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愛聲的你︰歌唱選才節目The Voice

英國版本的歌唱選才節目【The Voice】昨日終於BBC One播出最後一集,最後以爆大冷結果Leanne Mitchell 贏得冠軍,獲得Universal的唱片合約一張。

來自荷蘭人 John de Mol的主意的【The Voice】原為美國節目,美國播出後反應好,像X-Factor一樣被其他國家電視台買上版權,製作本地版本。第二個國家播出 【The Voice】的是挪威,第三是英國,其次是澳洲。筆者收看了的是英國及挪威版本,英國版本的coaches為Will.I.am, Tom Jones, Jessie J及Danny o’donoghue。

【The Voice】每一輯均有四位星級歌手擔任「Coaches」,各coaches在參賽者中選取十位以上的隊員,然後到最後過五關斬六將﹐目的是讓團員爭取The Voice名銜。與X-Factor等歌唱選才節目最大的不同是在首四集是以「Blind Audition」來選取參賽者,即係首四集所有Coaches都是背向參賽者,他們選不選佢地入隊係單純靠參賽者的演繹。

【The Voice】另一不同之處係參賽者基本上個個基本上已經好唱得,有過氣歌手亦有專業歌手,所以不會似例如香港的歌唱選才節目中出現一些唱得不過爾爾的歌手。同時由於個個唱得,coaches選隊員時通常都好小心,技巧了得的很多都會被飛。咁選咩?通常選音色特別,充滿自己個性的聲音。基於呢個原因,亦間接令到【The Voice UK】收視愈做愈差,流失七百萬觀眾,因為coaches的評語太悶太正面。也難怪,在有一定水準的演繹上,你如何可以常常挑石頭?

說到這裡,其實寫這篇文旨在介紹這一個充滿精彩演繹的音樂選才節目,如果你是喜歡如超級巨聲等節目的,不妨看看【The Voice】,看看外國以什麼標準來定義「好聲」,同時可以享受一個參賽者平均均有精彩演出的選才節目。還有,香港選才節目通常閉門造車,而The Voice等外國節目最後多是由現場觀眾投票決定賽果,嗯,原來香港在各層面上都是沒有民主。

以下是一些參賽者的演繹供參考︰

英國冠軍Leanne Mitchell,她的coach是Tom Jones。她一直是節目黑馬,曾一度被淘汰邊緣,一直被同隊的大熱門Ruth Brown搶過風頭。怎知在Semi-Final 竟然爆大冷贏了Ruth Brown,最後亦以黑馬姿態贏得冠軍。

Leanne 是典型唱得類型,技術型,歸入mariah carey、Celine Dion等傳統唱功路線。Leanne 的音樂過山車美學甚至可以說是登峰極至(英文名為vocal gymnastics),海豚聲超高音基本上每首歌都出現。不過Leanne 贏不是冇原因,唱情歌Whitney Houston 的’Run To You’ 唱得入心入肺,有別一些只講技術的歌手,Leanne在上山落海時依然唱出感情,就連筆者不好這類型歌手的都不禁要拍爛手掌。

挪威Martin Halla同樣以爆大冷情況贏冠軍,當中全靠Semi-Final呢首令人打冷震,唱瑞典樂隊Oh Laura的《Release Me》的演繹。

英國原本一大熱門Jaz Ellington 唱 ‘Let It Be’

英國原本另一大熱門Ruth Brown 唱 ‘Next To Me’

挪威原本一大熱門Monika

Battle的其中一幕

討論音樂格式及音樂習慣︰CD已死,串流年代

Chikin: 「學生哥好多錢要使,點解要買 CD?」

朋友Alan 看罷蘋果日報「數碼年代 CD已死?」一文,即對Chikin的言論作出批評。或者,更值得討論或反思的是,究竟音樂要從咩格式再出現?究竟聽音樂的習慣點樣改變?

聽音樂唔畀錢係大眾常態

或者,諗返轉頭,聽音樂不肯付錢其實每一個年代都大有人在,更可說是社會上的大多數及主流。由以前cassette 帶,大家互dub;到早期CD年代大家興買老翻;MD幾年又走返Cassette條路一樣搵人dub MD,搵舖頭入歌;走到數碼年代,Sharing前所未有咁容易,終於我地唔駛畀錢人去dub 帶,按個掣即可以download,搞掂。所以唔肯花錢,唔係新鮮事;至於連「專業的音樂迷」都只係一年買幾張碟,或者會令人詫異,但或者無奈的係,對於聽中文音樂的音樂迷來說,確實一年值得用錢買的唱片,又可能真係唔多過幾十張;再對照自己口味再選,只買幾張或者算是情有可原。

口袋越肥,對音樂越孤寒

當然,亦難怪Alan會睇唔過眼。「學生哥好多錢要使」所以唔買CD,難道以前的學生哥又唔多錢要洗?慨嘆的是,社會愈富裕,現在年輕人什麼九十後口袋比以前的飽更滿,反而願意花在文化上面的錢卻更少,比起以前的人更孤寒。怪得了誰?係咪又係社會的錯?都係,香港地,學生要潮要型,人用smartphone你又要用smartphone。覺得值得用四千買smartphone,卻覺得用一百幾十買唱片是不值的事;覺得要需要用四五百去寫簡體的it買件潮衫,都唔會想去用錢買返套達明一派或AMK全輯聽。呢個係社會現象,係香港呢個文化越來越乾涸、音樂圈越來越窄狹的社會現象,你睇我地的歌星,你估佢地花多d 錢落去買名牌上,定係花在音樂上?這些一切,我地怪不了誰,是嗎?

年代不同,對音樂的熱情表達不一樣?

當然,你都唔好說當年。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像袁sir一定會去諗返當年點樣儲錢買黑膠,又會覺得你地d 人聽cd 真係唔知當年買張黑膠幾辛酸。七八十年代的又當然一定記起果d 去唱片舖買唱片年代,為左搵一張唱片走
幾間唱片舖,走信和走monitor records的年代,而睇唔起你地班聽mp3 的死靚仔啦。或者,Alan嘆息的,就係越來越少人真正用行動甚至「血汗(錢)」去表達音樂的人,尤其係新一代,連樂評人chikin都不用行動支持音樂,那普通人呢?

當然,我地或者唔駛一定要學樂評人陳錫海用佢的唱片嘆息牆話畀你知咩叫熱愛音樂。唔係話唱片量不達三千都唔好話自己愛音樂,但係確實話自己鍾意音樂但不買音樂當中又好似存在弔詭。學者背後通常有一個強勁滿滿的書架,玩具發燒友通常有個玩具庫。90後音樂發燒友表達佢對音樂的愛,則先去插個電掣,開著個1tb harddisk,用手指指住個mon話畀你知佢的mp3存量,唔。或者,只係消費模式改變?

CD早已死,現在是串流年代

其實,我們知道,音樂的意義不在於出現在什麼格式上。蘋果日報的報導其實已經不應在2012年出現。CD已死?CD早已死了好多年啦。在外國,例如英國,近年CD銷售已經大幅滅吵,反而黑膠Vinyl卻越賣越好;實質唱片銷量下降,但數碼音樂則越賣越好,早幾年興在音樂庫買音樂,itunes便是主流。近年呢,當然是串流當道(streaming),外國年輕一代現在最普遍是用spotify這些音樂串流平台,合法聽歌,你亦可以選擇唔畀月費,但就要聽廣告同每日只可以聽有限的時間。現在香港亦開始出現較多音樂串流服務,Moov普及不了早已成事實,Soliton 則仍然係早期,普唔普及仍未知。但至少現在大家都相信,音樂串流係音樂消費的未來,唔知呢樣野又會唔會改變到香港後生仔對音樂的價值的睇法?

chikin:「講音質,老實講我真係未聽到好大分別,即使有,又是否值得我花100元去買?」

或者,其實買cd 甚至買vinyl 同聽mp3最大的分別唔係音質,而係當中行動的意義同意識形態。我最近買了幾張黑膠,但屋企沒有黑膠碟的唱機。點解買?因為買實質唱片除了係為佢一張結合cover art 同創意的結晶外,
更加係對音樂人的尊重同支持。

你又究竟點睇呢?歡迎發表。

【音讀】港台,能利用搞Pop Poll的資源支持本地獨立音樂嗎?

看到朋友面書轉貼本地「新」樂隊Modern Children獲得港台的Pop Poll「全年最受歡迎新人或組合」提名,更說是唯一本地樂團能夠獲得提名,睇落就似是值得高興,但我就睇到真係谷氣。

點解谷到一肚氣?當然,唔關Modern Children事,一隊新樂隊有咩傳媒就咁提(下)個名(唔駛提名),都一定會高興並感激架啦,醜角就由我地來做啦。

第一,整個program根本是一大笑話。首先最可憐亦最尷尬係,最受歡迎十大國際歌曲當中,先係將Lady Gaga等一眾Mainstream Pop songs中,竟然放個Radiohead 的Lotus Flower落去?係咪搞的人覺得點都要放個「神級樂團」落去會自我感覺良好?最簡單連歌曲類型都搞唔清,你究竟想投咩歌?定係你仲以為Radiohead仲唱緊Creep?

其次,我真係唔知Rubberband 或恭碩良為自己能夠同Radiohead同Coldplay平起平坐放在同一「國際金曲」之中,係幾咁尷尬?唔贏還好,贏了真係唔知拎唔拎好,其實同普京被獲頒孔子和平獎一樣,有冇分別?

當然,諗返港台向來鍾意搞呢種無聊玩意,眾所周知大陸唔紅的容祖兒年年都會在港台贏全國最受歡迎女歌手,贏張靚穎等等,點解港台作為一個官台要咁做?我真係諗唔明。唔通係要同容祖兒一齊自我良好到呢個地步?

第三,港台,你作為一個官營電台,究竟你有推動過本地音樂發展嗎?能夠直接支持本地獨立樂隊嗎?難道你認為你放Modern Children或恭碩良去同Lady Gaga 同一排名就叫係幫左佢地一把嗎?這就係你對本地歌手的認同嗎?你既然有呢個資源去搞一個「國際盛事」,咁不如幫下本地獨立音樂係咪仲好?

第四,思想停留八九十年代,什麼叫「最受歡迎金曲」,「最受歡迎男歌手」(英文更驚,GOLD SONG)?你地可唔可以改下一d 已再冇意思的用語?

其實由中文金曲頒獎禮開始,我哋已經知道港台係不思進取。咁多年來,你仲花公帑搞一個根本冇人care冇公信力的頒獎禮,做同TVB或商台一樣的Show,意義何在?其實港台有冇真係諗過點樣可以幫助到香港樂壇?點解咁多年來,903都有幫助獨立音樂,你地仍然係鍾意播你地的衛蘭?

最後,最重要的,就係整個program毫無意義,搞一個投選「最受歡迎」的國際流行曲,目的何在?自愚之餘更浪費公帑。這個Pop Poll,更原來已搞了廿三年,唔講唔知,更原來係「一年一度的國際流行音樂盛事」。唉,既然港台鍾意將本地單位同國際單位接軌從而自我感覺良好,我就將港台同BBC比。BBC其實向來亦被批評為保守,播放歌曲重重覆覆。但至少,近年BBC在不同電台選用不同的Music List方法播歌,刻意在BBC 1裏選擇一些新歌及較少人認識的作品播,就已係一個進步。十年前搞了一個BBC 6 Music的數碼電子新頻道,幾年前的BBC Sound亦成為英國音樂圈子一個Talent Scout及樂壇指標的地方,James Blake就係由呢度出來。

港台呀港台,你幾時醒下,與時並進?

(註︰【音讀】乃是本站全新音樂專欄,專針對香港樂壇奇難雜症,希望鬧得大聲,有人關注,從此幫助康復)

Modern Children推出免費iPhone Apps大碟 引發獨立音樂新可能性

Text: 葉德雄

本地樂隊Modern Children經過逾兩年的籌備,終告發表樂隊首張同名大碟《Modern Children》。最為特別的是,Modern Children大膽起用流動聆聽的方式,推出很可能是首個iPhone Apps大碟,閣下只需憑iPhone按幾個鍵,便能輕而易舉聽到全碟,甚至看到樂隊介紹、最新動向、iPhone小樂器,構成一個多
元,具互動性的唱片。Modern Children為了將音樂傳遞至更遠,更將Apps大碟無料放送,概念明顯比許多樂隊行前幾步。

轉戰國外演出反應良好 始推出首張大碟

Modern Children原裝陣容成Kenneth、Chih、Tony、Jimmy及ST,及後ST主力個人發展離隊,先後加入威哥及Winnie,確立了現時的隊型。威哥主力二胡及鍵盤的部分,而Winnie則以小提琴手身份效力Noughts & Exes、False Alarm、Candy
Darling多支本地樂隊,無疑令Modern Children增添多元性。而樂隊成員本身熟知多樣樂器,不難見到成員在現場演出時交換樂器演奏的有趣情景。值得一提的是,Modern Children懂得配合歌曲加添玩樂元素,攜同玩具當成樂器相間奏起可愛聲效。

Modern Children近年不乏海外演出機會,喜歡Sigur Ros、Broken Social Scene、Arcade Fire、Belle & Sebastian等大編制樂隊的他們,音樂會順利著陸於日本、新加坡、中國多個城市,在當地的音樂及文化節目中獻聲。經過海外演出、為
the pancakes作伴奏樂隊等經驗增值後,Modern Children將發表首張作品集。

iPhone Apps唱片開展嶄新聆聽方式

Modern Children的成員大都依靠上網聯繫,成員也是iPhone迷,故有製作iPhoneApps的念頭。當唱片灌錄完工後,便順理成章邀請主音Kenneth的弟弟嘗試製作iPhone Apps,結果令人相當滿意。Apps大碟除了十首歌曲完全免費任聽外,更有一個可以把玩的玩具響鈴遊戲,讓大家一同玩樂。而樂隊推出iPhone Apps大碟,是為了鋪排2012年1月14日Modern Children首個大型音樂會。屆時樂隊會完整演奏大碟中的所有曲目,絕對成為2012年音樂圈新浪潮第一波。

App page


Modern Children Facebook

Modern Children首個大型音樂會:
日期: 2012年1月14日(星期六)
地點: 西灣河協青社蒲吧

中港台文化音樂共融合一?

最近中港台歌手紛紛推出新專輯,其中一重要現象便是不少唱片中竟然廣東話與國語曲目混雜。有別以往將廣東歌放在bonus tracks的做法,像陳奕迅國語大碟【?】便把廣東作品《張氏情歌》放在第五首;蘇永康把翻唱黃韻玲的《關不掉的收音機》放在第二cut;黃耀明就更加是整將《拂了一身還滿》廣東國語混雜。

這樣的新風氣新作風,你喜歡嗎?是好是壞?歡迎發表意見,熱烈討論。

筆者暫時心情仍十分矛盾複雜。

歌曲與歌詞的角力賽

原文刊載於香港信報10月3日貧而樂道

又離又合的Swing 推出告別樂壇的首撃《無限》,質問音樂用不用字字誅譏,每首歌均有深層意義?Swing 此擧似是回應之前有人提出香港樂壇詞大於曲的說法。其實,音樂與歌詞的關係沒絕對,既然Swing 高姿態地發問,那我就嘗試粗略討論此話題,帶出更多令人想一輩子都會想不通的問題吧。

注重歌詞是香港獨有文化?

歌詞真的只有在香港樂壇才被過份重視嗎?又好像不是,記得被譽為史上最難聽的歌曲的《Friday》嗎?所謂最難聽,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歌詞的空洞無聊,與及其一個少女以難聽單曲欲成為巨星的底層指向。流行音樂其中一特性便是流水作業,市場上一定要有足夠的音樂去流動,才能支撐整個媒體運作,包括音樂工業本身到電台到電視台。這麼多歌,怎能每首歌都言之有物?所以對於流行音樂,基本上陳腔濫調的愛情主題其實還可接受,只是不要向大家對「差勁」歌詞的容忍極限作出挑戰便可以了。說到尾,流行音樂重要的還是去到歌曲「動不動聽」的層面。

音樂沒深意不代表沒深度

Swing成員Eric及Jerald接觸大量外國音樂,自然明白此道理,故才會用一首歌的篇幅去提出「音樂可以沒有什麼意思」。嘗試用音樂說明歌詞的角色可以放輕一點,其實早有前科,近代代表作當然要數王菲的《Di-Dar》。同樣受外國音樂影響,王菲顯然明白音樂的聆聽經驗其實比千言萬語更重要。沒有實體歌詞,單靠音樂,一樣可以讓人聽得投入,感受歌曲情緒。「Di Dar」兩音令人無限暇想,聽得人心神恍惚,便是沒字勝有字的鐵証。甚至其實早在Eric Kwok十年前舊作《亂唱的歌》中,黃偉文一句「想講的 反正不太多
」,便正正表達了音樂可以沒深意的訊息。

著重歌詞是音樂人偷懶?

既然事實証明流行音樂其實一樣可以僅利用音樂來領導聽眾,那為何我們的樂壇又偏偏缺少這類作品,更多的歌曲反而是納悶的音樂卻擁有填寫得實是用心又是捕捉到眾生戀愛百態的歌詞?這正正其實是問題的癥結。我又姑且大膽歸納為兩個假設︰一是因為音樂人知道樂迷喜歡似是而非的愛情歌詞,所以每每希望偷懶地借助文字來勾起聽眾的共鳴而更投入歌曲,故是不為也,非不能也;二是樂壇人材不足,能單靠音樂便能好好傳遞音樂的音樂人不足,故是不能也。不過,最可惜的是,不排除兩個假設均成立。

那誰決定哪音樂最熱門?

原文刊載於信報九月廿六日貧而樂道

在面書上看到音樂界的朋友在哀號︰香港連流行樂壇都沒有了,最近流行的流行曲是那首?唔,流行不流行,或者回到很簡單的一個問題,二零一一年,我們需要看哪個流行榜來反映哪首作品是最熱門的作品?OK,或許思路要更清晰,要知道哪些作品是最出色的流行作品,流行榜還有功用嗎?

每年年尾都會有人在爭論沒結論的話題︰究竟今年最紅的是哪首作品,十三歲Suki話個個同學都鍾意G.E.M.所有歌;廿一歲Jason話個個手機玲聲都有一期用《唇印》做玲聲;廿八歲Amy話佢間Boutique同佢隔離的舖頭日日都播《那誰》,紅到爆;三十五歲Peter話Facebook個個都在share《Chok》。

或者不少人認為,現今人人都youtube,當然看Youtube點擊率吧。只看點擊率,更加難解,因為單單G.E.M.大部份歌曲都已比流行榜常客容祖兒歷來最多人點擊的《心淡》多了。當然,你又會爭論youtube只代表某群用Youtube聽歌的人吧,我們要看有多少人用真金白銀買音樂的數字。

這又來到更懊惱的位置,銷售數字?台灣還有G-Music銷售榜計算銷售數字。香港?IFPI在港可謂名存實亡,不包括所有唱片公司之餘,透明度更極低。加上什麼出貨量與銷售量的混淆用字,什麼歌手也說自己有金唱片銷量,可信度早已是北極氣溫零下十度。看香港最大型的合法音樂平台Moov?日日榜最多人聽的作品也在一千點擊的徘徊,代表性極有限。

所託非人,不可靠的電台流行榜

像BBC等歐洲官營電台早已不會有自家流行榜,反而設有透明度高的播放清單,列名那些作品是經電台討論後會大量播放的播放A-List。不同電台的播放清單有不同取向,例如BBC1宗旨就是要推介較少人聽到的新音樂;相反BBC2口味則較大眾化,播放質量與流行度高的作品。相反,香港的電台呢?

還有不少年輕人每天耗用青春自發去計算903歌曲播放次數。無可否認903專業推介曾經在港有領導作用,以「專業」名號推介過不少好音樂。近年被指責商業味過濃,錯不在903,商業電台「商業」是無可厚非。與其指責903墮落,不如問問我們的官營電台港台在幹什麼。驚覺港台還在搞一個年輕人基本上不會留意的每週龍虎榜(單是「龍虎榜」的用字已知多老套)。最令人痛心的是這一個榜單竟與一般謀利電台一般見識,都是沒方向沒態度亦沒有一個透明度高的準則的流行榜榜單,還是用神秘的權力之手將歌曲排隊上榜。

長篇大論,說到底,只不過想提出香港流行樂壇一個很無奈的基本情況,並希望香港樂壇能夠慢慢改善一些不設合時代的舊經營模式罷。

合襯的,還是會愛容祖兒《花千樹》

今天「讀」youtube 才發現原來容祖兒《花千樹》被指抄襲馬浚偉的《不再悲觀》的副歌。這case就與之前謝安琪《身體髮膚》或是Mr.《零時起哄》情況都類似,對筆者而言,均屬於意外相似的例子。

中港外流行曲旋律為求catchy其實不少作品都似模似樣,人有相似旋律相似可謂日日發生,並非稀奇。旋律相似只能說譜曲的功力不足。似一小節無損歌曲,兩小節証明歌曲好極有限,三小節的話便是欺人太甚,基本上在法律上人家已可報官。

對筆者而言,真正抄歌的是屬於那些拿人家reference卻不公開表明,最後做了一個山寨版次貨。此種抄襲無恥在讓未聽過原創人的聽眾以為他們做了什麼偉大音樂。這類抄襲的,近年經典要數黃韻玲的《關於愛的兩三事》及容祖兒的《桃色冒險》。

說回正題,容祖兒的派台作《花千樹》很清楚告訴樂迷︰容祖兒清楚明白自己的音樂位置,做大眾化的流行音樂,不再迷途。然而定位是對了,方向明確,出產的產品質量卻有問題。《花千樹》是一首徹底平平無奇的情歌,它的威力只在於你是否那種戀愛迷,Buy不buy黃偉文具體寫出戀愛這配對遊戲罷。

聽《花千樹》只聯想到90年代的那些流行曲,與及趙學而。《每隔兩秒》或是《自欺欺人》,那些誠實的港式流行曲,動聽的是歌者用歌聲傳遞的感情及情懷。不過,《花千樹》完全是90年代那些動聽流行曲的山寨次貨,不只旋律平乏熟口熟面,編曲亦沒有為平庸旋律添上signature或特點。最可惜的還是容祖兒的演繹,聽得出vocal production方面想要一個較raw的聲線,然而容祖兒的聲音就是依舊欠缺一些細微的細節,沒有能把歌曲掌握呈現的能力。她的聲音只像是跟著音樂一起走的其中一把聲線。

香港樂壇還是那樣子,大牌歌手歌曲再平庸,還是在流行榜等上高位。我們的戀愛音樂信徒,再多情歌,還是樂此不疲,總能找到設合戀愛命運的金句。單是看《花千樹》youtube二十萬的點擊率,便知道容祖兒派再平庸的情歌,合襯的的樂迷還是一樣愛不措手,津津樂道,甘為偶像祖兒赴湯蹈火,大讚歌者靚聲歌曲感人冇得頂。

其實,聽歌不像戀愛,不用為一朵花放棄整個森林。重覆聽《花千樹》,不妨留一些時間聽聽動聽的音樂森林,試試轉角某君也不是壞主意。

Ku Kui Kei is Dead

記得My Little Airport用「Gigi Leung is Dead」來說青春與偶像的「逝去」。這次我聽到古巨基最新兩支單曲《爆了》《勁歌金曲三(Party King)》,慘不忍睹的情況,讓我不能不說,古巨基真的是徹徹底底的死了。

看到在Youtube用家在《爆了》的留言,說「古巨基變了」。坦白說,「變了」可能早在近十年前發生,自古巨基由「我好鍾意唱歌架」開始的回歸樂壇後,古巨基一早已是借屍還魂的古巨基而已。要追尋EMI時期那個鄰家男孩,走民謠清新路線的古巨基,要找回那真摯聲線,那你唯有播他的舊唱片了。

這或許不是古巨基的錯,其實錯在「香港沒有樂壇只有娛樂圈」。每一個走紅歌手都追尋著「明星」之路,成為巨星,踏上紅館,要幾千萬堆頭,將舞台變為機關重重的馬戲團,將自己變為披著名牌名師設計的衫的小丑。

這顯然不是古巨基的錯。

大家曾經喜歡的那個古巨基,或者只是商業音樂界的一個具良心與想法的一個計劃。那些感動那些清新那些樸實其實都是無心插柳的一些精彩迫真產物。錯不在誰人。

《爆了》及《勁歌金曲三(Party King)》再一次讓我們意識到香港樂壇的悲哀。我們已經沒要求了,什麼創意,什麼原創性,什麼質素,我們對不同的歌手會有不同的要求。只是別要這麼赤裸地告訴我們,香港樂壇真的是連基本能帶動舞步、易上口的跳舞流行作品都製作不好。

不只古巨基,想想這數年香港流行樂壇,什麼作品真的能夠流行起來?連hit songs都製作不了,香港連最基本的流行樂壇也形同虛設。香港樂壇的濃瘡暗病早在數個十年前已漸漸埋伏,這不是這代音樂界的人的錯,恨的只是這代音樂界的人做得不夠,大多仍在貪戀名人巨星生活吧。恨的只是主流媒體的腐敗,仍然是以階級制度的運作打歌。再差的歌如《爆了》,還是可以蒙蔽良心及耳朵不斷地播。

古巨基已死。僅望一雞死一雞鳴,香港樂壇能死裏逃生就好了。

楊千嬅容祖兒謝安琪新歌分析

修剪版原文刊於七月五日信報

暑假是歌手的繁忙季節,重量級歌手通常選擇暑假打歌。六月1st plug,剛剛由年中打歌打到年尾順勢造勢到頒獎禮,楊千嬅、容祖兒及謝安琪亦不例外。說不上是戰場上的比併,然而三位歌手的樂迷從來在網絡上都甚多嘴舌,常以尖酸刻薄的言語鬥個難分難解。那作為在信報的首篇中文音樂評論,就乾脆將三位歌手的新歌作個比較及分析,刺激大家理性討論。

歌手市場學︰別爭錯地盤

歌手如像品牌商品,唱片公司的A&R其中一職便是替歌手度形象諗歌路,簡單一點其實就如Branding。因此,只用「流行曲」來形容三位歌手的音樂風格未免太空泛,打個比喻,其實容祖兒應屬Popcorn Movie,大眾化,易消化,銷量保證;謝安琪就應是次文化sub culture的獨立製作,特別受反動對社會有體察的聽眾青睞;楊千嬅就應是亦舒的文字,較多自省的愛情情愛的思緒,吸納感情脆弱或情感豐富的聽眾。

容祖兒《13點》籲兄弟姊妹站起來

容祖兒出道至今歌路都沒有定型,與以前的巨星音樂方程式,既有最受歡迎的主打苦情路線《破相》亦要有《越唱越強》等製造勁歌熱舞歌后型象的作品。零六到零八年的她極力擺脫苦情K后定型,由【Ten Most Wanted】到【In Motion】都有巨大音樂野心作不同突破,同期開始與王雙駿合作。到近年開始容祖兒在音樂上反而顯得淡定穩陣,沒有了之前誓要突破的野心,《空港》、《破相》等作品都回歸到大路穩檔的作品而更受大眾的喜愛。

最新作品《13點》用大鑼大鼓的Big Band佈置配合典型夏日開朗拍手等元素,是首應節的爽朗流行。找來前Rubberband 成員藝琛作曲編曲,最大亮點是現場樂器錄音的方法,令音樂的氣氛更濃厚更具質感。創意層面上,《13點》非新點子,流行曲換個編曲著上Big Band套裝常常見;對容來說,爵士元素的嘗試,最早已是02年【Something About You】的《拍拖》了。歌曲最可取的反而是讓樂迷聽到容祖兒盡興的演唱,難得年輕活潑的一面。整體來說《13點》交足功課,達到水準,歌曲較有趣的還是黃偉文的歌詞。

自樂壇出現林夕派與黃偉文派後,容祖兒便極速歸入黃偉文陣營。私交甚篤的黃偉文近年為容祖兒填寫了更多具個性的詞作。《13點》似延續上年的《澎湃》,之前鼓勵聽眾「想擁戴 就擁截」;這次則以一詞兩意的「十三點」命題,意指在烈日下一點正眾生平等齊來曬太陽。黃偉文把何韻詩的「呼喚群眾」主題放給容祖兒,「就算各路那好漢
誰也有權曬一趟」,「十三點」其實不過是其中一路好漢的例子,將這與何韻詩《光明會》等的歌詞拉上聯系便令歌詞突然更有趣了。

夕陽下楊千嬅《火鳥》的絕處逢生

明星愛升cup,偏偏楊千嬅近年愛升key,挑戰高音,要展示其歌藝的成長,卻正正是樂迷詬病的地方。有人嫌重回華星,回應《Try to Remember 》的首支作品《飲酒思源》老歌格局過重過份高音,情懷太老,不是人人能明白或接受。那這次唱回舊key的《火鳥》就明顯是徹底的回歸了。

聽著由陳輝陽作曲林夕填詞的《火鳥》,我們便明白為什麼楊千嬅說「沒有路是冤枉的」,來形容幾乎是公認為楊千嬅音樂道路黑暗低潮期的A Music時段。與手塚治虫漫畫【火之鳥】同名,林夕的《火鳥》指的是浴火中重生的鳳凰, 亦即是沒有斬釘截鐵如死的決心便沒可能重生。亂扣帽子的話可以這樣理解,沒有A Music時的喪失個性,便沒有重回華星後重生的楊千嬅。

厚厚的鋼琴聲引入,典型慢板的《火鳥》既有《少女的祈禱》的迴腸盪氣,亦有《我的生存之道》的針針見血、自我鞭策的絮語。歲月的洗煉亦讓楊千嬅在《火鳥》中找回華星的聲音狀態及含蓄的感情表達,由吐字到不少細微位置(假音的轉換或是尾音處理都是細而精)都讓人覺得楊千嬅從前自然的感情流露及溫婉氣質回來了。

「重生」不只應用於楊千嬅上,亦應用於近年少產的陳輝陽。陳輝陽是少數本地能打造叫又又叫座的流行曲的音樂人。撇除二千年早期的輝陽暗淡時段,有傳統音樂訓練的陳輝陽從來作品中都有脫俗的氣質,基本上你不用懷疑陳輝陽的功力,由《暗湧》、《垃圾》到《黑夜不再來》、《少女的祈禱》再到《K歌之王》都是陳輝陽創作力的最佳履歴。陳輝陽四十有三,不再年輕是客觀事實,亦無需爭議創作高峰期已逝這事實。《火鳥》則驚喜在聽到除了有一貫古典隽永的特色外,還有他早期喜歡運用的電子聲效(久違了的”Theremin”音色)來令歌曲更有現代感。人大了,心境亦因此轉吧,《火鳥》的旋律與以前陳輝陽的曲風亦十分不一樣,繼續有舊歌情懷。之前《破相》副歌詭異地與《傻女》幾可亂真,《火鳥》的Verse亦竟有楊千嬅的偶像陳百強《喝采》及王菲《約定》的註腳,有趣。

《火鳥》亦再一次証明林夕為何敢高調地說楊千嬅是她的一塊肉,好的總是留給楊千嬅。有別舊作,這次的「重生」主題與愛情的連扣較寬鬆,想像空間亦較大。「沒有光末路憑目光照明」或「天國近才會記得不死本領」都是典型林夕送給聽眾或是楊千嬅或是陳輝陽甚至是林夕自己充滿詩意與智慧的勵句,字字到肉。

謝安琪《十二月二十》重回市井,挖苦富翁高官

繼【Slowness】跟國語專輯較多ballad及情愛主題後,謝安琪新歌《十二月二十》重回其立足點,曲風偏向以往較偏門的風格,以市井式嬉笑怒罵來評論社會現象。繼續夥拍老戰友周博賢而不假外人,周寫出社會貧富懸殊的荒誕現象,依然幽默風趣,像「給丟低家裡個個冏樣」或「瑟縮於家裡吃凍香腸」與「Lafite加官燕」的對比實在啜核非常。集合不同音樂元素的格局甚至讓人想起同樣Reggae達明一派的《十個救火的少年》。

不過,作為首支單曲,《十二月二十》的弱點在於旋律流行力不足,亦即是樂迷所謂的「不夠搶耳」。諷刺性再強再怪誕的,或可加強Screwball風格,如《十個救火的少年》;要加強氣勢及歌曲變化的,或可放更多起承轉合,在結構簡單的旋律之上有更多的變化。現在作為首支單曲的《十二月二十》,以一貫流行歌手標準來說,明顯是偏向平淡了,作為side track 下一個諷刺社會的小remark或許更妥當。似乎謝安琪始終如一,並非那類只重視獎項而推出重重覆覆的無聊流行曲的歌手。

三個歌手,三個黨派

有龐大市場照顧的容祖兒依然流水作業,旗下產品通常都經過嚴格程序,達到品質保險線,卻鮮成佳品;婚後楊千嬅則開始找回自家音色,重修其音樂聲譽,保守中尋突破;謝安琪則仍然獨立製作,為民發聲,可惜創作力有限。不過,三位重量級女歌手都有明確音樂取向已是值得慶幸,《13點》的正面開心流行同時有關心社會的元素;謝安琪重新背負為民發聲的精神,以《十二月二十》來個嬉笑怒罵;楊千嬅不再奢求成為流行巨星Lady Gaga,交來字字到肉的《火鳥》。樂壇理應百花齊放,將歌手或歌曲盲目比較或是盲目比併都甚無意義。現在三個歌手三首歌曲有三個不同故事,不再是K歌鬥K歌,慘情鬥苦情,暗戀鬥失戀,其實應值得高興。

如果Mr.是太極

記得Mr. 的第二張大碟【If Iam…】推出後,業內人士告知他們是行內實際銷量最高的歌手。說的是沒有內部認購的數量。如今受歡迎度大概是有增無減,新碟【People Sing for People】 上月推出,看見他們在旺角小小的唱片店widesight舉行簽名會,實在是徹頭徹尾堅持平凡,符合踏入主流樂壇時起名「Mr.」的原意。作為當代香港樂壇最火紅的樂隊,簡直是「地上」最強,原因如他們的音樂般易懂:

一、由曲到詞皆可以一手由成員包辦,而且兩方面都貫徹簡單直接,旋律編曲容易預計,迅速入腦;歌詞主題大眾化,不轉彎抹角,共鳴易生。

二、香港如今是沒有純玩節拍pop rock 的樂隊 (或者應該說,沒有這樣地pop),這種少年極度需要及容易消化的宣洩及亢奮音樂,Mr.全包起。在這個什麼都講求crossover 的時代,他們大概可以一直專心做流行搖滾,已能穩佔一席。

三、主音Alan 的聲線高音佳、中音準、低音冧,出道靠似陳奕迅一人,當紅靠〈如果我是陳奕迅〉一曲,如今大家聽得出分別,卻仍會喜歡「Eason」唱搖滾的完美快感。

除了這三點外,一直覺得Mr.很有八十年代氣息(說不定也是伯樂譚校長力捧的原因)。Mr.則在訪問及歌曲中,流露出對Beyond 的鍾愛,可是,就詞曲而言,他們的發展其實更似太極的公式。

這樣比較,或許都是來自一份對八九十年代Band Sound 盛世的情意結。(也或許來自歌詞: 自問極不願當複製人 但事實聲調難以變更–那我不如提供一個他們不要變的原因。) 太極出道至解散,除歌詞外,演及唱一手包辦。比較大熱的歌曲都由因葵及潘偉源寫出太極風格。朱耀偉在《光輝歲月﹣﹣香港流行樂隊組合研究84-90》一書裏曾形容太極的詞為「典型控訴」,對城市的不公吶喊。可把重點放在「典型」二字,的確,他們沒有Beyond 的強烈個性或宏大的價值觀,亦沒有達明一派滿溢的詩意或隱喻。

這種普遍性強、容易代入的特性,放諸Mr.亦然。〈2030〉 及〈戰禍〉的亂世惡夢、〈禁區〉及〈搖擺〉的音樂青春解脫、〈Crystal〉和〈遇上了〉的簡單愛情故事、〈全人類高歌〉及〈零時起哄〉的熱血嘉年華等等,都是直接及普遍的青春代言。只是Mr.有更殺食的形象,一隻腳在偶像派的範圍,大概會令他們比太極更站得住腳。

其次,太極如Mr.般在音樂上都是技術型:原創度不高,但演繹能力強。兩者無論是玩自已的歌曲還是別人的歌曲,在live的空間都是醒耳動心,太極作為他人的打手自然毋庸置疑(Joey Tang、雷有輝等剛剛又在林子祥的演唱會擔任樂手及和音,依舊精準出色),而Mr.的話,就算過他們在芸芸翻唱作品的樂隊中(譬如又要提提《林敏聰好歌好友音樂會2009 》中的〈打開信相〉比原版更rock,唱法卻不是幼嫰cover),編排及演繹都先聲奪人。

Mr.在耳界大開的年代,或許會被看成重複——不止會出現別人的曲風,連自己的編曲或chord也免不了熟口熟面。但一隊樂隊的價值大概也不只在於create,也在於perform。而如今,我們不單需要Mr.,還需要更多Mr.。

一一年一月音樂焦點

筆者對一月唱片及單曲作出總結,以下是所有值得留意的一月作品。

一月推薦音樂
好好先生 w 魏如萱【年輕的心】
龍神道【擁抱】
李悅君《夢伴》
麥浚龍【無念】


一月音樂焦點

1. 陳奕迅x王菲 因為愛情

筆者意見走兩極,有筆者覺得歌曲沉悶,而且結果與期望不符。當大牌遇著大牌,理應火花四濺,可惜只得到各有各唱,平淡如水。如果非王菲陳奕迅演唱的話歌曲根本不值一提。

另一邊廂的意見則覺得歌曲越聽越有味道,更認為歌曲平淡其實只是配合電影主題︰讚頒永恒愛情。關於王菲的尾音,筆者們亦覺得那些破音是妙筆,讓整個感情表達更自然。

2. 楊千嬅 ready or not

具野心去攻打國內市場的楊千嬅以山寨Lady gaga《ready or not》作首炮。筆者除了挑掦楊千嬅的演繹配合不到歌曲外,大家都認為參考過多《Poker Face》也是嚴重問題。我們更受落演唱會版本加入《妖女》,更搭調。作品亦見陳台證的作曲風格與美學仍然異常八十年代,依然老土。

3. Marshmallow kisses 【Ciao!Baby 瞧!寶貝】

香港indie twee pop代表久別重來,以包容北歐淸新巴西陽光等口號回歸,繼在草地上後另一隊indie act回歸之作。

4. 野良犬 – Rock And Roll Star

香港另一隊新進流行搖滚樂隊,表演不俗,但有筆者嫌主音聲音不夠好。

5.陳潔儀 【重譯】

久休復出的陳潔儀推出的翻唱大碟【重譯】讓筆者感到矛盾。首先因為她的演唱方法過於酒廊唱法,演味重。另一原因是選曲太雜亂,而且全是已被選唱過無數次的作品,只得《兄妹》一首比較有驚喜。

不過與陳潔儀有仔細對話的筆者faithpig 小信猪則有不同見解,以下是節錄︰

我出席了Kit的記者招待會,並和她仔細聊了聊這張《重譯》專輯。這是Kit多年來的心願,希望能推出一張翻唱專輯。其實,早在許多年前,Kit之前的唱片公司有找她談過要不要灌錄此類專輯,但是Kit覺得沒心理準備,又不想草草就錄製。

Kit選擇很Tone Down的形式錄製這些作品,因為反映了她當下的情緒。大部分的國語歌曲(除了心動)是由她的製作人選的。

6. 梁靜茹 【情歌沒有告訴你】

轉公司後的首炮【情歌沒有告訴你】雖然首次作製作人,銷量卻大減了,是梁靜茹另一張值得討論的專輯。

7. Kolor 愚公

值得留意Kolor《愚公》談公義及社會政治。

8. 湯駿業 築地哈林
配合舞台劇推出的精緻小品,藍奕邦的曲和周耀輝的詞都是這首歌的亮點。

9. C AllStar 時間之光

翻唱鄭秀文2002年的作品。
跟《天梯》一樣。演繹過火是不少筆者對C AllStar的感覺,像這首網上流傳的live,on仔在喧囂的現場情感能自然流露,
反而走進寧靜的錄音室裡錄的版本卻只顧著技巧,遠不及live動人。

10. 詹瑞文 嘟嘟嘟(嫁入豪門版)

詞是很抵死好笑,但唱實在太難頂。
實在想用返詹瑞文上一首歌個歌名黎回贈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