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習作」︰四種不同的香港小淸新

平原習作

Our 1st Works

廠牌:Sony︱ 評分:6.5

你的評分

[starrater tpl=10]

不知何故,香港Sony 一直都有不錯的「選才」眼光,但在執行與宣傳上從來都是弱勢的,歌手從來都沒有什麼好後果。當年盧巧音是唯一一個可以有最好成績,其他的,尤其近年的如Chita與馮曦妤等都沒有什麼特別起色。

當然,也不是不知原因的,香港Sony通常不選最trashy庸俗的那些偶像派歌手,派台的都不算是最煽情最K的歌曲,這就在客觀層面上解釋了為何Sony歌手總發展一般。不過,其他原因其實還有很多的,當看到Sony今年其實十分值得留意的「平原習作」合輯project,就讓大家心中有數。香港Sony的網上Marketing與及branding/A&R等方面確實完全像停留在上兩個世紀的思維,跟不了時代,幫不到旗下歌手。單是看「平原習作」的封套設計,已經讓人嚇了一跳,這是否廿年前的學生會創作?

又或是,就像現在我在寫「平原習作」,想找更多有關他們的資料,已經十分有難度;他們有自己的facebook page卻沒有自己的網頁或bandcamp/soundcloud等專頁,試聽就只能憑其youtube 的三十秒試聽,想找幕後製作資料或歌詞更是完全沒可能。既然這個project 是推動本地新年輕獨立聲音,那至少在處事上亦要更獨立更年輕吧?

好了,說回正題。Sony為其收錄四個新的年輕音樂的單位的首兩首作品的合輯命名為「平原習作」。這種campaign在台灣其實頗常見,最經典的還是要數當年滾石的「少女標本」,反而香港印象中好像沒有怎樣發生過。以淸新為賣點,四個新單位收錄的作品都是很easy-listening帶有民謠感覺的作品。四個單位中,也不會對Lil’ Ashes是最早在媒體曝光的一隊,亦是在Sony 官方Facebook裏頭常常看見的一隊感到驚訝,因為在四個單位之中,Lil’ Ashes是幾乎輕易地突圍而出的。

Lil’ Ashes是四支樂隊之中音樂養㤋最豐富的,聽得出他們涉獵的音樂比起其他幾隊的是多出不少的。女主音那種帶著騷靈的沉實中音,正是近年歐美都很吃香的聲線,台灣的嘉嘉亦以「台灣Adele 」之名而取得不錯的反應。不過,Lil’ Ashes走的是民謠風格,或者你又會嫌我悶,主音的唱法確實聽到First Aid Kit的影響,又其至尤於她較少用假音,唱法與旋律走向其實更似Bob Dylan的。坦白說,以歌計,Lil’ Ashes的兩支作品都是失望的,因為既然他們有實力,我們的要求當然都不低的。

《Stricken Chord》其實已是一首「幾好聽」的作品,不過,在製作上卻有overproduced與焦點不淸的感覺,由intro 的coldplay式美麗結他和絃與那幾粒很「OK Computer」的尖銳鍵盤聲引入已經注定有問題,因為作品的旋律其實並非那種pop rock式流行調調,尤其bridge 的部份是很free flow,很rough 的走向,編曲為求配合便㚒硬加入了提琴來配搭,效果很尷尬;到第二段時男和聲的加入,又開始更接近那種很nostalgic的First Aid Kit調調,但整體的效果最後就是有點兩頭不到岸。

相比之下《Don’t think too much》則是到位得多的,那個典型六十年代的音效,那種憂澀的氣氛,主音的聲線,都是配搭得宜的。這種週末藍藍的色調的感覺的歌,對上一首已經是at17的《唱歌》了吧?

不過,對於小塵埃,還是充滿希望,在旋律譜寫到主音的聲線的潛力及辨識度來說,他們都是在香港樂壇裏格外標青,或者只需要遇上良好製作人,或是他們在風格及編曲上再加點心機,應該在他們的首張專輯會交出更具說服力的作品的。相對起來,平原習作其他單位在原創的層面與及辯識度來說,還需要再落很多功夫。

「台灣代表」Shandy Gan明顯汲收了很多台灣流行曲的營份,兩首作品都在編曲到旋律到演唱都是很像二千年的台灣作品;「歐美代表」則是Lilian Wong,明顯是走英美加港式風格,其實有點像今年的新人AGA,主流聽眾應該會蠻受落的;「香港代表」則是Trekkerz則是很本土香港的,相信他們聽的最多還是香港流行;土垉的風格讓我想起像二千年代的馮穎琪、嘉琳等的唱作人的音樂風格。

總括而言,雖然「平原習作」在執行到整個創意層面都是離飽滿還有一段距離,但還是對這個project感到欣慰的。只是希望香港新力由唱片刺劃到宣傳、形象等的配套都能夠多多配合,才會幫到這班年輕音樂單位的。「淸新牌」彷是港台「獨立音樂」的唯一出路,尤其香港,一直以來都是有一大班捧場客的;這班「平原習作」都是有一定潛力的,認真搞,也不是沒可能的。不過,至少我還應感高興他們不像某些「獨立單位」一樣,要以唱一些唱到爛的經典老歌或K歌作爭取網上人氣的手段。萬幸。

Shandy Gan/ I Remember The…
Shandy Gan/ Grandy Yeah Yeah
Lil’ Ashes/ Stricken Chord
Lil’ Ashes/ Don’t Think Too Much
Lillian Wong/ ‘Cause My Music Comes Along
Lillian Wong/ 牆外之音
Trekkerz/ 原地出發
Trekkerz/ 到此一遊

重整麥記歌單,逼大眾發現獨立音樂

在香港,音樂的表演空間雖少,但其傳播空間卻一直在澎漲。除了Youtube, Facebook等網上渠道讓群眾更容易接觸音樂,以高檔格調自立的大型商場,服裝店和食肆亦透過它們的背景音樂提供了播放音樂的媒介。每間商店的店長可充當DJ,以音樂催生購買意欲,提升店舖格調之餘,將自己喜歡的音樂介紹給顧客。讓音樂滋潤煩囂的城市固然是一件好事。可惜,隨著本地中小型商舖被國際連鎖服裝店和食店取代,背景音樂的播放類型和模式就漸趨統一。部分連銷服裝店和食店更成為了大唱片公司的據點,用「上架」的形式給唱片公司宣傳它們旗下的藝人和歌曲。以坐擁約230間分店,每朝早接待15萬位顧客的麥當勞為例,就被環球唱片公司包辦了它們大部分的背景音樂,以一個定期更新的歌單宣傳旗下的藝人。歌單裡包括以下歌曲:

陳奕迅 <信任>

陳奕迅 <Let It Out>

吳雨霏 <告白>

麥家瑜 <好得很>

吳雨霏 <人非草木>

張敬軒 <完全因你>

AGA <哈囉>

Mr. <一首情歌>

曲婉婷 <Shine on Me>

曲婉婷 <Drenched>

Robynn & Kendy <陶瓷娃娃>

Robynn & Kendy <Together>

Robynn & Kendy <小明星>

林德信 <友情以上愛情以下>

這種商業合作模式,一方面讓麥當勞多賺了一筆「上架」費,另一方面有助環球唱片擴大自己的市場佔有率,實是互專互利。觀乎香港樂壇現況,唱片公司採用的宣傳策略就是讓其出版歌曲盡可能襲斷香港每一個音樂播放渠道,包括電台,電視,K房,Roadshow,商舖等,嘗試在音樂傳播層面上(而不是在歌曲質素上)排擠競爭者。這種逼大眾聽歌的愚民戰術,正正配合崇尚填鴨式消費的香港市民,大唱片公司因而成功培養並且俘虜一班偏聽的死忠粉絲。礙於資金限制,獨立音樂廠牌不夠大唱片公司的宣傳凌厲,獨立音樂單位更是輸在起跑線上,其音樂難以在非網上渠道接觸偏聽被動的主流聽眾。

要醫治香港唱片工業的單元化病,就要先解決文化霸權這個惡性腫瘤。對於這個問題,陳雲說歸根究底要有普選和政黨政治才能解決(看連結17:40)。如果此言屬實,看來香港樂壇真的回天乏術了。在這樂壇萎糜之秋,筆者姑且大膽提出一個計劃:請麥當勞開放其背景音樂歌單,供大小唱片公司及各個獨立音樂單位投歌,或接受食客提名,經過評審團的挑選,整理出一個香港人想聽和應該聽的歌單。假如獨立音樂能夠登上麥當勞的背景音樂歌單,每日在二百多間麥記與數十萬名食客接觸,對於不會主動找音樂聽的廣大聽眾而言,將會是獨立音樂一場最有效的宣傳計劃。

當然,計劃的大前提是麥當勞願意提供機會給本地獨立音樂免費在其餐聽播放。誠然,這個前提在利潤最大化的原則底下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麥當勞會因而喪失一筆上架費。但在形象工程方面,這個計劃所樹立的正面形象或許能為麥當勞省卻一堆自吹自擂的‘I’m lovin’it’電視廣告費。再者,打著支持本地獨立音樂的旗號,麥當勞有望一洗早年逼走本地中小型食肆的孽債,可謂戴罪立功。 具體計劃如下:

在挑選音樂方面,麥當勞應秉持最高的包容性,種類愈廣愈好,何況 funk, country, folk, jazz, post-rock, pop-rock, instrumental等類型的音樂在香港獨立音樂圈應有盡有,足以滿足歌單所需的多樣性。而音樂價值將會是首要的挑選準則,名氣、形象等都是次要,此方面旳評審工作可交由一眾樂評人和DJ處理,以確保音樂質素。在此基準下,久被詬以靠宣傳突圍的商業音樂既可以獲得清白,甚少登上電台排行榜的獨立音樂又可以取得肯定,主流音樂和獨立音樂得以共冶一爐。如此一來,歌單播放的就没有不好的音樂,有的只是不懂欣賞的人。

而計劃的最終目的就是打破大眾對香港樂壇的思想定型,從而開拓大眾的音樂品味。當多個新的選擇百花齊放般陳列在大眾眼前,筆者不相信全體大眾會盲目依戀舊愛,而對非流行曲或者獨立音樂不屑一顧。當然,筆者不期望食客立即開竅,懂得分辨音樂的好壞,但起碼獨立音樂所帶來的新鮮感會挑起大眾對本地音樂的好奇心,並且推動他們去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音樂,發展出自己的一套聽賞品味。

或許這個計劃在實行層面上存在極多難以解決甚至無法解決的難題,但所謂拋磚引玉,筆者希望可藉此文吸引更多優化建議,又或者更好的計劃。如果這計劃得以在麥當勞實行,同樣可以在其他大型連鎖品牌的店舖推行。屆時,不同類型、不同性質的香港音樂將無分名氣厚薄,無分粉絲多寡,無分後台強弱地送到大眾耳中。

在墜落後Keep Breathing的蔡健雅

tenyademon

蔡健雅

天使與魔鬼的對話

廠牌:亞神音樂 評分:7.4

你的評分

[starrater tpl=10]

蔡健雅說《天使與魔鬼的對話》是她有史以來「挖掘」自己情感最深入的一次,那魔鬼代表墮落,如對舊感情的沉溺與執著不放;天使代表接受,是「已懂了痛了想通了才參透」。專輯其實仍未離開療癒唱片的舊套路,只不過這次的痛來得更加之「入骨」,情傷的血亦會流得更多,Tanya心明白不想硬撐做「被馴服的象」,她喂給自己更苦的苦藥,為的是之後的解痛。

跟魔鬼對話

孤感又至,他背影總每隔一段時間就出現在腦海,像月經般,令人難於抽離自製的困境。蔡健雅從平靜處開始潛入的《單戀曲》被鋪上了冷色調,其所述的舊記憶如一場漸大的雪,妳愈要鏟走它,它便更增大地去重新覆蓋妳的努力,於是,妳也只好扔下雪鏟在雪地哭泣,迎著副歌夾雜著狠狠刮過來的風,於安靜裡變得毀天滅地。

青峰作詞的《費洛蒙》,以各種各樣的動物及其所分泌出的相吸外激素為題來寫情欲,它編曲除了有「哇音」增強挑逗味外,整個行進的步調也是惹人心醉,《費洛蒙》就像魔鬼的引誘,伸出刺激你的雙手,而Tanya標誌性的慵懶又帶質感的Vocal,到同名曲《天使與魔鬼的對話》中,更是放得更鬆弛,這好比唱爵士的聲音浮游於音樂上,起起伏伏、氣息連貫,令歌成為了一齣心理劇。往更深入內爆的《唱衰》,徘徊在就快要瘋狂的邊緣,Tanya演唱方式的調整,猶如近神經質的唱腔,她在新碟注重情緒的表達,往往是掙扎式的,這讓人想到了Tori Amos, Fiona Apple那一類型歌手,只對著自己被壓抑所包圍的世界而唱。

跟天使對話

又是青峰作詞的《極光》提出了一個選擇問題,即「你我之間的愛情」究竟要追求如極光的絢爛快逝,還是如日復一日的曙光般細水長流?顯然這首滲入北歐空靈「地氣」而又被平淡化處理的編曲,已經暗示了答案,它中段間奏的和音加入就像多層次的極光出現,但已被「脫下神秘的色彩」;音樂表面的也無風雨也無晴,卻俱值得再重溫的細節位,正如歌中所唱到:「日復一日的曙光,其實也變化多端;細水長流的平淡,也走過千山萬水」。

有MC Hotdog參與的《Easy Come Easy Go》,本身就以Rap與唱之形式形成了在音樂上的「對話」,而更巧妙的是,歌曲「放手」的態度跟前後兩首仍在迷局中尋路的心情都截然不同,這就如「魔鬼」、「天使」的相繼出現,利用歌曲的排序,製造出它們alternating的「對話」效果。傷感的《十萬毫升眼淚》仿佛仍站在「魔鬼」的一邊,然我覺它是把所要哭的都哭了出來,演繹上亦比前面更帶揮刀切除情絲的決斷性(當然她想傳達的情緒不是單一存在,在堅強中Tanya也有如小貓一樣渴望被愛的一面)。而真正明亮的《Keep Breathing》,則俱聖歌般的撫慰、天使般的純潔,陽光正透進黑壓壓的小屋,也令人轉迷開悟、明心見性,「學會跟另一個我坦白,面對面,別隱瞞」,當你深入瞭解自己的傷痕所在,才能找得出它的醫治方法。

跟自己對話

Tanya的新專輯跟上一張變得更豁達的《說到愛》不同,內心多了旁鶩,製作思維也多了自省性,它以刺破情感壓抑積聚的膿疱,換來釋放、亦換來一段再發現自己的過程,可是我認為此「挖掘」的方式就快把人掏空,即Tanya的這種自省已經去到了一個盡頭。正如陳珊妮的《低調人生》一樣,要偏離她嘗試轉型的《I Love You, John》音樂航道,又能令其以前的風格得到重塑,蔡健雅下一步棋若想繼續往前走,不妨多觀察自身外的狀況,或關心一下其它人身上所發生的故事。

曲目:

01 極光
02 單戀曲
03 費洛蒙
04 天使與魔鬼的對話
05 Easy Come Easy Go
06 唱衰
07 墜落
08 被馴服的象
09 十萬毫升淚水
10 Keep Breathing

首選:唱衰

原文連結

鄭融要學Miley Cyrus般反了?

posterce

鄭融原來已出道十年,坦白說,記得的歌曲不過三首,優質情歌《終身學習》給梁漢文唱反而令歌曲變得不只可K更可以聽;史上其中一首最難頂的當年大熱作《紅綠燈》,終極平庸的打油詩,正正見証當時香港樂壇的低潮及壞品味;最後一首是與周柏豪的《一事無成》。坦白說,這些作品全因為與友人唱K時而認識而記得。我不是沒聽她的唱片,但是就是聽了也就是過耳即忘。

查看鄭融的wiki,

鄭融,(英語:Stephanie Cheng),(1984年10月10日-),香港女歌手,籍貫廣東恩平。其5呎2吋的身高比其他明星嬌小和23吋小蠻腰,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確實鄭融讓人記得的更多是她的外形多於音樂。勻真一點,她唱現場蠻不錯,唱英文歌的唱法就比起唱廣東歌唱得好很多了。她也不是沒個性的,記得她是那種給八掛雜誌封為慾女之類的女生,她也曾因說錯話而被雪藏之類。但是,音樂上的她就是依舊那麼典型港式悶蛋流行,就算與軟雪糕的莊冬昕的那些快歌一樣都是平庸老土。唱了十年仍然浮浮沉沉,依舊是那些典型香港乖女孩般的公眾形象,我還是早相信她的事業應快將完結吧。怎知,她卻突然要舉辦兩場個唱,更送出一個極有砵蘭街風格的tacky 「性感」海報,只爭龍及豹便可成成人刊物經典封面。

走嚇人bad taste 路線,或者算是近年現象吧。就連Lady Gaga 上一張碟【Born This Way】亦是走明顯有一點審美眼光都知道會嚇親人的美學。這種「反設計」的設計,無非想去provoke大眾,引起話題,我們就當鄭融的海報設計亦是刻意核突。而這種少布的打扮,其實就是Lady Gaga、Jessie J等英美流行歌手的最新dress code——而我更有點渴望的是她會是香港的Miley Cyrus,Twerking 起來。
1380449_298386970304322_509301876_n

在香港的保守流行娛樂圈及社會上,乖女孩的女歌手實在太多——不是太多,根本就是淸一式乖女生。鄭融這類「鬼妹仔」女生,又不像薛凱琪般甜美,唯有要走辣路線;既然十年都紅不起,不如就來個性解放?唱著那種陳腔濫調老土情歌做那種大方感性又豁達的乖女生又要學人走性感「大膽」,是不work 的,正如容祖兒的演唱會海報一樣,是徹底PR的災難。要辣,不僅要形象辣,就是言行舉止到舞蹈都要大膽敢言。既然要走「shocking」「癲」路線,不如去得更盡吧,學Mily Cyrus,「癲到嚇人」吧。香港樂壇及社會實是迂腐又多道德枷瑣,下年就三十歲的鄭融,你有膽來衝撃一下香港大眾嗎?

新青年理髮廳香港土炮獨立流行

1235319_1413477488867180_690902577_n

其實香港樂壇死不死等老問題真是再講也覺得煩。其實香港樂壇一直就有結構性問題,只有講求名利把音樂當商品的主流樂壇,而沒有真正做音樂愛音樂的獨立音樂空間。問題來源,或是因為投機的人多,真正愛音樂的人卻不多;又或是換第二個說法,有錢投資的人多都只有名利兩字,而沒有愛音樂的投資人。總之,一個地方沒有獨立音樂圈,主流音樂如一潭死水是正常不已,台灣也不是近年靠獨立音樂才令音樂界這麼有聲有色嗎?

當然,香港獨立音樂不是沒有,而是沒有組織亦沒有足夠支援,人丁亦時壯時弱;又或是有些所謂獨立音樂人其實純屬找個跳板跳上主流,迅速成為主流製作的一份子。隨意說了這麼多廢話,也要說說我寫這文章的原因,就是要介紹今年另一香港獨立單位︰新青年理髮廳。

認識新青年理髮廳還是因為《放假總要在雨天》這一曲,兩個大學生(我估)在瑪頭横風橫雨唱時,一個彈結他一個擔遮來演唱這首作品,已經十分搞笑。但當你再認真看,你發現其實選景與調色及composition 都是十分有美感的,再到右上角的字,更是簡單而design得很好。再看他們的logo,他們所有簡約的graphic,加上他們選擇的名字,便知道他們是一隊既有美學,design sense 亦充滿著本土身份的獨立單位。

當然,音樂還是一個樂隊的主打,他們無論是音樂到歌詞玩的都是充滿本土氣息的土炮indie流行,簡單直接,充滿幽默及青春氣息。他們並非如My Little Airport 等的文藝青年,他們應不視The Smiths等外國indie 為偶像,由玩《分手總要在雨天》的名字,將失戀的失落沮喪轉移到典型香港人會因放假落雨而感到沮喪,已見他們的本土打工仔幽默情懷與及他們應是吃廣東流行的奶水長大。他們的音樂風格有點像Shine碰上My Little Airport,青澀,不賣唱功,更多的是想法及概念。可以想像,像《放假總要在雨天》這作品,只要認真製作,重新錄好vocal 等音軌,要成為流行作品,應無難度。

其他作品如《巧屎歌》亦一樣好玩搞笑,MV一鏡到尾跑樓梯的拍法其實只要有一隊crew及裝備拍攝,亦一樣可以成為一個出色MV。現階段,青年理髮廳要的就是稍稍把這些完全未polished 的作品以較認真的處理來推出一些studio錄音作品,那香港indie scene 就會多一隊playful 好玩二人組合。

文盲與討厭政治,王菀之《星空》林夕給答案

王菀之-星空-300x300

或者是自信心低下的問題,香港樂壇與驚弓之鳥無異,九唔搭八的「名人」說一句「樂壇已死」就好像七級大地震一樣,突然變得格外團結排外,音樂人與歌星藝人都紛紛突然變得敢言起來,不知應是好笑還是悲哀還是值得高興。

樂壇死不死就從來觀點與角度的問題,死氣沉沉代不代表已死呢?就是閣下自己判斷。不過,「文盲論」就肯定是胡言亂語(至少用來形容填詞人就絕對說不通,歌手樂手文盲不文盲就難以論証),香港近十年樂壇的論述均是詞大於曲,音樂的「可玩性」最主要都是落於歌詞的「可讀性」,其至是整個香港樂壇碩果僅存的一項強項,說得出林夕或黃偉文周耀輝一輩是文盲其實如網上Trolling 無異了。

我們知道現今歌手來說,其實都有一定學歴,文盲不多,更多的是心盲,討厭政治或是愛國愛港等才是歌手真正最致命的地方,跟不了整個社會到聽眾的步伐,有如俺耳盗铃。由小文藝走到師奶街坊級,在一片網絡噓聲之中,王菀之如何能在新歌裏既能夠略略回應「討厭政治」,又能夠略略表現「自我反省」,正正是挽回失地的關鍵。

王菀之最新單曲《星空》及時趕在年尾前推出,應或是冒著年尾頒獎禮之類而來。舊班底Alex Fung,作曲依然自己來,歌詞則由林夕處理。音樂部份沒什麼好說,整個旋律走向至處理都較接近【雷電】時期的處理,由真樂器煽情dramatic 的絃樂到電器化再到舞台劇的轉折,落本亦有心機,但沒亮點亦沒新意沒進步,只有無比匠氣。整首作品的重點,還是林夕的歌詞。

林夕聰明,亦政治,亦留意八掛事。林夕填的《星空》正正是一篇既回應「討厭政治」亦替王菀之寫出心路歴程作「平反」,亦可以謂是一篇既是避世亦是入世的歌詞。整體它是說人生的意義,但細看它可以被閱讀為王菀之dream big的自我奮發之詞,但同時它又有一點諷刺意味,如「尚在路中 活在夢中 / 就樂在捉不緊的滿足 /無求無欲 誰人還需要青春」,都有無限的閱讀可能性。它同時又有港蛙避世之反思「活著但願活在夢境 /但睡著又是為活得清醒/怕說不清」,但同時又有對香港前景的反映「過去為未來而硬拼 / 到了現在從前又變仙境 /看完前路沒背影」。歌詞用上整篇寫上一些簡單思考人生夢想等的話題,既像深奧,但其實又膚淺;既是避世,但同時處處有政治隱喻;它既是像為王菀之寫出心底話,但又好像處處暗串王菀之。

樂壇有多少文盲,一世也不知;樂壇有沒有死,死遍全城人樂壇還是不會死的。名星發表個人意見就足以令個個歌星音樂人氣沖沖,說到底,還是因為小器,而且說中了要害。「假的變真 真的怯慌」,真的假不了。

參考

星空
唱:王菀之
曲:王菀之
詞:林夕
編/監:馮翰銘

活著是為實現夢想
實現後又剩下什麼可想
我想不想
在練習寂寞地受傷

但若是毫無遺憾要分享
怕祈求亦沒對象

願望就像摘星 或是像摘星光
是問題或答案
假的變真 真的怯慌

尚在路中 活在夢中
就樂在捉不緊的滿足
無求無欲 誰人還需要青春
望着臉色 念著夜空
但若是星也被摘完
天空 太空

活著但願活在夢境
但睡著又是為活得清醒 怕說不清
過去為未來而硬拼
到了現在從前又變仙境
看完前路沒背影

願望就像摘星 或是像摘星光
未在乎沒答案
假的變真 真的怯慌

尚在路中 活在夢中
就樂在捉不緊的滿足
無求無欲 誰人還需要青春
望着臉色 念著夜空
但若是星也被摘完
天空 也像停頓

ooh… …再沒人造夢

在造夢中 在願望中
願望實踐了也就無用
無求無欲 無時無刻矛盾
望着臉色 念著夜空
但若是星也被摘完
只恐 青空 清高得太凍

香港樂壇已死? 我看《星光熠熠耀保良 2013》

po_leung

近日李純恩先生寫了一篇文章,說香港樂壇已死,引起了坊間的回響。簡單的六個字,卻是沉重的結論。 他批評詞人水平,但沒有舉出一個半個例子去討論比較,那也許好應該先回到其批評的源頭,按著其曲目流程去看,唱的是什麼,說的是什麼。那應是 9月7日 的《星光熠熠耀保良》。

保良局一年一度的籌款節目,筆者向來都有留意及支持,畢竟個人首次到紅館欣賞的經驗,就獻給了《星光熠熠耀保良》,只是近年四大唱片公司與TVB的版稅風波,讓此騷不再「星光熠熠」,難得2013年破了冰,音樂節目亦不再給英皇歌手們壟斷,再翻一翻嘉賓名單,發現這可能是2009年以來,最星光熠熠的陣容。

很可惜,好的歌手組合,用心的主題編排,並沒有換來收視的支持,錄得比平常周六還要低的18點,之後的借題發揮及罵戰,就已在各大媒介間廣傳了。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XorEzvJD4]

華麗舞台 X Blessing

開場的女生組合柴娃娃跳唱草蜢的《華麗舞台》,As One, Hotcha, Rainky, Super Gear, AOA 一身紅衣登場,這群偶像型的歌手旨在養眼,滿足追求視覺系的一群,但顯然她們的姿色,並不能與當紅的韓國天團看齊,只是咪咀的演出,並每人以秒數計的出鏡率,當中都沒有予觀眾誰是誰的清晰輪廓。

歌曲是2011年的,本來作為TVB遊戲節目的主題曲,同樣沿用嘉年華式的編曲,但當晚現場稍一修改,沒有小號演奏,並由女聲取代男聲,感覺輕盈了,更有跳脫繽紛的活力,最後 C Allstar 以雄渾的聲線唱出副歌,帶出前後對比強烈的效果,相當有氣勢。至於樂迷所關心的詞作部分,是由林敏驄負責,完全可呈現他那鬼馬抵死好玩的精神,既無厘頭卻又能一脈相承帶動氣氛。

《華麗舞台》之後緊接著張敬軒2005年的《Blessing》,那是黃霑生前最後一首填詞作品,每字每句都是對下一代的寄意,張敬軒每一次演唱都七情上面,盡顯其情感與嗌咪功力。這兩首歌作為開幕,正好表現了是晚的主題: 作一個精彩的視聽娛樂舞台之餘,最重要是對社會的關懷,對孩子的祝福。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NWxJEk2HVE]

高八度 X 迷失表參道 X 當愛已成往事

接著是緋聞情侶檔打頭陣,張敬軒與王菀之恆常合作,雖有純熟默契但已缺新鮮感,疑似現場音響問題,讓王菀之在開段捉不到音準。《高八度》是二人在舞台劇合作的一曲,卻因詞太多重疊而有各自唱之感。王菀之最近專輯翻唱了張敬軒的《迷失表參道》,是次亦有合唱的機會,可惜不知是否高跟鞋的影響,王菀之持續有失準,直到《當愛已成往事》才可與張敬軒的聲音有融和及火花,演繹亦開始響亮,最後《迷失表參道》再接《高八度》結束,就見其音色的多變與清脆。

林寶與黃偉文寫的《高八度》,是配合劇情與角色,單獨抽出可能有一點奇怪,特別是混合了後段《迷失表參道》的奇幻詭異,若然看詞是不會有意境上的連貫,但從編曲處理上,先奏出古典優雅,後墮入迷離境界,跟著滄桑哀怨,再循環上演若有所失的幻境,最後回歸合音和聲,就很完整圓滿。另外服裝道具上的一黑一白,從分開到混合,色彩上既奪目又能突顯男女間的拉扯與相聚。

間場有謝安琪的國語新歌《我們都被忘了》,一首朝台灣市場主打的台式情歌,除了雷聲雨聲的背景,及Kay溫柔的歌聲外,沒有什麼亮點缺點可言。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JjIFzKy1zU]

We will rock you x 紅色跑車 x What Have You Done? x Crystal x 睡公主

第一個高峰來自太極與 G.E.M 的 crossover,太極的結他聲伴奏下,女聲唱出《紅色跑車》相當有爆發力,想不到 G.E.M 聲嘶力竭式演繹,是相當搖滾得起,她該多唱多作一點控訴式批判性的流行曲,讓她的咆哮更有說服力,如今常沈浸在慘情歌中,就算多有層次鋪墊,都總會淪為無病呻吟。不過,既然尚年輕,也該多吸收社會經驗,擴闊一下世界視野,輔以其嗓音,樂曲的大鳴大放風格,G.E.M 的音樂版圖還是杷當有潛力,就如《What Have You Done》,就是在她不斷秘撈的過程中學習回來的。

歌曲流暢,功架壓場,兩個合作單位一老一嫩的配搭,不止有創意,還是沒有一代不如一代的比較,沒有誰帶領著誰的問題,就是愛歌之人,一同投入,熱血沸騰,純粹的表演,就是高質素。新歌方面,其實都不算新,只可計作近年,《What Have You Done》與《睡公主》都是 G.E.M 親自的手筆,未必有行雲流水的文筆,但至少副歌有記憶點,並且都有一針見血的訊息。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eFlMsUPzFY]

太傻 x 讓我跟你走 x 等你等到我心痛 x 心酸的情歌

事先聲明,作為《星夢傳奇》的忠實支持者,意見或會有所偏心,但看到鄭俊弘多年來埋藏的實力,一鳴驚人後一舉上紅館; 看到羅鈞滿在舞台成長,一場比一場穩定,在大場合更見其台風與信心; 看到巫啟賢對愛徒的賞識; 聽到熱烈回應的掌聲,感動已勝過一切。這一部分無疑也是實力的展現,只嫌鄭俊弘仍是低調謙卑,個性上是優點,但亦造成鋒芒無法盡情流露,和音時,收斂可不免喧賓奪主; 但主音時不夠放,聲音就會被掩蓋。

經典老歌是百聽不厭的,聽到名曲名詞在新一代身上承傳,清晰的咬字、豐富的感情、駕馭自如的高低音,相信這四位參賽者,已準備好當全面的歌手,就只差時機與人和,尤其是超班的鄭俊弘,只要無線不再埋沒他,只要他堅持一向的風格,相信他都會成為香港樂壇未來重要的新力軍。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vkru90NQKk]

最好的時刻 x 青春頌 x 囍帖街 x 海闊天空

全晚最貼題,最有主題,最有情懷,唱得最好的一段。以懷念往昔作為靈感,從個人到社會,都帶有反思,《最好的時刻》由周博賢填詞,創作背景是馬丁路德金的演說,歌名亦借用了狄更斯小說名句去鼓舞人心;《青春頌》由藍奕邦填詞,延續他一向活在當下、青春無悔的題旨,並延伸到每一個年齡層都可歌頌青春。這兩首新作,可算是2013年廣東歌的代表,縱然樂器配製沒有突破,慢板的曲式可能又會被評為千篇一律,但詞人歌者的熱幟真誠,該可感受得到。

當然,歌必先要好聽。在耳朵享受的部分,許廷鏗與謝安琪可算是眾多組合中最精彩,謝安琪聲靚但有時音飄,許廷鏗的和音正好填補其不足,男女歌手合唱,就應該有互相遷就音域,而又可互相發揮優勢的地方。好聽之餘,舞台上亦好看,

舊式招牌、街道、服裝等,簡約而有象徵意義,最後一曲《海闊天空》呼應主題同時,亦向20年前逝世的家駒致敬,就像會承接 Beyond 的社會責任,以流行曲唱出香港人香港情。

然後的環節,張敬軒唱出新歌《I need you》。相比之前所唱的《Blessing》,《I need you》當然顯得格局小意義淺,只是若了解此歌其實只是內地一品牌的廣告歌,大抵就不需過份在意,況且所填的詞,其實很配合其銷售的產品,達到其功能性。

另外值得一提,張敬軒創作力不復五六年前是事實,他所譜的R&B曲式,每一首聽來都是《Yes &No》般模樣,填的詞大概也差不多,都是用來給他即興演唱時拉咪表演而已。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JsmVdqZHeY]

老調兒 x 七友 x 漣漪 x 有誰共鳴

若然《最好的時刻》《青春頌》此等新歌都不合心水,那 C Allstar 的《老調兒》理應就可叫反港樂者收口。可以不喜歡,可以不認為這是閣下杯茶,但不能否定《老調兒》作為2013年的派台廣東作品,譜小調、填文言歌詞、人聲玩中樂的破格實驗。小廣所寫的「念故影 懷故情 留在哪刻不知醒」,正正就點明,聽者向來留在黃金年代,不肯好好認真看待現在,就算夜半再有好歌聲,都沒有能力再認出,因為「今天醉心當天境 怎清醒」。

其旋律在不諳廣東歌壇的人聽來,可能還以為是若干年前的舊歌。事實上《老調兒》就朝著這方向製作,沒有唱畢全首《老調兒》是遺憾,樂迷因此錯過了後段 King 所唱的粵曲扮聲。

《老調兒》之後是十年前的《七友》,梁漢文翻身之作,更是當年的叱吒至尊歌,不過原唱者在 C Allstar 的表演下,被徹底比下去。還要說新一代唱功不濟嗎? 向陳百強與張國榮致敬的《漣漪》與《有誰共鳴》,假音、和音、低音,一應俱全,神髓全然捕捉在聲音變化內,C Allstar 的實力,在這無人問津人人喊打的歌壇中,仍備受低估。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KsjnG_UT0Y]

愛你 x 會過去的 x 就算世界無童話 x 情人甲

許志安與衛蘭合唱,回顧過去情歌量產化的時期,雷頌德與伍樂城,作為交出首首面目模糊倒模編曲的流行作品兩大支柱,曾經人人爭著聽的廣東K歌,由兩個偉文擔起男女戀愛的代言人。《情人甲》就是那個時代的終點站,亦應成為許志安事業最後的一次光芒。

黃偉文填出了時月流逝的唏噓,尋覓真愛的艱辛,只能說,這是一份上佳的情歌歌詞,直白但有血有肉,比喻到位而用詞流麗,一句「將愛從前度家 護送達下個他」表達感情的結束與開始,如同一條輸送帶般,還要有「護」字,代表對這份愛珍而重之,亦有一層鼓勵,就是分手後的愛並不是消失,只是靜待下一位的出現。這種境界,彷彿是從歲月的歷練達成,而不是一朝一夕的。

作為表演者,衛蘭反而未如理想,對於粵語歌詞,衛蘭始終仍是很陌生,亦不太懂其文法,自然影響斷句的感情; 而且她像久未有現場演唱的練習,聲音還是會震抖,很多上高音的位置都很勉強,亦有忘詞成份,在她初出道時,本來形勢大好,現在的表現與狀態到底還是讓樂迷失望。

之後是新歌演唱的部分,2013年香港樂壇有一個現象,亦在這一夜顯現,那就是「翻唱當新作」。王菀之的《幻影》、G.E.M 的《你讓我灌醉》都屬這一類,而梁漢文、許廷鏗、李克勤、譚詠麟各自演唱的新曲,都有水過鴨背之感,但會是垃圾嗎? 那又不然。《半邊生命》是梁漢文唱給妻子的深情感激;《紙牌屋》是黃偉文填給李克勤的美劇系列二部曲,《魂遊太虛》是改編自《第24屆CASH流行曲創作大賽》最佳歌曲的季軍得主,不能皆言是佳作,但到底其創作意圖與曲詞訊息還是相當清楚。

最後一部分是左麟右李系列,讓校長盡情掀起高潮,嘉賓的伴舞,歌者的舉手投足,都全情投入在串燒曲目中,猶如兩人的演唱會預演,但若感受到與觀眾同歌同歡的熱情,也就不需多計較。

剩下的,就應由樂迷聽眾自行判斷,香港歌壇,真的已死嗎? 詞人不懂再填詞嗎? 唱歌的不懂再唱嗎? 幕前的,我們看到許廷鏗、鄭俊弘、C Allstar 等後起之秀,幕後的,有周博賢、藍奕邦、小廣等,在鑽研新題材,前輩的有林夕與黃偉文,還未到一線但有實力的歌手,亦可見張敬軒、謝安琪、G.E.M等,統統視而不見的,都不要緊,因為關心廣東歌的,就算多痛心,都自然會知道,主動去發掘,香港樂壇更多的可能性。

原文連結

周柏豪 《8》步入成熟多變的新方向

8

周柏豪

8

廠牌:華納 評分:6.5

你的評分

[starrater tpl=10]

2012年是周柏豪的人生轉捩點,亦是其事業的新高峰,好友的病,化為《只有一事不成全你》的後搖滾勉勵,亦是《Get Well Soon》從碟名到曲風到詞意的靈感來源; 外婆的死,造就《無力挽回》的情感釋放,成全了《Imperfect》專輯與音樂會的精選與總結,轉個角度去看,Imperfect 就是 I’m perfect。

七,若然是代表完美; 八,就象徵新的突破。上張《Imperfect》記錄了他在樂壇的成長經過,那《8》就是再起步作新鮮的嘗試。人紅了,歌曲受歡迎了,創作受肯定了,自然就會予樂迷期待,在最真摯的抒發過後,周柏豪可否成為新一代男歌手的代表? 八首新曲,是周柏豪出道以來曲目最多的一次,他的音樂在EP中有精緻的製作,但可否盛載一張大碟的重量呢?

曾經說過周柏豪的專輯風格,一向是「本体分裂」,「本」是周柏豪的心聲,「体」是面目模糊的大路抒情歌,但似乎《Get Well Soon》已解決了風格不一致的問題,《Get Well Soon》即使都是一半自家創作,一半假手於人,但那樂觀希望的基調,卻可貫徹統一地融和在不同曲目中,亦因為情歌不再是迎合市場,而是來自歌者的真情流露。來到《8》,二者結合的企圖更顯著,點題作《00:08:00》當中八分鐘,就像一邊耳機播放著《黑》《斬立決》,另一邊卻在高唱《Smiley Face》《宏願》,不協調的節奏與訊息,在互相衝撃。

毫無疑問,大眾樂迷都愛周柏豪唱深情的歌曲。他的聲線沒有先天條件,卻總有一種可打動人的誠意,於是派上保守的《我的宣言》也不為過,難得是宣示細水長流的愛情,總比從前當兵默默付出的慘情,來得更名正言順,更有正面意義,亦是他懂得了我歌譜我心後,更能掌握如何演繹一首歌曲的層次,那是一種進步,在《六天》《傻小子》還在摸索模仿時未曾有的自然流暢。

《雙.對》亦是幸福美滿的延續,依舊是淡淡然的旋律,簡單而內斂,不喧嘩起伏,那是周柏豪的簽署特色。上承《Imperfect》的大團圓,下接《我的宣言》步入教堂結局,作為一道橋樑,從另一種角度看事物,所謂 put oneself into other’s shoes,那就讓他步進她的高踭鞋中。歌曲在談男方要高攀女方,更甘願放低自己去讓她上得更高,是《高妹》「我沒有六呎高,我卻會待你好」式的甜言蜜語,也是在說不理旁人眼光,哪管登不登對,只要彼此相愛就好,同樣亦帶有向高處挑戰,不害怕而向前克服的勇氣。是以,這首簡短的歌曲作為大碟的引言,意境卻相當豐富。

銳意擴闊歌路的《8》,出現了很多第一次跟周柏豪合作的班底。《放過自己》由 Eric Kwok 作曲,張子堅編曲,有一點英倫流行搖滾的影子,在結他聲中運用假音及沙聲呼喊,再次證明周柏豪的聲音很適合控訴,或呈現陰暗憂鬱的情境。之前《雙.對》與《我的宣言》是輕緩的,重點在於舒服,就如渡盡難關後相守的境界; 然而進入《放過自己》就有了激昂的過渡,離開了愛情的沉醉,如同詞中所言,改變了看法,對世界洞察。那種對人生有覺悟的自白,很切合周柏豪一路以來的形象。而《放過自己》亦有回望之意,遙應不變的赤子情懷,類近的曲風,有當年《最後的三分十六》的憤怒與絕望,如今就懂得放開,懂得感恩,比前作增添了出路感。

王雙駿的《摔角》,相信是最徹底的蛻變,因為歌者從不擅長舞蹈類型,即使有強勁節拍的編曲,都多是青春勵志,而非舞池中大跳特跳,但要衝破舊有限制,就要豁出去,何況王雙駿的編曲極有嘉年華的繽紛色彩,如同狂歡的迷幻派對。中段的密集電子樂器運用,高潮前夕的氣氛鋪墊,歡呼聲及主持介紹聲的穿插,亦在表達摔角台前準備埋牙的期待,與及之後肢體纏綿的想像。可惜MV中看到周柏豪與女伴不太過電,身體擺動姿勢嚴重不足,這方面在現場表演時需要多加改善,始終是「瘋一場 癲一趟」的體現,全場演唱會大合唱「yeah yeah」時能否投入,就看周柏豪的舞台因子了。Big Shot Version 當然更能配合周柏豪的粗豪聲線發揮,混音更迷離,鼓聲更沸揚,打擊樂器的節奏感更強烈,但主音清晰突出有爆炸力,最後一段讓尖叫的背景聲音去得更盡更狂。

可惜,驚喜就到此為止了。也許唱開K歌的,會喜歡《雙人床的空位》,只是 Kenix Chiang 的旋律一如以往的水過鴨背,每次都是以曲作背景,讓詞人的作品成為主角,詞大過曲之名,在章霈迎的作品比比皆是,《苦瓜》如此,《非凡人生》如此,無風格無血肉,卻往往可以大熱。林夕的「強扮愛和被愛 不會變上帝」也許又能撃中樂迷的心坎吧。《你還怕大雨嗎》是國語咬字的大倒退,還是上趟《錯配》一手包辦歌詞,用情至深來得真誠,幸好,馮翰銘的編曲有想法,注入了輕柔的女和音與激烈的鼓聲間奏,又來一場本体的分裂融和。

出道第七年,周柏豪的唱與作,都漸趨成熟。走出了去年個人生活上的陰霾,喜見其歌曲的正能量,歌者的陽光笑容重現。但願第九張,第十張,之後的每一張,都可留下更多專屬的印記,減少本体分裂,商業主導的痕跡。

延伸分享:
香港樂壇這一代 – 周柏豪
是傻小子還是傑出青年? 周柏豪本体分裂的專輯風格
周柏豪 不思進取的Continue 無法前進

Kevin Kaho Tsui 唱出的香港生活

Albumcover2-01

Kevin Kaho Tsui

Party, Love & Dreams

廠牌:Self-release 評分:6.5

你的評分

[starrater tpl=10]

攏統來說,人生走不出生老病死,高興或哀愁,戀愛或分手,夢想與現實,這些字眼,往往能概括寫出很多生活或人生故事。香港獨立唱作人Kevin Kaho Tsui的首張EP【Party, Love & Dreams】就以專輯名字概括了生活,亦正正是EP三首作品的主題,如此簡單,如此直接。

認識Kevin全因單曲《LKF》。簡單來說,《LKF》就是一首簡單可愛的indie pop,帶著民謠影響,以輕爽的鼓節拍,淸甜的結他聲,略quirky的和音製造出一首有潛力成為受歡迎廣告歌的作品,亦有望可以靠網民share力量讓它成為廣為人知的作品,那副歌hook可以一直圍著你的腦袋轉的。而且,那間奏stand out的結他聲音製造出一種夜欄人靜的糜爛感覺(結他聲音調得很像挪威唱作人Dylan Mondegreen的作品),亦巧妙配合歌曲蘭桂芳「飲個痛快」的主題。

單曲名字《LKF》即蘭桂芳的英文的initials,說來有趣,蘭桂芳雖是香港其中一具特色的地方,既是夜蒲、洒吧聖地,亦象徵了很多文化意義。偏偏,翻查資料,廣東歌提及「蘭桂芳」的歌詞至今原來少於五首,証明本土文化與特色從來在廣東歌詞來說從來被忽視。寫夜生活的香港歌不多,亦不易成功達到效果的,同系的,即是想起的還是劉美君的《最後一夜》;藍奕邦早前的專輯【好風光】嘗試宣揚disco文化及hedonism的心情,可是文字上卻流於太咬文噣字,流於虛構表面。相反,Kevin 的簡單取向,以蘭桂芳「Where I belong」來引入就即時有個reference point,特別聰明,亦使整件事特別本土,特別引人共鳴,還成功freshen up 這個還陳腔濫調的「跳走煩惱」的主題。

這種看似聰明的處理,其實或更是源自Kevin的直接抒發生活的創作方法。這首他獨個在蘭桂芳時寫的作品,正正是由他生活裏引發的作品,亦正是EP裏的「Party」主題。EP其餘兩首作品亦展現Kevin的不同層次,跟Karmen Cheung合唱的《Follow You》是情歌一首,結構依然簡單,以電子鼓聲作歌曲的主要signature聲音,是首較低沉的作品;而intro引入的結他和絃及聲音則頗有Radiohead 早期結他作品的感覺。最後的「Dreams」是自我勉勵的《Keep on Going》這一首旋筆上帶著重重西部搖滚影響的作品,是繼盧凱彤《荒蕪中起舞》及陳奕迅《阿貓阿狗》的香港少有的西部聲音。

如之前Karmen 的【Hopeland】EP一樣,這張僅有三首作品的debut EP【Party, Love & Dreams】是一個讓人認識歌手的音樂策劃。Kevin在這三首作品中表現出他能夠寫出朗朗上口而不花巧的流行旋律,歌詞簡單而不多廢話,同時能在編曲上融合indie音樂的精華,小小電子或小小twee pop小小搖滾,他都能夠一一做到。

最後一提,這單曲推出前,我不認識Kevin Kaho Tsui。認識「Kevin」這名字 也還超不過三天,在Facebook問他拿EP的mp3不過是朝早的事,未過一天晚上我已收到由他親自打給我的電郵,介紹這將要推出的EP裏的三首作品。這種他口裏說的「DIY」親自做的精神,由聯絡傳媒至封套插畫到個人的「Logo」去到混音mastering 一一參與,正正是indie 的可愛之處。當然,Indie出品未必屬佳品,但獨立音樂人卻往往有主流音樂人欠缺的誠實及忠於自我。慶幸香港還有有心有力的新獨立唱作人,在熱誠與品質方面俱佳,繼有民謠女生Karmen後,我們有在流行方面較全能的Kevin。像當年Pancake 因為九巴廣告選用而使她浮上主流傳媒,相信單曲《LKF》只要有主流傳媒或bloggers催谷一下就會成功流行,使他在香港樂壇有更廣的聽眾層。

容祖兒 《小日子》要第n次打破悶調嗎?

jy

容祖兒

小日子

廠牌:英皇娱樂 評分:5.0

你的評分

[starrater tpl=10]

容祖兒,總是受不了大眾的認可。天后之位,只有待英皇自吹自擂時,或是歌迷罵戰時,才能在一個小圈子內成事。歌唱事業以外,演技和戲路都發展不了,平時受訪,說話官腔,不會討厭,但就是悶悶悶悶。沒有讓人死心塌地把她奉為天后的魅力,也沒有讓人心甘情願為自己代言的能耐。這是她真假之間拿捏不到的「星味」。

回到歌路,09年的國語專輯《很忙》曾令我以為她會捉到自己的「天后歌喉」,唱法好像掌握到,單曲〈很忙〉很喜歡。但《Joey & Joey》裡一回到廣東話,又故態復萌不耐聽──不是不懂唱歌,而是唱得很單調,一兩首風格突出,其他卻不痛不癢──然後轉捩點沒有出現。也不知道應否怪電台在她出道後,鋪天蓋地的播,令人對她的耐性早已磨蝕到這麼刻薄的地步。也所以,我也承認對她唱廣東話有偏見,反而一唱國語,陌生感增強,如碟中〈破了的米菲兔〉一出現,即打破了粵語歌的悶局。

新碟《小日子》,封面頗嚇人,亦再次證明這是為她轉形象的一個嘗試。這是第幾個嘗試?彷彿近年每逢出碟,唱片公司以至樂評界,都以「破舊立新」來做定調或盼望。〈七不思議〉的驚艷維持不了,甚至只到半曲便變得太合乎預期;〈無電才是災難〉彰顯「活潑變雞仔聲」的弊病,也是一場小災難;〈臨床〉嘗試重覆《Joey & Joey》更上一層樓的唱法,但比〈牆紙〉還是爭得遠;〈小日子〉有點浪費了,我不斷想像幸福小女人彭羚演唱會是怎樣,延伸至容祖兒做幸福小女人實在不入戲。反而〈近在咫尺〉收放自如,簡簡單單,是唯一想反覆聆聽的作品。大概,馮翰銘其實不用太辛苦為她拓展歌路新曲風,容祖兒的能力比預期狹窄,如果摒棄不了單一,不如就走單一路線了,不是一定要好「K」,但簡約一點,她會駕馭得更出色。

另外要一讚填詞人的齊心,此張專輯「家」的概念扣得很緊,比香港政府宣傳「家是香港」來得甜蜜有趣──雖然封面還是個「小三」的樣子。是的,我太介意那個模樣,把她弄得更假,像人形公仔,不又是另一種沉悶?

由周柏豪的《摔角》看香港跳舞音樂

pakho

坦白說,看到周柏豪的新歌《摔角》的MV,心情很矛盾。

不知從何說起,我這個八十年代出生的,確實從來都不太明白這個小妹妹到小男孩都愛戴的周柏豪有什麼特別。他那些「潮人」音樂有點像還要差了一兩個檔次的Juno,說不上精彩又算不上差;人家口中說他的型或帥,我又不怎樣看得出來;他作的歌就是倒模的K歌格局,不值一提。唯一有印象的,除了是「大文豪」的潮文,還就是他的唱片封套「抄」James Blake,走indie hipster 路線。

最新單曲《摔角》之所以令我感到矛盾,其實是有幾個層次的。首先是源於這首作品其實尚算是既令人欣喜的,同時亦令人皺哂眉。欣喜的是,這是一首目標很明確的舞場快歌。王雙駿㚒雜dub step、house等元素,做出這首可算是他近年最到位的跳舞作品,簡單易聽,當中的旋律與及編曲的groove及層次都有足像Calvin Harris、David Guetta等等近年這些主流電子音樂人/DJ的大熱作的要點,層次分明;而且在混音方面夠膽將音樂放大,在廣東歌較為少見,至少做到「好跳」的效果,電台很配合的相信有潛力成為大熱作的。

不過,同時令我皺眉的先是歌曲的MV明顯是向Robin Thicke今年被播到爛的《blurred lines》的MV「參考」的。我不明白,其實性感女郎伴男歌手真的有很多不同處理手法,但偏偏要周柏豪的表情動作以及那個cheeky 樣都要抄足人,連那個女模的外形都要似?腦袋真的細到連這樣簡單的東西都想不到嗎?

香港沒跳舞市場,情歌市場卻沒有飽滿的天,

另一令我矛盾的是,其實是聽眾的反應。早說過,香港人沒有跳舞甚至派對文化,有的是整個社會都沉迷的浪漫化的戀愛文化,所以容得下千萬首失戀暗戀熱戀的作品,主流卻會排斥令人舞動身體的快歌的。戀愛永遠是in demand的,相反,跳舞沒什麼市場,會有派對會clubbing 的朋友不過是小數。

同時在香港極端保守的儒家封建思想影響下,這些作品總是會被邊緣化的,,主流社會認定「派對」就是「讀不成書」等「壞風氣」,不值鼓勵,更是教壞細路。香港主流社會對音樂的論述仍然是老舊得要認為是要陶冶性情,幫助歌者抒感情感的。所以,如以前的文章說過,在香港,音樂性是不重要的,最重要的還是歌詞,要撃中人心。在香港主流樂壇,音樂的層次從未到達只是單純享受音樂最原始的律動,所以把節奏帶來的舞動感——音樂其中一個重要的功能元素——淪為一文不值的層次。

台灣謝金燕舞曲闖出一片天,香港跳舞音樂仍不見天日

矛盾,因為在另一邊廂,台灣的謝金燕卻成功以舞曲搶得一片天。不說你或不知,三十九歲的謝金燕原為台語歌手,早在九七年出道,更已推出了十張以上的專輯。她的《嗶嗶嗶》香港人或只懂取笑,卻聽不出其實作品本身是一首製作極到位的舞場作品。製作團隊成功將台語的娘味camp 元素混入現代舞曲,將一個原本「娘到爆」的女歌手變為大家都爭相笑爭相要到K場唱的女歌手。最新單曲《姐姐》再以快歌出動,聽得出加重手咸多多趣的抵死玩味。結果《姐姐》至今已有七百萬youtube 點擊。

當然,《摔角》明顯不是《姐姐》,在膽量到創意上,人家高班多了。尤其歌詞,完全幫不了忙,更是幫倒忙,沒gimmick沒新意沒意思,深不起,又不夠淺引起話題,陳詠謙的詞基本上一貫風格,有字基本如無字。不過,最後還是樂觀調子,沒有太多討論價值與音樂價值的流行音樂,其實是不需亦不用理會樂評怎說的;它們是功用明顯、目標market明確的商品,所以最終還是應回到其商業及use value的層次。只要流行到,紅得起,就証明它成功了。反智的香港樂壇沒有透明度高的流行指標,不能看銷量,唯有看youtube 點擊。今期流行的周柏豪歌曲一直都有一定流行度,再悶再陳腔濫調的《我的宣言》在youtube 亦有八十四萬點撃,如果這一首多過八十四萬,亦算是一個好開始了。

香港樂壇今期流行︰藍奕邦與何山

取自藍奕邦Facebook

香港樂壇一直有一些gem 是樂迷才識貨,才懂欣賞的。當然,他們的音樂還是流行音樂,不屬什麼冷門或另類路線,但很多時候你是寜願他們不走紅的,因為你知道這些具個性,具想法的獨立個體是不會被香港最大眾層面的樂迷愛戴的;他們的流行是屬於小流行,可在小型場地舉行音樂會,具體一點,即是他們是屬於伊館多於紅館的,放他們在紅館是不對勁的。

藍奕邦,正正就是這類型的香港流行裏的gem。由他出道彈鋼琴的憂鬱小生,發展到劉德華的音樂監製,再到自己的音樂變得劉華;再到他在Evi Yang的協助下的性解放,穿上高跟絨,想復興disco音樂及文化。他還是不紅。他為不同歌手作的歌不多,最早的《含蓄》的R&B式作品食正的是當年由台灣吹起最紅的曲風,不特別;《樓上來的聲音》成經典,但作品的成功卻更見於編曲及張學友的「突破」演繹;劉浩龍的《斷尾》等出色廣東流行,小流行但卻紅不起;楊千嬅的《我等我在》、《長恨哥哥》到《芬䔧道上》,成樂迷大愛亦成楊千嬅金牌年代重要作品,卻只屬minor classic。到容祖兒這個大公司在零七零八年連續取錄,《愛一個上一課》及《忘憂草》都成主打,卻只是容祖兒另一派台歌的「短暫流行」的命運,還是沒有為藍奕邦取得更多的工作。最深受樂迷喜歡,成為私房歌的,或其實是張衛健的《身體健康》。

想不到,為新一代歌手許廷鏗寫的《青春頌》卻意外跑出,成為了他至今其中一首最成功、最流行的作品。雖然,《青春頌》不過是一首平平無奇、像是藍奕邦東亞時期「劉華風」的作品,那種一貫自省之餘亦自我鞕策的樂觀調調,多了的只不過是藍奕邦近期接近囉嗦婆媽的老土味道。但是,這作品的成功是見証著像《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或《致青春》等近年有關青春回憶的nostalgia同時在音樂上流行;這亦証明市場中確實有這個niche market未被照顧的,當林夕及黃偉文都不怎寫這類題材,正正是藍奕邦正在填補這個空缺。

一下子,藍奕邦在不同歌手的作曲填詞欄均變常客,雖未至於像舒文般的濫,但亦算是創造了樂壇現象,尤其是藍奕邦是繼周博賢後少有同時提供曲詞服務的創作人——他的曲詞亦通常像一個套餐,都是賣藍奕邦一向的主題路線的。有趣的是,藍奕邦的新碟合作夥伴Pixeltoy的何山同時突然成為樂壇搶手客,由王菀之的《Chotto等等》跳舞涼音開始,成就了容祖兒新碟的第二次合作《無電才是災難》續集的日系兒歌。

林子祥之子林德信新歌《心靜自然涼》便是由藍奕邦監製,何山編曲。與何山亦同時為東亞新人鄭嘉嘉監製求突破的《Iron Lady》。另一方面藍奕邦亦為環球重點歌手吳雨霏轉型的首支主打《今夜煙花燦爛》送上歌詞,再加上Robyn and Kendy 之前的《陶瓷娃娃》,不懷疑或者藍奕邦與環球亦簽了創作合約。

講到尾,其實我不過想道出香港音樂人面對的流行矛盾。再出色的創作人,濫接jobs都是在掏光他們的創意及靈魂。由雷頌德到陳輝陽到Eric Kwok 到所有曾過度接jobs的香港音樂人均已証實的一點。流行音樂是生意是商業,保持步伐可以可持續發展,過度開發則是提早收工,更會失去樂迷原本的尊重。欣喜看到藍奕邦邁步向前走,但藍奕邦本來就是那個具自知之名的憂鬱小生,迎向大量製作,或是用上很多龐大沒意思或接近pretentious 的用字的音樂人嗎?該不屬他的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