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而不立:龍小菌的結局

lungsiu

苦候多時,街頭幪面歌手龍小菌除下面罩,走上偶像崇拜路線,以歌手形象為其補習班吸金吸客,不但打倒了昨天的自己,也狠狠地捅了香港街頭音樂一刀。一個又一個對香港音樂抱有寄望的樂迷,曾固執地認為容祖兒,Mr.等商業傀儡並不代表香港樂壇,也不肯承認香港樂壇如此萎糜,如此不堪。龍小菌的出現,令他們相信香港總算有良心音樂人。但當龍小菌聲稱受到失聰人士的啟發而露出了眉清目秀的真面目,繼而開辦貴價的補習班,這些鋪天蓋地的宣傳似乎暗示著一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造星騙局。當死忠粉絲高呼被出賣,要淪為音樂難民之時,其他鮮為人知的街頭音樂人依然默默耕耘。痛定思痛,其實出色的街頭音樂人多的是,多一個龍小菌不多,少一個龍小菌不少,我們又何必為一件商業成品感到惋惜?

音樂和商業從來都有著一種反哺和反噬的關係。因商業而生的音樂,亦會因商業而亡。由於市場對好相貌的需求比好音樂多,同為商業園地的香港主流樂壇也自自然然要為以視覺刺激掛帥的娛樂圈抬轎。觀乎今時今日的主流樂壇,如果說歌手是件產品,歌曲就只是增加產品知名度的宣傳品,而廣告商,影片商等產品租用者才是歌手真正的米飯班主,那麼龍小菌的歌手身份就是一件副產品兼Side Project,為補習天后這件主產品增值。然而,英皇教育卻似乎捉錯用神,不但高估了龍小菌的名星效應,亦錯判了學生對補習的態度。雖然有學生確實會為了一睹幪面歌手的風姿而上龍小菌的課,亦不排除有家長會願意購買這類贖罪券,可惜龍小菌始終不是主流樂壇的產物,没有主流傳媒的拱照,名氣依然薄弱,能發揮的明星效應更是有限。強行將龍小菌的歌手身份與她的教學捆縛在一起,就牽強得有如她的英皇教育廣告裡「豐富舞台經驗,開拓你的視野」,「筆下意境深遠,曾達過百萬點擊率」那些字句。 街頭歌手之名恐怕並不足以保佑她在補習路上取得成功。

至於龍小菌的音樂事業,從出道開始就依靠一塊面罩為她帶來神秘感和知名度。這塊面罩遂成為她的金鐘罩,以其拒絕「以貌取人」的警世信念換取同情和體諒。雖然面罩偶爾會被網民扣上「博出位」的帽子,但在大眾眼中,她還是那個在弱勢中掙扎求存的街頭音樂人。然而,失去了面罩這個噱頭,就等於失去了道德高地,逼使龍小菌赤裸裸地呈現在觀眾面前,被大眾評唱功,評創意,評相貌,直接與其他主流歌手較量。除下面罩,龍小菌不再是我們從前熟悉的龍小菌。作為幪面歌手的音樂生涯從此結束,龍小菌將要以另一個身份,另一副嘴臉和另一套價值觀重新說服觀眾。

但老實一句,如果一個聲稱對教育有熱誠的教育工作者,為了專心一致地追隨宏大的音樂理想,貿然放棄中學教師一職,但到頭來當她借音樂一舉成名之後,她又挾著歌手之名去一間巨型連銷補習社收高於市價的價錢任敎,那麼她對教育的熱誠有多少,對音樂的熱誠又有多少?

原文連結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