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麥記歌單,逼大眾發現獨立音樂

在香港,音樂的表演空間雖少,但其傳播空間卻一直在澎漲。除了Youtube, Facebook等網上渠道讓群眾更容易接觸音樂,以高檔格調自立的大型商場,服裝店和食肆亦透過它們的背景音樂提供了播放音樂的媒介。每間商店的店長可充當DJ,以音樂催生購買意欲,提升店舖格調之餘,將自己喜歡的音樂介紹給顧客。讓音樂滋潤煩囂的城市固然是一件好事。可惜,隨著本地中小型商舖被國際連鎖服裝店和食店取代,背景音樂的播放類型和模式就漸趨統一。部分連銷服裝店和食店更成為了大唱片公司的據點,用「上架」的形式給唱片公司宣傳它們旗下的藝人和歌曲。以坐擁約230間分店,每朝早接待15萬位顧客的麥當勞為例,就被環球唱片公司包辦了它們大部分的背景音樂,以一個定期更新的歌單宣傳旗下的藝人。歌單裡包括以下歌曲:

陳奕迅 <信任>

陳奕迅 <Let It Out>

吳雨霏 <告白>

麥家瑜 <好得很>

吳雨霏 <人非草木>

張敬軒 <完全因你>

AGA <哈囉>

Mr. <一首情歌>

曲婉婷 <Shine on Me>

曲婉婷 <Drenched>

Robynn & Kendy <陶瓷娃娃>

Robynn & Kendy <Together>

Robynn & Kendy <小明星>

林德信 <友情以上愛情以下>

這種商業合作模式,一方面讓麥當勞多賺了一筆「上架」費,另一方面有助環球唱片擴大自己的市場佔有率,實是互專互利。觀乎香港樂壇現況,唱片公司採用的宣傳策略就是讓其出版歌曲盡可能襲斷香港每一個音樂播放渠道,包括電台,電視,K房,Roadshow,商舖等,嘗試在音樂傳播層面上(而不是在歌曲質素上)排擠競爭者。這種逼大眾聽歌的愚民戰術,正正配合崇尚填鴨式消費的香港市民,大唱片公司因而成功培養並且俘虜一班偏聽的死忠粉絲。礙於資金限制,獨立音樂廠牌不夠大唱片公司的宣傳凌厲,獨立音樂單位更是輸在起跑線上,其音樂難以在非網上渠道接觸偏聽被動的主流聽眾。

要醫治香港唱片工業的單元化病,就要先解決文化霸權這個惡性腫瘤。對於這個問題,陳雲說歸根究底要有普選和政黨政治才能解決(看連結17:40)。如果此言屬實,看來香港樂壇真的回天乏術了。在這樂壇萎糜之秋,筆者姑且大膽提出一個計劃:請麥當勞開放其背景音樂歌單,供大小唱片公司及各個獨立音樂單位投歌,或接受食客提名,經過評審團的挑選,整理出一個香港人想聽和應該聽的歌單。假如獨立音樂能夠登上麥當勞的背景音樂歌單,每日在二百多間麥記與數十萬名食客接觸,對於不會主動找音樂聽的廣大聽眾而言,將會是獨立音樂一場最有效的宣傳計劃。

當然,計劃的大前提是麥當勞願意提供機會給本地獨立音樂免費在其餐聽播放。誠然,這個前提在利潤最大化的原則底下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麥當勞會因而喪失一筆上架費。但在形象工程方面,這個計劃所樹立的正面形象或許能為麥當勞省卻一堆自吹自擂的‘I’m lovin’it’電視廣告費。再者,打著支持本地獨立音樂的旗號,麥當勞有望一洗早年逼走本地中小型食肆的孽債,可謂戴罪立功。 具體計劃如下:

在挑選音樂方面,麥當勞應秉持最高的包容性,種類愈廣愈好,何況 funk, country, folk, jazz, post-rock, pop-rock, instrumental等類型的音樂在香港獨立音樂圈應有盡有,足以滿足歌單所需的多樣性。而音樂價值將會是首要的挑選準則,名氣、形象等都是次要,此方面旳評審工作可交由一眾樂評人和DJ處理,以確保音樂質素。在此基準下,久被詬以靠宣傳突圍的商業音樂既可以獲得清白,甚少登上電台排行榜的獨立音樂又可以取得肯定,主流音樂和獨立音樂得以共冶一爐。如此一來,歌單播放的就没有不好的音樂,有的只是不懂欣賞的人。

而計劃的最終目的就是打破大眾對香港樂壇的思想定型,從而開拓大眾的音樂品味。當多個新的選擇百花齊放般陳列在大眾眼前,筆者不相信全體大眾會盲目依戀舊愛,而對非流行曲或者獨立音樂不屑一顧。當然,筆者不期望食客立即開竅,懂得分辨音樂的好壞,但起碼獨立音樂所帶來的新鮮感會挑起大眾對本地音樂的好奇心,並且推動他們去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音樂,發展出自己的一套聽賞品味。

或許這個計劃在實行層面上存在極多難以解決甚至無法解決的難題,但所謂拋磚引玉,筆者希望可藉此文吸引更多優化建議,又或者更好的計劃。如果這計劃得以在麥當勞實行,同樣可以在其他大型連鎖品牌的店舖推行。屆時,不同類型、不同性質的香港音樂將無分名氣厚薄,無分粉絲多寡,無分後台強弱地送到大眾耳中。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