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一年由我們網站的十個Contributors投選出來的廿六張最佳華語專輯。重申,我們不是什麼權威不是什麼專家,聽音樂本應不是什麼專業的事,所以我們的宗旨也只是想利用批判思維來分析過度商業化的中文音樂,從中推廣用心製作的好音樂。由始至終,我們只不過是追求更好的華語樂壇。
二零一一年的最後音樂總結,雖然近兩三年自從廣東歌賺不到錢這情況已成事實後,我們欣喜看見主流歌手的音樂水平是全線有回升跡象的,我們亦看見有很多很誠實忠於自己的音樂人默默耕耘,我們亦驚喜地看見主流大公司例如東亞唱片樂於花錢支持一些市場佔有率較低的歌手,支持歌手追求獨突個性,不再迷信於倒模式製造主流「大明星」。不過,香港的音樂氣氛還是很疲弱。
疲弱,不(只)是指音樂水準不夠好,不(只)是指市場仍然很單元,不(只)是指音樂新血不夠。疲弱問題,出現在各層面的。上年的年度金句The city is dying或香港樂壇只有情歌,其實不過是陳腔濫調,黃家駒當年一句「香港冇樂壇只有娛樂圈」其實已一針見血。我們香港樂壇浮浮沉沉幾十年,曾經光輝一時,為什麼發展到今日時今日被台灣甚至大陸的獨立音樂圈統統追過?今年本站見識多了,口水亦多了,嘗試用小小篇幅在年度專輯以外,加入一點額外的觀點來認知香港樂壇問題及狀況。
一.聽眾問題
我們聽得太多大眾對音樂工業的批評,指責音樂人或歌手水準不夠。諷刺的是,香港聽眾水準亦不夠,這亦成為香港樂壇發展的一個大障礙。
粉絲太多,樂迷太少
「黨派分明」一向是香港聽眾的傾向,由八十年代張國榮還是譚詠麟,九十年代四大天王,黎明派還是劉華派;到千僖年代容祖兒何韻詩還是楊千嬅謝安琪。主流聽眾很多都會認清自己的黨派身份,從此謝絕其他歌手音樂,更甚的是竟然會有像高登瓊姐可謂是粉絲界的恐怖分子出現,實在可怕。
當然,偶象崇拜不是新奇事,憑音樂或歌手去建立個人身份認同亦不過是平常事。不過香港的情況就總是特別走得遠,特別極端。這造成有太多粉絲,而不是樂迷。香港聽眾接受能力低已不是新觀點,然而這些粉絲的口味或對音樂的接受能力更比起一般人更低更狹隘,這才是悲哀。
粉絲問題的嚴重化,或者要多得微博。微博流行以後我們對「粉絲」這一詞語更看得隨便更普遍。想看你的updates便會直接變成你的「粉絲」,是不是很奇怪的事?其實看微博的原身「Twitter」,雖然有相似的指向,但Twitter的用語便中性得多。
一個擁有過千萬用戶的社交網絡這樣鼓吹偶像崇拜其實不過是繼續強化守舊的明星Stardom概念與及娛樂圈Showbiz的魅力/權力(empowerment),明星間的互動變成了滿足粉絲間對娛樂圈的幻想/好奇的養料,間接推動整個粉絲與偶像的意識形態,絕對unlike。
二.配套問題
現今樂壇大問題不只是因為歌手或歌曲質素身上,最重要是大氣候及一些配套條件的問題。
獨立音樂冇人支持
在外國樂壇獨立音樂從來是推動整個音樂圈發展的催化劑(catalyst),具膽量、出色、特別的音樂從來都是由獨立音樂裏帶頭發起的,繼而流行普乃成為主流音樂。香港樂壇的獨立音樂由曾經算是最成功AMK阿龍大Huh!?時代到今時今日只有pancakes或小機場等寥寥無幾的獨立組合撐起,香港媒體對獨立音樂支持度仍然是近乎零,尤其是903商業二台完全商業以後。
(當然,像G.E.M.、C Allstar或是之前的謝安琪這些非大公司旗下的歌手,技術或分類層面上亦算是獨立歌手,不過,也只是零零聲聲罷。)
反觀台灣或是內地,獨立音樂發展蓬勃,為何偏偏香港卻不進則退?是香港是個大商場的關係?或者。除了商業掛帥,我則覺得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香港獨立音樂表演場地不足,我們需要一個user friendly 像台北女巫店/the wall一樣、給年輕人消遣的地方。(其實百老匯電影中心是有潛質同時發展為音樂場地?)第二是香港的獨立音樂人也過份孤芳自賞,除了推廣不足外,不少作品推出了也難以在網絡上聽到其作品,似是停留在你要親身買我CD才能聽到我的傑作的思想。
冇一個普及合法音樂渠道
承接聽不到獨立樂手的作品的情況,香港仍缺乏一個合法的收聽音樂渠道。MOOV這麼多年仍然停留在小圈子年代,KKBOX在香港仍然是初起步,Soliton宣傳策略十分成功,不知最後能否成為香港普及的合法音樂收聽的渠道。
合法的音樂網絡渠道(streaming service)不僅能提供獨立歌手讓樂迷更易接觸其音樂外,同時有望能打開樂迷耳界,讓樂迷聽更多不同的音樂類型。
三.主流樂壇問題
在面書曾看見業界人士慨嘆「香港樂壇已死,你睇,而家香港連hit songs 都做唔到,咁仲唔死?」
流行歌手定位不清,歌曲欠缺方向
近數年香港樂壇連大熱作都幾乎消失了。其實大熱作通常出自樂壇新血,像薛凱琪《奇洛理維斯回信》、衛蘭《大哥》、謝安琪《喜帖街》,這些記得起的大熱作通常都是來自新歌手的。相反這幾年新歌手雖然不少,不過他們不是太流水作業式主打k歌,坊間反應一般外,就是定位不清晰,流行得來又不夠流行,製作水平參差。最終歌手發展兩頭不到岸,紅不了,亦沒有能力自給自足,吸納足夠樂迷。
極速總結就是這樣子完結,這樣子倉促寫成的編者話,你有何意見?歡迎留言分享及討論。
回到主題,二零一一年兩張專輯是得到六位筆者選擇的,分別是魏如萱《不允許哭泣的場合》及蘇打綠《你在煩惱什麼》。第三位有謝安琪《你們的幸福》及盧凱彤《掀起》,我們的Contributors的選擇與讀者選擇亦十分相似。
一.《不允許哭泣的場合》魏如萱
一.《你在煩惱什麼》蘇打綠
三.《你們的幸福》謝安琪
三.《掀起》盧凱彤
五.《I Love You, John》陳珊妮
五.《美妙生活》林宥嘉
五.《新預言書》C AllStar
八.《?》陳奕迅
八.《Swing到盡》 Swing
十.《香港是個大商場》My Little Airport
十.《Bittersweet》KillerSoap
十.《無念》麥浚龍
十.《讓信念繁衍》鐵樹蘭
十.《慢靈魂》盧廣仲
十五.《15》方大同
十五.《於是長大了以後》謝和弦
十七.《Modern Children》Modern Children
十七.《Round 2》ToNick
十七.《Sex Drugs Internet》新褲子
十七.《This Is Not The End… Is The Beginning》周國賢
十七.《大武山藍調》胡德夫
十七.《再次心跳》Supper Moment
十七.《告密的心》Tizzy Bac
十七.《流浪日記二部曲:家在北極村》陳昇
十七.《說到愛》蔡健雅
十七.《拂了一身還滿》黃耀明
香港有不少獨立音樂的表演地方 例如蒲吧 Hidden Agenda等等
另外亦都很開心KillerSoap 鐵樹蘭 Modern Children及ToNick的唱片上榜
但可惜的是主流媒體始終都很少去推廣這些獨立音樂 希望3c和電台可以在2012推介更多獨立樂隊
新人hit歌還有《天梯》和《勾手指尾》。我在國外用ITUNES, 但甚少香港音樂選擇。我不介意付錢,但網上購物等CD已經算是不方便,也不願花$200買本來$100的CD。音樂業界投訴非法下載影響樂壇的同時,也應該提供合法下載,與時並進。
欠缺“樂迷”從來都是大問題,要改亦非常困難。
除了寄望大品牌能多支持“非主流”的音樂外,只有讓獨立音樂發展吧。
3C要繼續加油啊!
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媒體的推動,尤其是主流媒體。只有八卦,缺乏推動文化的精神。
香港的樂迷其實蠻有接受力,只是現在很多人都以唾棄香港音樂的為榮,寧願聽外國和台灣音樂。不過這也和主流媒體沒有推動有關,喜歡音樂的人也不會支持有質素的本地音樂。
主流媒體不支持獨立音樂已不是新鮮事。
最簡單看看香港電台?他們作為官台都不推動本地音樂發展,這也是一直我感到最諷刺的。
Where is ‘Joey & Joey’?
「黨派分明」唔只係香港聽眾既傾向,業內亦都一樣,呢個網站亦都一樣。
請問我地呢個網站又有咩「黨派分明」?我自己都唔知,望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