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陳奕迅演唱會再看懨悶的香港音樂

easnlife
自己也覺得連續三週都寫陳奕迅實在過火,亦有點好像講來講去都係佢的感覺。不過,想來想去,還是覺得這件事仍是觸動最多人神經的一件事,還是有點話想說。

坦白說,看到陳奕迅演唱會的那些報導及所謂的衝突,只感到納悶。其實玩什麼音樂就有什麼的歌迷,你去看像Justin Bieber這類流行音樂會不是會預期看到一些來「享受」、「細味」音樂的聽眾的,而是一班狂熱年輕樂迷在尖叫狂歡,以摸到Justin Bieber 為樂。奈何的是,陳奕迅仍然是停留在這種流行音樂的層次而不自知,傻得像大排檔老闆嫌食客著得不夠大體不夠斯文一樣,實在矛盾。

當然,普遍香港觀眾同時一向惡啃,尤其那些狂熱fans,尖叫大叫喪叫首首大合唱,見怪不怪,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以偶像崇拜作背後動力的流行音樂出現這種粉絲實屬正常。而香港觀眾音樂感差也是公認的,香港的音樂會一到打拍子就每每嚇親人,錯得離譜,快十拍或慢十拍都是常見。這些所有惡習,終歸究底,還是因為香港的惡劣音樂教育。

所謂的音樂教育,並非是指真正的音樂教育,例如樂理或演奏等,而是泛指對音樂的接觸。香港雖曾以國際都會自詡,但普遍香港人的眼界及口味由香港交到中國前到現在以來,不進則退,越來越狹隘,口味越來越老土守舊,與上一代的老人家只愛聽那些老一輩情歌沒分別,更開始像泰國、菲律賓等國家的只愛聽一類情歌的單一口味。

香港人由細到大聽的歌曲都是沒什麼節奏感,都是那些硬掘掘的那些廣東慢歌;就算是快歌,節拍感也不是歌曲的重點。社會口味單一,市場就可以大條道理用這個來做藉口,以「有供有求」為名繼續做類似沒音樂感沒音樂性的音樂,音樂的成功不在於音樂感,只流於歌詞有沒有所謂的「共鳴感」與「觸動人心」的本領,音樂多停留在這種「情感」層次,所以形成今日香港樂壇被情歌淹死的局面。

所以如之前所提及,陳奕迅對觀眾的指責其實是說不通的。他,投靠只向錢看的音樂工業,棲息在一班不懂音樂的傳媒,娛樂這班沒什麼音樂教育的聽眾,靠這班普羅大眾及狂熱粉絲而獲利。既然今時今日唱了十多年仍是一年一年重覆地唱《任我行》這類典型「悅耳流暢」的打油詩式的慢歌去換取最大的名氣及支持度,既然這班就是你自己選擇的顧客,既然你選擇要開足廿五場演唱會去秏盡自己的精神體力及音樂熱誠,那就沒什麼理由又要賺人家的錢又要對人家說三道四。

香港娛樂圈,或是這個只有娛樂的樂壇,歌手大多只是靠討好粉絲而維生的娛樂人。得罪客仔,甚至應要被消費委員會投訴的事來的。

話說回頭,其實紅館這個象徵「巨星」的舞台早就不合時宜,連續開多場演唱會根本是不人道的行為,亦只是在消磨歌手與音樂人的意志,不過,一切從錢看,開得越多賺得越多,歌手亦是自願的。或者香港人就是不肯作改變,紅歌手還是要在一個基本上不適合舉行音樂會的場地舉行,大家還是習慣坐定定看音樂會;又或是一切都源於香港政府沒有任何文化視野的原因,沒有更大型的音樂場地,室內又好室外又好。

Kamen的香港獨立民謠【Hope Land】

a3091030436_10

Karmen Cheung

Hope Land

廠牌:Self-release 評分:6.5

你的評分

[starrater tpl=10]

記得我第一次見Karmen是在自然捲及Club 8的香港九展音樂會。或者是我太過明目張膽地用錄音機錄音樂會,當音樂會完結時,座後的一個年輕女生拍拍我,問可不可以send 她這個音樂會的音樂files,我說當然沒問題。 當然,這個女生就是Karmen了。

然後這幾年,我一直在看到Karmen在Facebook更新她的「音樂事」,不斷地翻唱。近年開始更見她積極在街頭及小型場地演唱,再到這一年,她終於經英國的Buzzerk Music發行她的首張EP【Hope Land】。

坦白說,聽【Hope Land】前我還蠻擔心的,因為一來我很怕聽一些自己認識的人的歌聲,二來我總是怕如果作品不好,我亦要虛偽地說一句「Well done Karmen!」⋯⋯不過,聽罷僅有三首作品的【Hope Land】,我卻放心了。

【Hope Land】是一張誠實而沒野心的Debut 作品,沒有賣弄小聰明的歌詞或似是疑非的說理或哲理,沒有太狡滑的朗朗上口的旋律或編曲,沒有要kill to dress 的野心及佔有慾,是在香港裏難得誠實personal、沒給聽眾壓力的音樂作品。它亦是香港久違了的indie 民謠聲音,又或者是,她是香港少有的「民謠聲音」,它有國際indie sound 的影響,實質的sound則更接近台灣如娃娃、自然捲、黃小楨等的淸新民謠。

它僅有三首作品,點題作《hope Land》是一首簡單heartwarming 的作品,由一枝結他配簡單的和音配唱,發展到尾部加入的其他樂器,都過度得自然舒服。同樣調子卻更melancholic, 更內向更深刻的是《Hannah》,一首solid極具潛質的出色單曲,在和音處理上尤其出色。最後一首作品是翻唱美國七十年代來自家庭樂團the Five Stairsteps的hit song《O-o-h Child》。Karmen 將作品搖身一變,變成一首中快板的民謠作品,聽到的是像929又或是The Kings of Convenience等出色的民謠音樂的影子。

這三首作品不是什麼「很爆」的作品,但卻讓我們聽到一個具潛力的新唱作人的靈魂。她玩淸新民謠卻不像at17,她翻唱卻不是像Robynn and Kendy 唱那些唱到爛的廣東流行。她有一貫民謠的精神,自省、個人、誠實。在台灣,她或許是台灣天和日麗唱片行的一個歌手。但是,在香港這個獨立音樂圈接近吋草不生的地方,大部份歌手都是又要威又要帶頭盔,一方面遵從主流音樂規則去sell out另一方面又要強調「保持真我」時說搵食艱難的時候,我們終於有一個獨立女歌手是真正以獨立姿態,不用玩那些虛偽猜心意遊戲,誠實地玩具民謠元素的indie pop。

陳奕迅【The Key】(不)和諧帶來的大問號

easonkey

陳奕迅

THE KEY

廠牌:環球 評分:6.1

你的評分

[starrater tpl=10]

香港的人確長情的,總覺得若然陳奕迅照這樣唱下去,唱到六十四大家還是聽得這麼高興地聽。其他歌手有再好的歌亦不會有這種反應,全世界有再好的音樂還是愛聽陳奕迅,香港樂迷的耳朵就是選擇性地只聽你陳奕迅,聽了十幾廿年還是這樣聽,這樣大愛。

利益申報,陳奕迅近幾張專輯我已記不起那首打那首,已提過,他努力工作,我亦努力聽其他音樂。記得大學時我常跟大學同學說,是的,陳奕迅係好野來的。不過,如果我遲生十年,現在是大學生的話,我想我已不敢說這番話來。現在的陳奕迅,更像我們的樂壇校長,係,譚校長。

上了神台的陳奕迅,成為新世代唯一一個真正中港台巨星的陳奕迅,或者渴望他會有更多真正造福音樂的舉動,多於保持自己的名氣、娛樂大家的穩定工作———確實是我天真幼䧽,看不破香港娛樂圈。其實早幾年開始,我們早已看穿陳奕迅在音樂上「唔嗲唔吊」,早有種「我不在乎」的感覺;我們亦不懂怎樣評價陳奕迅,怎樣要求陳奕迅,他不是沒有好歌,他還是一直在做水準以上的流行曲,要狠評他好像總也不太公平。

是的,所以聽在旋律與歌詞的水平上應是近年之冠的【The Key】,我還是不知道應樣評,我亦不怎樣覺得歌曲動聽,想skip 歌多過聽完全首。這時,我想起了,其實有史以來,陳奕迅一直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記得他的大碟名嗎?由華星時期【Nothing Really Matters】,到【怎麼樣】,再到【What’s Going On…?】,然後最近的一張就最經典【?】。其實,淸醒頭腦一下,就發現一直以來陳奕迅都沒有什麼特別東西要說,那些「The Life」系列,還不過是cliche得像「防止自殺協會」的「呀媽係女人」的訊息;歌詞層面,那些「陀飛輪」,那些「葡萄成熟時」說穿了不過是像男版容祖兒,填詞人都是抓著一些「撃中要害」的主題而寫的聰明歌詞。

陳奕迅不再年輕亦不再反叛,所以回不了那些自我反省略為憤世的華星主題。安穩的陳奕迅沒什麼特別故事,唱成年人的無奈亦唱過不少了,或者因為為這樣子,林夕在《六月飛霜》開始,便正式把一些具有政治隱喻的歌詞給陳奕迅。所以林夕這次特意送上《斯德哥爾摩情人》明刀明槍寫香港在中國影響下的情況,「也許早已戀上共(綁)匪苦海慈航」便是到肉。

同時,《主旋律》中小克亦擺明將中港關係放大,他自己更以歌詞來回應屯門市廣場的和諧事件。可是,諷刺的是,陳奕迅另一邊廂卻接唱為港共政府而唱的「和諧之歌」,更把這首《同舟之情》成為本專輯bonus track。而陳奕迅在官方的文案中,陳奕迅的解說是

Eason解說「主旋律」即”Main Theme”,借情侶關係講人與人的相處之道,如何和諧地生活,經營互惠關係,是永遠學不完的人生哲學。

確實是一個大玩笑。究竟「和諧」定「不和諧」?坦白說,嘻嘻哈哈的陳奕迅或者真的不在乎。我覺得,這次再次帶出的是主流音樂分工機械式合作的㢢病,大多時候填詞人、作曲人與編曲人都share 不同的visions的。你以為歌手唱什麼六月飛霜以為真有喻意?其實歌手自己在唱什麼,歌手自己亦不太淸楚。將政治歌交給陳奕迅,與交給王菀之手上已沒有分別,一樣毫無說服力。

同時,這再次帶來一個大問題,就是究竟我們是聽歌還是愛讀詞?像《任我行》得到不少人的喜好,更多的原因還不過是林夕出色的歌詞,寫出了成年人隨生活流的無奈與及當中溫暖的寄意?我在想,一百年後,我們是聽陳奕迅的歌?還是像我們在讀李白詞選一樣,更集中只是閱讀歌詞?我會認後者更有可能。

最後說回音樂,【The Key】的問題是玩不出任何新意。聽得出CY Kong 交出功課,但亦交出了很多filler,像《主旋律》或《再見娑婆》等作品都是交出了很多為大器而大器的編曲技量,卻沒有很solid 的substance或是特別的聲音,與歌曲歌者與歌詞的空洞分離都是一致。Eric Kwok又甚至是出動陳曉娟的都是有類似問題,這些唱法這些曲路這些編曲,已聽過無數次,陳奕迅歌者的靈魂已不再耀眼如前,唱出來亦不覺他投入,縱使他已交出功課,像在《再見娑婆》與《失憶蝴蝶》中交出驚喜的演出。

專輯的喜悅卻藏在尾部,陳奕迅自己作曲的《床頭床尾》就有像玉置浩二的日本老歌的簡單美好旋律;而新人Jimmy Fung的《阿貓阿狗》加入簡單美國西部民謠和絃,兩首作品都把陳奕迅重放在簡單誠實的流行曲層次,亦帶出了較真實、down to earth 的感覺。

平心而論,【The Key】是一張很四平八穩的廣東流行;在細節部份,如封面及cd jacket設計與及歌詞方面的水平更是出色的,不過,唯獨音樂部份是舊酒裝在古董一樣的舊瓶,同時,如果你能接受當中的「和諧」之聲唱著「不和諧」歌詞,你還是可以大愛這專輯的。更重要的,或者是,你還仍然樂此不疲地聽著陳奕迅不斷重覆這些水準還不錯的流行歌曲。

延伸閱讀︰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ason-chan-the-key/陳奕迅the-key以音樂作鑰匙-開啟時代之曲
陳奕迅再能衝上雲霄的The Key
南都樂評

流行曲中的語帶雙關

ellen_show

語帶雙關,在流行曲中填詞的部分,
近日除了有之前已提及小克的《主旋律》帶出了雙重意思外,
還有很多寫得頗低調,卻能使人細意欣賞並思考的作品。

她結他 – C Allstar feat. Sim C

首先,歌名已經將「結他」二字玩了兩個意思,
其一當然指那樂器,其二就是在說歌曲的情景,她「結」他,去結識了解一個目標對象,
二者結合,就是這對有曖昧關係的小情人在以結他結交,合奏傳情。

在副歌中最後一句,「一呼 一吸 一起 像情愫吧」中的情愫,
是解作真實的情意,形容男女兩者愛情萌芽的狀態,
但若取其諧音,可成為「像情 掃吧」,就會是形容彈結他時掃和弦的動作,
於是那個一呼一吸一起,就可以是聯想到愛情的結合,又或只是音樂上的神交,
其實如想加強第二節歌詞部分的想像效果,改作「盡情 掃吧」就更有意境了。
小廣這一份歌詞,絕對稱得上雅俗並蓄。

你對我已經唔係好似以前咁 – ToNick

「舊時」一詞在廣東口語中經常讀作「舊史」,
ToNick 就借用來以「舊屎」來比喻過去了的事,應該像排泄物般沖去,不要經常重提。
其實「屎」與「史」的同音,是否也代表了在我們的文化中,歷史的價值?
歷史既已成往事,跟平常吃完的東西都總要排放走一樣,總要過去。

ToNick 這首「情歌」就教我們不應看著「舊時」,而要講「第時」。
「第時」好像跟「遞屎」又是同音的,
當「佢」講起「舊屎」,「我」就諗緊「遞屎」,
這其實代表關係確實好夾,可充分回應對方的不滿,
還是這樣才顯示雙方想法根本不同步不一致?

囂張 – 盧凱彤

這首歌原名叫作《選獸》,就是想帶出不要在競爭中失去自我的訊息。
周耀輝為「囂張」二字本意上的負面含意逆轉,
亦將共通的「獸」字與「秀」字共用,道出了兩種珍貴的意思。

前者要作美好的怪獸,
鼓勵每一個人都不要甘於平凡,忠於自己獨特的方向,
即使未必得到他人認同,都堅持有個人的稜角。
若以後者去解,就是要作美好的秀(show),
將自己最好的,都表演給觀眾看,
所需要的是,對自己的肯定,如同歌名所指,一份囂張的信心。

盧凱彤在台灣金曲獎提名的訪問中,就正正提到她現在的心態,
要為自己的團隊囂張,要為評審的眼光囂張,
但若沒有人選中的時候,又或遇暴雨狂風的時候,
也需要溫柔、自由地繼續囂張,
這裏的囂張並不是鼓吹自負,而是鼓勵堅持及相信。

你怎麼可以安心的睡著 – 戴佩妮

之前分析的歌曲都是以字意、詞意作雙關,
但《你怎麼可以安心的睡著》同一個問題,去問不同的目標群眾,會有完全不同的感覺。

第一次聽時,理所當然的會認為,這是對逝去情人的呼喊,
按這種理解看,副歌中的「睡著」「走掉」都是死去之意,
就像女朋友在高喊男朋友不要死不要離開她,撕心裂肺的煽情。

在知道歌曲的創作靈感,是源於一場交通意外奪走了情人後,
就發現兩句痛心的質問,「睡著」與「走掉」其實可以按字面解讀,
女主角在問的,可以是撞死她男朋友,不顧而去的司機,
因為他睡著而發生車禍,因為他逃避責任而走掉。

以動人的情歌去宣傳安全駕駛的一首歌,值得一聽再聽並從中記著。

原文連結

陳奕迅《主旋律》,我們都老了

easond

我還記得中學時如何在陳奕迅的歌詞中找到那種「I am an island」的共鳴感,《與我常在》林夕一句「除非你是我 才可與我常在」今日讀出仍然是又精又狠,道出了很多複雜情緒及現實的矛盾。又或是讀黃偉文最出色的歌詞《反高潮》,一語相關,既寫現代生活、媒體影響亦寫純屬高潮一事。音樂都是不怎樣俗套的pop rock,就算是情歌亦是柳重言那些很淸新脫俗的調調。我曾經是多麼喜歡那個反叛、敢言的陳奕迅,那個歌內歌外都反叛cheeky的後生仔。可是,到今天,聽著三十九歲的陳奕迅,我真的只能說是我老了,跟不著這個越來越大器的歌手的腳步,我再不懂亦不能夠欣賞這個亞洲巨星的聲音了。

《主旋律》一歌,賣點明明就是當中極為明顯的政治訊息,控訴中國對香港的「侵控」。不過,看到陳奕迅新碟【The Key】這處

首批CD加送張學友x陳奕迅
「同舟之情」CD single

我的心便完全像沉船一樣,一沉沉到深不見底的大海的最深處了。或者原本不少人還可以降下底線,忘記這首和諧之歌,怎知還要得吋進呎,還能原諒嗎?

其實,我不奢求香港的歌手可以做到什麼,又或是會做什麼。不過,就算我沒有期望,亦沒有希望,但至少也要老老實實,不談政治就不要在歌裏談什麼政治,至少要說得通吧?一個歌手成不成立,是講integrity的,一言一行,鏡前鏡後,都是決定一個歌手成功與否,唱的作品究竟有沒有說服力的。《主旋律》這首歌,不計質素,單談歌曲有否說服力,就已經注定這是首虛偽空洞的失敗作。

陳奕迅以前唱反叛有說服力,是因為他當時真的反叛、串嘴過。不過,到今時今日這個有大將之風,賺盡大中華錢的大歌手,那邊廂送你一首和諧之歌,那邊廂醒你一隻有少少政治含意的歌,何樂而不為?觀眾不也是會大拍手掌,又或是讚歌曲夠大膽諷刺?我們總找到無數理由去為歌手解釋這些「現實生存困難」的困局,就像那些典型電影橋段裏頭,就算有暴力傾向的親人,如何打你,你亦可以容忍接受,更為他解䆁,因為,他永遠都是愛你的,是嗎?

少來跟我說陳奕迅沒有話事權,他或是對《同舟之情》不知情等等的無稽之談。其實,就像之前Rubberband 或是Mr.的維穩Shows一樣,何用????吵?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不用花時間解䆁什麼了,時間真的很寶貴的。如果當年達明一派一邊維穩一邊天問,達明就不會成今天經典了。

陳奕迅,這張【The Key】已是第三十一張唱片了?一年一至兩張唱片,一兩年一個紅館演唱會,如果這是一個新歌手,亦說得過去,但對一個已經有無數經典的上位歌手,這只不過在消耗自己的歌手生命,一個音樂人的生命。物以罕為貴是世間不能否定的道理來的,David Bowie也要抖十年才出專輯,才可以成功大賣及獲得好評,你懂得這個意思嗎?

我們都老了,你下年四十了,聽你長大的都過三十了,曾經被公認為最懂唱,最有音樂sense,最有音樂人個性的陳奕迅,我們的醫臣,我真不忍心看到你一副PSY的模樣又或是在MV裏像盧海鵬的樣子唱著輪廊再不鮮明的歌曲了。或者,是時候退一退了吧?如果只是想一直做娛樂家,娛樂大家,那也請不要怪責聽你演唱會的歌迷不懂如何欣賞音樂了,因為,是說不通的。

繼續下去,不如不見吧。

〈低調人生〉不是流行曲的詩

陳珊妮《低調人生》

廠牌: 大樂音樂

發行日期:6月28日

評分: 8.5 / 10

當你一開《低調人生》,你會否頓一頓,電子檔的話你會質疑壞了?唱片的話你會懷疑花了?聽上去像一邊的聲道跛了,或如KTV關了配唱,聽畢頭幾首,或許才會定一定,這種風格,其實很好聽,是刻意的低調吧。

公主不理你聽不聽到,也不理你會否去讀回歌詞,她的聲線比吟誦更低調,卻比呻吟更完美,把歌聲還原至音樂的一部份,不聲張,不奪耳,與旋律平起平坐,是為與大碟概念最吻合的處理。

我們大概可以逐句對比,看什麼句子是聽得出所以然,什麼句子則沉沒在音樂裡,但她這是在示範當代藝術──形式是功能,載體是訊息,這是內容崩潰的年代,我也不好意思作過份細緻的文本解讀。陳珊妮一向顛覆──你覺得她搖滾使勁代你吶喊,她就轉去若即若離的電音;你認定她是暗黑系,她就入世之極同你玩「裝」,甚至唱起簡單情歌來;如今戰績力證其為金牌製作人,她則一反流行曲規則,連歌詞也摒棄。

這樣的演唱方法,令我想起她在某歌唱比賽中,對一個其他評判嗤之以鼻的歌手說,「我覺得你唱得很特別,大概這裡的人不知道你花了多少苦功。」如同摑了其他評審一巴,亦可見其非傳統的標準,是陳珊妮為何真正前衞。

我想,於我,作為樂迷,這張專輯最令人敬佩的是,那麼有意思的歌詞,她也選擇不高週聲張。只不過,話雖如此,公主每次的主題那麼扣人共鳴,誰捨得不去深究歌詞呢?公主有文藝的腔週,有知性的觸覺,卻比常見空泛的表達更實在。擅用實詞,沒有多餘濫情的形容或想像,意像鮮明如「紅酒一整杯 太接近你體溫/我不該幻想兩個人 就擁有雙倍的安穩」,畫面寄情如「發票和單人床/我愛你和酸了的湯/游標指的方向」。帶點文藝的歌詞多濫情,所以用詞更不能濫,她卻能做到既不濫,亦不專,更不稀,而是用詞得宜。

整張專輯多以敘事形式,訴說在社會不同角落的人,像在暗暗一角低調地觀察眾生:支持同性變的〈女王〉(我更多心地覺得甚至是選最為人白眼的變裝皇后Drag Queen 作切入);〈破碎的人〉把破誶家庭之破碎回歸家暴始作俑者;描述〈出軌〉心態,沒有道德包伏卻有自我安慰。一輪又一輪的觀察,是以〈啟示路〉點出〈無常〉,看很越多,自然更達化境。

破而不立:龍小菌的結局

lungsiu

苦候多時,街頭幪面歌手龍小菌除下面罩,走上偶像崇拜路線,以歌手形象為其補習班吸金吸客,不但打倒了昨天的自己,也狠狠地捅了香港街頭音樂一刀。一個又一個對香港音樂抱有寄望的樂迷,曾固執地認為容祖兒,Mr.等商業傀儡並不代表香港樂壇,也不肯承認香港樂壇如此萎糜,如此不堪。龍小菌的出現,令他們相信香港總算有良心音樂人。但當龍小菌聲稱受到失聰人士的啟發而露出了眉清目秀的真面目,繼而開辦貴價的補習班,這些鋪天蓋地的宣傳似乎暗示著一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造星騙局。當死忠粉絲高呼被出賣,要淪為音樂難民之時,其他鮮為人知的街頭音樂人依然默默耕耘。痛定思痛,其實出色的街頭音樂人多的是,多一個龍小菌不多,少一個龍小菌不少,我們又何必為一件商業成品感到惋惜?

音樂和商業從來都有著一種反哺和反噬的關係。因商業而生的音樂,亦會因商業而亡。由於市場對好相貌的需求比好音樂多,同為商業園地的香港主流樂壇也自自然然要為以視覺刺激掛帥的娛樂圈抬轎。觀乎今時今日的主流樂壇,如果說歌手是件產品,歌曲就只是增加產品知名度的宣傳品,而廣告商,影片商等產品租用者才是歌手真正的米飯班主,那麼龍小菌的歌手身份就是一件副產品兼Side Project,為補習天后這件主產品增值。然而,英皇教育卻似乎捉錯用神,不但高估了龍小菌的名星效應,亦錯判了學生對補習的態度。雖然有學生確實會為了一睹幪面歌手的風姿而上龍小菌的課,亦不排除有家長會願意購買這類贖罪券,可惜龍小菌始終不是主流樂壇的產物,没有主流傳媒的拱照,名氣依然薄弱,能發揮的明星效應更是有限。強行將龍小菌的歌手身份與她的教學捆縛在一起,就牽強得有如她的英皇教育廣告裡「豐富舞台經驗,開拓你的視野」,「筆下意境深遠,曾達過百萬點擊率」那些字句。 街頭歌手之名恐怕並不足以保佑她在補習路上取得成功。

至於龍小菌的音樂事業,從出道開始就依靠一塊面罩為她帶來神秘感和知名度。這塊面罩遂成為她的金鐘罩,以其拒絕「以貌取人」的警世信念換取同情和體諒。雖然面罩偶爾會被網民扣上「博出位」的帽子,但在大眾眼中,她還是那個在弱勢中掙扎求存的街頭音樂人。然而,失去了面罩這個噱頭,就等於失去了道德高地,逼使龍小菌赤裸裸地呈現在觀眾面前,被大眾評唱功,評創意,評相貌,直接與其他主流歌手較量。除下面罩,龍小菌不再是我們從前熟悉的龍小菌。作為幪面歌手的音樂生涯從此結束,龍小菌將要以另一個身份,另一副嘴臉和另一套價值觀重新說服觀眾。

但老實一句,如果一個聲稱對教育有熱誠的教育工作者,為了專心一致地追隨宏大的音樂理想,貿然放棄中學教師一職,但到頭來當她借音樂一舉成名之後,她又挾著歌手之名去一間巨型連銷補習社收高於市價的價錢任敎,那麼她對教育的熱誠有多少,對音樂的熱誠又有多少?

原文連結

雷琛瑜的婆媽五分鐘

J.Arie-300x300

之前寫過雷琛瑜,這次也繼續寫雷琛瑜。之前寫Paco的新人雷琛瑜像唱Cafe 裏的Background music,如像雞肋;而且,明明title 是唱作人,首支作品卻是假手於人,確實有種搵苯的感覺。這次第二主打《我就是主角》終於是「自己的創作」,亦確實唱出一些質感出來了。

坦白說,我還是不怎樣相信「雷琛瑜」這個project,我不是不相信雷琛瑜,而是她的創作團隊,包括音樂製作、A&R, 形象及marketing 的團隊。雷琛瑜想走像台灣的知性/文藝歌手路線,可是出到來的結果卻是仍然是欠缺辨識,在衣著打扮到氣質不特別之餘,最新MV更是錯得離譜,我還以為她是九十年代的李樂詩。再看這支主打的填詞人,原來是「香港作家王迪詩」,坦白說,我真的不認識這位「香港作家」,更不太明白為何第二主打仍然要跟第一主打所說的東西一模一樣,更要為一首原本已經這樣簡單的歌詞再要寫上一個序。香港是不是什麼都要畫公仔畫到將腸的details 都要畫出來?我們是不是真的這麼低智?

算了,至少,我們知道雷琛瑜不是謝安琪或是薛凱琪,沒有獨到characters亦沒有solid 的創作團隊支撐,那就聽聽歌算數吧。音樂本身,這次繼續聽得出很強的九十年代的流行曲影子,編曲完全是典型十分重手的煽情處理,沒有任何新東西或有質感的註腳。旋律方面,Verse 的旋律是寫得出色的,若然副歌寫得一樣好,或者會成為雷琛瑜的第一首很solid 的作品,讓她有力闖蕩樂壇。不過,事與願違,一到副歌便又回到廣東歌的不溫不火的悶場。同時我亦是質疑究竟這個singer-songwriter的創作力是如何;或者更甚的是,究竟她是否有創作力,因為在writing credit上,作曲的是J. Arie/藝琛,這種「合寫」,實在太多騙局了。

最要命的,或者是歌詞影響,《我就是主角》就像是把十秒的Adidas 或Nike廣告那些Nothing is impossible 等的似是而非的motto變為幾分鐘的婆媽宣言,整個執行都是很cheesy、黏黏老土的。不過,或者公道說,我這個廿幾歲的聽眾或者覺得陳腔濫調,可能小學生或初中生未聽過什麼歌的又可能有另一番味道吧?是了,確實是的,香港廣東歌確實不是給成年人聽的,對嗎?

不過,還是有一樣東西做得好的,就是vocal上的製作是很成功把雷琛瑜的聲音很直接呈現。雖然由她本身咬字到演唱上的瑕疵都一一呈現,但我卻難得從這樣一首很格式化、沉悶的作品之中聽到一把唱得真摯的聲線。這個赤裸的演繹讓我感受到歌者的一些熱情以及她歌聲的力量,甚至讓我在猜想,或者雷琛瑜在較好的製作團隊下會有更好的發展。又或者是這根本只是另一個主流歌手的宣傳騙局,又或者這個音樂商品確實不是給二十歲以上的成年人的。又或者,我不應這麼認真的。

我就是主角
主唱:雷琛瑜 J.Arie
作曲:藝琛.J.Arie
填詞:王迪詩
編曲:藝琛
監製:藝琛
歌詞
恐怕不再心跳 快樂記憶忘掉 高處去找奧妙
小單位買到了 但夢已經生疏了 消散飄渺
青春只那一秒 豁著去闖去飄 美夢去牽動浪潮
未愛盡這生便突然走了 誰又會欣賞破碎夢能照耀
難道我 沒法捉緊一剎麽 還是我 沒有改變沒有躲
燃亮過 ‬就算天塌下來將理想擁抱將那火 ‬盡興燒過
縱沒有掌聲 快樂我來決定 我獨個在人潮裡像星
笑我太天真衝動可以成長麼 
我有我夢不悔活過愛過 自我風靡 不枉過
難道我 ‬沒法捉緊一剎麽 還是我 沒有改變沒有躲
燃亮過 ‬就算天塌下來將理想擁抱將那火 盡興燒光
縱沒有掌聲 快樂我來決定 我獨個在人潮裡像星

第24屆金曲獎得獎名單

第24屆金曲獎得獎名單:

‧最佳國語專輯獎
《蓋亞》

‧最佳國語男歌手獎
蕭敬騰

‧最佳國語女歌手獎
林憶蓮

‧最佳專輯製作人獎
林憶蓮、常石磊《蓋亞》

‧最佳單曲製作人獎
亂彈阿翔〈不一樣的朋友〉

‧最佳樂團獎
猴子飛行員

‧最佳台語專輯獎
《台南》

‧最佳台語女歌手獎
李婭莎《愛》

‧最佳台語男歌手獎
謝銘祐《台南》

‧評審團獎
歐開合唱團

‧特別貢獻獎
鳳飛飛

‧最佳專輯包裝獎
蕭青陽《卡片教堂的鐘聲》

‧最佳新人獎
葛仲珊

‧最佳年度歌曲獎
〈大藝術家〉

‧最佳作曲人獎
黃韻玲〈回味〉

‧演奏類最佳專輯獎
《鍾興民作品集─飲食男女II 原聲帶》

‧演奏類最佳專輯製作人獎
Daniel Ho《吹過島嶼的風》

‧演奏類最佳作曲人獎
陳欣若〈頤和園華爾茲〉

‧最佳編曲人獎
常石磊〈蓋亞〉

‧最佳音樂錄影帶獎
〈乾杯〉導演:陳奕仁

‧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
《O-Kai A Cappella》

‧最佳客語歌手獎
盧皆興(桑布伊)《桑布伊同名專輯─dalan》

‧最佳客語專輯獎
《回家的路》

‧最佳客語歌手獎
湯宇歆《兩個世界》

‧最佳作詞人獎
焦安溥〈玫瑰色的你〉

‧最佳演唱組合獎
歐開合唱團《O-Kai A Cappella》

資料來源︰聯合網

翻唱的美學,十首出色廣東翻唱

covercover

翻唱是一個很普遍的音樂practice,不過,將翻唱錄製再出版甚至變為一張完整的翻唱專輯,卻是不是一件很容易討人喜歡的事。翻唱可以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個重要的功能是把一些被遺忘或是遺珠作品重新帶到聽眾。或者是是把一些不是屬於那歌手fan base 樂迷層面的一些作品。最後都是有重新呈現,達到把舊作品發揚光大的目的及效果的。講翻唱,英國的boy band傳統以來就喜歡翻唱舊經典作為主打,不是每一個都成功或work ,但最近One DIrection 把七十年代Blondie 的《One Way or Another》及The Undertones的《Teenage Kicks》合體,在三十年後把這兩作品重新變為一首大熱作,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這裏列出十首都是香港翻唱史中幾首出色之作,這些均是在選曲上極具眼界,與及在編曲演唱上用了完全另一想法,把作品帶到另一層次的出色作品。

林子祥ー明天怎麼過 (The Beatles)

AMK – 哥仔靚 (許艷秋)

關淑怡 – 忘記他 (鄧麗君)

莫文蔚 - 冷雨 (錢錢)

彭羚 - 情像外衣 (露雲娜)

at17 – 你好嗎 (張立基)

黄耀明 最後一夜 (劉美君)

趙學而 – 最佳位置 (陳慧琳)

陳冠希《口徙氣》 (肥媽)

第十首是你選的,有什麼心水?分享吧。

全城愛唱K ,王菀之的K歌藝術

ivanacover
王菀之

晴歌集

廠牌:東亞 評分:3.0

你的評分

[starrater tpl=10]

之前寫了王菀之的《如果這是情》,不少樂迷都反駁,為何不可以翻唱?其實,我在早前的文章已寫得淸楚,我不反對翻唱,但翻唱是需要有一個理由的,選曲是致命的。同時,翻唱有一條thin line的,就是究竟這是一個偷懶的「循環再用」人家已經大受歡迎及成功的作品?還是歌手是有其想法灌注一首舊歌新生命。香港樂壇最近的翻唱,不僅是王菀之,或是張敬軒甚至是蔡卓妍,都正正是表現香港人沉迷唱K 的現象。任何歌曲由另一個歌手唱,其實亦有不一樣的味道的。如果用這個簡單的「她唱得有不一樣的味道」的想法,其實什麼作品都是成功的翻唱了。

同時,這種在編曲及風格不怎樣改動的唱K 式翻唱,亦是一個自我很膨脹的表現,是對自己聲音及演繹有無限信心的表現。基本上,像王菀之這種樂迷冠以「天使聲音」的聲線,唱什麼,亦是動聽了。

所以,如果你有以上那些她唱出另一種味道,她唱什麼都動聽的觀點的,我先小人,請你不用看這篇樂評了,你亦不用介懷我這個不懂欣賞她聲音的樂迷的話。對於翻唱,我同時寫了另一篇,列舉了一些很成功的廣東歌的翻唱例子供參考

回到【晴歌集】,如之前提及,選曲是沒眼界亦沒大方向的。更甚的是,她更翻唱了一些人家已翻唱過的作品,像《細水長流》不就是梁漢文已翻唱過了嗎?其實,真的有需要嗎?

選回歌曲本身,王菀之基本上用一樣的淡定tone 來唱出每一首作品,喜歡的會說是「天使」聲音,唱什麼都動聽,唱出另一種情懷;對不buy 這套的人如我,則覺得很多情況都是偷懶沒力量甚至沒有投入熱情,雖然有些時候這唱法是work 的。像《妳的名字㕿我姓氏》,尤其副歌,便聽到人打瞌睡,這類歌還是留給杜麗莎唱吧。或將《幻影》編到像芭蕾舞劇般的恬靜,再把旋律唱得比原key 高,work;但唱到副歌唱回原key,那些「澎湃」編曲一出來,便走了樣,變回唱K。

也不是每首歌都這樣彊化要用同一個唱腔一隻字一隻字唸出來,原版已是迷幻的《迷失表參道》在新版中是chill-out的電子風格,最到位的是副歌的「呀呀」的人聲和音,其他的都是賣弄小聰明沒有主意的偷懶編曲把戲。《但願人長久》就更是waste of space ,目的是否要叫人覺得「呀,王菀之把聲真係好似王菲」呢?

幸好專輯找來Pixeltoy的何山來參與,唱片公司一放《Chotto等等》到youtube ,便已成為樂迷的大愛。確實,這是唯一一首有意思的cover。我不敢說何山用了很多心血,但至少這個大家覺得是perfume 或是初音版本的《Chotto等等》是很work 的,亦令人記起原來這首歌本就是一首日本歌來的。那些走音drum beats,或是古怪變音,到中間又偷了一點The Whitest Boy Alive 的簡約跳舞風格,是何山的編曲的奇妙戲法。

由何秉舜主理,翻唱陳百強的《First Love》亦較討好。取自《畫出彩虹》,以顧家輝七八十年代電視劇的大器intro引入,然後發展為The Carpenters式的七八十年代美好調調的流行作品。主意是不壞,做出來的效果亦是到位的。不過,在執行上,卻是過份參考The Carpenters等的處理,做法變得理所當然與及罐頭,既無創意亦無誠意。

唯一一首原創的「老表你好野」的《哥歌》,是簡單易入口的流行曲,是王菀之出道以來繼《我真的受傷了》一首最直接簡單的流行曲。這讓我想起一些歌手,像張懸,首張專輯的《寶貝》,第二張專輯的《兒歌》,皆是美好簡單的流行曲,亦是她獲得大眾喜愛的作品。這是王菀之與像張懸等的歌手的不一樣,我不畫公仔畫出腸。你明白的。

整張專輯是因為「老表」的大熱而製作的一張翻唱專輯,相信不少王菀之的樂迷亦會再聲援,說不應對她這樣苛刻,這只是一個「晴晴」的side project,云云。我不反對歌手做一張針對主流市場的大碟,但我卻不能接受一向以「做音樂」自居的歌手做一張沒有誠意與想法,純為市場而製的大碟。【晴歌集】當中是有一些不錯的點子的,但最後卻因為不夠誠意而變為賣弄小聰明的層面,變得僅是contrived的層面。沒有人不希望歌手獲得更多大眾認同,不過,王菀之缺乏的,是一個音樂人應有的integrity,或是中文的「音樂人的風骨」。

歌曲重點︰Chotto等等

從陳妍希走音一事淺談台灣和香港的音樂發展

Screen Shot 2013-06-24 at 1.21.57 AM

繼汪東城彈吉他獻醜之後,新人陳妍希亦在日前的「台北音樂分享會」嚴重走音,暴露了她未經硺磨的唱功。她向難度挑戰,翻唱了孫燕姿的《天黑黑》,可惜没有幾個音唱得準,拍子又亂七八糟。演唱片段被放上youtube後,隨即遭到網友群起唾駡,連粉絲亦勸她還是專心演戲算了。有人翻起舊帳,認為她憑什麼獲得文化部補助她發專輯的350萬台幣。而台灣文化評論人雪中紅亦撰《陳妍希一曲道盡淺碟的執政思維》一文借陳妍希批評台灣政府「不負責任的、任意的市場開放與吵短線」造就了台灣以速食為主的文創產業。

[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rOtux9dH5s0]

我慶幸台灣至少有個文化部, 轄下還有一個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以「102年度旗艦型流行音樂製作與整合行銷產業促進計畫」向音樂業界提供補助金,協助專輯的製作及宣傳,從而令台灣的流行音樂品牌更具國際競爭力。撇除這份數以百萬台幣計的補助金會否損害台灣的音樂氣候、陳妍希應不應該拿到補助金的爭議,台灣政府重視音樂文化,有意促進文創產業的心態亦是值得鼓勵的。

反觀香港,上年曇花一現的文化局隨著三司兩副司十四局被立法會否決而胎死腹中。不過,觀乎文化局局長的提議人選,就不難明白這個文化局其實是個政治花瓶,給梁班子分贓。商界出身,毫無文化背景的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一度是文化局局長的提議人選,但消息一傳出,整個文化界噓聲四起,拒絕被商人干預文化事務。其實,文化創作和商業在本質上是排斥多於互補的。商業世界從來都是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而文化世界則講求堅持和嘗試。所以,即使三司兩副司十四局這一議案獲得通過,久在商界浸淫的許曉暉亦只會抱住以效益行頭的執政思維,不會慷慨地為香港這片文化沙漠灑幾滴甘露。

相反,台灣文化部部長則是由著名作家龍應台出任。我不敢說由文人接管文化事務必定會使文化界生息不盡但龍應台的領頭作用確實為台灣文化界打了一支強心針。再者,只有文化人才能真真正正了解到文化人的困境。

前藝術發展局主席何志平曾經撰《細說香港文化政策》一文寫述香港文化政策的立場及定位。文中重點的一句寫道:「在憲政法治與自由主義思想流行的社會,政府可以干預的文化生活。但這干預只限於使用公帑、公共場地進行或受到法例管制的文化活動,即是『公共文化』(public culture)的。配合香港政治實況的行政傳統,香港一直以來採用的文化政策是自由的文化政策,即學界所言的『描述式文化政策』( descriptive policy)。」言下之意,即是政府傾向沿用積極不干頂的自由市場經濟思維去看待香港的文化產業,既不會刻意扶植某一類文化,亦無意制定香港的文化發展藍圖。當然,在擁有深厚文化底蘊及良好文化環境的前提下,自由的市場確實會令文化創意產業百花齊放,反之,當下香港的文創產業如此萎糜,唱片業亦無奈苟且偷生,自由就變成了令香港文創產業沙漠化的兇手。

在只能干預公共文化的框架底下,香港政府唯一可以調整的就只有資助和場地。

1. 資助

當台灣的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有特定的「102年度旗艦型流行音樂製作與整合行銷產業促進計畫」向音樂業界提供補助金,香港政府並没有一個為音樂特設的大型獨立資助計劃。現行香港政府對文化創作的資助一概由藝術發展局統一審批,可惜資助大多向高雅文化傾鈄,很多本土文化如地下音樂難以獲得資助。

就正如連時代雜誌(Time Magazine)亦為其專輯撰寫碟評的本地獨立搖滾樂隊Chochukmo(觸執毛),他們第二張專輯在未能符合藝發局的要求下無法向該局申請資助。更諷刺的是,Chochukmo反而向法國文化協會取得了資助。在《號外》2013年3月號的一次訪問,Chochukmo言簡意賅地說出了政府對文化藝術的態度。他們說:

「很奇怪的,藝術發展局問的問題是你們有沒有成立公司、有沒有成立5人董事局這些架構上的問題,但法國文化協會則問創作上的問題你們做什麽及想做什麽,之後再教我們怎樣申請。如果比較,別的地方是只要你可以安排三個不同地區的巡迴演唱就能申請資助,因為文化輸出是個策略,但香港則沒有這些觀念。現時香港社會都很academic,很多人根本不明白究竟音樂人在做些什麼。我們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去跟隨主流制度去搜尋資源,但最後也失敗。然而,我們還是鼓勵所有音樂創作人要勇於嘗試。過程中雖然會遇到挫折,但這樣你才會看得清楚這個世界是怎樣運作的。這也許是文藝復興基金成立的原因吧。文藝復興基金和藝發局的分別在於,前者會針對性撥款去幫助不同的藝術團體。令人傷感的是,這個民間機構的出現,意味著香港政府對藝術團體的幫助非常有限。」

由此可見,香港的民間團體如黃耀明和張鐵志牽頭的文藝復興基金確實比香港政府更有決心支持具有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文藝創作。文藝復興基金於上年十一月就舉辦了一個文藝復興音樂節,邀請兩岸三地的音樂人如周雲蓬.左小祖咒、陳珊妮、黃靖等為音樂節站台,其積極程度足以令藝發局漸愧。

2. 場地

台灣和香港在表現場地方面最大的分別,莫過於台灣的Live House密度比香港高得多。台灣著名的Live House包括The Wall, Legacy, 女巫店,海邊的卡夫卡,而香港苟延殘喘而尚有人流的Live House則有Hidden Agenda, 西灣河協青社蒲吧,樂人地帶等。The Wall容納人數為700人,而Hidden Agenda的容納人數則是300餘人,場地的規模高下立見。更令人痛心的是,Hidden Agenda和蒲吧這兩間香港最成功的Live House,在被地政署、消防署、食環署及業主的多方干預下,竟先後被逼停辦及搬遷。幸好,經過一輪爭取,這兩間Live House還是得以倖存。

至於大型表演場地,對地少人多的香港來說更是一件奢侈品。將會舉辦香港巨蛋維穏音樂節的前啟德機場跑道、亞洲博覧館 (Asia Expo)和西九就是香港碩果僅存的大型表演場地。可是,要租借這些大型表演場地亦需要龐大的資金,一般團體難以支付。舉個例,台灣和香港的大專院校音樂社都有在暑假舉辦音樂會的傳統。香港今年最矚目的大專院校年度演出要數PolyMuso在九展舉辦的免費音樂節The 37th POLYMUSO annual performance “trans-“,總共有六隊樂隊站台。但對比起由台灣國立政治大學舉辦,共有三個舞台,十八組樂團站台的「我的未來就是夢音樂節」,香港的大專院校音樂節可說是小巫見大巫了。

一句話,香港表演場地的不足不但顯示了政府在土地用途上的歧視成份,亦暴露了政府不近民情,不諳文化藝術的一面。

正如文藝復興基金的願景所言:「具有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文藝創作,是公民社會和文化公民權的重要基礎。」文藝創作之高尚,不應以「康樂」一詞矮化,而應與文明掛勾。政府高度重視文化藝術的表現,是一個城市文明、進步的表現。既然陳妍希走音一事帶起了台灣有關補助金的爭議,演出業協會主席陳淑芬又宣稱舉辦香港巨蛋音樂節旨在向政府提出訴求,爭取在市區設立大型演出場地,那麼政府就該趁機去檢討有關香港音樂及文化的資助及場地政策,讓香港早日脫離「文化沙漠」的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