只是副職歌手,所以歌手就算碟不賣歌不紅,還是出完又出,因為只要唱片公司與傳媒關係好,小型工作還是接種而來;又或是像環球旗下的歌手,由二千年開始大多是富家子弟出身,出唱片還可能有自己家人津貼,所以不憂做。

主流音樂是建基於是商業社會,是資本主義的產物,所以「精英主義」自然就是主流音樂的宗旨。當然,主流音樂上的「精英主義」也未至於是毒壞,也未至於是你死我亡,如外國不同genre 有不同市場,不少樂隊未做最紅都足以生存,最重要的就只是要音樂要賣夠,演出要賣夠,那要生存也不是難事。由於香港主流音樂沒分類,正令「獨立音樂」十分弔詭,大部份「獨立音樂」都是帶著主流音樂的走紅夢,與主流音樂一樣同一途徑環境生存及宣傳,好聽的就叫「獨立音樂人」,難聽的其實就是「主流音樂失敗者」。獨立音樂明明就是要反對一刀切的統一口味反抗主流音樂的商業運作的,但香港的獨立音樂人又矛盾的搞個「音樂蜂」,真正將音樂變成商品,將音樂交易變為market place,打著由市場及消費者主宰的大旗號,成為音樂乞兒為求在樂迷上搾出最多的金錢支持——係囉,做音樂人就要你地資助,其實有冇諗個做音樂就係搵唔到錢不如正正經經打份工搵錢資助自己的音樂計劃囉。弔詭。

當然,香港「獨立音樂」淪落為音樂乞兒不僅是他們的錯,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基於傳媒的腐敗,音樂的播放基本上與質素不成正比,一切只講求關係,像Paco 捧紅那麼多歌手,當然不只是他的歌手有流行本錢及有夠料音樂人,而是他的人脈夠廣與媒體關係特別好;又或是星夢前的英皇,一樣道理,容祖兒的歌不同渠道日播夜播,媒體日日說好說話,不紅也說不過去——現在的何哲圖也一樣,他有咩叻,未叻在有呢份工及有無綫呢個monopoly 媒體霸權,什麼垃圾歌也可以日播夜播,過百萬人日聽夜聽,總有一千二百會用真金白銀去聽去買。

所以,何哲圖說的話不無道理,精英制度,不賣的主流歌手自然要被淘汰,不過,他只是說漏了一點,就是在香港腐敗、攏斷的音樂環境裏頭,真正的精英制度,能者生存的健康良性競爭環境是不存在亦永遠不會在這個腐敗的香港中出現的。如果香港可以有健康良性競爭的音樂環境,星夢那些悶蛋樣板罐頭反智低能音樂及歌手自然一早被淘汰或根本不會有機會日播夜播畀咁多人聽到了。

//

以下是何哲圖的訪問,轉載蘋果日報via 自[勁歌金曲喎]啲歌手成晚多謝何哲圖Thanks Herman Ho多謝何哲圖Thanks Herman Ho

這兩年勁歌頒獎禮上出現最多的名字不是林峯,是Herman。欣宜嘉欣許廷鏗胡鴻鈞領獎也多謝他,鏡頭Pan向一位四眼鬈髮男,對,他就是Herman:星煥國際CEO、TVB高層余詠珊丈夫,在四大唱片公司被封殺的年代,電視台音樂節目由他旗下歌手撐起。新一代只知他是唱片公司老闆,在80年代樂迷眼中他是商台名DJ,英倫另類音樂推手,染白髮、造型崩克。今天他替鍾嘉欣炮製大路情歌,「她唱歌好有感情。」變節嗎?他說他浪漫如昨,只是轉換方式,「我個人好沉溺。」

享受沉溺

Herman(何哲圖)的聲音比許廷鏗磁性低沉,80年代樂迷大概都認得。那時商台有個節目叫《搖擺新浪漫》,由他和「三招了」陳家樂主持,此後他成了另類音樂代言人,黃耀明上他家研究《The Last of England》、黃家駒跟他在太子道凱旋餐廳聊音樂。少年Herman是男拔高材生,升中六,學校讓他入精英班、當管弦樂團領袖,他沒興趣,執個HiFi相機電飯煲動身去英國,「我喜歡Rock,覺得香港無嘢聽,決定去英國聽歌。」家人不明白,無所謂,他飛到彼邦才找學校,住遠離倫敦的埠仔,做餐廳打雜,節衣縮食買唱片。周末,千里迢迢坐火車到倫敦聽演出,半夜在醉酒佬小偷和警察包圍下奔回火車站趕尾班車,「試過扭傷膝頭行唔到,叫鬼仔同學抬我上火車,點都要去睇。」打扮前衞,漂白頭髮,穿窄牛。英國寒冬,無錢開飯也要去電話亭打長途給女友,「好似《玻璃之城》黎明,我覺得好動人。」自言個性Indulgent,享受沉溺,「醉生夢死我試過,七八十年代尖沙嘴有班人好嬉皮,着乾濕褸長靴,生活是餵白鴿,不停看歐洲電影、拉丁文學,乜都唔做,我就是那種人。」
年初一播Punk

在英國,Herman念社會學及心理學,學位未完成,家庭經濟出問題,匆匆回來,「我癲咗唔想返香港。」也得找工作,同期拔萃同學念大學入大公司,他去廟街唱片店叩門做Sales,公餘寫樂評,筆名何明仁、搖滾浪人,《年青人周報》、《號外》都登他的文章。「早在讀書時期,英國音樂報《Melody Maker》就找過我寫樂評,說我識的英國音樂比英國人多,但我想,中國人寫英文,點寫得贏英國人?推了沒有做。返香港唔同,用中文講英國音樂知識,我綽綽有餘。」不久被招攬入TVB,做音樂節目資料搜集,專攝位播偏鋒音樂MV,「那時電視台沒有太多架構,比較自由,也會播外語MV,我就播自己喜歡的。有年大年初一,我在明珠台播了隻Punk片,花了很多美金,俾公司鬧。」其時也主持電台節目,以推廣音樂為己任,「音樂可以感動生命,啟發人思考生命意義、探討人為甚麼存在,所以我想把音樂帶給更多人。」因為英文好,80年代中期,他被邀請到跨國唱片公司,打造中文歌手,從此他開始活躍中文流行樂壇,幾間大唱片公司高層他做勻,參與打造葉倩文林憶蓮彭羚,而至今天的欣宜鍾嘉欣。

何哲圖喜歡的三隊樂隊,共通點是硬淨、大膽,好唔「鍾嘉欣」。

好歌就會流行

由最偏鋒到最入屋,他不介意告訴人自己過雙重生活,一至五做流行曲,周末繼續聽他的Rock,有時飛去東京買唱片,「每一隊Band第一至三張碟,通常我都買,頭三隻碟原創性最高,一紅就會有雜念。」他要求音樂純粹,另一邊廂在製造流行歌手,相信銷量,「那不同,做唱片公司要向人交代。」做老闆,他應該有得揀的,如簽電視藝員還是熱血樂隊,「我最看重是質素,說白一點,是夠不夠料做主流,像Beyond那樣的樂隊,很少很少。至於電視藝員,我覺得大家要公平一點,鍾嘉欣的碟賣得不錯,她唱歌有感情,很多人不明白她和林峯的成功,但銷量說明,他們的音樂有動人的地方。林峯我也傾過,很有心的後生仔,未紅時就愛音樂。」 He is fair enough to be fair,林峯不是他公司的。

他眼中,音樂只有好不好聽,沒有大不大路,真正好音樂自然會流行,要相信消費者的耳朵,「問題是,現在唱片業的人不夠愛音樂。聽歌不夠多,就不能判別音樂好壞。」唱片市道低迷,有人賴市場唔識貨,他說是唱片公司沒有認真面對問題,他說以前唱片公司真正愛音樂的人多,放假周圍飛買唱片,造就八十年代樂壇百花齊放,「現在的人只當返工。」唱片業是社會縮影,以前港人奮發向上想畫出彩虹,「現在香港七百萬人都是的士司機,搵餐晏仔就算,對自己無要求,不想如何突破。」受英國教育,他相信精英主義,心中有大膽想法,「市場有很多歌手賣不過一千張,卻還在出碟,這些歌手應該全部淘汰,換批新血,樂壇才有救。」他以前醉生夢死,現在要求歌手生活健康多運動少應酬,「兩件事我最鄙視,一是吸毒,二是偽善,扮晒基督徒掩飾壞心地。娛樂圈是個大染缸,我成日叫歌手要避開,唔好識咁多娛樂圈人。」你年輕時沉溺就可以?「環境不同,現在文化氣息差,不值得人沉溺。」他是沉溺還是清醒,難說。98年他試過退休,一天行過HMV,又決定回到樂壇,「暢銷榜上頭兩名是麥兜,我覺得好慘,唱片業再做不出音樂嗎?所以即刻有衝動入返呢行。我想話俾大家聽,音樂可以幾感人,趁我還有用。最好所有人都不要退休,齊齊貢獻音樂圈。」

曾經文青懷念的薛凱琪終以「本土」歸位

自《小峽谷1234》後,沒有再理薛凱琪的音樂也不知多少年用盡奶力亦擠不出一點趣味。薛凱琪先用盡了方大同的魔術,連日系r&B小品系都玩到盡頭後,簽了Paco但音樂與定型上都找不到一點精彩,最後竟然踏上同樣當年想更大眾更流行唱《Cover Girl》類似歌路的梁詠琪的死路,薛凱琪音樂路基本上的已暗得像香港的前途一樣。

絕地反彈,這次找來「小峽谷」班底再做一首desperation很重 的作品《Miss Fiona》,卻終於令人聽得開心,睇得興奮。「小峽谷」是Edward Chan 的神經刀,這麼多年僅此一首,這幾年Edward 的作品光芒亦暗淡,這次再team up 薛凱琪都算是甚有意義,有點像楊千嬅回歸華星找來陳輝陽作首支單曲的意義。

《Miss Fiona》沒有「小峽谷」的光彩及創意,卻有的是集合????兩三年前歐洲及南韓最紅的電子跳舞流行,流暢十足的跳舞十足的流行作品。薛凱琪的文藝形象早玩謝了,文青也不會再buy,以其活潑個性轉做跳舞市場可謂神來之物。慢了幾年,薛凱琪終於穿上了歐美都唔再著的高叉泳衣(連好友鄭融亦一早穿過了),走歐美流行的爽朗率直個性。將土炮(或hit 到爆的本土)舊式酒樓廳變disco ,將薛凱琪變《喜劇之王》的想有初戀感覺的張柏芝,將歌詞變得全不合音,一下子薛凱琪終於後生返,終於令人記起佢原來出身城大的創意媒體⋯⋯

最可惜的是周耀輝的詞又是作品的弱點,原本頭段以為是終於學埋Beyonce 等歐美歌手敢加入點feminist 的觀點及個性,點知發展下又係香港歌手必唱的cliche「I am ME,你打我唔死」的戰鬥格,填不出趣味。

薛凱琪一下有趣起來,敢做本土舞曲,敢provoke 敢不同,與鄭欣宜新碟封套了鼻屎一樣都算是死寂的香港樂壇中都帶起了一點生趣。Knock Knock, Fiona, welcome back!

生於亂世,有種責任叫自我感覺良好

正所謂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何韻詩自從佔領後便多次表示自己受政治打壓,更多次透露自己四次入紙紅館亦不獲批準,更因此而乾脆在麥花臣開個唱,高調表示:

二手披露Macpherson Woods Seating Plan~! 正所謂,開唔到紅館四面台,又如何!

原本整個 沒簽約、「獨立歌手」的名號是很響亮,亦深受樂迷歡迎的︰一個政治取態鮮明的歌手不怕強權,不怕被打壓,不介意到「麥花臣」或「伊館」又或是「Hidden Agenda」表演,證明只要有歌就是舞台,舞台沒分大小的道理。但怎知一下子來個反高潮,到今日在麥花臣最後一場何韻詩則表示她終於成功申請紅館個唱,哇,那些政治打壓呢?那些不只紅館才是舞台,音樂不分主流獨立的價值觀呢?一年幾以來的narrative build up,一下子卻變成毫無說服力,就好似睇Star Wars 咁,睇到最後先發現原來沒有dark side,一切只是Jedi想像出來的,哇,對於一眾睇慣傳統故事的觀眾來說,真係好掃興。

也不用我說,何韻詩至佔領以來已成一個很divisive 的人物。作為一個歌手藝人明星,我當然明白當然她絕對喜歡萬千寵愛在一生的注意,亦明白「自戀」是幾乎是理所當然。何韻詩高姿態地以「政治」,以「受政治打壓」,以「獨立歌手」的身份及公眾形象來打動樂迷,本來都沒有大問題,原本都只係「搵食o者」來吸納樂迷支持,我亦同時明白她確實是因政治言論而令收入銳減的事實。但點知何韻詩選擇的是用自己的名字、品牌來做生招牌,以「自己」與「香港」、「良心」以及「香港獨立音樂」通通扣上直接關係,這就變成這不只是那些「菇迷」或何韻詩的事,而是變成大家的事,惹來本身對她音樂沒興趣的樂迷反感就難以避免。

這不只是何韻詩,亦是當代所有人的通病︰自視過高,做什麼都好像是為全世界而做的。不看我「獨立音樂」音樂會嗎?就是不支持獨立音樂。不聽我「獨立音樂」嗎?就是不支持獨立音樂。其實,又有什麼關係?

何韻詩的「生於亂世有種責任」正正刻劃了這個時代的不少人的態度,是的,只要高叫口號,民主自然會戰勝歸來,自我感覺良好就會有未來。這種不設實際的文藝感性心態,其實藏在心底或文字上仍可以是美麗有意思,但當化身成一句又一句的口號,人生motto ,則變得是自我麻醉,自我感覺良好的軟弱之詞,甚至變成是宗教式的迷信,不要問,只要信,我們都會走進光明的,係,到最尾可能真係開到紅館個唱的。

當然,我都喜見何韻詩樂於支持不少獨立音樂單位,但這正正是何韻詩現在的????問題所在,她留戀的是梅艷年代那種芳帶協徒弟的聲名,是仍然停留在舊時娛樂圈用個人聲名來幫助後輩發展的做法,這不只是不貼近時代,更其實說到底這是自我宣傳的行為吧?要推動獨立音樂,歌手可做的事確是有限的,因為歌手畢竟都只是為自己的聲明而唱。不過,若然歌手肯丟棄歌手身份,變身為一個唱片公司或是經紀公司,以個人身份及network 去幫助後輩,那就才是真正在支持獨立音樂了。畢竟,不是每個獨立歌手都喜歡何韻詩的音樂,亦未必有興趣與何韻詩合作,說到尾一個歌手能「關照」多少獨立單位?

寫這篇文不是想攻撃或批評何韻詩,反而更希望她可以越走越遠,或可真正能開設音樂品牌來推動獨立音樂。我真正想說的是,人生於世,誠實面對時代前,更應誠實面對自己,究竟你真正想做什麼,背後想達到的是什麼?聽何韻詩的歌upload 上social network,就代表你是站在道德高地嗎?站在佔領上,拍一張自拍照貼上面書,就代表你是無悔時代嗎?還是,說穿了,還是自我感覺良好,才是你的責任?

讀讀「生於亂世有種責任」的出處,由黃偉文填詞的《艷光四射》,主題其實不過是說一個巨星誕生,是將流行歌手的ego 及重要性無限膨脹的歌詞題材。其實,我們可以在這個亂世,少一點自戀,少一點自我感覺良好,誠實一點,少一點虛偽嗎?你想要民主想要美好香港,還是只需要繼續聽你的何韻詩就足夠?

曹格下年三月出新碟,新歌《美麗人生》

曹格將於明年三月推出新碟,最新單曲《美麗人生》則已面世。

美麗人生

主唱:曹格
作曲:曹格
填詞:曹格
編曲:鄭安偉
監製:曹格

歌詞

Life is beautiful
看一看天空的藍 看一看花開燦爛
享受著溫暖的陽光 開開心心大聲的歌唱
聽一聽孩子的笑聲 才發現世界的單純
心跳 換一個節拍 一起唱
現在 未來 要為自己喝彩
感謝生命所有奇蹟 快樂來自每次呼吸
自由 自在 眼神裡充滿色彩
慶祝生命所有奇蹟 快樂是這麼自然
Life is beautiful 愛在轉動
幸福就在你左右 睜開眼就看到彩虹
Life is wonderful 手牽著手
心打開分享感動 愛就在世界歌頌
看一看天空的藍 看一看花開燦爛
享受著溫暖的陽光 開開心心大聲的歌唱
聽一聽孩子的笑聲 才發現世界的單純
心跳 換一個節拍 一起唱

楊千嬅如果沒有致敬就【剛剛好】

楊千嬅

如果大家都擁有海

廠牌:寰亞音樂︱ 評分:6.3

你的評分唱片解密

在極端政治氣候,香港最近的熱門關鍵字都是「本土」與「離地」,以此作為界線來界定那些是與自己同一陣線。楊千嬅當然離地,有錢人離地就像是自然定律一樣,少有例外。事業心重的楊千嬅走紅後一直處事圓滑聰明,就算是黎明時代,到現在黎明非老闆,楊千嬅還是說話客氣小心,不會得罪人。有個拼搏娛樂圈的老公有個仔有個親共親正苦的老闆的楊千嬅,今時今日當然不會參與政治議題,從來楊千嬅就不是特別政治,她的歌詞也多於自身,離地當然是自然選擇。

其實我們不是要審判歌手,我們有權輕視甚至鄙視離地歌手,但也不至於要窮追猛打或用來當非黑即白的判決。我們要打擊的一直都是香港樂壇的虛偽,只要不是討厭政治或親共親政府,離地也並非罪大惡極,畢竟歌手不是activist,改變改革也不會由歌手或有錢人上改的,只要不虛偽誠實對待政治議題就是我們希望見到的。原本楊千嬅離地上太空也不是叫人黑人憎那種,但點知呃like搞大左,唔熟歴史卻參與大陸微博向「抗日軍人」致敬而激嬲樂迷及香港人,忽然變了「致敬嬅」,不然【如果我們都擁有海】或者就很容易會無爭議地成為一張奇蹟地最「貼地」,最反映香港現況的大碟。

老土情懷,不老土的表達

【火鳥】後四年後的【如果我們都擁有海】是楊千嬅入行廿年的紀念專輯,以情懷為中心,打著老土牌回望過去,原本可以是很災難性的結果,最後反而竟然是張頗有討論價值的大碟。【如果我們都擁有海】再一次證明不僅楊千嬅確是林夕的一塊肉,她的音樂題材及歌詞的可讀性仍然是香港廣東樂的最高境界,這張的歌詞的寬闊意境及深度智慧,竟然再次能踏到【Unlimited】的級數,出現不少甚具智慧的精句。

【如果我們都擁有海】專輯名取自村上春樹,對於有人感到意外,其實這些人也確實不了解楊千嬅代表的文化符號吧。楊千嬅由華星時代開始歌名就玩文化經典,「仲夏夜之夢」、「野孩子」、「花與愛麗絲」,甚至你可說【夏天的故事】結尾曲「仲夏夜之夢」正是沙士比亞同名的【冬天的故事】的起源。當然,這扯得太遠,但楊千嬅是九十年代成長的文青到偽文青的心頭好,不無原因。

散文新詩氣質,林夕加入社會脈膊

【如果我們都擁有海】的散文新詩命名,在整張唱片的歌詞上也貫徹始終。在【Unlimited】中林夕獻「亦舒說」,這次的【如果我們都擁有海】就是一本亦舒愛情智慧集吧,林夕、黃偉文、藍奕邦及于逸堯竟能捨棄已成陳腔濫調,早在【火鳥】中寫到沒有盡頭的自我鞭策的主題,繼而將生與死、舊愛、感情、逝去的愛情、沒有結果的愛情及友情從新角度出發,更寫得如此深刻,貫徹楊千嬅之前的小小玄佛化思維,是香港歌詞界的頂尖境界。可以想像如果詞人沒有認真或功力填,隨時會是十首陳腔濫調的懷愐過去的主題,不用看得遠,就像專輯的敗筆林若寧的《來生舞》一樣,堆砌煽情陳腔濫調全軍覆沒,與歌曲本身的平庸乏味完全配合,是專輯的最低點。

不過,專輯第一首面世的《來生舞》不是沒有功用,整張專輯的主題感覺上產生得是很organic 的,像互相呼應,互相影響,所有歌詞都有不少linkage 及呼應,像有了一首才令到有第二首的出現,尤其是于逸堯填的兩首,都有如此的作用及感覺。

至於為何說這張碟是出奇地「貼地」及反映社會現況,這還不是多得林夕在專輯的序幕《愛在旁若無人的太空》與及結尾的《風起了》。前者基本上就是C AllStar 新碟的《生於斯》的港女版,「這世界那麼臃腫卻那麼匆匆 又沒空隙裝啞扮聾」,與「生於烽煙裡 沈默叫囂都被討厭」就是異曲同工。不少香港人基本上就是如此心態,不少人不是不理,但生活同時迫人;同時佔領後港人回復到「正常生活」,面對壓力重重,人人都想離地到太空一下吧。這絕對是香港當代避世之歌,當中林夕用筆亦甚幽默,人人都愛身處在旁若無人的太空吧?

至於結尾《風起了》林夕reference 了王菲的《浮躁》則是開宗明義寄意社會改變的作品,是叫醒沉睡港人之作。「黃葉接近發霉 仍舊拒絕飛舞」,到「吹一吹 世界有風 至有景 細賞變數」,更有寄望有實質行動的「待到風起 螻蟻起飛 乘坐紅葉戰機」。用此風作結實屬聰明,歌曲的短促怪異,略略老土的R&B到副歌的pop rock亦打亂了全碟散慢的節奏,亦寫出了香港現在的「浮噪」狀況,同時為未來的自己到社會都帶出了冀盼改變的希望。

音樂部份淡如水,首首都是單曲是「專輯格式」的未來嗎?

說了那麼多有關歌詞部份,音樂部份這張專輯則明顯走親民大眾化路線,沒有人山人海已幾乎可預料專輯的音樂不會太出眾,確實,這張連【火鳥】及【Home】中少少的edge 亦去掉,加上首首悶蛋大路情歌格局,幾乎上演【Meridian】再版的悶局。幸好,呢一張因為做得慢,做音樂的都是最穩陣的那幾個,雖然全部都generic平庸,但至少在細節位都處理得圓滑上盛,歌曲亦沒有滯悶的情況出現,全部都做到易上口唱得流暢的流行曲。同時像《好不容易遇見愛》的韓式情歌,或《剛剛好》的pop rock 氣質,都算是小小的不一樣了。

專輯另一值得留意的是專輯幾乎每一首作品都變成單曲,雖然這是順應時代趨勢,不少年輕歌手都索性不出專輯了,但如果楊千嬅順應潮流,也未免令人擔心。畢竟楊千嬅一向的賣點都是專輯不過份商業化的side track,這些都是她一直以來音樂出眾的地方,所以她才會開得到Minor Classics ,才會有那麼多樂迷討論及喜愛的空間。當然,派台單曲也不一定要是formulaic 保守公式化的大路歌吧,重點還是要保持創意及edge吧。

主題懷舊,音樂亦懐舊

專輯音樂generic,最出色的要數《最好的債》,雷頌德在傳統情歌上交出了功力,最尾的處理是妙筆。另一首是《沒關係不是愛情》,連綿的字讓楊千嬅再展現像《她成功了他沒有》的細緻肉緊演繹,估計單曲有潛力成為新版《深息》,會是不少樂迷的心頭好。其他的作品都是普普通通,有些是巧妙地在災難中走出來變得可接受的,像是《有過去的女人》再版的《高我》再來極高key 嬌滴滴唱法加上死唔斷氣的ad lib,加上雷頌德極老土的編排,幾乎是A Music 的重演,但死唔斷氣唱法唱唱下又在細緻位又唱出不一樣的層次,再配合藍奕邦的歌詞,又唱得通。

《風起了》簡直是坐過山車,一開始的驚嚇到在第二段開始在那Price Tag-esque的R&B段落上加上Organ 聲墊底的漸入佳境,都是不是沒有想法。《藍與黒》翻版的《房間號碼》 在bass的處理及副歌結尾上亦有亮點;陳詠謙的這首「藍與黑」random hook up的延續(乾脆叫做「2046」吧),亦填得出色,副歌的「一深一淺」既幽默亦大膽生動,「繼續」及「進入」亦夠玩味亦留有閱讀空間,是陳歴來最出色的作品吧?

【如果我們都擁有海】是一張意境寬大的流行專輯,有關生死,有關感情,有關自身甚至社會,亦充滿「正能量」及正面的願景。這專輯亦證明做一張平易近人的流行專輯也可以做得細膩到位,亦可在歌詞上大發光彩。這張專輯有點像楊千嬅【Music Box】的取向,大路親民,音樂卻平庸乏味。音樂上,這不是喜歡人山人海或喜歡華星時期的樂迷的楊千嬅,但至少這也不是衰到貼地的A Music 的楊千嬅,音樂認作認真了,每首可成篇,歌詞回復水準,唱也唱得好了,歌者與歌亦合一了。

畢竟,楊千嬅也不是【到此一遊】的楊千嬅的lofi indie 製作,不用再PS 相key 自己到不同地方了,現在的她是著幾萬蚊Gucci 或Loewe 直接到英國影相的級數。原來最愛非愛,沒有最好,沒有最壞——「致敬」也不是最壞,你可以想像其實同689影合照的其實隨時可以是跟同一老闆的楊千嬅。如果沒有致敬,就剛剛好。

(後話,google 了楊千嬅 致敬,發現了原來楊千嬅有回應致敬一事,指自己無政治立場,致敬只從感性角度出發,沒想到那麼複雜。圓滑至此,人瑞有法。)

C Allstar生於斯,卻未能活於當下走出時代陰影

C AllStar

生於斯

廠牌:寰亞音樂︱ 評分:6.3

你的評分唱片解密

C Allstar新碟【生於斯】無可疑問是2015年中最「本土」的一張專輯,不只主題是有關香港,專輯封套的設計更乘著【Cantopopsibility】的出眾,是少有香港街道照,更是最平民熱鬧的「西洋菜街」,而且向Oasis 取經,將in motion 的C AllStar四子blur 掉,單是唱片設計已是香港主流的一陣淸風。

不過,我倒是希望【生於斯】的內容與封套一樣有新意念,整張專輯確實是很本土,亦具很多政治議題,《上車咒》是現實港人買不到樓的寫照,《門常關》是港共政府的獨裁,《后會無期》是寫懷念英女皇時期的殖民地時代,其他作品都是有關香港年輕人的徬徨心境,但,究竟在這些話題上,除了大家已知睇過聽過的無力感及控訴外,C AllStar 告訴了我們什麼?

或者,能寫得出政治現況及處境已是一成就,但叫我難以投入的是全碟歌詞無論是情懷到用字,仍是離不開一貫那種由九十年代尾興起極度感性,自憫自憐,再作自我鼓勵的調調。那種懷念過去的情懷,由楊千嬅、陳奕迅、黃耀明等一早唱過兼變成代言人,C AllStar在【生於斯】中的十二首作品中幾乎沒有唱出任何新的情緒或感情,新世代歌手確實不能再是沉迷在舊時代的情懷當中,這不是懷舊,這是不進則退。

專輯的音樂同樣出現同樣情況,除了《上車咒》及《紅館夢》是a breath of fresh air外,其他作品都像是重聽九十年代尾到二千年頭的唱片的狀況,時像聽楊千嬅、陳奕迅、古巨基、梁詠琪及Swing的致敬,時像聽到對梅艷芳及張國榮的模彷。我不是不知道C AllStar賣的就是懷舊情懷,一直以來就是想包含廣東歌的精華,但一個單位玩了五年出到第六張專輯,卻依然沿著這公式走,向前輩的取經更越來越重——或者他們快將分拆上市,告別C AllStar吧,不然C AllStar的音樂前途真的需要重新思索。

《上樓咒》是整張專輯的亮點,依舊玩Synth Pop 快歌,但On 在填詞及作曲上都交出別具一格的功夫,同時那不斷重覆到玩「咒」的主題都是整張專輯的創意高點。其他音樂上最可取的是《紅館夢》,若然你捱得到那要face palm 自己,是本年度最差填詞之一的歌詞,不然是在整體旋律到編曲都十分成熟到位的作品;向80年代舊日本改編作品取經的《日幕途遠》中那回音重重兼有點爛的結他亦是專輯較新的聲音,而小廣的歌詞亦填出不一樣的氣勢及意境,頗有達明一派時代的歌詞風格。

寫本土不代表就是出色,尤其是用情歌手法,以所謂「擦邊球」的手法寫政治,更覺鈍絀,尤其在我們可以暢所欲言的世代及城市裏,如此明顯又偏要「隱晦」,為乜?這種用愛情作比喻的手法,到今時今日這如此嚴峻的政治氣候中還適用嗎?或者,可以再思索的是,流行音樂,普通的音樂歌詞的格式(畫面語、有限字數及客氣用字與修辭)是否表達政治意見的最佳地方?《門常關》與《后會無期》用肉麻認真的情歌寫法及唱法真的有用嗎?尤其後者更要gimmicky 畫公仔畫出腸地動用簡體的「后」——還是C AllStar是要照顧較年輕幼稚的樂迷?

C AllStar 的政治不僅缺乏了思考、想像甚至討論的空間,除了《上車咒》是最直接最成功表達,其他唱出來亦好像有點空洞,表達得不淸楚,像唱林夕點題的《生於斯》唱到精句「我愛這裡 愛憎都可以」,竟然是平白唱過;同時其實這首點題作已寫出了整碟大部份其他的主題及其他所有歌曲的情懐,其他作品都仍然是圍繞著這個主題轉,帶不出新意。

「生於烽煙裡 沈默叫囂都被討厭」,明白到歌手在一個不容易的時代生存,像C AllStar 較敢言及有政治表態的歌手做有關政治的音樂似是理所當然。不過,音樂人可以很政治,但不代表音樂主題一定要「政治」,這些在外國無數歌手已有無數例子;「擦邊球」,玩隱喻類比亦不一定要肉麻玩認真情歌,不用愛情同樣亦可以表達政治氣氛及心情的。

這個年代玩音樂特別難,誠然【生於斯】已是近年香港樂壇在主題製作上其中一張最嚴謹認真之作——苛刻或者也只是太焦慮,或對C AllStar 太有要求及希望罷。繼續 趕路吧,願斜陽後有晚星無數。

專輯重點: 生於斯、上樓咒、日幕途遠

鄧小巧首支單曲《雅俗》李拾壹、藍奕邦創作

電視歌唱節目【超級巨聲】中出身的鄧小巧,2009年參加節目,上年上過「中國好聲音」。等了六年,終於推出首支個人單曲《雅俗》,由李拾壹作曲,藍奕邦填詞,李拾壹及謝國維聯手編曲,謝國維監製。

雅俗

唱:鄧小巧
曲:李拾壹
詞:藍奕邦
編:李拾壹 / 謝國維
監:謝國維

歌詞

想聽一套交響樂
也想與他糜爛到暗中作樂
誰來話你墮落
想要一身的金箔
更想要一個在跳舞的牛郎
誰來話你寂寞
oh~
oh oh oh oh oh oh
這個 都市
怎麼各自量度
可有高雅跟通俗
能並存並能為了對方祝福
齊來突破悶局
hoo~ hoo~

大家來
不分你或我 都一樣存在
留在哪一時代
到春天花都會再開
什麼得到大家喜愛
欠個性或過於可愛
或有 什麼得到大家柴台
也會有日你款待 oh~
想著一套水手服
更想去穿上被脫去的校服
誰來話你混濁
oh~
oh oh oh oh oh oh
這個 都市
即使過份庸俗
oh oh oh oh oh oh
別又亂去還俗

大家來
不分你或我 都一樣存在
留在哪一時代
到春天花都會再開
什麼得到大家喜愛
欠個性或過於可愛
或有 什麼得到大家柴台
也會有日你款待 oh~
也許為了對方去守望 太殘酷
我只為了活得更舒服

大家來
不分你或我 牽手地同在
期待某一年代
替彼此的心結打開
沒法得到大家寵愛
我也帶著我的可愛
或有 什麼使到大家著呆
過了兩日已不在 oh~

余昊益,台灣新獨立奇聲

多久沒有聽到台灣出產Lofi、略帶quirky 的低沉男聲,想不到今天聽到《今夜今夜》的台灣獨立唱作人余昊益就讓我聽到人特別充滿希望,因為不只《今夜今夜》出色,一下子聽了他所有作品,其聲音及特色竟然可以如此多元,卻不是拉牛上樹為試而試,而是都能夠獨立成篇,有其創意及實驗性,實在令人佩服。

余昊益的Lofi,那些重回音的結他聲及人聲,那些爛爛的電子音效及brass instruments,讓我想起John Maus,又或是那些玩味又有點像The Magnetic Fields或是Ariel Pink等那些camp 味濃????濃的玩味獨立單位。《今夜今夜》由低沉到funky的跳舞步伐,但在眾多其他詭趣的作品之中,最公整最具流行力但不算是最出眾,其他作品有更多驚喜。

玩起小淸新的《窗簾》不局限於甜美的小淸新旋律,越唱越濛,再有電子噪音,這種迷離古怪的美麗音境,我多久沒有從台灣獨立音樂上聽到?《Conversation》則是groovy 的變奏gospel,卻突然又有跳舞電子戲法,一下子令整首作品變得突然有型dancey 多了。《長長的路跟高山心內的歌》則是加入了電子噪音的台灣道地民謠,你會驚訝為何他的嗓子可以如此多元化?

《我多麼想成為你的鹿》的懷舊電子配詭秘的氣氛是筆者最喜歡的作品,這幾乎就是台灣John Grant 了,不是嗎?

很久沒有因為發現到一個新聲音而這麼興奮,聽余昊益,你就會知道台灣獨立音樂真的越來越好了。

余昊益Facebook

Hong Kong Pop Is Dead

(原文短版刊登在二零一五年十月十八日明報副刊星期日生活

將那些被保佑的DJ吊起來 Hang the blessed DJ
因為他們常播的音樂Because the music that they constantly play
說的都與我的生命無關It say nothing to me about my life

這是The Smiths 其中一首單曲Panic的歌詞,說出了很多所謂social misfits的情懷。說The Smiths 是英國最重要的樂隊,與你爭論的人相信也只能舉出The Beatles來跟你爭辯——因為The Smiths 可說是Indie獨立音樂,又或是更仔細說是結他主導的獨立音樂的始祖,九十年代打後的大部份獨立樂隊都受The Smiths 影響深遠。在衣著、歌曲主題、設計美學甚至意識形態上,都是獨立音樂的精髄所在。當代香港獨立音樂最重要單位My Little Airport 當然亦是其中一受影響單位。

香港社會講求磨掉稜角,不要出眾不要扮與眾不同,成為「祖與占」——但事實上確實不是每一個人都一樣,喜好品味意識形態,其實有無限的可能,香港就是有一種迫你「同類」,接近令人窒息的保守意識形態,聽一樣歌,睇一樣戲,著一樣衫。外國社會一樣有主流,然而次文化counterculture等通常亦並排發展,抗衡主流文化的洪流。所以在外國不是亦不願做「祖兒占」的總能在不同次文化或counterculture裹找到共鳴及自我身份肯定,正如獨立音樂就提供不一樣的意識形態,不是那些刻意造情的情歌,又或是講來講去都一樣的愛情或人生道理,正如以上提到的 The Smiths,就是獨立音樂反建制,不信奉主流價值的獨立音樂的先鋒及終極代表。

香港樂壇已死

討論了七八年,我敢寫香港音樂是名存實亡了,沒方向,沒新聲音,能夠勉強走紅的還是那些一式一樣的情歌格式,這不是主流音樂的死亡,我不知什麼才是了。這次要展述的樂壇死亡的原因是主流音樂欠缺獨立音樂的養份。這次執筆長篇大論,是想以獨立音樂與主流音樂的關係來解釋香港音樂死亡的原因,並加以筆者卑微的個人音樂經歴,為樂壇的討論提供一個新觀點。

作為一個八十年代香港土生土長的音樂迷,我不是沒有為香港廣東音樂感興奮過。我的音樂青春期有幸始於九十年代尾二千年頭,正正是香港音樂創意上的活躍期。那時候打開電台,你可以仍聽到八九十年代活躍的歌手的新作,張國榮、張學友、王菲、黃耀明甚至難頂一點的黎明;同一時間你可以聽到古巨基、盧巧音、陳奕迅、楊千嬅等的新聲音;甚至是獨立的 AMK、Huh!?、阿龍大及往後的有耳非文或The Pancakes。當然,你打開的不能是任何一個電台,是推動獨立音樂的商業二台903。

香港音樂成也903敗也903

說起香港音樂,903是不能忽略的。商業二台在九十年代更新其定位及形象,標榜為年輕人電台,改名為「叱咤903」,推動原創華語音樂,打破香港改編音樂的情況,進展為原創音樂作主導。903 叫自己做年輕人電台,口味上及眼界亦確實年輕獨到,與無綫及港台等都有不一樣的取向。無拿過無綫最受歡迎獎項如林憶蓮 、倫永亮及方大同,都在903奪得過男女歌手寶座;而在無綫稱覇的劉德華更是從沒有拿過903的男歌手金獎,可見903的次文化定位,有逆行文化Counterculture的企圖。

903的90 年代全盛期幫了不少獨立樂隊推廣,扶助過不少新晉歌手,推廣過不少小眾音樂,是不少好音樂的溫床,是大紅歌手成名前的試金石,是流行音樂的探熱針。他們不同時期充滿個性的口號及宣傳,如鼓勵DIY自家創作等亦教育了年輕聽眾。陳奕迅華星時期能冒起,全靠903;楊千嬅的傳奇音樂事業,亦多得903;或是獨立單位如The Pancakes、林一峰和at17能獲得強大的聽眾層,亦不得不多謝903,903以一個權威機構給予了這些新晉歌手一定的權力肯定。

不過,香港樂壇可說是成也903敗也903,二千年中期開始903開始忘記了「年輕人」定位,被「商業」完全取替,推廣的歌手或歌曲與其他電台開始大同小異,不是陳奕迅就是容祖兒,大台播呢首佢地又播呢首,逆主流文化的定位崩壞,標誌著香港唯一肯推廣年輕次文化、教育聽眾的電台亦失守,令新晉音樂人及獨立音樂人的上遊平台都喪失掉。

香港獨立音樂缺乏環境、有心人及資源

音樂的發展講乎很多元素,環境及周邊配套是新音樂能成功發展的必備元素。以英國為例,主流電台像BBC Radio 1播放的歌曲都是主流悶蛋歌曲,不過,它們卻出了個John Peel,可說是非主流音樂教父,在傳統大台推廣獨立音樂及非主流音樂,邀請新晉樂手現場表演,音樂教育了無數聽眾,令無數年輕人聽到更多非主流音樂。同時他們又有Tony Wilson,傳奇傳媒人,創辦Factory Records,推動Manchester曼撤斯特的音樂文化發展,將Factory 視為文化投資而不理經濟回報。他們又有Geoff Travis,創辦獨立音樂唱片行及廠牌Rough Trade,與主流唱片行抗????⋯⋯

香港不是沒有有心人嘗試推動獨立音樂發展,在九十年代尾就是二千年頭香港的音樂豐盛期,就有黃耀明在1999年成立人山人海這音樂廠牌,在主流樂壇活躍並影響了當時的音樂風格發展,彭羚、楊千嬅以及簽約東亞後的何韻詩都是由人山人海的陣容及內涵發展出來;AMK主音關勁松在903當DJ之餘,亦在2004年成立維港唱片,一系列結他及shoegaze樂隊活躍一時,My Little Airport就是當中的成果;又或是由媒體人BFSH成立的廠牌、唱片行89268都在獨立音樂界帶來了一陣春風,旗下的假音人在獨立音樂圈亦締造了短暫的legacy。可惜的是近十年的香港就是沒有已成名的傳媒人敢於或願意帶頭做不一樣的音樂,再沒有新動力帶動音樂發展。

近十年獨立音樂成果,就僅有在獨立經理人公司Ban Ban Music處理下,音樂監製周博賢主導下的謝安琪在2005年以半獨立女歌手身份跑出。謝安琪取得商業成功,迅速在零六年簽上新藝寶,同時保持以周博賢作音樂軍師作音樂,僅用主流音樂人擔當單曲及少數作品,成功在零八年推出音樂代表作【Binary】,成為在容祖兒、何韻詩後成功走上一線的女歌手;周博賢不謹成為熱門監製,其民謠pop rock及草根社會題材亦成為樂壇新潮流。

獨立音樂是推動主流音樂發展的動力,簡略分析八十到千禧年代音樂發展

獨立音樂與主流音樂是不能分割,相生相益。獨立音樂的發展往往推動主流樂壇,而獨立音樂單位正正是主流唱片公司的挖角對象,成為日後成功的主流歌手。香港主流流行音樂死水一潭,正正就是因為沒有獨立音樂的小流泵入新鮮水源;香港主流音樂人只有商人沒有像英國一些一心為音樂發展的人,業內人士思維守舊不進取,正正就是令潭水越變越瀆的原因。

八十年代香港樂壇的成功是來自一班年輕、西化的音樂人從不同流行音樂取經而創造出來的音樂成就,是可與世界流行音樂接軌的各式音樂。中式小調民謠、簡單直接而精緻的日式流行、歐美的新浪潮、或是像林子祥的世界、藝術流行甚至是流行搖滾及日後的R&B,你都可以在八十年代的音樂地形裏頭找到。

到九十年代初的流行音樂是香港唱片業營運的成熟期,不只張黎劉郭四人的定位名確立體,當時歌手的定位及聲音亦相對地分明,商業成功。九十年代音樂當然不能不提王菲,王菲的傳奇及成功不只是她的優美聲線及獨特唱功,而是王菲向歐美搖滾、獨立及另類音樂取經,在音樂內容、音樂個性甚至歌手性格都展現不妥協、與世不容的態度,令「王菲」這兩個名不僅定立了華語新聲音,更是一種音樂態度。

九十年代尾到千禧年代香港音樂創意蓬勃期

九十年代尾隨著香港主權交移,整個香港創意工業亦經歴了一次大震盪,不只八十年代的幕前人減產外,不少以前活躍的媒體人亦移民淡出,包括音樂工業,這亦造就了一班新音樂人冒起。九十年代尾可說是新音樂人嶄露頭角的時刻,亦是香港另類、獨立音樂正式與主流音樂正式合流的時候,不只主流新音樂名字像伍樂城、王雙駿及雷頌德崛起參與新歌手的音樂外,大部份新晉歌手都有獨立音樂人參與製作。

獨立樂隊Black & Blue出身的盧巧音與由浮世繪的梁翹柏成合作夥伴、古巨基有Black Box的林健華及張佳添、莫文蔚亦在1996年因音樂監製郭啟華及一眾獨立音樂人的合作而在音樂上成形——以及,當時的華星唱片,幾乎是以獨立音樂廠牌精神與美學運行的唱片公司。

面對著所有已成名的歌手如鄭秀文及梅艷芳等離開或淡出,華星由Evi Yang帶領的A&R部門則背城借一,積極採用獨立音樂界的單位,旗下歌手如何超儀、楊千嬅與陳奕迅,就是用獨立音樂式包裝及製作,製作出不一樣的流行歌手。楊千嬅的音樂事業成功正是香港樂壇的一個變數︰她在華星的音樂絕大部份音樂都由獨立音樂人及新晉音樂人打造,不只人山人海、AMK的四方果及關勁松或Slow Tech Ridden,還有Eric Kwok 及改變香港音樂環境的陳輝陽。楊千嬅的Play It Loud Kiss Me Soft 仍然是香港樂壇其中一張最具實驗性而取得商業成功的大碟。Evi Yang 的奇妙A&R風格不停留於華星年代,她往後轉到EMI後主理的Shine及薛凱琪亦充滿個性,在香港樂壇留下印記。

全球化音樂流通底下,香港音樂人忠於自我,尋找獨特聲音

在資訊開放全球化的世界,除了歐美流行,J Pop或 K Pop外,還有近年樂壇發展得更好的台灣,樂迷選擇眾多,基本上本地音樂的重要性已被淡化;香港樂壇亦注定像全世界大多數地方的本地樂壇一樣,給國際流行佔據了大多位置,商業成功再不是必然事。港音樂工業不能再獲大利已是不能改變的事實,香港音樂要生存,除了要保留香港音樂的獨特音色及個性外,或者更重要的是能夠放下迂腐的運作模式,不再迷戀於市場或公式化的流行旋律或主題。若然一些經過計算的音樂都不能取得商業成功的,那就證明這些商業音樂是失敗,沒有存在價值的——這就是現在香港主流樂壇的可悲情況。

香港樂壇現在面對的問題,首先是獨立音樂不健康,令主流音樂沒有任何衝撃及新方向。主流樂壇而言,音樂流水作業,每個歌手都是倒模餅印;唱片公司的人迂腐沒視野,除欠缺音樂知識及自省能力外,更沒有方向沒想法;更甚的是沒有已成名的行內人敢擔當大旗,打破樂壇彊局。獨立音樂而言,雖然這兩三年已見大量有潛質的獨立單位冒起,但大前題是沒有健康環境成長;同時獨立音樂人亦嫌不夠個性,與主流樂壇的意識形態及音樂品味相差無幾,同時亦不思進取,未能用音樂觸及大眾,製造能夠傳唱的流行大作,攻入主流。

個性是音樂或任何藝術的重要元素,香港樂壇無論是主流又或是獨立音樂,個性總是被克制及不鼓勵,令到大多數音樂單位都是以世界仔女圓滑懂事的作風處世,都是迎向所謂「大紅大紫」的紅館意識形態進發,正正是香港樂壇變得悶蛋的原因。觀及世界流行,英美的流行音樂仍能有不錯成績,仍能有歌手走出,還不是有賴歌手的個性,英國的Adele、Paloma Faith或Sam Smith,美國的Lady Gaga、Nicki Minaj或Taylor Swift,全都不再僅是唱歌了得的「歌手」,而是真實、敢言、代表著自己或某一種社群聲音的流行歌手。再者,主流樂壇一直都有固步自封,悶蛋的趨勢,全因錢作怪,視音樂為商業從來就不是一件健康事,就算外國樂壇其實一直都是靠獨立音樂人來推動主流樂壇發展。

香港樂壇已死,但不代表沒有重生的空間。痛定思痛,香港音樂人若然敢忠於自我,誠實製造音樂,有改變創新的音樂思維,香港音樂還是有機會再次蓬勃,建立獨一無二的HK Pop聲音——至少這是我的希望。

(文章是筆者看罷BBC Four 最新音樂記錄片Music For Misfits: The Story of Indie而撰寫)

偽碟評︰麥浚龍【Addendum】潮人偽文青姿態下的K歌

麥浚龍Juno Mak

Addendum

廠牌:Silly Thing︱ 評分:3.1

你的評分

[starrater tpl=10]

其實有錢真係大哂,麥浚龍就係最佳例子。歌藝與外形都沒有優勢,但是就是靠自己用錢捧自己,家族有傳媒優勢而成為了今時今日的潮人指標,變為歌影佳精的才子。

麥浚龍比起一般有錢人不一樣,有別一般暴發戶,他有的是品味,著潮衫睇cult 戲,搵勁監製做好歌,真正上等人的專利。也不是個個有錢有品味的也一樣可以成為潮流教父,取悅大眾。何超儀便是好例證,也淸楚告訴你麥浚龍的成功是靠著多方面配合及計劃的成功生意,絕不簡單。

其實,有錢不是原罪,自己有錢有後台亦不是問題,不過我只是一直不知道麥浚龍的音樂有什麼價值而已。

例如,同樣搵勁監製及音樂人合作,何超儀至少玩rock/punk,擺出不妥協姿態,唱出一些女性自主重一點的歌詞題材,音樂亦不太糖衣,近年亦自組樂團;同樣有錢的陳冠希玩過美式pop㚒rap後亦開始越玩越小眾,同MC 仁玩埋一堆,越來越純hip hop。但係,麥浚龍從來都係唱一d 其實許志安又得蘇永康都得的港式歌曲,只是花心思在編曲及設計身上,製作比起一般製作認真,創意比起一般K歌用功,歌曲主題刻意唱一些空泛宏廣的主題——因為他本身就沒有心聲要唱,不代表任何人——或者代表有錢人罷。竟然,加一些電音元素,這樣又work,終於儲起了一大班樂迷,成為香港樂壇的新音樂良心。

當然,面對一系列粗製濫造的香港流行曲,麥浚龍的明顯是較精的。我亦記得正如蔡德才在訪問講過,最喜歡就是跟麥浚龍合作,因最自由最能試新東西。當然,半杯水,你可以藉此說麥浚龍有多好——但是我則只感到諷刺。

麥浚龍的最佳大碟仍然是【Chapel of Dawn】,這又讓我記起當年在南方都市報的最終評選裏頭,最佳專輯的討論是在於這一張與同年的另一張,我跟另一位音樂評論人前輩異口同聲一起否決這專輯,理由是這專輯沒有獨特性。所謂獨特性,是放眼世界,這張專輯的音樂是否會讓你記得,有沒有一種聲、氣氛及元素是較獨特較原創只此一家?又或是專輯的創意或處理,有沒有什麼新東西帶給我們?我們認為沒有。

麥浚龍若然一直做【Chapel of Dawn】還好,但近多年做的,不過是潮人型囝包裝下的平庸港式流行曲,繼續唱那些刻意虛泛的歌詞。也不是不work的,天時地利人和之下,《弱水三千》就是一絕佳之作,多得馮㯋琪、張亞東及林夕。其他的,是hit or miss,有不錯亦有麻麻地的。只不過,我還是不知道麥浚龍的音樂的價值及獨特性。

再到這一張刻意要取悅大眾的【Addendum】,就更是印證了我的想法。糖衣下的毒藥,概念式EP唱出TVB般的愛情師奶情懷,旋律屬平庸K歌,仲要係一拖拖六集,真正同TVB 一拍要拍幾十隻一樣dum波盅。坦白說,我只聽了一遍便不想再聽,更受不了當中的作狀造作。(Addendum咩o者,聽《羅生門》的樂迷真係會識呢隻字咩?)算我市井一點,我只想講,麥浚龍唱首首歌都一式一樣,冇細緻位冇感情位讀書咁,好催眠;首首歌其實都係靠編曲整色整水,其實同劉浩龍果d 差唔多。唯一起身位真係只有莫文蔚同謝安琪的客串。周國賢作曲的《雷克雅未克》較好,處理上亦算是最特別,係咁啦。

電影不同音樂,電影是集體創作,麥浚龍在電影方面表現明顯很好,才華不錯,他的背景及品味明顯在電影上有很好的貢獻。相反,音樂是關乎歌者的主體,是很跨界別的複雜藝術表達。有錢,或者,能買到好聲及好器材,但絕對買不到好音樂與及音樂的靈魂。

延伸閱讀: http://tinzhonglittlelily.blogspot.no/2015/09/addendum.html?m=1

搞不淸是屬於何韻詩定李拾壹的【小人物語】

SUBYUB little little man cd cover

李拾壹

小人物語

廠牌:有聲奶昔︱ 評分:6.1

你的評分

[starrater tpl=10]

上年有一張廣東專輯是叫我暗暗歡喜,是讓我聽到很久未聽到的香港音樂的活力,應是2000年後香港樂壇最鮮明、最出色的一張debut album。那張專輯是李拾壹的【大膽小鬼】,那個一看就知是彭浩翔手筆的唱片封套很簡單鮮明,既是彭浩翔早期電影封套亦是華星年代的華星三寶的indie印記。專輯的音樂顯出歌者的視野,既有廣東流行樂的神髓,亦有classic rock、pyschedelic rock到brit pop(那些印度元素)及indie pop的元素,整體則像一張很有香港味的二千年頭的brit pop作品,當中的活力及鬼馬更勝很多過份保守的brit pop作品。

第二張專輯永遠是難做的,相隔一年李拾壹帶來【小人物語】,單看那illustration封面就知這是一張很典型的歐美簽了大唱片公司旗下的side label下的那些band 的作品。聽完專輯,我則感到完全失落,因為李拾壹的這張第二張個人專輯墮下了很普遍旳「第二張唱片sophomore」專輯的㢢病,就是因為首張專輯有不錯成績,第二張專輯在音樂上沒有演進,焦點卻放落了在更polished 更成熟的製作production value。更失望的是,不只歌曲質素不及首張,我每每在聽時都有自己在聽何韻詩的錯覺,很保守很平穩;更多的精彩位置落在於歌曲的細微過度處理,這些卻救不到整體旋律平庸及缺乏特色的問題。

首支單曲《難查字》是《自由落體》的續集,繼續著精美的慢歌,依然有點早期古巨基及Rubberband。這次由郭薾多填詞,用繁簡字的問題來寫戀愛,嗯,若然這是一個主流歌手英皇歌手唱都叫做有點新意,但在李拾壹身上則明顯是㚒不來,仍然是很傳統的主流模式。這種「擦邊球式」講政治,好黃偉文,好out 啦大佬。李拾壹是獨立流行歌手,本應是可以自由發聲大膽說政治,那用要這樣將政治撈落戀愛?坦白講,《難查字》郭薾多填得真的很好很用心,但是時勢不同,這種文字小聰明真的out不管效了,這只變成是上一代黃偉文的《北京北角》的老土把戲。這首到喉不到肉,戀愛又不夠細緻,政治又頗左膠,不知怎算。

幸好,同樣直接政治的《十個放火的少年》中,陳心遙的歌詞就對板出色,寫出了佔領時期的現況,亦寫出了「新舊之爭」的矛盾,亦巧妙回應《十個救火的少年》寫出了情況的弔詭。它的出色在於它用其諷刺幽默手法寫出了客觀狀況之餘亦處處嘲笑諷刺。可惜的是玩reggae 的歌曲本身則不太搶耳,加入劉以達的聲演亦做不到達明《十個救火》的鬼馬荒謬的氣氛,旋律的平庸及走向則只像謝安琪那些reggae 作品的程度。

第二單曲《小李》則明顯是《等死》的續集,繼續有neo psychedelic的影響,這次來得更硬橋硬馬的alt. rock 的風範,不過缺乏起伏的旋律要讓作品成為一首搶耳的single則頗有難度,不及《等死》的流麗;音樂編排明顯用足心機,可惜這次要模彷的決心太大,卻令作品過份向「polished」的搖滾作品取向太大,失去了活力及創意。另一問題是林一峰的歌詞的模棱兩可,指向不淸,想寫廢青嗎又不夠中,想寫不關心時事的年輕人又不到題,「小李」的食字亦十分上世紀的遊戲,另一敗筆,好老土。

《波多野結衣》的「毒男」心事寫得得心應手,卻沒什亮點;美麗的管絃編奏chamber pop格局是美麗,但怎聽還是分不淸自己在聽何韻詩還是其他及廣東歌手,太典型「好聽作品」。與Killersoap合作的《下剋上》則很Killersoap 很Beyond 式老土pop rock 風格,嘗試加入一點southern rock, country 元素還是洗不走當中的老氣。兩人的聲音亦聽起來很像,既沒層次亦無火花。主題直接呼應「小人物語」,講出「改革」決心,可是或者觸及的範圍太大的關係,寫起來就是沒有成功把「小人革命」與「政治局面」的現實連結,現在卻只輪為陳腔濫調的「小人物發奮故事」式題材,很可惜。緊接的《Something I want you to know》則基本是延續,更見拖滯。

李拾壹的【小人物語】是見其野心的,主題是想串連個人層面上的「小人」與及在政治社會大環境底下的「小人」主題,可惜結果則是hit and miss,更不少淪為「自我鼓勵」的陳腔濫調,寫不出新意。音樂部份追求的production value 明顯拖累了作品,作品由首張到現在沒有進步,更有太過想追求外國搖滚樂隊的編曲的做法;亦太過主流穩陣格局,各種風格都有,作品都太過保守太過middle of the road同時間又做不到一首搶耳的single。我視李拾壹為可以破舊立新的新世代唱作人,在這張專輯上我則好像看不見首張發光發亮的創作光芒,在歌曲的處理亦不見太多想法及細緻的思考,更有迎向主流傳統模式的趨勢。我想繼續期待,望李拾壹第三張會帶來驚喜。

想起出色的debut 旅行團亦有一張,同時他們的第二張亦是同樣地叫人失望變得保守大器的「五月天」。恰巧地兩個單位都有一個共通字,就是何韻詩。弔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