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雨霏【豔羨】參差的音樂拼貼

karyyinsin

吳雨霏

豔羨

廠牌:Universal︱ 評分:6.3

你的評分

[starrater tpl=10]

吳雨霏一直都是在香港樂壇上較特別的一群(見吳雨霏如何能在香港樂壇「生我的命」一文,她主流卻常有著與迂腐主流的角力。這幾年落力把音樂走到更成熟的境界,轉型做更具個性的音樂,但效果還是負評多過正評。

也不難怪,現在香港樂壇缺乏火花,大家做的音樂都不是太過保守就是太過referencing 其他外國作品,要轉型也不知找誰可幫手。以前會找人山人海,但人山人海早已失去了其edge,要變也求助無門。吳雨霏上次找陳考威(SpingWo) 與Fergus Chow,結果變成了效果一般的懷舊R&B,還出了首明顯抄襲的《生我的命》。這次出絕招,找來林憶蓮監製四首作品,夥拍其男友恭碩良及倪凱文Kelvin Avon,其餘班底則有CY Kong及人山人海,填詞亦刻意找回潘源良、林敏聰等80年代詞人填詞,改革的決心及整體執行的水平都比起上次更認真、更徹底。

確實,效果出來確實是吳雨霏的專輯的新高點,亦是香港樂壇近年來其中一張製作優良的專輯。風格尙算統一、連貫,音樂概念尙算明確,尤其在專輯開首的三首最能體現。先是揉合80s new wave 的campness 及R&B的《艷羨》,是近年香港最出眾的同類型作品;《一分鐘稀客一分鐘色誘》擺明抄/啟發自Daft Punk的neo disco作《Lose Yourself to Dance》,旋律卻是經典的90s 林憶蓮時期的R&B,雖音色與起伏未免太flat,但效果都是不錯;盧凱彤、何山及蔡德才@人山人海合作處理的《想入非非》是dreamy 的電子輕快作品,還有人山人海愛用的disco 年代假string 穿插作品,沒驚喜可言但亦算是一貫人山人海的快樂音樂體驗。

不過,專輯發展到《一千個假想結局》便開始跌watt,徹徹底底的filler,可有可無,CY Kong 的《流螢》帶回較日式青澀的聲音,還是一般水準。緊接的《我敢愛》則是最對板的情歌,既走回90、二千年初那些日劇歌曲及台灣女歌手的輕快中板風格,亦像林憶蓮那些簡單美好的《寂寞流星群》等作品,算是最juicy, 最crisp 的一首。

梁榮駿主理的《超男友》承接《我敢愛》則是失焦的一首,開始偏離專輯風格及令專輯的人造糖含量升得太高,一下子很尷尬。不過,講尷尬還不及何山及蔡徳才處理的《真過份》尬尷,an utter embarrassment,明顯冒著Mark Ronson 與Bruno Mars 大熱作Uptown Funk 而來,原本想做funk 的懷舊西歌,但因為不屬行這音樂genre,所有東西都硬得像石頭,中間的人聲效果等都都是絕對「屎橋」,唯獨尾段的improvisation好一點;林敏聰的歌詞亦明顯跟不上時代,不好笑,又不生鬼,與高登音樂台及網絡歌曲的水準差太遠,吳雨霏的演繹亦當然像TVB 演員的生硬演技一樣,最後整首作品只是一個超級爛gag,然後全場鴉雀無聲。

可惜,這專輯有潛力成為佳作,若然在選曲上再精良一點,在音樂元素上再用心一點,絕對可留名在廣東流行。現在出來,沒有內容(歌詞基本上可有可無,尤其是周耀輝十年如一日的那些主題及藍奕邦填左成三年都係三幅被的「let’s have fun tonight」的享樂主義主題)——音樂上又有尷尬到暈的《真過份》,足見香港樂壇的弱點,沒想法,見人紅就跟,結果clone 出一隻四不像,好可惜。

岑寜兒活在「香港」here,卻離地在如天堂的there

cover

岑寧兒 Yoyo Sham

Here

廠牌:︱ 評分:5

你的評分

[starrater tpl=10]

當代香港文青唱作人代表岑寧兒等了多年的首張專輯【Here】的定名還頗尷尬,here, 這裏,明明生活在這個混亂的香港,但專輯的「這裏」卻原來一點都找不到其他人在這裏的感受,是絕對的離地代表,還真諷刺,亦頗能概括整張專輯的感覺︰沉醉在自己的小確幸,離地地樂觀,感性卻空洞。

【Here】當中包含了Gospel, a cappella,folk pop, World music 等的音樂影響,美麗渾厚的和音Harmony,柔麗的vocal,輕浮的假音及氣聲,層次極佳的音樂編排,確實是一張適合天氣晴朗的星期天的專輯,但想來想去,又發覺,原來這只是適合沒什麼事幹的星期天自家cafe 式音樂設定。

專輯的歌與之前她的作品類似,都是探討個人存在及感情世界,卻用一個極平靜的調調,嘗試以一些「小聰明」的意象來表達深厚的感情,像《空隙》中的「該怎麼形容 像一個球 又像一個洞 它越大越滿卻越空」,又或是《含羞草》的「我的影子 長了一棵含羞草 誰碰到了我 也就碰到了它」這些意象,有點像中學時上文學課學生用盡力想的那些意象,不差,亦難稱得上獨特及深刻,適合個人沉溺,或者。

講述感情關係的《空隙》與《You and I》,前者有盧凱彤編曲,較像90s pop rock 格局;後者更有Jerald 配編慣大熱情歌的Ted Lo出馬,則較像60,70年代的pop ballads,出動煽情弦樂,還是敵不過歌詞本身的空乏,煽極也煽不到多少情。倒是仍然是極有蔡健雅影子的《Mask》效果最佳,偏向chamber pop的小品格局,尾段加入的弦樂等都見奇哥的功力。

見證專輯的創意不足,當然是兩首翻唱作品吧。嘗試加入戲劇感及Tango的《光之翼》則像一個現場acoustic 版本的翻唱,現場版本的感染力及現場感或者會更好;翻唱《Twistable Turnable Man》則令我好奇,為什麼我不聽回Andrew Bird原版?意義究竟何在?我真的想不通。

專輯最精彩的,還是開首的《明天開始》以及單曲《哪裏》,前者是個愉快的音樂歴程,內容說什麼都沒所謂了;後者有Jerald的R&B及funk處理,算是聽得最投入。

或者,岑寧兒頗能代表當代的年輕歌手及一眾富裕的香港年輕人,像王菀之一輩,中產家庭出生,有宗教背景,通常衣食飽滿,追求生活品味。縱使世界紛亂,他們還能樂觀地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就像《Glow》一曲的樂觀,「yes, everything you touch turns into gold / yet you won’t let it show, cause you don’t even know」的猶如聖詩的超凡調調。

或者,他們追求的「藝術」不是當代藝術著重的「叛逆顛覆」的精神,而是追崇封建年代建制藝術的high art 藝術家地位及藝術家的傲慢。音樂無疑是可成為避世的工具,但當一個歌手的聲音唱出無物,sing for nobody的時候,那我在想,這種音樂,真是放在Cafe 上播亦有點無謂,究竟為誰而唱。像寫友誼的《不枉我們張山十年》,這種歌詞我讀書時寫在紀念冊亦嫌老土作狀吧,為什麼還可以出現在專輯裏?是我不夠潔白純真嗎?或者,這音樂只是不適合我聽罷,我只不過是想貪心一點真心喜歡這個香港力捧的新音樂talent 而矣。

最後,這專輯有奇哥助陣,奇哥的音樂造藝不用懷疑,但這張專輯為何這麼generic?我終於記起,當年自然捲的精彩,原來還要多得娃娃的歌詞及個性。

RubberBand《Frank》:夠坦白但不夠深刻

RubberBand

Frank

廠牌:寰亞唱片︱ 評分:7.1

你的評分

[starrater tpl=10]

frankr
已經將專輯出到”F”字頭的RubberBand這次要坦白面對自我,從唱片包裝上頗有心思的點子(挑選了95位受訪者的相片外加樂隊的4位成員,以及在類似鏡子的封面上映照到的聽者本身,剛好就是第100位向自己「坦誠」的人),即可體現出他們對待「專輯概念」的認真態度;而於市道極度蕭條的情況下,RubberBand更是少有的能立下創作目標(A~Z)的香港樂隊,儘管前面尚有一萬里,他們現在仍能堅持尊重「唱片完整性」的精神,足以使人首先按讃。

要評論RubberBand的《Frank》,還是需提及一下它的「結構」,這次專輯的音樂佈局和《Connected》一樣,都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卻能互相銜接妥當。振奮的《前面尚有一萬里》與《成長說明書》可看成較有力量的一組,而《是時候》、《坦白》則是相對收斂的一對;跟著《大話西遊》至《黑雞》帶來了活躍的氣氛,《把酒當歌》、《人生有個真正的朋友》又留下男性的一點荷爾蒙;《童稚萬歲》甩掉成人的軀殼,走出拘束的城市,《We Are One》的大愛精神,亦類似《Connected》中的《海.地》,超越了自身,到達外面更廣闊的世界。RubberBand用音樂描述的坦白過程,會先經歷心理上的一場鬥爭(如第三、四首的壓制),然後才是第五至七首的不斷釋放(從音樂上);第十、第十一首看似與主題無關,但我想人只有通過坦白後,方能夠真正解脫到自己,令生活變得更逍遙快樂(《童稚萬歲》)。

一向肯於編曲上花精力的RubberBand,在《Frank》中也不例外,招牌式的鼓舞型歌曲《前面尚有一萬里》,通上了「電」的新意,《成長說明書》突出的結他彈奏,又以它稍帶著的激情,形象化了人生下來就要面對的比賽競爭環境,或不想重複再做「成長公式」的逃跑心態。多元發展的RubberBand,用不同樂風為專輯上了五彩顏色,他們將放克的《放》變做自己的《Get Lucky》,將延續《細街盃》風味的《黑雞》變做自己的《十個救火的少年》;《把酒當歌》擺滿的銅管樂器,增強了節奏的衝擊感;加插口琴的《人生有個真正的朋友》,則是一支俱Blues Rock血緣的佳釀;而敲擊部分成重點的《童稚萬歲》,引領大家前往不再局促的城郊野外,《We Are One》步伐齊整的合唱,亦轉化為正面積極能量,推動人放逐到離混世很遠之地方。

經過巨蛋「維穩show」事件的RubberBand,更懂得友情與忠誠自己的重要,他們的《是時候》、《坦白》仿佛像事件帶來的困擾與掙扎,而解救壓抑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撕掉掩飾著瘡疤的膠布。不宜用來「維穩」的RubberBand,骨子內有太多的不滿,北望神州種種弊端的《大話西遊》,以及用黑箱作業、亂擺龍門的球場去明喻這社會的《黑雞》,都是他們不迴避批判的出彩之作。RubberBand將諷刺代替憤怒的生動歌詞,呈現出夾雜「口語化」的隨心感,可是此些詞能更free地在某些歌中進行表達的時候,又曝露了「字不太合音」的問題。

另外,新專輯有關坦白的內容亦都流於平淡,音樂的豐富性卻遮蓋不到旋律未夠「入耳」之缺陷。RubberBand的《Frank》,縱使在製作上仍算是成熟,但還需要俱加強它深刻度的「神來」一筆,而「心照一生」的四子現在所站位置,離之前到過的高峰(《Connected》),亦尚有一段不短的路程,等待他們再次攀上。

首選:大話西遊

原文連結

Robynn & Kendy 舊酒舊瓶,高質唱K

sailawayrk

Robynn & Kendy

Sail Away

廠牌:Universal︱ 評分:4.5

你的評分

[starrater tpl=10]

用詞與時代是會跟著時間走的,以前八九十年代我們喜歡叫一些唱得過份機械化的歌手叫做酒廊歌手,到九十年代尾二千年頭我們喜歡叫一些唱得很basic 的歌手在唱K。現在是網絡年代人人都可以發表音樂的年代,要形容Robynn & Kendy的新碟【Sail Away】,我覺得一個新的term來形容這兩個歌手的歌聲是確實需要了。

以在網絡翻唱經典金曲而取得大量點撃,更獲得Universal歌手一約,看來會是一帆風順吧。但是,環球簽了回來後,卻有點不知怎樣領航這隊Robynn & Kendy。出碟翻唱?網絡的那班人又會肯花錢買嗎?走原創,那究竟要走什麼路線?這正正是這組合的「死結」。Robynn and Kendy 的第一張EP以一半「新作品」一半「翻唱」來試水溫,新歌方面則走像at17般的「獨立、民謠、知性」的淸新路線,結果反應卻十分冷淡。當然了,以「小淸新」簡約編曲來翻唱家傳戶曉的金曲的Robynn and Kendy,又不是真的是那種獨立流行的小淸新,她們亦沒有獨立流行那種DIY、不打磨的美學,她們在最早的網絡歌曲已是有本錢用上專業器材與及有「人」協助拍攝了。

吸納不了喜歡獨立流行的文青,那到第二張專輯【Dear Diary】呢,雖然繼續一半新一半舊,新歌依舊有《小說伴咖啡》那種作狀文藝淸新,但最後跑出的卻是最polished的作品《陶瓷娃娃》。或者是因為這個原因吧,首張全新歌專輯【Sail Away】的作品終於不再走文藝淸新,變為一張格式化的廣東流行。

誰不愛聽出色的傳統廣東流行?但【Sail Away】聽到的卻只是像一間二手店賣著質素不過爾爾,且你看過無數遍的物品。坦白說,新專輯有Edward Chan及繼續王紀華作監製,歌曲確實是不難聽的,尤其是Edward Chan監製的作品應是獲得更多budget 的,在音色、混音等一切都是把她們的聲音推到更高的層次。不過,真正的問題,首先是Robynn and Kendy的創作力問題,專輯不乏好旋律,但更多的是平庸乏味的旋律,聽得出大部份都是從九十年代廣東流行取經,卻沒有真正的耀眼處。其次是,也許因為這個原因吧,兩人唱得也像唱K,雖然這張專輯明顯聽到兩人的不錯的歌喉及蠻廣的音域,但唱出來也就是太過圓滑,十分機械。最後,來到音樂編排、和音編排到創意層面,就是了既無新意亦無想法。

當然,也不是沒亮點的,《Sail Away》是專輯的亮點,在旋律到編曲都發亮的,編曲的T-ma@EMP交足功課,由鋼琴到結他到假絃樂,以接近jazz的improvise的美學編排,都編得美麗動人。可是,失驚無神的rap 卻是一個turn off,這種要加段rap的過時潮流,令整首作品忽然冗贅。這張專輯幾乎每種風格都會有兩首類似作品,《Sail Away》的同系就是緊接的「民謠小淸新」《今天只講笑》,有如雞䯇。走幾乎出現在每個歌手專輯的Fergus Chow處理的《公主病死了》怎繼續玩他喜歡的八十年代disco簡約風格,慶幸這次沒有再要送上某經典作品的一個snippet,同樣略略R&B的《到你》由The Exchange 有較生動的主理,groove更好效果更好。

王紀華監製,劉祖德編曲這個組合很九十年尾、二千年頭,《不痛不癢》就是這個很屬於那個年代的慢歌。同樣單位,同樣這麼多「合成樂器」,其實曾經製造過一首經典《當地球沒有花》,這次《不痛不癢》亦有類似氣氛,整體效果還不錯了。《第十行星》則是專輯中除了《Sail Away》外的亮點(這首有點at17),全因副歌的旋律寫得特別好,亦終於聽到較heartfelt、真摯的演唱。

不過,其實專輯最最最致命的還是音樂的內容,即是歌詞——這或能解釋為何專輯聽起來那麼空洞的原因。專輯策劃沒有方向,各填詞的沒有協調,由港女至極的《今天只講笑》到港蛙討厭政治的心態的《La La La》,到突然藍奕邦的《公主病死了》或是結尾的《It’s gonna be Okay》突然變得有宏大的「使命感」,都是九唔搭八。或是那些傳統單身之苦又或是自省的主題,都是沒有新意亦沒有多麼的心機,陳腔濫調,邏緝比兒童卡通片更簡單。其實單看專輯叫「Sail Away」就知這隊組合的空洞,上張專輯的《無人島》不是已唱了「Fly Away」了嗎?空路不通,水路更佳?

聽Robynn & Kendy【Sail Away】確是很矛盾的,它不是沒有心機的,你亦可看到製作的人大部份亦交出了心機及功課的,亦做到九十年代二千年頭的音色出來的。可是,在策劃沒方向的情況下,加上旋律了無新意與音樂毫無內容的情況下,這不是舊酒新瓶,而是壞酒爛瓶,她們唱不出任何人,包括自己的故事;歌聲的空洞,或者連唱K也不如。

「平原習作」︰四種不同的香港小淸新

平原習作

Our 1st Works

廠牌:Sony︱ 評分:6.5

你的評分

[starrater tpl=10]

不知何故,香港Sony 一直都有不錯的「選才」眼光,但在執行與宣傳上從來都是弱勢的,歌手從來都沒有什麼好後果。當年盧巧音是唯一一個可以有最好成績,其他的,尤其近年的如Chita與馮曦妤等都沒有什麼特別起色。

當然,也不是不知原因的,香港Sony通常不選最trashy庸俗的那些偶像派歌手,派台的都不算是最煽情最K的歌曲,這就在客觀層面上解釋了為何Sony歌手總發展一般。不過,其他原因其實還有很多的,當看到Sony今年其實十分值得留意的「平原習作」合輯project,就讓大家心中有數。香港Sony的網上Marketing與及branding/A&R等方面確實完全像停留在上兩個世紀的思維,跟不了時代,幫不到旗下歌手。單是看「平原習作」的封套設計,已經讓人嚇了一跳,這是否廿年前的學生會創作?

又或是,就像現在我在寫「平原習作」,想找更多有關他們的資料,已經十分有難度;他們有自己的facebook page卻沒有自己的網頁或bandcamp/soundcloud等專頁,試聽就只能憑其youtube 的三十秒試聽,想找幕後製作資料或歌詞更是完全沒可能。既然這個project 是推動本地新年輕獨立聲音,那至少在處事上亦要更獨立更年輕吧?

好了,說回正題。Sony為其收錄四個新的年輕音樂的單位的首兩首作品的合輯命名為「平原習作」。這種campaign在台灣其實頗常見,最經典的還是要數當年滾石的「少女標本」,反而香港印象中好像沒有怎樣發生過。以淸新為賣點,四個新單位收錄的作品都是很easy-listening帶有民謠感覺的作品。四個單位中,也不會對Lil’ Ashes是最早在媒體曝光的一隊,亦是在Sony 官方Facebook裏頭常常看見的一隊感到驚訝,因為在四個單位之中,Lil’ Ashes是幾乎輕易地突圍而出的。

Lil’ Ashes是四支樂隊之中音樂養㤋最豐富的,聽得出他們涉獵的音樂比起其他幾隊的是多出不少的。女主音那種帶著騷靈的沉實中音,正是近年歐美都很吃香的聲線,台灣的嘉嘉亦以「台灣Adele 」之名而取得不錯的反應。不過,Lil’ Ashes走的是民謠風格,或者你又會嫌我悶,主音的唱法確實聽到First Aid Kit的影響,又其至尤於她較少用假音,唱法與旋律走向其實更似Bob Dylan的。坦白說,以歌計,Lil’ Ashes的兩支作品都是失望的,因為既然他們有實力,我們的要求當然都不低的。

《Stricken Chord》其實已是一首「幾好聽」的作品,不過,在製作上卻有overproduced與焦點不淸的感覺,由intro 的coldplay式美麗結他和絃與那幾粒很「OK Computer」的尖銳鍵盤聲引入已經注定有問題,因為作品的旋律其實並非那種pop rock式流行調調,尤其bridge 的部份是很free flow,很rough 的走向,編曲為求配合便㚒硬加入了提琴來配搭,效果很尷尬;到第二段時男和聲的加入,又開始更接近那種很nostalgic的First Aid Kit調調,但整體的效果最後就是有點兩頭不到岸。

相比之下《Don’t think too much》則是到位得多的,那個典型六十年代的音效,那種憂澀的氣氛,主音的聲線,都是配搭得宜的。這種週末藍藍的色調的感覺的歌,對上一首已經是at17的《唱歌》了吧?

不過,對於小塵埃,還是充滿希望,在旋律譜寫到主音的聲線的潛力及辨識度來說,他們都是在香港樂壇裏格外標青,或者只需要遇上良好製作人,或是他們在風格及編曲上再加點心機,應該在他們的首張專輯會交出更具說服力的作品的。相對起來,平原習作其他單位在原創的層面與及辯識度來說,還需要再落很多功夫。

「台灣代表」Shandy Gan明顯汲收了很多台灣流行曲的營份,兩首作品都在編曲到旋律到演唱都是很像二千年的台灣作品;「歐美代表」則是Lilian Wong,明顯是走英美加港式風格,其實有點像今年的新人AGA,主流聽眾應該會蠻受落的;「香港代表」則是Trekkerz則是很本土香港的,相信他們聽的最多還是香港流行;土垉的風格讓我想起像二千年代的馮穎琪、嘉琳等的唱作人的音樂風格。

總括而言,雖然「平原習作」在執行到整個創意層面都是離飽滿還有一段距離,但還是對這個project感到欣慰的。只是希望香港新力由唱片刺劃到宣傳、形象等的配套都能夠多多配合,才會幫到這班年輕音樂單位的。「淸新牌」彷是港台「獨立音樂」的唯一出路,尤其香港,一直以來都是有一大班捧場客的;這班「平原習作」都是有一定潛力的,認真搞,也不是沒可能的。不過,至少我還應感高興他們不像某些「獨立單位」一樣,要以唱一些唱到爛的經典老歌或K歌作爭取網上人氣的手段。萬幸。

Shandy Gan/ I Remember The…
Shandy Gan/ Grandy Yeah Yeah
Lil’ Ashes/ Stricken Chord
Lil’ Ashes/ Don’t Think Too Much
Lillian Wong/ ‘Cause My Music Comes Along
Lillian Wong/ 牆外之音
Trekkerz/ 原地出發
Trekkerz/ 到此一遊

周柏豪 《8》步入成熟多變的新方向

8

周柏豪

8

廠牌:華納 評分:6.5

你的評分

[starrater tpl=10]

2012年是周柏豪的人生轉捩點,亦是其事業的新高峰,好友的病,化為《只有一事不成全你》的後搖滾勉勵,亦是《Get Well Soon》從碟名到曲風到詞意的靈感來源; 外婆的死,造就《無力挽回》的情感釋放,成全了《Imperfect》專輯與音樂會的精選與總結,轉個角度去看,Imperfect 就是 I’m perfect。

七,若然是代表完美; 八,就象徵新的突破。上張《Imperfect》記錄了他在樂壇的成長經過,那《8》就是再起步作新鮮的嘗試。人紅了,歌曲受歡迎了,創作受肯定了,自然就會予樂迷期待,在最真摯的抒發過後,周柏豪可否成為新一代男歌手的代表? 八首新曲,是周柏豪出道以來曲目最多的一次,他的音樂在EP中有精緻的製作,但可否盛載一張大碟的重量呢?

曾經說過周柏豪的專輯風格,一向是「本体分裂」,「本」是周柏豪的心聲,「体」是面目模糊的大路抒情歌,但似乎《Get Well Soon》已解決了風格不一致的問題,《Get Well Soon》即使都是一半自家創作,一半假手於人,但那樂觀希望的基調,卻可貫徹統一地融和在不同曲目中,亦因為情歌不再是迎合市場,而是來自歌者的真情流露。來到《8》,二者結合的企圖更顯著,點題作《00:08:00》當中八分鐘,就像一邊耳機播放著《黑》《斬立決》,另一邊卻在高唱《Smiley Face》《宏願》,不協調的節奏與訊息,在互相衝撃。

毫無疑問,大眾樂迷都愛周柏豪唱深情的歌曲。他的聲線沒有先天條件,卻總有一種可打動人的誠意,於是派上保守的《我的宣言》也不為過,難得是宣示細水長流的愛情,總比從前當兵默默付出的慘情,來得更名正言順,更有正面意義,亦是他懂得了我歌譜我心後,更能掌握如何演繹一首歌曲的層次,那是一種進步,在《六天》《傻小子》還在摸索模仿時未曾有的自然流暢。

《雙.對》亦是幸福美滿的延續,依舊是淡淡然的旋律,簡單而內斂,不喧嘩起伏,那是周柏豪的簽署特色。上承《Imperfect》的大團圓,下接《我的宣言》步入教堂結局,作為一道橋樑,從另一種角度看事物,所謂 put oneself into other’s shoes,那就讓他步進她的高踭鞋中。歌曲在談男方要高攀女方,更甘願放低自己去讓她上得更高,是《高妹》「我沒有六呎高,我卻會待你好」式的甜言蜜語,也是在說不理旁人眼光,哪管登不登對,只要彼此相愛就好,同樣亦帶有向高處挑戰,不害怕而向前克服的勇氣。是以,這首簡短的歌曲作為大碟的引言,意境卻相當豐富。

銳意擴闊歌路的《8》,出現了很多第一次跟周柏豪合作的班底。《放過自己》由 Eric Kwok 作曲,張子堅編曲,有一點英倫流行搖滾的影子,在結他聲中運用假音及沙聲呼喊,再次證明周柏豪的聲音很適合控訴,或呈現陰暗憂鬱的情境。之前《雙.對》與《我的宣言》是輕緩的,重點在於舒服,就如渡盡難關後相守的境界; 然而進入《放過自己》就有了激昂的過渡,離開了愛情的沉醉,如同詞中所言,改變了看法,對世界洞察。那種對人生有覺悟的自白,很切合周柏豪一路以來的形象。而《放過自己》亦有回望之意,遙應不變的赤子情懷,類近的曲風,有當年《最後的三分十六》的憤怒與絕望,如今就懂得放開,懂得感恩,比前作增添了出路感。

王雙駿的《摔角》,相信是最徹底的蛻變,因為歌者從不擅長舞蹈類型,即使有強勁節拍的編曲,都多是青春勵志,而非舞池中大跳特跳,但要衝破舊有限制,就要豁出去,何況王雙駿的編曲極有嘉年華的繽紛色彩,如同狂歡的迷幻派對。中段的密集電子樂器運用,高潮前夕的氣氛鋪墊,歡呼聲及主持介紹聲的穿插,亦在表達摔角台前準備埋牙的期待,與及之後肢體纏綿的想像。可惜MV中看到周柏豪與女伴不太過電,身體擺動姿勢嚴重不足,這方面在現場表演時需要多加改善,始終是「瘋一場 癲一趟」的體現,全場演唱會大合唱「yeah yeah」時能否投入,就看周柏豪的舞台因子了。Big Shot Version 當然更能配合周柏豪的粗豪聲線發揮,混音更迷離,鼓聲更沸揚,打擊樂器的節奏感更強烈,但主音清晰突出有爆炸力,最後一段讓尖叫的背景聲音去得更盡更狂。

可惜,驚喜就到此為止了。也許唱開K歌的,會喜歡《雙人床的空位》,只是 Kenix Chiang 的旋律一如以往的水過鴨背,每次都是以曲作背景,讓詞人的作品成為主角,詞大過曲之名,在章霈迎的作品比比皆是,《苦瓜》如此,《非凡人生》如此,無風格無血肉,卻往往可以大熱。林夕的「強扮愛和被愛 不會變上帝」也許又能撃中樂迷的心坎吧。《你還怕大雨嗎》是國語咬字的大倒退,還是上趟《錯配》一手包辦歌詞,用情至深來得真誠,幸好,馮翰銘的編曲有想法,注入了輕柔的女和音與激烈的鼓聲間奏,又來一場本体的分裂融和。

出道第七年,周柏豪的唱與作,都漸趨成熟。走出了去年個人生活上的陰霾,喜見其歌曲的正能量,歌者的陽光笑容重現。但願第九張,第十張,之後的每一張,都可留下更多專屬的印記,減少本体分裂,商業主導的痕跡。

延伸分享:
香港樂壇這一代 – 周柏豪
是傻小子還是傑出青年? 周柏豪本体分裂的專輯風格
周柏豪 不思進取的Continue 無法前進

Kevin Kaho Tsui 唱出的香港生活

Albumcover2-01

Kevin Kaho Tsui

Party, Love & Dreams

廠牌:Self-release 評分:6.5

你的評分

[starrater tpl=10]

攏統來說,人生走不出生老病死,高興或哀愁,戀愛或分手,夢想與現實,這些字眼,往往能概括寫出很多生活或人生故事。香港獨立唱作人Kevin Kaho Tsui的首張EP【Party, Love & Dreams】就以專輯名字概括了生活,亦正正是EP三首作品的主題,如此簡單,如此直接。

認識Kevin全因單曲《LKF》。簡單來說,《LKF》就是一首簡單可愛的indie pop,帶著民謠影響,以輕爽的鼓節拍,淸甜的結他聲,略quirky的和音製造出一首有潛力成為受歡迎廣告歌的作品,亦有望可以靠網民share力量讓它成為廣為人知的作品,那副歌hook可以一直圍著你的腦袋轉的。而且,那間奏stand out的結他聲音製造出一種夜欄人靜的糜爛感覺(結他聲音調得很像挪威唱作人Dylan Mondegreen的作品),亦巧妙配合歌曲蘭桂芳「飲個痛快」的主題。

單曲名字《LKF》即蘭桂芳的英文的initials,說來有趣,蘭桂芳雖是香港其中一具特色的地方,既是夜蒲、洒吧聖地,亦象徵了很多文化意義。偏偏,翻查資料,廣東歌提及「蘭桂芳」的歌詞至今原來少於五首,証明本土文化與特色從來在廣東歌詞來說從來被忽視。寫夜生活的香港歌不多,亦不易成功達到效果的,同系的,即是想起的還是劉美君的《最後一夜》;藍奕邦早前的專輯【好風光】嘗試宣揚disco文化及hedonism的心情,可是文字上卻流於太咬文噣字,流於虛構表面。相反,Kevin 的簡單取向,以蘭桂芳「Where I belong」來引入就即時有個reference point,特別聰明,亦使整件事特別本土,特別引人共鳴,還成功freshen up 這個還陳腔濫調的「跳走煩惱」的主題。

這種看似聰明的處理,其實或更是源自Kevin的直接抒發生活的創作方法。這首他獨個在蘭桂芳時寫的作品,正正是由他生活裏引發的作品,亦正是EP裏的「Party」主題。EP其餘兩首作品亦展現Kevin的不同層次,跟Karmen Cheung合唱的《Follow You》是情歌一首,結構依然簡單,以電子鼓聲作歌曲的主要signature聲音,是首較低沉的作品;而intro引入的結他和絃及聲音則頗有Radiohead 早期結他作品的感覺。最後的「Dreams」是自我勉勵的《Keep on Going》這一首旋筆上帶著重重西部搖滚影響的作品,是繼盧凱彤《荒蕪中起舞》及陳奕迅《阿貓阿狗》的香港少有的西部聲音。

如之前Karmen 的【Hopeland】EP一樣,這張僅有三首作品的debut EP【Party, Love & Dreams】是一個讓人認識歌手的音樂策劃。Kevin在這三首作品中表現出他能夠寫出朗朗上口而不花巧的流行旋律,歌詞簡單而不多廢話,同時能在編曲上融合indie音樂的精華,小小電子或小小twee pop小小搖滾,他都能夠一一做到。

最後一提,這單曲推出前,我不認識Kevin Kaho Tsui。認識「Kevin」這名字 也還超不過三天,在Facebook問他拿EP的mp3不過是朝早的事,未過一天晚上我已收到由他親自打給我的電郵,介紹這將要推出的EP裏的三首作品。這種他口裏說的「DIY」親自做的精神,由聯絡傳媒至封套插畫到個人的「Logo」去到混音mastering 一一參與,正正是indie 的可愛之處。當然,Indie出品未必屬佳品,但獨立音樂人卻往往有主流音樂人欠缺的誠實及忠於自我。慶幸香港還有有心有力的新獨立唱作人,在熱誠與品質方面俱佳,繼有民謠女生Karmen後,我們有在流行方面較全能的Kevin。像當年Pancake 因為九巴廣告選用而使她浮上主流傳媒,相信單曲《LKF》只要有主流傳媒或bloggers催谷一下就會成功流行,使他在香港樂壇有更廣的聽眾層。

容祖兒 《小日子》要第n次打破悶調嗎?

jy

容祖兒

小日子

廠牌:英皇娱樂 評分:5.0

你的評分

[starrater tpl=10]

容祖兒,總是受不了大眾的認可。天后之位,只有待英皇自吹自擂時,或是歌迷罵戰時,才能在一個小圈子內成事。歌唱事業以外,演技和戲路都發展不了,平時受訪,說話官腔,不會討厭,但就是悶悶悶悶。沒有讓人死心塌地把她奉為天后的魅力,也沒有讓人心甘情願為自己代言的能耐。這是她真假之間拿捏不到的「星味」。

回到歌路,09年的國語專輯《很忙》曾令我以為她會捉到自己的「天后歌喉」,唱法好像掌握到,單曲〈很忙〉很喜歡。但《Joey & Joey》裡一回到廣東話,又故態復萌不耐聽──不是不懂唱歌,而是唱得很單調,一兩首風格突出,其他卻不痛不癢──然後轉捩點沒有出現。也不知道應否怪電台在她出道後,鋪天蓋地的播,令人對她的耐性早已磨蝕到這麼刻薄的地步。也所以,我也承認對她唱廣東話有偏見,反而一唱國語,陌生感增強,如碟中〈破了的米菲兔〉一出現,即打破了粵語歌的悶局。

新碟《小日子》,封面頗嚇人,亦再次證明這是為她轉形象的一個嘗試。這是第幾個嘗試?彷彿近年每逢出碟,唱片公司以至樂評界,都以「破舊立新」來做定調或盼望。〈七不思議〉的驚艷維持不了,甚至只到半曲便變得太合乎預期;〈無電才是災難〉彰顯「活潑變雞仔聲」的弊病,也是一場小災難;〈臨床〉嘗試重覆《Joey & Joey》更上一層樓的唱法,但比〈牆紙〉還是爭得遠;〈小日子〉有點浪費了,我不斷想像幸福小女人彭羚演唱會是怎樣,延伸至容祖兒做幸福小女人實在不入戲。反而〈近在咫尺〉收放自如,簡簡單單,是唯一想反覆聆聽的作品。大概,馮翰銘其實不用太辛苦為她拓展歌路新曲風,容祖兒的能力比預期狹窄,如果摒棄不了單一,不如就走單一路線了,不是一定要好「K」,但簡約一點,她會駕馭得更出色。

另外要一讚填詞人的齊心,此張專輯「家」的概念扣得很緊,比香港政府宣傳「家是香港」來得甜蜜有趣──雖然封面還是個「小三」的樣子。是的,我太介意那個模樣,把她弄得更假,像人形公仔,不又是另一種沉悶?

Kamen的香港獨立民謠【Hope Land】

a3091030436_10

Karmen Cheung

Hope Land

廠牌:Self-release 評分:6.5

你的評分

[starrater tpl=10]

記得我第一次見Karmen是在自然捲及Club 8的香港九展音樂會。或者是我太過明目張膽地用錄音機錄音樂會,當音樂會完結時,座後的一個年輕女生拍拍我,問可不可以send 她這個音樂會的音樂files,我說當然沒問題。 當然,這個女生就是Karmen了。

然後這幾年,我一直在看到Karmen在Facebook更新她的「音樂事」,不斷地翻唱。近年開始更見她積極在街頭及小型場地演唱,再到這一年,她終於經英國的Buzzerk Music發行她的首張EP【Hope Land】。

坦白說,聽【Hope Land】前我還蠻擔心的,因為一來我很怕聽一些自己認識的人的歌聲,二來我總是怕如果作品不好,我亦要虛偽地說一句「Well done Karmen!」⋯⋯不過,聽罷僅有三首作品的【Hope Land】,我卻放心了。

【Hope Land】是一張誠實而沒野心的Debut 作品,沒有賣弄小聰明的歌詞或似是疑非的說理或哲理,沒有太狡滑的朗朗上口的旋律或編曲,沒有要kill to dress 的野心及佔有慾,是在香港裏難得誠實personal、沒給聽眾壓力的音樂作品。它亦是香港久違了的indie 民謠聲音,又或者是,她是香港少有的「民謠聲音」,它有國際indie sound 的影響,實質的sound則更接近台灣如娃娃、自然捲、黃小楨等的淸新民謠。

它僅有三首作品,點題作《hope Land》是一首簡單heartwarming 的作品,由一枝結他配簡單的和音配唱,發展到尾部加入的其他樂器,都過度得自然舒服。同樣調子卻更melancholic, 更內向更深刻的是《Hannah》,一首solid極具潛質的出色單曲,在和音處理上尤其出色。最後一首作品是翻唱美國七十年代來自家庭樂團the Five Stairsteps的hit song《O-o-h Child》。Karmen 將作品搖身一變,變成一首中快板的民謠作品,聽到的是像929又或是The Kings of Convenience等出色的民謠音樂的影子。

這三首作品不是什麼「很爆」的作品,但卻讓我們聽到一個具潛力的新唱作人的靈魂。她玩淸新民謠卻不像at17,她翻唱卻不是像Robynn and Kendy 唱那些唱到爛的廣東流行。她有一貫民謠的精神,自省、個人、誠實。在台灣,她或許是台灣天和日麗唱片行的一個歌手。但是,在香港這個獨立音樂圈接近吋草不生的地方,大部份歌手都是又要威又要帶頭盔,一方面遵從主流音樂規則去sell out另一方面又要強調「保持真我」時說搵食艱難的時候,我們終於有一個獨立女歌手是真正以獨立姿態,不用玩那些虛偽猜心意遊戲,誠實地玩具民謠元素的indie pop。

陳奕迅【The Key】(不)和諧帶來的大問號

easonkey

陳奕迅

THE KEY

廠牌:環球 評分:6.1

你的評分

[starrater tpl=10]

香港的人確長情的,總覺得若然陳奕迅照這樣唱下去,唱到六十四大家還是聽得這麼高興地聽。其他歌手有再好的歌亦不會有這種反應,全世界有再好的音樂還是愛聽陳奕迅,香港樂迷的耳朵就是選擇性地只聽你陳奕迅,聽了十幾廿年還是這樣聽,這樣大愛。

利益申報,陳奕迅近幾張專輯我已記不起那首打那首,已提過,他努力工作,我亦努力聽其他音樂。記得大學時我常跟大學同學說,是的,陳奕迅係好野來的。不過,如果我遲生十年,現在是大學生的話,我想我已不敢說這番話來。現在的陳奕迅,更像我們的樂壇校長,係,譚校長。

上了神台的陳奕迅,成為新世代唯一一個真正中港台巨星的陳奕迅,或者渴望他會有更多真正造福音樂的舉動,多於保持自己的名氣、娛樂大家的穩定工作———確實是我天真幼䧽,看不破香港娛樂圈。其實早幾年開始,我們早已看穿陳奕迅在音樂上「唔嗲唔吊」,早有種「我不在乎」的感覺;我們亦不懂怎樣評價陳奕迅,怎樣要求陳奕迅,他不是沒有好歌,他還是一直在做水準以上的流行曲,要狠評他好像總也不太公平。

是的,所以聽在旋律與歌詞的水平上應是近年之冠的【The Key】,我還是不知道應樣評,我亦不怎樣覺得歌曲動聽,想skip 歌多過聽完全首。這時,我想起了,其實有史以來,陳奕迅一直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記得他的大碟名嗎?由華星時期【Nothing Really Matters】,到【怎麼樣】,再到【What’s Going On…?】,然後最近的一張就最經典【?】。其實,淸醒頭腦一下,就發現一直以來陳奕迅都沒有什麼特別東西要說,那些「The Life」系列,還不過是cliche得像「防止自殺協會」的「呀媽係女人」的訊息;歌詞層面,那些「陀飛輪」,那些「葡萄成熟時」說穿了不過是像男版容祖兒,填詞人都是抓著一些「撃中要害」的主題而寫的聰明歌詞。

陳奕迅不再年輕亦不再反叛,所以回不了那些自我反省略為憤世的華星主題。安穩的陳奕迅沒什麼特別故事,唱成年人的無奈亦唱過不少了,或者因為為這樣子,林夕在《六月飛霜》開始,便正式把一些具有政治隱喻的歌詞給陳奕迅。所以林夕這次特意送上《斯德哥爾摩情人》明刀明槍寫香港在中國影響下的情況,「也許早已戀上共(綁)匪苦海慈航」便是到肉。

同時,《主旋律》中小克亦擺明將中港關係放大,他自己更以歌詞來回應屯門市廣場的和諧事件。可是,諷刺的是,陳奕迅另一邊廂卻接唱為港共政府而唱的「和諧之歌」,更把這首《同舟之情》成為本專輯bonus track。而陳奕迅在官方的文案中,陳奕迅的解說是

Eason解說「主旋律」即”Main Theme”,借情侶關係講人與人的相處之道,如何和諧地生活,經營互惠關係,是永遠學不完的人生哲學。

確實是一個大玩笑。究竟「和諧」定「不和諧」?坦白說,嘻嘻哈哈的陳奕迅或者真的不在乎。我覺得,這次再次帶出的是主流音樂分工機械式合作的㢢病,大多時候填詞人、作曲人與編曲人都share 不同的visions的。你以為歌手唱什麼六月飛霜以為真有喻意?其實歌手自己在唱什麼,歌手自己亦不太淸楚。將政治歌交給陳奕迅,與交給王菀之手上已沒有分別,一樣毫無說服力。

同時,這再次帶來一個大問題,就是究竟我們是聽歌還是愛讀詞?像《任我行》得到不少人的喜好,更多的原因還不過是林夕出色的歌詞,寫出了成年人隨生活流的無奈與及當中溫暖的寄意?我在想,一百年後,我們是聽陳奕迅的歌?還是像我們在讀李白詞選一樣,更集中只是閱讀歌詞?我會認後者更有可能。

最後說回音樂,【The Key】的問題是玩不出任何新意。聽得出CY Kong 交出功課,但亦交出了很多filler,像《主旋律》或《再見娑婆》等作品都是交出了很多為大器而大器的編曲技量,卻沒有很solid 的substance或是特別的聲音,與歌曲歌者與歌詞的空洞分離都是一致。Eric Kwok又甚至是出動陳曉娟的都是有類似問題,這些唱法這些曲路這些編曲,已聽過無數次,陳奕迅歌者的靈魂已不再耀眼如前,唱出來亦不覺他投入,縱使他已交出功課,像在《再見娑婆》與《失憶蝴蝶》中交出驚喜的演出。

專輯的喜悅卻藏在尾部,陳奕迅自己作曲的《床頭床尾》就有像玉置浩二的日本老歌的簡單美好旋律;而新人Jimmy Fung的《阿貓阿狗》加入簡單美國西部民謠和絃,兩首作品都把陳奕迅重放在簡單誠實的流行曲層次,亦帶出了較真實、down to earth 的感覺。

平心而論,【The Key】是一張很四平八穩的廣東流行;在細節部份,如封面及cd jacket設計與及歌詞方面的水平更是出色的,不過,唯獨音樂部份是舊酒裝在古董一樣的舊瓶,同時,如果你能接受當中的「和諧」之聲唱著「不和諧」歌詞,你還是可以大愛這專輯的。更重要的,或者是,你還仍然樂此不疲地聽著陳奕迅不斷重覆這些水準還不錯的流行歌曲。

延伸閱讀︰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ason-chan-the-key/陳奕迅the-key以音樂作鑰匙-開啟時代之曲
陳奕迅再能衝上雲霄的The Key
南都樂評

全城愛唱K ,王菀之的K歌藝術

ivanacover
王菀之

晴歌集

廠牌:東亞 評分:3.0

你的評分

[starrater tpl=10]

之前寫了王菀之的《如果這是情》,不少樂迷都反駁,為何不可以翻唱?其實,我在早前的文章已寫得淸楚,我不反對翻唱,但翻唱是需要有一個理由的,選曲是致命的。同時,翻唱有一條thin line的,就是究竟這是一個偷懶的「循環再用」人家已經大受歡迎及成功的作品?還是歌手是有其想法灌注一首舊歌新生命。香港樂壇最近的翻唱,不僅是王菀之,或是張敬軒甚至是蔡卓妍,都正正是表現香港人沉迷唱K 的現象。任何歌曲由另一個歌手唱,其實亦有不一樣的味道的。如果用這個簡單的「她唱得有不一樣的味道」的想法,其實什麼作品都是成功的翻唱了。

同時,這種在編曲及風格不怎樣改動的唱K 式翻唱,亦是一個自我很膨脹的表現,是對自己聲音及演繹有無限信心的表現。基本上,像王菀之這種樂迷冠以「天使聲音」的聲線,唱什麼,亦是動聽了。

所以,如果你有以上那些她唱出另一種味道,她唱什麼都動聽的觀點的,我先小人,請你不用看這篇樂評了,你亦不用介懷我這個不懂欣賞她聲音的樂迷的話。對於翻唱,我同時寫了另一篇,列舉了一些很成功的廣東歌的翻唱例子供參考

回到【晴歌集】,如之前提及,選曲是沒眼界亦沒大方向的。更甚的是,她更翻唱了一些人家已翻唱過的作品,像《細水長流》不就是梁漢文已翻唱過了嗎?其實,真的有需要嗎?

選回歌曲本身,王菀之基本上用一樣的淡定tone 來唱出每一首作品,喜歡的會說是「天使」聲音,唱什麼都動聽,唱出另一種情懷;對不buy 這套的人如我,則覺得很多情況都是偷懶沒力量甚至沒有投入熱情,雖然有些時候這唱法是work 的。像《妳的名字㕿我姓氏》,尤其副歌,便聽到人打瞌睡,這類歌還是留給杜麗莎唱吧。或將《幻影》編到像芭蕾舞劇般的恬靜,再把旋律唱得比原key 高,work;但唱到副歌唱回原key,那些「澎湃」編曲一出來,便走了樣,變回唱K。

也不是每首歌都這樣彊化要用同一個唱腔一隻字一隻字唸出來,原版已是迷幻的《迷失表參道》在新版中是chill-out的電子風格,最到位的是副歌的「呀呀」的人聲和音,其他的都是賣弄小聰明沒有主意的偷懶編曲把戲。《但願人長久》就更是waste of space ,目的是否要叫人覺得「呀,王菀之把聲真係好似王菲」呢?

幸好專輯找來Pixeltoy的何山來參與,唱片公司一放《Chotto等等》到youtube ,便已成為樂迷的大愛。確實,這是唯一一首有意思的cover。我不敢說何山用了很多心血,但至少這個大家覺得是perfume 或是初音版本的《Chotto等等》是很work 的,亦令人記起原來這首歌本就是一首日本歌來的。那些走音drum beats,或是古怪變音,到中間又偷了一點The Whitest Boy Alive 的簡約跳舞風格,是何山的編曲的奇妙戲法。

由何秉舜主理,翻唱陳百強的《First Love》亦較討好。取自《畫出彩虹》,以顧家輝七八十年代電視劇的大器intro引入,然後發展為The Carpenters式的七八十年代美好調調的流行作品。主意是不壞,做出來的效果亦是到位的。不過,在執行上,卻是過份參考The Carpenters等的處理,做法變得理所當然與及罐頭,既無創意亦無誠意。

唯一一首原創的「老表你好野」的《哥歌》,是簡單易入口的流行曲,是王菀之出道以來繼《我真的受傷了》一首最直接簡單的流行曲。這讓我想起一些歌手,像張懸,首張專輯的《寶貝》,第二張專輯的《兒歌》,皆是美好簡單的流行曲,亦是她獲得大眾喜愛的作品。這是王菀之與像張懸等的歌手的不一樣,我不畫公仔畫出腸。你明白的。

整張專輯是因為「老表」的大熱而製作的一張翻唱專輯,相信不少王菀之的樂迷亦會再聲援,說不應對她這樣苛刻,這只是一個「晴晴」的side project,云云。我不反對歌手做一張針對主流市場的大碟,但我卻不能接受一向以「做音樂」自居的歌手做一張沒有誠意與想法,純為市場而製的大碟。【晴歌集】當中是有一些不錯的點子的,但最後卻因為不夠誠意而變為賣弄小聰明的層面,變得僅是contrived的層面。沒有人不希望歌手獲得更多大眾認同,不過,王菀之缺乏的,是一個音樂人應有的integrity,或是中文的「音樂人的風骨」。

歌曲重點︰Chotto等等

陳妍希的那些年 Me Myself and I

memyselfandi

陳妍希

Me Myself and I

廠牌:Linfair Records Limited| 評分:6.5

你的評分

[starrater tpl=10]

民間女神陳妍希出碟,之前看她出入大小場合,衣著果真土土的,還以為有種台灣的鄉村小姑娘feel,真的到出碟,一看,這麼多英文歌,才知道原來是個放洋回來的小妮子。新碟很青嫰,中英合雜,由鄰家女孩變了鄰舍女孩 (宿舍的舍)。不知怎的,真的想起外國大學校園裡,一個唱國語唱自己家鄉的女生。

專輯首首風格不同,如模仿比賽,明顯是自己的音樂養分大曬冷———就如首打的《叔公的小城故事》,加入原曲《小城故事》雖不協調,兼十分突兀,但卻令人能一頭栽進她的音樂世界,或許技術真的不夠,但總算有個人之風。期望不太高的話,還是值得一聽。以專輯名稱來看,“Me,Myself and I”,已知道不是創意之大作(可翻看用此名的電影和音樂作品何其多)。的確,此專輯顯示了陳妍希的語言能力比音樂能力低,也是最大的敗筆。中文的故事性還強一點,英文歌的填法庸俗得不行。 “You are so wonderful”、“You are so beautiful”這樣沒意義的句子也可以放進去,難怪被樂迷大罵,且十分影響音律……不過,當她唱到“啊哈,我知道我不完美”(《直覺》)的時候,我還是回一回神了,心中的體諒溢出。說真的,我從沒有當過她是女神,也不太喜歡她那大紅之電影,但這張專輯會令我為她加分。正正是因為她沒有覺得自己是完美,也沒有亂找人去為自己締造一個完美歌手的形象,只是自己親力親為去實踐自己入娛樂圈的第一個夢想。 

每一首歌雖然也是差不多,編曲旋律也是平庸的流行樂,偶爾聽到外國流行曲的公式。唱法東拉西扯,真的如唱KTV,《懸崖上的玫瑰》硬覺得像學張懸,《方向》就有點像楊丞琳……但總的來說,我還是喜歡她作為處女下海的第一次,可以模仿,只要不要硬拉高拉低成就“完美之音”,聽上去還是舒服的。這一年湧起的靚聲新人已足夠,陳妍希的唱功就如她的電影角色,不完美但平易近人。大紅人出碟,往往都讓人先入為主,覺得不是揮霍遊戲,就是賺錢的另一商機。關鍵還是真摯不真摯吧。聽她的專輯,如看一個鄰家女孩,用還是太青嫰的音樂,訴說自己童年、愛情的成長故事。所以,不滿她的咬字也好,俗套歌詞也好,如她所說,不成熟,但誠懇,對一個已經紅了,且可以揶用大量資源及人脈的藝人而言,這張專輯還是有著令人驚喜的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