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民論:詞大過曲的不健康現象

誰謀殺了香港樂壇
AUTHOR // lewis

唱片業界高層年年月月的強調網上非法下載怎麼影響音樂事業,是十分聰明的說法。因為一個說得迫真的謊言,總有三分真,以魚目混珠。網民在網上下載音樂,害到了音樂人的生計,也害到了唱片業高層、經理人公司的利錢,眾生周知,這些非關音樂之關節,卻是利之所在。非法下載,是毀了他們,而不是毀了音樂。因為本地音樂工業也有份毀在他們的操作上,本來無一物,又何處惹塵埃。

陳奕迅近年的表現,便讓人看見本地主流音樂圈的困局。陳奕迅作為一個受歡迎的歌手,已是最一夫當關的一個。但近年他唱的、派的,都是悶出個鳥來。美其名是講究歌詞,其實是不斷重覆相同的曲式,以歌詞來作為打動觀眾的唯一武器。香港寫歌詞的,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那幾個寫出來的,都是千錘百練的佳作。要感嘆的,先不是詞大於曲的歌壇現狀,而是主流聽眾本身就是閱讀歌詞而非聽歌。缺乏對音樂的理解、想像,又不嘗試包容、享受其他類型的音樂。香港聽眾之所鐘愛讀詞,也許是舉世無雙。因為音樂始終是抽象的,但歌詞則是具體的。你問他喜歡那首歌,他可能說我喜歡哪首哪首歌——的歌詞。

既然主流聽眾左右大眾,是營利之所在,那麼歌手的投其所好,便顯得正常不過。無謂跟錢作對。陳奕迅對音樂的觸覺、企圖心、是應該被肯定的。但身在局中,亦無力對抗歌迷的品味。所以他還是要派《沙龍》、《無人之境》、《陀飛輪》等等樂曲面目迷糊的「詞歌」。大家現在都是品牌效應,陳奕迅唱的,大家都會聽會唱。到最近的《苦瓜》,還是同類的歌。陳奕迅絕對可以做更好聽更好玩的歌,但別忘記他有妻有女,無謂跟生計作對。

唱片業的高層,對群眾的品味當然也有失中之察。看他們不停推出那些一味賣樣或是一味爆肺,而完全不為之建立獨特形象。推新人就像入賭場賭錢一樣隨便。但是作為像陳奕迅這類深知聽眾口味的音樂人,抓到了鹿,又能如何?看他近年唱歌,我看見他臉上有時會閃過一剎無奈,此意難平也。聽眾對音符要是有對歌詞十分一的敏感,也許今天的陳奕迅也不致落得如此沉悶,蛟龍游淺水。

上層的崩局是高層做成、下層的悶局是市場造成。市場是甚麼?是你和我,是會消費音樂(唱k也是一種消費)的所有人。當你其實也是讀詞而非聽歌,欣賞《無人之境》多於《Allegro, Opus 3.3 a.m.》,也就別問為甚麼香港樂壇為何千人一面。歌手是服務聽眾的,你自己要的歌,朝秦不要暮楚。

做演唱會是賺錢,但也要歌手本身有廣大聽眾群。唱片公司近年推的新人,一點形像也沒有。個個像超級巨星們平凡。認樣子也成問題的時候,更不要說到開演唱會。於是,近年的生態是出碟當宣傳,蝕少少當宣傳費。但當你的歌的質素連last一個長一點的周期也做不到,網上下載又說非法,試聽得二十秒,不知道你的歌怎麼傳唱。最近看明哥的訪問,充份顯示他的識見。即使他的歌的歌詞常在旁人之上,他亦說:

「其實我和人山人海,一直都更關注音樂上有趣的點子,音樂有時要用一種’很音樂’的方法去表達。在這方面其實中國比西方要落後許多,因為大家都太看重文字,很多人會研究林夕和黃偉文的歌詞,但從來沒有人會說這首歌的編排把音樂帶到一個新的領域。」

羊毛出在羊身上。歌手的惡俗,也不過是反映了香港人的壞品味。能把陳奕迅迫成現在的暮氣沉沉,聽眾們也應自我反省。謀殺香港樂壇的,正是你自己。

原文連結

12 Replies to “網民論:詞大過曲的不健康現象”

  1. 以前評價一首歌係先睇詞後睇曲
    聽說某某CR2 DJ就是這樣對freshmen說的
    所以君不見DJ們做創作的都是填詞而不是作曲?

    現在聽眾評價一首歌係先聽唱功,後睇詞作,最後先係作曲
    誠然唱功是重要,但唱功再好,詞作上乘
    作曲、編曲質素參差,也不可能成為經典

    外國的歌詞一般都是簡單平白,第一次聽可能會聽唔明 日、韓、國甚至英語,但就咁聽已經曲已經可以令你上癮一聽再聽,唱功好就更會加分,流行元素中填詞從來都不是首位

    填詞被人詬病的《嗶嗶嗶》嗶到現在的現象又如何理解?

    或許是因為香港人所受的創作教育最多就是文學,而音樂創作會有幾多人著重?

    而若果講究唱功是流行元素的首位,為何我們不去聽粵曲?

    有幾多人聽周杰倫的rap聽唔明而話唔好聽?

    想一想,甚麼才是令到音樂無國界的元素,就是流行音樂的元素

    有幾多香港人會明?

    若果香港音樂真係會死亡的話,死的那一天香港人都不會知道死因

    而繼續追求精緻文學藝術及上乘零瑕疵的唱歌機器

  2. Good insight – when did 年度之歌 became 年度之詞?

    Why can’t we have a world where a good song is allowed to have bad lyrics?

    If a pop song is an artwork, then the medium should allow for more than one way to be “artful”.

    My Little Airport or The Pancakes don’t always have “good” lyrics, but they are true and the songs are artful.

    To restrict our definition of “good music” as “good lyrics” is elitism, and it will be a great loss.

  3. 好歌應該係詞曲編監唱俱佳嘅結果
    當然,最基礎係詞曲編
    單有好旋律or好歌詞or好編曲is not enough

  4. This simply explains why people can be attracted to foreign songs when they don’t even know what the lyrics mean. Precisely why I can be deeply touched by the beautiful melody written by say, 久石讓 but not some songs with insightful lyrics yet so-so melody or arrangements. Seldom do I hear a canton-pop song with a complexity and delicacy in the arrangement that moves me by just its music. It is really a pity and I’m glad this piece points to this issue.
    I personally believe that the singer’s voice is one intergral part of the song itself (which is important to the song); lyrics of course plays a supplementary role but this should be be exaggerated. When lyrics become such an important role why don’t we just read poems?

  5. 不如說香港從來都沒有好強大的作曲人….
    香港史上好多hit歌都係買曲,填上中文詞…. 然後爆紅…

    btw… 我唔覺得《Allegro, Opus 3.3 a.m.》超好聽…
    但也認同《沙龍》歌曲沉悶…

    我反而覺得李溫首《mister》雖然詞差…
    但曲好聽…
    同樣我都覺《嗶嗶嗶》好聽…
    melody 獨特得黎又夠pop…
    但一樣歌詞… 第一次聽笑左….

  6. 那是因為李溫的mister是韓國紅爆的原曲改騙而成…..

    現時香港歌手肯花心機在編曲上的,我覺得有3人最popular
    黃耀明、王菀之、麥浚龍

  7. 為何完全不提taste the atmosphere 所派的歌?難道重複沉悶?呢?呢?呢幾首題材曲式都不見得大路, 點解唔appreciate?
    問題係,呢幾首就係唔係大眾所愛,派《沙龍》、《無人之境》、《陀飛輪》就大熱,企番佢地個立場,你會點做?
    “但近年他唱的、派的,都是悶出個鳥來”是一個極不公平的指摘,佢嘗試唔同曲式,題材,比起,容氏對的沉溺, 已算相當進取了吧?

  8. 其實音符比起歌詞更本能化,即是能對身體有更直接的反應和可以更不用腦來感受,而這種情況很多時都會出現在律動身體的舞曲上,所以曲的影響力絕對可以大過詞。而如果一個地方的文化對詞的重視大於曲很多的話,那些曲普遍的質素可想而知……
    我覺得在香港一般流行曲能吸引市場的根本不是其藝術性,而是娛樂性,而在本地流行曲中的那些所謂深度其實一般都是在詞上下功夫,日子久了文化形成詞大於曲的情況其實一點也不出奇。至於健不健康當然是另一回事了。
    歌手負責的是唱歌,其他事的影響力不會大過監製、公司吧。

  9. 我倒覺得,本地流行樂壇擁有好的歌詞並不能完全說是壞事,所謂的「歌」,本身就是由詞和曲兩者組成,沒有「詞」,就只能是「曲」,而不能是「歌」。

    詞大於曲是中國文化的傳統,文學在中國文化當中一直享有最崇高的地位,與西方不同,音樂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從來都不及文學,所以,香港人、甚至是中國人對歌詞有著非同尋常的執著,其實是來源於其文化傳統。

    本地樂壇自六七十年代開始以來,歌詞創作便已發展至很高的水平,甚至與古典文學相結合,香港人「吃慣了」高水平的中文詞作,就很自然會繼續對中文歌曲的歌詞創作有高的要求。

    至於外文歌曲,如日語、韓語、或英語歌曲,因為絕大部分香港人都不熟悉外語,根本無法對歌詞創作作出評價,大家也清楚大部分外文流行歌的歌詞一般都不會達到中文歌詞的文學水平,正所謂沒有期望就沒有失望,就很自然會集中於曲而忽略詞。

    簡單來說,現時香港大眾面對中文流行歌曲和外文流行歌曲是有兩種不同的思維和審美觀,隨著港人受東西洋外來文化影響日深,特別是年青一輩開始對「曲」的要求提高,但我們骨子裏仍然對「詞」有很高的要求,要是陳奕迅突然推出一首曲調創新優美得令人一聽上腦,但歌詞就爛得一蹋糊塗的新歌,相信大家都仍然會覺得耳朵是很受罪的,除非你已經完完全全把中文忘記了吧。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