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愛的香港-林夕」筆記

limxi

香港大學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 香港研究 主辦
「我所愛的香港-林夕」筆記 by Chikin

– 香港過往沒有那麼多包袱,是個很靈活的「野孩子」,用「年青」或「年輕」都沒有問題、用「煙花」或「煙火」也沒有問題。他回想起以前寫《皇后大道東》沒有任何包袱,只是一首很隨意並帶有民謠特色的小品,他質疑現在還會否主流電台會播這樣政治味濃的作品,因為每個機構都有包袱。

– 一首叫《狼》的歌曲,一首叫《無恥》的歌曲,都不能通過內地機關的政治審查。當時他很想力陳己見,但保持了必要的沉默。《無恥》是一首對前度控訴的情歌,但是他認為內地官員心虛了。「天主」在內地也是敏感詞,在一首歌中他想過是否要改作護士、醫生或顧問,最後他選擇了牧師,因為根據唯物主義枚師是存在的。林夕慶幸《少女的祈禱》早十年出世,要不然他要「祈求中共做十分鐘好人」。

– 林夕認為創作本身並沒有框架,但台灣部份歌手有太多唱片公司設計框架。他舉了一個「都市療傷系」的歌手作倒 (歌手本身卻沒有受過傷),林夕為他填了「中槍」兩個字,但唱片公司認為歌詞太敏感不能通過內地審批,堅決要將「中槍」改為「受傷」。林夕形容這是「未審先自閹,文化沒落怪不得誰」。不過他亦明白歌手的經濟包袱,如果想做個「我是(內地)歌手」的說。

– 林夕《畫意》一句「執起手槍然後自殺」無奈改成「很想清醒無奈病發」,是因為有傳媒工作者對他說這樣會渲染自殺氣氛,造成社會不良風氣,然林夕認為寫梵高開槍只是寫實。另林夕又要背負創作班底的包袱,例如有監製怕玩具、遊樂場,有歌手怕昆蟲,歌詞就要委曲求存。林夕討厭在被這些不合理的限制前跪低,雖然歌詞不是大是大非,但文化創作人連小是小非都不能捍衛,問題就更嚴重了。文化創作人追求的是絕對自由的意志。

– 林夕認為《北京歡迎你》是他個人的人生污點。當時促成這件事是他的朋友,因為朋友勸勉故降低了警界線,模糊了個人的決定。他從不善於寫大格局作品,寫《北京歡迎你》雖非甚麼作奸犯法的大罪,非在社會生存出賣甚麼,但做了一趟官方喉舌給了他很多反省。

– 林夕認為自己有很高的「擦邊球」的技巧,意指滿足對方要求同時亦可捍衛個人的自由意志。他說當時得知要為謝安琪寫歌心感興奮,因為他以為可以寫寫非情歌,結果他收到了一首非常抒情的歌曲,監製說她謝安琪新碟需要一首情歌平衝一下。但林夕不甘於此,希望「擦邊球」並藉一首情歌包裝一個眾生麻木社會現象,這首歌叫《你們的幸福》。他喜歡這種上善若水的做法,如《斯德哥爾摩情人》,他認為情人與公民都是一樣,沉默被虐者都是罪犯。不過他認為自己能掌握這套潛規則,卻不希望來繼者以此為生。無論文字創作者、有志的政客、清醒的香港人也能擺脫這個枷鎖。

文藝復興青年論壇 — 思索香港樂壇後感

forum

【冬至的文藝復興沙龍:思索香港樂壇】感覺是上了一課樂壇工商管理課。「香港樂壇已死」這些題目,聽眾和音樂工作者著眼不同,從聽眾角度出發,以為是音樂質素論,但音樂工作者的死來得更現實,是錢。

1. 講者說傳媒(包括網上音樂評論)是打擊香港樂壇的力量。舒文:「香港媒體以前會配合音樂工業的發展,當我們想做一首金曲,他們就會幫手寫好一首歌。」作為網絡媒體的一員,我們不過在是其是非其非地以歌論歌,如果要將評論扣成抹黑,你的和平便是我的和諧。「做一首金曲」這種想法很有問題,我認知中歌曲的人氣累積是一件 Bottom-up 的事。

2. 研討會最後變了音樂工作者自勉的場地,講者的論調是樂壇沒有病,樂壇不景氣是樂迷不買碟要負的責任。當有海外留學生說「我離開了香港還是很喜愛香港流行曲,例如XXX的歌詞教會了我…」,嘉賓就很高興。但他們沒有意識到今天很多問題都是環繞香港流行曲歌詞,這就是最大問題。

3. 就著「詞大於曲」的現象,我終於聽到一個最好的解說。黃耀明以台下觀眾身份回應:「外國樂壇點解咁好?就係因為無黃偉文無林夕。自己的樂隊寫番自己既詞自己既曲,甚少寫歌給別人。」香港樂壇這所工廠,填詞作曲一員工批,歌手在取同一批貨,揀得多合身都是來料加工,個個一樣。林一峰強調了多次「獨特性」這個字,正正因為樂壇生存了太多沒有音樂性格的「取貨表演者」。

4. 節目完結後出現很大粒花生,有觀眾衝上台說「呢番說話我唔講出口,我怕我會後悔一世。其實陳奕迅同容祖兒可以可以應承唔再拎獎。」氣氛相當尷尬,有蔡楓華「剎那光輝唔係永恆」的感覺。不過這觀眾的這個問題也道出了香港樂壇上游力量的問題,記得我在 2011年的年度樂壇總結文也提出過權力交替的問題。

但今天嘉賓開啟了 Music Industry Defense Machanism,景氣一片,卻沒反思過香港樂壇流水作業出產的問題。

與周博賢談香港樂壇、謝安琪及周博賢(中篇)

332764_10151017784737477_619954151_o

編者按︰此訪問是上年 Chikin做的。隔了這麼久才公諸於世,或者,有點遲,但還是無損訪問的好看及詳盡;看到完整的訪問內容(花很多時間的呀),會更了解這位近年大家都尊敬喜愛的音樂人——周博賢。

這訪問分為三個部份,一是有關周博賢個人音樂歴程的,二是有關香港樂壇的,三是有關他與謝安琪的合作。我們會將訪問斬三件刊出,或者我們會有機會與周博賢再對話,加多最後一部,問問大家都想知道的謝安琪新碟製作情況⋯⋯?你想看嗎?

在此再感謝周博賢接受訪問,與及有參與準備問題及幫忙的筆者,特別鳴謝chikin的用心訪問。

(相片取自fb Rraay Lai的公開相片,希望不要介意。選取這張照片很簡單,因為我們認為周博賢是屬於街上,廣場上,社會上的。)

(知道樂迷會對某些歌手特別感興趣,此訪問談及容祖兒、周柏豪、蔡卓妍及洪卓立,他們的樂迷要留意了)

(如果想認識周博賢這個人多一點,可參考此訪問周博賢 改變八婆 改變世界

周博賢訪問──個人創作篇

當我與這些歌手合作時,我會盡量嘗試在為他們創作之餘,亦想把我自己的想法融合在歌曲裡。

問:先說說你跟謝安琪合作前的時期吧。可以談談你給古巨基寫的《來年來日》以及人山人海(于逸堯、蔡徳才等人)的合作嗎?

坦白說其實我跟古巨基那次算不上是「合作」。當時我被簽進華納,把demo給了一個中間人。那個中間人會把大家的demo送給歌手、唱片公司和監製聽,而監製剛好就把我那首歌選了給古巨基。我當時是完全沒有跟填詞人和編曲人溝通的。跟現在的情況相似,我們只是負責把歌曲賣給其他人,而當歌曲紅起來後,大眾邊又機會會留意到背後的創作人是誰。

至於人山人海,我是從我的朋友那邊認識蔡徳才的,合作也主要是與他而不是人山人海,因為我只是認識他,並不認識于逸堯、梁基爵或其他人山人海的成員。那時候我剛剛回來香港並不認識行業裡的人,而蔡徳才跟我一樣也是律師出身,所以我就跟他工作,在他身上學習這個行業的運作。他那段時間在幫楊千嬅錄歌,所以我又走到他的錄音室學習怎樣錄音。

我不是一個「今天的我打倒昨日的我」的人,所以有時候當我重聽那些作品時我不會很討厭它們。

問:你怎樣看你在與謝安琪合作前的作品?

會想「哇,這樣也可以」,但我仍然會喜愛那些創作,例如楊千嬅的《良性反應》。我不是一個「今天的我打倒昨日的我」的人,所以有時候當我重聽那些作品時我不會很討厭它們。可能因為當時樂器的運用令我覺得那些demo的製作很幼嫩,但對於製成品(最終收錄的版本)我是感到滿意的。

問:其實喜歡當法律顧問還是音樂人?

當然是喜歡當音樂人。擁有法律的知識的確對我的音樂事業有幫助,例如在生意合作及法律文件上更容易理解,但毫無疑問我是比較喜歡音樂創作。

問:在謝安琪以外,你最近也有跟周柏豪《乞丐王子》蔡卓妍《二缺一》洪卓立 《三腳貓》等人合作,而歌曲主題上能看出是從歌手固有的形象和性格中作出延伸。其實有否刻意度身訂造?

其實都有度身訂造的。我跟洪卓立談過,知道他有養貓,而我自己也有養。當我與這些歌手合作時,我會盡量嘗試在為他們創作之餘,亦想把我自己的想法融合在歌曲裡。其中一樣我想討論的是人類與寵物之間的感情,因為我跟洪卓立也有養貓,所以《三腳貓》就向了這方面發展。

我對蔡卓妍的認識不深,只知道她當時剛剛開始與鍾欣桐分開了。如果你要我寫一首普通的情歌其實我會不懂怎樣寫,但我知道我能寫一些關於單飛的題材。她會有不習慣?要突然間背起所有的責任會是怎樣的感覺?《二缺一》說的除了單飛外同時亦可代入一場戀愛之中,所以讓我覺得很適合。

至於周柏豪其實是沒有刻意度身訂造的,但出來的結果可能有點像。當我寫《乞丐王子》時我沒有特別照著柏豪的性格來寫。我知道他本身在歌曲上的限制較少,而那個時候剛好大家都在談論「犀利哥」,所以我就拿了這個題材來加以發揮。我覺得男歌手可能會更適合唱這類型的歌曲,所以就把《乞丐王子》交了給他。

問:這些歌手的可塑性如何?

洪卓立的外表俊俏斯文,但他的聲線跟他的形象有著很大的反差。他的聲音可以很厚,可以唱出很粗豪的內容,也許能夠盛載一些比較有深度的題材。除了《三腳貓》外,我亦為他寫了一首《阿曼的球場》,談及的是第三世界的小孩,我覺得也挺適合。

蔡卓妍是個很開朗,很樂觀的人,很她的合作很愉快。她以前很少唱R&B的作品,所以當她把《二缺一》演繹得不錯的時候其實我也有點驚訝,很過癮。大家跟她一齊工作時也是很開心的,她的說話很搞笑,而且也很聰明。

周柏豪我覺得他很勤力和很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他覺得自己做得不好,他會花很多很多時間來嘗試改善,令事情變得更好。他外表也許很帥,但其實也很有內涵,會寫東西、拍照片、寫歌、錄音。這個人很特別。

我不能否認流行曲的娛樂功能,但我現在正在發掘它其他的可能性。我不覺得娛樂是一件壞事,亦不覺得那些為娛樂而創作的人是「錯」的。

問:你寫很多關於社會議題的創作,例如《姿色份子》、《開卷快樂》等。背後的動機是?

我認為流行曲不應只是用作娛樂,同時亦可以有其他功能,其中一樣是可用引發思考,讓大家對一些事情反思。例如《姿色份子》中談及美得標準, 全城單一的標準,或者在《開卷快樂》中,當大家在閱讀雜誌哈哈大笑,享受這種廉價的娛樂的同時,有否想過這種偷窺的心態是非常不尊重別人的私隱?在這些問題背後的是一種拜金心態,是一種以商業掛帥的拜金態度。我寫這些作品背後都是想人們對他們的行為作出反思,再讓他們決定以後應該怎樣生活。當然,我不能控制他們未來會否改變,但至少我正在嘗試向他們帶出這些訊息。

問:對於你剛才說得話,林一峰其實說過「音樂不是用來煽動社會,音樂是用來娛樂,希望流行音樂工作者記住,不應硬塞訊息於音樂」。你怎看?

有何不可?沒有關係的,因為社會是多元的,流行曲並沒有限制說只能有一種功能。有些人創作純粹是為了娛樂,我對於這點完全沒有問題。這就是各盡己職吧。對我來說,流行曲的確也有娛樂的作用。以前小時候當我悶了,做完功課,或是暑假的時候便會聽流行曲。我不能否認流行曲的娛樂功能,但我現在正在發掘它其他的可能性。我不覺得娛樂是一件壞事,亦不覺得那些為娛樂而創作的人是「錯」的。

問:你認為自己的歌詞是主流還是非主流?

當然是非主流。主流歌手唱非主流的歌詞是沒有衝突的,反而會能令歌手更有彈性及瞭解他們更多的可能性。例如周柏豪、洪卓立,他們也能唱出一些非主流的信息。我覺得這只是一個「通」與「不通」的問題,是能否製造出那個效果。有時候出來的作品不理想,但不要緊。我只是在與這些歌手進行實驗,看看什麼適合他們,什麼不適合他們。歌手的形象跟歌詞沒有衝突,只在乎他們是否能夠承載那首作品的內容。有時候我甚至認為這些反差或矛盾反而會更加有趣,令作品更有生命力,即使大眾未必會如此認為。

直到我死的那一刻我應該還會有說話想跟大家分享,會有無盡的話題、無盡的想法。

問:你認為你現在的作品是否能完整表達到你想表達的?還是還不夠?

社會是流動的、一直變更的,所以我的想法和觀察也會隨著社會的變動而有所不同。我不會說現在的作品已經完全能表達我的想法,理論上,甚至可以說,直到我死的那一刻我應該還會有說話想跟大家分享,會有無盡的話題、無盡的想法。

問:未來會否以歌詞作創作主打,放棄作曲編曲?

從沒想過要完全專注與只是作曲或只是填詞,所有都是視乎機會與機緣。如果我收到一首好的曲,我就只會為它填詞。相反如果我自己想到一條好的旋律,我會想自己也跟著寫詞。坦白說,現在我大了,我會覺得作曲越來越困難。填詞,其實也一定是配合著某一首曲,有一定的規則,但作曲就完全是無中生有。要無中生有地創作出一條我自己滿意的旋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作曲的速度是遠遠比填詞慢。也許是我對自己的要求高了吧。好像一隻BB貓,牠對所有事情也會感興趣,看到揮動的樹葉、球,也會無聊的追逐一番。人類也是一樣,小時候我會經常對自己的作品感到滿意,會有讓我「哇」一聲的喜悅感,但這些感覺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反而花在鍵盤上寫出自己討厭的旋律的時間就越來越多。也許現在我已經有一點點抗拒作曲,因為我經常寫出我不喜歡的東西。這是我覺得作曲困難的原因,但這並不代表我會放棄作曲,或只專注填詞。

當你說一個人是天后,就代表有些人不是天后,當中是有一定的排外性。我比較喜歡多樣性。

問:未來最想與哪位歌手合作?

我很想與容祖兒合作,應該會很有趣,但從來也沒有試過。其實我最最最想合作的是張國榮,但現在已經沒有辦法了。

問:與容祖兒合作,不怕坊間會加強容祖兒與謝安琪爭奪天后地位的傳言嗎?

坊間說什麼容祖兒與謝安琪「對坎」,我覺得真的很無聊,亦看不到背後的意義。首先,香港的樂壇本來已經很小,為什麼大家(歌迷)還要搞分裂,不團結起來?外國也有這種競爭,但也不會是香港這般惡性對立。第二,我個人是不喜歡「天后」這標籤。當你說一個人是天后,就代表有些人不是天后,當中是有一定的排外性。我比較喜歡多樣性。為何我們不能有十個容祖兒,十個謝安琪?或者,十個不同的歌手,每個也有他們自己的優點和性格?為什麼我們一定要由什麼「四大天王」、「四大天后」,要停留在歌迷之間無謂的爭鬥?這就好像一群農夫圍著圈子看鬥雞一樣,是一種非常低層次的官能刺激。為何我們不能加強我們的音樂鑒賞力,學習不同類型音樂的優點,有什麼地方可以改善?看到香港樂壇停留在這些沒有意義的討論上,我感到非常痛心。

問:如果將來真的有機會跟容祖兒合作,你會寫一首什麼作品給她?

大家都看到台上的容祖兒是如何成功、如何風光,但這樣的容祖兒是過份被包裝的。我想寫一首更私人的作品給她,例如談及她回家後會未什麼而煩惱,無聊的時候會想什麼,或者她來到這個地位其實犧牲了些什麼。透過這首歌曲,我想反映出一個比較有血有肉、比較生活化的容祖兒給大家,而不是一位所謂「天后」,一位豔光四射的容祖兒。我認為這方面比較少為人所知。

請給我花一百元買唱片的理由

站在道德高地,力斥非法下載音樂者固然容易。

打從翻版碟普及開始,到 WinMX、Foxy 盛行,唱片業界沒間歇地在這十五年間呼籲大家「買正版、買正版、買正版」,說到今天唱片工業的口吻竟與慈善事業一樣,口號是打救貧窮歌手。我會買唱片,但只會從一個消費者的角色出發,不會因為你要養妻活兒而憐憫買碟;但我非法下載唱片更多,實在沒有強裝正義的必要。我明白唱片銷售對於很多歌手,尤其是獨立音樂的重要性,但我們不能跟現實脫節,要知道今日非法下載已變成主流,甚至會有人覺得:我花時間聽你的音樂是你的榮幸。

我在盤算今天會買唱片的原因。在 Web2.0 的年代要得到單曲不再是難事,但實體唱片擁有的不只是十首單曲,製作團隊意念或者會透過封套、歌詞集或其他音樂副產品去表現,所以我用花一百元去買的不只是音樂,而是追求一個完整的概念,帶領音樂昇華到更高的層次。所以以購買數碼單曲的平台如 Moov 和 KKbox 永遠不能取代實體唱片,它們分割了專輯的形態,吸引不了我去購買數碼正版音樂。然而今天流水作業的香港音樂工業,很多音樂人都只是用幾首單曲充數成碟,歌曲與歌曲之間沒有意識流動,試問又有幾多張唱片值得我花一百元去買一個概念,追求音樂以外的藝術?有概念的,我數到 Swing 的【武當】和何韻詩的【Ten Days In The Madhouse】,但當我愛不釋手在剛推出時以原價買入,不消一年就在勁歌賤賣$39,帳面損失達60%,慘過長揸電盈。那些年有質素的唱片保值,聞說陳百強的專輯今天可在內地炒到過千;這些年唱片不再是一門投資,換來的就只有貶值。

今天的年青人寧願花六十五元去看一齣【那些年】,都不願淘一百元買一張唱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一起的女孩】不像【潛行凶間】擁有大量科幻特技衝擊眼球,即便是柯震東打手槍打得如何翻天覆地,本不足以吸引你走進電影院合法去看一部青春小品。然而【那些年】建立了一個集體認同文化,由辦公室、學校到茶餐廳大家都紛紛談論,那陣子聽得最多的一句是「我再唔睇那些年就OUT喇!」,沒看過就如被世界孤立一樣。唱片亦不外乎流行產物,音樂要流行才有生存價值。八十年代唱片在大眾之間製造過潮流,例如會有中學生放午飯到唱片店排隊買一張張國榮的唱片,然後在課室內大肆炫耀。可惜今天茶餘飯後大家都很少會聊唱片,我們寧談某韓星有幾靚仔,乃至鋒芝娛樂八掛,擺一張唱片上檯講換來的竟是無比尷尬。對於要在朋輩間建立身份認同的年青人,不能透過需要透過唱片建立大眾認同的時候,買唱片對年青人難免是沒有意義。

「過去十八歲沒帶錶不過有時間」,年青人有的是時間,不惜花費大量光陰去尋找非法音樂,揮霍不起的只是金錢。某論壇死link了,在另一個論壇開新 Account 尋找新link去;FOXY 不辦了,也要想盡辦法在YouTube下載音樂。我這一代人生於容易非法得到音樂的年代,也生於一個很荒謬的年代,父母不但未有灌輸版權的觀念,反而大讚仔仔囡囡非法下載音樂慳到錢夠醒目。Zoo Records 的老闆說得對:年青人未上班,不知搵食艱難,所以不會尊重音樂原創人。但我在想,這施捨的心態豈不是抱著一個慈善家的身份去買碟?更遑論今天有幾多個已踏入社會有經濟能力的七、八十後會購買唱片,他們會說儲錢買樓更實際。

磚頭在香港有價值,文化在香港沒有價值。對文化產品毫不尊重,根本不只是音樂業界獨自面對的問題,電影界、文字界一樣在香港這個文化沙漠裡掙紮,香港的文化產業就在狹小的空間生存。在一套信奉金錢的教育底下,學懂計算「機會成本」的新一代很自然選擇了非法下載,卻從未意識到「文化有價」這回事。音樂工業在香港根本不能再靠唱片搵食,只能依附商業運作,在音樂產品上植入廣告、唱唱商場 Show 便是生存的方法。海外歌手要生存尚可多勞多得多搞LIVE,儘管香港人還是很捨得消費在演唱會,香港又缺乏表演場地,西九一直磨蝕文化人意志,而在地產霸權王土下租場開 Show 又貴到媽媽聲,文化局局長上場更恐怕歌手要唱紅歌。所以話,香港樂壇根本就是香港的縮影:大氣候出了錯,試問唱片業如何自救?

sad but true.

醜人上

2011-05-30 蘋果日報副刊:數碼彈起  CD已死?
原文連結

第23屆金曲獎流行音樂類入圍名單

演唱類

【出版獎】
■最佳年度歌曲獎
完美落地《把我換成你(十年幕後創作精華 電影電視主題歌曲專輯)》/赤腳不辣有限公司
諾亞方舟《第二人生(no where-末日版)》/相信音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於是長大了以後《於是長大了以後》/亞神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說到愛《說到愛》/亞神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那些年《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台灣索尼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最佳國語專輯獎
第二人生(no where-末日版)/相信音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美妙生活(平裝版)/華研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MY LOVE/華研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不允許哭泣的場合/亞神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說到愛/亞神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人/人人有功練音樂工作室

■最佳台語專輯獎
環島旅行/亂音製作有限公司
天荒地老/動脈音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月彎彎/乾坤影視傳播有限公司
春夏秋冬/滾石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思念會驚/華納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最佳客語專輯獎
人靚不如命靚/創異音樂工作室
禾浪/山狗大樂團
攬花去/旭日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ButterfLife/威德文化有限公司

■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
美好的日子/豐年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Ina的童年/Amis旮亙樂團
輕快的生活/風潮音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聽~女人聲音/哈雷音樂媒體企業社
BaLiwakes(巴力瓦格斯)-南王姐妹花與國立台灣交響樂團/角頭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最佳音樂錄影帶獎
皇軍《高砂軍》/衝組創玩有限公司(導演:莊志文)
寂寞瘋了《於是長大了以後》/亞神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導演:比爾賈)
My Love《MY LOVE》/華研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導演:比爾賈)
燕窩《你在煩惱什麼》/環球國際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導演:卓威志)
老情歌《流浪日記二部曲 家在北極村》/滾石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導演:周格泰)

【個人獎】
■最佳作曲人獎
五月天瑪莎/諾亞方舟《第二人生(no where-末日版)》/相信音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焦安溥/請你給我好一點的情敵《MY LOVE》/華研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謝和弦/於是長大了以後《於是長大了以後》/亞神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方大同/孤獨患者《?》/環球國際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蔡健雅/說到愛《說到愛》/亞神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最佳作詞人獎
五月天阿信/諾亞方舟《第二人生(no where-末日版)》/相信音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李格弟/請你給我好一點的情敵《MY LOVE》/華研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小寒/長鏡頭《那又怎樣》/亞神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武雄/阿爸的虱目魚《思念會驚》/華納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葛大為/說到愛《說到愛》/亞神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李宗盛/懷珠《原色》/環球國際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最佳編曲人獎
五月天、陳建騏/諾亞方舟《第二人生(no where-末日版)》/相信音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樊哲忠/請你給我好一點的情敵《MY LOVE》/華研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徐千秀/隕石《不允許哭泣的場合》/亞神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蔡健雅(Tanya)、Doug Petty、Charlton Pettus、Brian Allen、Jamie Wollam/說到愛《說到愛》/亞神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周杰倫 Jay Chou/水手怕水《驚嘆號(精裝版)》/杰威爾音樂有限公司

■最佳專輯製作人獎
五月天/第二人生(no where-末日版)/相信音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許哲珮/奇幻精品店/彎的音樂有限公司
陳建騏/不允許哭泣的場合/亞神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蔡健雅/說到愛/亞神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Joanna Wang/博尼的大冒險/台灣索尼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最佳單曲製作人獎
呂禎晃、郭文宗/想自由《美妙生活(平裝版)》/華研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王治平/請你給我好一點的情敵《MY LOVE》/華研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何官錠、謝和弦/於是長大了以後《於是長大了以後》/亞神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Edward Chan、Charles Lee、方大同/孤獨患者《?》/環球國際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薛忠銘/那些年《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台灣索尼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最佳國語男歌手獎
乱彈阿翔/把我換成你(十年幕後創作精華 電影電視主題歌曲專輯)/赤腳不辣有限公司
林宥嘉/美妙生活(平裝版)/華研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陳奕迅/?/環球國際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周杰倫 Jay Chou/驚嘆號(精裝版)/杰威爾音樂有限公司
蕭敬騰/狂想曲/華納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最佳台語男歌手獎
施文彬/環島旅行/亂音製作有限公司
荒山亮/天荒地老/動脈音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洪榮宏/美麗的情歌/華特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嚴詠能/天公ㄚ子/打狗亂歌團
蕭煌奇/思念會驚/華納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最佳國語女歌手
A-Lin/我們會更好的/愛貝克思股份有限公司
孫燕姿/是時候/ 美妙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田馥甄/MY LOVE/華研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魏如萱/不允許哭泣的場合/亞神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張惠妹/你在看我嗎(你和我的慶功珍藏版)/金牌大風音樂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蔡健雅/說到愛/亞神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最佳台語女歌手獎
秀蘭瑪雅/不能沒有你/華特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謝金燕/月彎彎/乾坤影視傳播有限公司
李婭莎/春夏秋冬/滾石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詹雅雯/山伯英台/雅雯音樂工作室有限公司
李愛綺(李嘉)/查某人的話/無限延伸音樂事業有限公司

■最佳客語歌手獎
東東(湯運煥)/幸福 DNA/禾廣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官靈芝/人靚不如命靚/創異音樂工作室
羅思容/攬花去/旭日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最佳原住民語歌手獎
拉衛士 勞外/美好的日子/豐年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以莉.高露/輕快的生活/風潮音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少妮瑤.久分勒分/聽~女人聲音/哈雷音樂媒體企業社
依拜維吉/釋放/詮釋音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最佳樂團獎
五月天(溫尚翊、蔡昇晏、陳信宏、石錦航、劉冠佑)/第二人生(no where-末日版)/相信音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Tizzy Bac(陳惠婷、許哲毓、林前源)/告密的心/彎的音樂有限公司
buddha jump 佛跳牆(戴佩妮、江尚謙、吳貞儀、陳君豪、林奧迪、黃宣銘)/buddha jump 佛跳牆/種子音樂有限公司
Mary See the Future(巴思亮,劉永康,方金昌) /Yes,I Am/映象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蘇打綠(吳青峰、阿龔(龔鈺祺)、謝馨儀、小威(史俊威)、劉家凱、阿褔(何景揚)) /你在煩惱什麼/環球國際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最佳演唱組合獎
北原山貓(陳明仁、吳廷宏)/快樂的族人唱歌吧/新音樂國際有限公司
自由發揮(李伯恩、阿達(昌璟翔))/自由發揮電影原聲帶/環球國際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新寶島康樂隊(陳昇、陳世隆)/新寶島康樂隊「八」腳開開/滾石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南王姐妹花(徐美花、陳惠琴、李諭芹)/BaLiwakes(巴力瓦格斯)-南王姐妹花與國立台灣交響樂團/角頭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最佳新人獎
吳南穎/吳南穎《我只是吳南穎》/無非文化有限公司
女孩與機器人/Miss November/亞神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鄧福如/原來如此!!/豐華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以莉.高露/輕快的生活/風潮音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李佳薇/感謝愛人/華納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演奏類

【出版獎】
■最佳專輯獎
大海嘯 TSUNAMI/薩摩亞商向日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被遺忘的時光/果核有限公司
翻滾吧阿信電影配樂原聲帶/牽猴子整合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賽德克‧巴萊/豐華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反光体/李欣芸音樂工作室

【個人獎】
■最佳專輯製作人獎
鍾興民/被遺忘的時光/果核有限公司
王希文/翻滾吧阿信電影配樂原聲帶/牽猴子整合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鍾適芳、大竹研/Ken Ohtake & Friends(大竹研與朋友)I Must Have Been There(似曾至此)/大大樹音樂圖像有限公司
何國杰/賽德克‧巴萊/豐華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李欣芸/反光体/李欣芸音樂工作室

■最佳作曲人獎
鍾興民/誰偷走了時間《被遺忘的時光》/果核有限公司
王希文/男孩翻滾吧《翻滾吧阿信電影配樂原聲帶》/牽猴子整合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何國杰/相遇彩虹橋《賽德克‧巴萊》/豐華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侯勇光/靈魂的空間《反光体》/李欣芸音樂工作室
侯勇光/悲而不傷的旅人《反光体》/李欣芸音樂工作室

技術類

【個人獎】
■最佳專輯包裝獎
蕭青陽(蕭青陽工作室)/After 75 Years/種子音樂有限公司
林小乙/4-6 pm/亞神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賴佳韋/受寵若驚/福茂唱片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蕭青陽(蕭青陽工作室)/BaLiwakes(巴力瓦格斯)南王姐妹花與國立台灣交響樂團/角頭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魏籽/Ken Ohtake & Friends(大竹研與朋友)I Must Have Been There(似曾至此)/大大樹音樂圖像有限公司
陳政守 Mori Chen(守工異)/驚嘆號(限量USB版)/杰威爾音樂有限公司
聶永真/你在看我嗎(預購隱藏版)/金牌大風音樂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評審團獎

■【評審團獎】
從缺

【特別貢獻獎】
■特別貢獻獎
文夏(王瑞河)

2 Be Free:讓香港樂壇與 Twins 分手

2 Be Free

Twins

廠牌:英皇 | 評分:5.3(你的評分)

同學愛新鮮,我們亦然。想當年憑著一本紀念冊,Twins尚有一班小學雞與朋友仔擁載;長大了,認清天空並非只得風箏與風,音樂不只是飲歌,小學雞自覺很傻很天真,一個一個地離隊。睽違四年的廣東專輯【2 Be Free】,Twins 嘗試用集體回憶召集所有愛過她們的面孔,單是主打歌《大過天》找來《戀愛大過天》做 Gimmick,或是很多新歌帶有舊歌的影子已見其野心所在。其實孖妹打滾樂壇超過十年,一定自知歌技舞姿都不如他人,如今在音樂事業的瓶頸位嗟嗟怨怨都是無謂,請數算一下自己過去十數年擁有過幾多金獎金曲忠心小學雞Fans和金唱片,發夢也應偷笑。沉寂四年之後復出,連樂壇環境都改變了,在著重創作和回歸基本唱功的氣氛下,實在再沒有孕育孖妹的天時地利:Twins 無謂再與香港樂壇糾纏。

想當年多唱幾首《雙失情人節》《多謝失戀》就可輕易俘虜大眾,伍樂城就此成為 Twins 十年間最多的養份。事過境遷,今天再用著同一招再不湊效,【2 Be Free】中《Let Me Fly Away》和《綁架》難以帶 Twins 回到萬人空巷大合唱的光景。當你以為兩個各自走出情傷,對愛情有更深的體會時,歷練沒有回饋音樂。那些年的《丟架》的「Let It Flow」和今天生硬吐出「Let Me Fly Away」還是一樣稚嫩,唱功躊躕不前成為了 Twins 音樂的絆腳石。Concert YY 中觀眾的詫異使 Twins 難堪,但 Twins 當日的表現一樣使觀眾難堪。甚至我會想:為何過去十年香港樂壇包容不了盧巧音、傅珮嘉、Shine 這些歌手,偏偏一隊 Twins 可以獨大多年?

Twins 說【2 Be Free】中掌握了更多的音樂自主權,但空洞得與以往的專輯湊夠十首歌上菜的味道豈不一樣?實在想不起 Twins 推出過甚麼有很有新意的概念專輯,你說【Samba!】很熱血,然而扣題的只有《森巴皇后》;【一時無兩】馬戲開頭無以為繼;【Twins Party】拆夥又找不到各自有甚麼特質。【2 Be Free】以 Funk Jazz 的《花生騷》和《本小姐》作起首結尾,似有睇頭,怎料內籠都是與包裝預設不副的涵料。其實【2 Be Free】找來的班底很穩陣,看到周博賢、Eric Kwok、藝琛、王雙駿這些名字我才有勇氣播放全碟,而大碟大部份歌曲都較以往 Twins 的作品紮實。但面對到 Eric Kwok 《金不換》般很戲劇性的作品,Twins 就完全被歌曲的性格壓倒了。有時候不得不用上「浪費」去形容,周博賢明顯賦予《素顏》很多層次,Twins竟然可以用同一種語氣處理一首首尾落差非常大的作品,我還以為聽到的是 MMO 中的和音。為何《旅遊書》是全碟中 Twins 凌駕得最好的作品?因為 Twins 的世界本來就是很簡單。

或許這根本不是一篇關於【2 Be Free】碟評,只是想趁 Twins 在這麼尷尬的時期來一個總結。如果要為千禧樂壇寫史,Twins 這隊樂壇奇葩絕對不可不記。公允一點,Twins 確實在樂壇生病時支撐起唱片市場,假製熱鬧,但同時在一層一層剝削香港樂壇的「核心價值」。罪名一是帶動了千禧年偶像派潮流,帶動華而不實不重視唱功的風氣,Cookies, Boy’z, E-Kids, Sky 等一堆以為青春萬歲的組合出世,甚至我會覺得「靚模」也蘊藏著 Twins 的基因;罪名二是轉移唱片重心,歌迷關注唱片內有甚麼精品、明星相、優惠券多於音樂,所以幾多張白金唱片都不值得我們驕傲。放大 Twins 這一塊根本就是千禧後十後香港樂壇最脆弱的地方,當然要承擔的絕對不只是兩個年屆30的小女孩,這樣重的罪名是要與唱片公司的貪婪和歌迷的不智共同背負。

其實我們唱K還是會點你們的歌已經足夠:我希望這會是 Twins 的最後一篇碟評。

首選:《旅遊書》

原文連結 | 全碟歌詞
延伸閱讀:用Twins歷年作品砌一張7分以上的專輯

2011香港樂壇:朝代更替

唱得出「那些年錯過的大雨」,卻想不起2011年香港樂壇有甚麼代表作。有人話香港樂壇 is dying,一直被台灣樂壇瓜分佔有率,國語歌吞噬粵語歌市場,像簡體字入侵香港一樣可怕。但可怕得過每年頒獎禮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張相熟的臉?都十幾個年頭了,每年看頒獎禮就像看歡樂滿東華一樣,沒有甚麼新意,沒有甚麼變動,很枯燥。然而,香港樂壇一直蘊釀著一股潛力量,中生代等著發圍,香港樂壇似乎在不久的將來會上演一場朝代更替。

This City is Dying — 唱片公司的市場焦慮症候群

2011年陳奕迅竟然倚靠一首苦澀難入口的《苦瓜》生存,在慨歎陳奕迅今非昔比之餘,也很同情歌手今天的處境。歌手們在香港樂壇生存得相當吃力,為著市場佔有率日焦夜累。縱然膩了,我們每年還是會聽到容祖兒有一首《花千樹》,謝安琪每年還是會有一首《你們的幸福》,連王菀之也可能每年會有一首《末日》。這些所謂的「食糊作」都是靠著同一條方程式生存,歌詞一定要交給林夕或黃偉文處理,作曲最好找到 Eric Kowk, Christopher Chak 或者以媚外心態購買外國旋律。而唱片公司又一直在盲目信奉著這套理論,每年都很有野心地經營著這些罐頭作,再祈禱會有《囍帖街》的結果。千猜度萬猜度,2011年很諷刺地最終也敗給一首沒有刻意經營過的《那些年》。

Dr. Dylan 「This City is Dying」振奮人心的演講,某部份也是衝著香港流行樂壇而來的﹕「你睇吓我哋呢個世界,睇吓我哋呢個城市係乜嘢樣,除咗錢呢個字之外,我地已經分辨唔出是非黑白,我哋每個人都被環境訓練到,好似倒模出嚟咁。」因為金錢,每個香港歌手都成倒模歌手,就連謝安琪也越來越容祖兒。又因為金錢,林夕、黃偉文以外的填詞人皆被唱片公司看低一線。2011年小克為羽翹所寫的《念銅鑼(銅情心)》以銅鑼灣風光入詞,食字見小克頑皮的風格,而筆觸卻是意想不到的細膩。2011年藍奕邦活躍詞壇多於作曲,為容祖兒《垂涎》添幾分妖嬈,為鄭融《自來水》添幾分嫵媚,一下子成為女性代言人。還有梁栢堅《我們的胡士托》和陳詠謙的《天河》,香港詞壇從來不是非林即黃,為何唱片公司執著要黃偉文寫《牆紙》才能派台?

其實每個歌手骨子內還是有其獨特的音樂個性的,只是被香港這個商業掛帥的城市蠶食。當你以為謝安琪【Slowness】後不會再有草根皇后的味道,【你們的幸福】大碟的出現是救市的保證,證明 Ban Ban Music 年代的謝安琪尚未死亡。【你們的幸福】除了在社會議題夠出眾,謝安琪在凌駕《少女瑪利亞》《潔淨皇后》《溫室》等作品比起《你們的幸福》更加自在,因為這才是謝安琪的音樂性格,這才是屬於謝安琪的。陳奕迅唱《苦瓜》進行曲根本不對板,《六月飛霜》的沉鬱與爆發精彩更多。王菀之的出生就注定是一個火星人,當大眾因為《末日》開始接觸她的音樂時,《水百合》才是我認識的王菀之。不過香港人就是這樣,興趣是當個設計師,現實卻是個文員。This city is dying; We know.

樂壇老化 資深歌手應放棄領獎

這幾年的樂壇頒獎禮越看越悶,全都是陳古容楊的戲份。不少人會認為香港樂壇的新一代不能予以寄望,慨歎著「樂壇一輩不如一輩」;但香港樂壇新一代根本缺乏上游的機會,音樂做得如何努力都不被認同。當香港面臨人口老化,香港樂壇一樣在老化:被封為「樂壇人瑞」的楊千嬅、樂壇霸權陳奕迅和容祖兒來到2011這個年頭,是時候認真考慮放下對獎項的眷戀不捨。

近年來音樂評論人一直大力抨擊陳奕迅的音樂,承繼去年頹風,2011年的【Stranger Under My Skin】依然吃力不討好,音樂的實驗性也許被營銷語言誇大了。但事實陳奕迅踏足樂壇十年有餘,尚有甚麼音樂實驗未嘗試過,我們實在難以再期望陳奕迅會有【Listen To Eason Chan】般嚇人一跳的驚喜,「沒有進步」這些詞語根本不屬於陳奕迅。2011年,我們樂於聽見陳奕迅宣布不會出席任何2012年年度的樂壇頒獎禮,但更期待聽見的是日後「不再領取任何獎項」。

音評網站好容易給予讀者錯覺,針對某些天王天后級歌手。然而好音樂是沒法針對的,2011年的容祖兒是一個最令人安慰的例子,【Joey & Joey】成為容祖兒履歷中音樂水評最高的唱片,從《牆紙》的溫婉嫵媚竟然找到容祖兒的內涵與文藝氣質,《垂涎》的大膽意識超越了容祖兒保守的音樂底線。當容祖兒的音樂趕得上其成就,更應放開獎項包袱嘗試更多 K歌以外的事情。回娘家華星之後楊千嬅已昇華到另一個層次,2011年《火鳥》《白天鵝》等為生命作總結的作品,基本上已經擺脫市場的運作,無需再為遷就頒獎禮而活。

一個健康的樂壇是需要新陳代謝的。飲水思源,也許89年沒有張國榮宣布不再領獎,四大天王也未必有發揮的機會;四大天王1999年不宣布退出樂壇頒獎禮,陳奕迅也沒可能在千禧年有發展空間。歌手的音樂生涯很短暫,梅艷芳1983年開始活躍歌壇,90就宣布不再領獎,相比起來,三位歌手的十餘年音樂生涯已經非常資深。我們多謝三位歌手在千禧年間留下過無數經典歌曲,是時候在音樂事業最光輝的地步放手,考慮摒棄樂壇頒獎禮,用另一種心態繼續做好音樂,同時賦予新一代機會。無謂到來年來月褪色時,默默被大家忘記。

2011.樂壇中生代實力年

2011年的作品數量不算多,但勝在質素挽救,其中中生代的音樂掘起,力證香港樂壇未必是青黃不接的。at17 短暫拆夥後,盧凱彤在年頭的【掀起】展現個人的音樂魅力,一枝樸素的結他就交代了其音樂才華與底蘊,成熟度絕不失禮。從盧凱彤對《雀斑》Vocal 灌錄的執著,我們應該慶幸香港樂壇有這樣的中生代歌手。曾擔心《有時》的流行會讓周國賢走得更迷失,2011年竟然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搖滾路線。《天馬行空》用弦樂舖出華麗,《覺醒字幕組》的大膽搶耳,已掩蓋自身演繹的瑕疵。可能與陳奕迅合作《張氏情歌》的關係,《初戀殘酷物語》更見對情感的有了新的揣釋,成就了周國賢最精彩的階段。以兩位歌手本年度的表現,男女歌手三甲不入實屬香港樂壇的可惜。

另一中生代周柏豪這年憑【本体分裂】在流行層面受到廣泛認同,欣賞他不甘安於偶像派之名,在處理《Smiley Face》等大路愛情作品時,也涉獵到非常《裙下之臣》的《黑》,其後的《天光》也在歌曲層次上多下了功夫。KOLOR 從地底打拼到今年終於爭取到更多曝光率,《愚公》惹到一定關注,但更愛《Get So High》的大力示威控訴。官恩娜的歌聲得到認同之後,今年度的《由他去》聽到其自信灑脫。這幾隻樂壇潛力股,欠的就只是一張大碟去奠定自己的路線。

末日成為2011樂壇最濫的題材,其中張繼聰說新世界秩序的【5+】和 C Allstar 充滿願景的【新預言書】也是優異作品。張繼聰《瑪莉殺死小綿羊》以經典童謠諷刺世界殘酷,更將末日話題拓寬到環境保育,落點有趣。C Allstar 【新預言書】中愈趨大器,除了單曲處理得更加精緻,更是當今樂壇少有的概念大碟。更不可忽略的是年頭麥浚龍的【無念】,一張要人反覆嘴嚼的藝術品,乃至藍奕邦重塑靡爛的八十年代,到泳兒突破自己的《愛情是吃的》—- 我不見得樂壇中生代沒有希望,欠的只是上游的機會。

2011.二線的生病與康復

2011年農夫像是活於過去,用《舉高隻手》流行的那一套推再做《全民合拍》。對時代節拍的有所掌握正正是農夫的優勢,2011年時事民生熱話多不勝數,卻沒有好好充份把握。難得2010年【奇蹟】突破了農夫音樂的樽頸位,沒有把握2011年發展時機實在可惜。也許電影成為了薛凱琪的主菜,今天聽她的音樂再沒有以往的驚喜。可能是唱片公司猜度得太多,偽裝成熟的【August Girl】只有聲線矯揉造作的薛凱琪,《8月號》和《除下吊帶前》都讓人聽得很不舒服。

對歌手有期望才會有批評。尤其是何韻詩這些一直對好音樂有所堅持的歌手,實在不情願看到音樂水準有下降的一天。就算【Awakening】的概念是以勇氣作包裝,意識再積極正面,也未免是眼高手低之作。當台灣金曲獎的評審稱讚何韻詩在【無名.詩】能充份凌駕多種曲風的時候,【Awakening】卻因閉門造車而流於單一,創作班底不夠多元化。何韻詩做音樂的自由度比很多流行曲手要高,既然有如斯得天獨厚的條件更應好好把握。給自己多點 Inputs,不要故步自封,何韻詩絕對有理由創作更好的音樂。

張敬軒大病康復,2011年在流行層面未必回勇,但音樂卻稍見起息。【酷愛】之後張敬軒的音樂一直處於宭局,【Urban Emotions】至【No. Eleven】過份賣弄張敬軒的聲線,勉強唱著不稱身的懷舊音樂。2011年為張敬軒挽回很多分數,以R&B為基礎,配上電子樂的《Deadline》和配上弦樂的 《Stop the Time》都是一條適合張敬軒逃出宭局的路線,也是挽留自己觀眾層的好作品。但所期待絕不是一張新曲加精選。

總結.2012年樂壇新秩序

中生代的掘起告訴我們,樂壇青黃不接只是一個假象,他們一直在等待接棒,欠的只是機會。甚麼都玩過了,對資深歌手而言獎項是何等閒物,但對後輩而言卻是上游的原動力。資深歌手也要明白花無百日紅的道理,畢竟你們也唱過「高峰的快感, 剎那失憾」,何不昇華到另外一個放下商業的包袱的境界?也許2012會是世界末日年,但更多人認為這不過是指世界新秩序。同時請中生代做好準備,如果有上游的機會,你們就注定要接受更嚴苛的批評。香港人不要自怨自艾樂壇有多壞,不妨積極一點,注入更多良性競爭,上演一場健康的朝代更替,This City May Not Be Dying。

原文連結

談香港樂壇的「一碟兩語」與「一歌兩味」

《天河》傾出的那些年收音機是唯一娛樂的日子,《孔明燈》唱出「賣懶賣懶賣到三十」的童年唱詩,我非常期待李克勤新碟會賣甚麼香港情懷。錯愛兼中伏,我們都被派台歌欺騙了感情,寄附在歌曲上的香港集體回憶,統統被塞進了國語專輯【似曾相識】,那預期與現實的落差真是非粗口可形容。

「一碟兩語」日趨流行

君不知原來潮流興搭豬骨,但凡香港歌手推出國語專輯,為怕香港樂迷失寵,都會在碟尾附上一兩首廣東歌以表心意。也許動機是鼓勵香港電子傳媒多播播歌為爭獎衝刺,也許天真到認為有聽眾會為了隻《月球上的人》去買【認了吧】,為了隻《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去買【無名.詩】。但你們的厚愛我們實在難以消化,正如陳奕迅《張氏情歌》出世於一張國語專輯就是一個怪胎,與碟名一樣是一個令人摸不著頭腦的大問號。

香港傳媒不認受國語作品?

我又不見得香港主流傳媒抗拒甚至排斥香港歌手推出的國語歌。方大同為香港樂壇帶來一個很好的議題:傳媒應否為香港歌手推出的國語歌打折扣?慶幸本地主流傳媒沒有因語言不同而調低對方大同的評價,尤見商業電台都其寵愛有加。例子比比,正正去年謝安琪《脆弱》和今年盧凱彤《雀斑》都沒有被傳媒忽略過。當我們即將恭迎《好不容易》成年度歌曲的時候,唱片公司似乎低估了國語歌在香港市場的接受性。

反 Bonus Tracks 的「一歌兩味」

我所反對的不是廣東歌附於國語碟推出,而是「碟尾搭豬骨」的唱片銷售模式。反之亦言,明明概念好完整的一張廣東碟,尾尾出現一兩首「一歌兩味」國語歌的情況司空見慣。幾年前人人熱唱謝安琪《囍帖街》,黃偉文的歌詞成為流行的關鍵;一年後【Yelling】中林若寧為同旋律譜上國語詞,易名《歡送會》,竟然換來的是一致劣評。這不是林若寧詞鋒拙劣可以解釋的,因為大眾已將接受了 Eric Kwok 這個旋律是屬於利東街的,才會惹來對《歡送會》的反感。容祖兒《花千樹》就是《花千樹》,無謂為照顧大中華市場而在【Joey & Joey】碟尾出一隻《最後情人》。更奇怪的例子有陳奕迅【?】中,同一旋律在不同語言上製造了氣氛衡突,藝術的《看穿(國)》和現實的《神奇化妝師(粵)》各走一端,沒有 Gimmick 只有尷尬。

旋律和歌詞不是如此兒戲可以獨立運作的,所以「一歌兩味」是香港樂壇其中一件最荒謬的事。何韻詩曾經做了一件自相矛盾的事:去年她出走台灣在 Club house 大唱廣東歌,也在多個綜藝節目包括【娛樂百分百】演繹廣東話版《木紋》;明明身處國語市場卻從未唱過【What really Matters】中周耀輝處理國語版的《木紋》。相信何韻詩考慮的不只是作品的傳唱度,更重要是作品原汁形態的情感是二度製造無法比擬的,也成就了歌者的堅持。

「一碟兩語」可以不是罪名

反對「一歌兩味」是必然的,但「一碟兩語」卻不一定存在問題。音樂本來是沒有語言的,第十八屆台灣金曲獎是一次很好的反思,林生祥堅拒憑專輯【種樹】領取最佳客語歌手及最佳客語專輯兩獎,原因是他杯葛金曲獎以語言劃分音樂。其實很多香港歌手,包括黃耀明【拂了一身還滿】, 林一峰和黃馨的【花訣】, 盧凱彤【掀起】, 鄧紫棋【My Secret】等都示範了國語歌並存的可能性,大前提是要有整齊的曲風或強烈的概念支撐,歌曲並不是以 Bonus Tracks 的名義寄生,更不要出現「一歌兩味」。既然我們提倡音樂大同,就不應再以為語言是一種局限。

為甚麼大碟要有 Bonus Tracks?

我沒有甚麼要捍衛粵語歌的宏願,只是希望唱片公司和歌手們反思一下 Bonus Tracks 的意義。如果刻意在唱片劃分一隅給另一種語言,給歌手們爭獎或增加銷量之用,實在是一個非常可悲的現象。再用李克勤【似曾相識】的例子,久無粵語作品樂迷或許會覺得可惜,但也不及未能將《天河》《孔明燈》觸及本土情懷的濃郁概念延伸至一張專輯可惜。說穿了,我只是擔心整個樂壇為了發錢寒到失控,不惜「一雞兩味」甚至不顧唱片概念去犧牲專輯的完整度。請勿再用市場解釋音樂,解剖專輯,多謝合作。

原文連結

再有樂隊涉嫌抄 Mr. 作品

英國樂隊 The Hoosiers 被網民指控涉嫌坐時光機抄襲亞洲勁Band Mr. 新作《人一世物一世》,其作品 2007 年《Worried About Ray》是否只是音樂風格巧合相似?

人一世物一世 – Mr. (2011)

Worried About Ray – The Hoosiers (2007)

網民合併作:人一世物一世 – Mr. x Worried About Ray – The Hoosiers

【Awakening】頑石未破.詩未醒覺

Awakening

何韻詩

廠牌:東亞唱片 | 評分:5.5(你的評分)

何韻詩素來是香港樂壇的優異生,哪有想過也有拆難自己金漆招牌的一天。打從何韻詩選了做【Ten Days In The Madhouse】為小眾發聲之後,這條偏離主流之路注定是難行的,慶幸因為何韻詩自身的音樂觸覺勉強茍且地過了幾關。也正正因為何韻詩對自己的音樂有這一份執著,我才不敢相信何韻詩既然推出誠意欠奉的【Awakening】趕忙應市,上演出何韻詩最空洞最乏味最無靈魂的一次,名作醒覺實最迷失。

論畫面:【Awakening】墳前沒有花

新專輯注定是會令粉絲失望的,失落感源自【梁祝下世傳奇】與【Awakening】之間的落差。我嘗試安慰自己,唱片和舞台劇原聲帶是要用兩個系統去量度的。無奈坐在哪一個角度看,我也找不到任何為【Awakening】辯護的理由。從唱片說起,何韻詩貴為一個歌手,論主次定必以音樂行先,舞台劇只是發片以外另一個表達的平台。更諷刺的是「賈寶玉」作為一個紀念自己踏入樂壇十周年的企劃,呈現出的來的竟是一個本末倒置的何韻詩,音樂淪為配菜。

就算拿出舞台劇原聲帶的尺,【Awakening】更是徹底失敗。原聲帶很重要的功能是賦予歌曲畫面感,【梁祝下世傳奇】專輯是由10首形象具體的歌曲編成,使聽眾容易聯想到實際劇情。如《化碟》般「墳前沒有花, 容我撥開沙土, 用眼淚種些吧」蘊藏大量的動作與情感交織,正正為舞台劇下了一個好好的引子,導出《有人跟蹤我》《十八相送》等等場景。

而【Awakening】的歌曲大多處於意識流向的狀態或是側重說教,缺乏故事元素。無論是《花花》的「無數片花瓣」舖陳於花海抑或《拋磚引玉》的「失去後便富有」直率入詞都沒有預留讓聽眾代入的空間。【Awakening】用得最多的字眼是「花」和「雪」,而【梁祝下世傳奇】用得最多的相信是「你」和「我」。沒有故事的【Awakening】,喬靖夫部份執筆的《花辭》算是最佳作品,拼砌出驀然回首的蒼桑,也拜 Vicent Chow 的旋律起伏牽帶出畫意,遺憾在歌曲整體根本連《勞斯萊斯》一半的細膩都及不上。就算何山, Goro 的《內外》塑出將Disco搬上舞台的熱鬧盛況,只可惜新鮮不再,純屬《你是八十年代》的曲配上《有人跟蹤我》的詞。

論多元:【Awakening】Not Really Matters

何韻詩專輯素來講求概念一統,而起用固定的創作班底無疑是最便利的方法。但由黃偉文包辦一碟歌詞,到何秉舜包辦一碟編曲,反而讓何韻詩走上一條崛頭路。班底統一的【Ten Days In The Madhouse】和【Heroes】中的歌曲質化問題嚴重,壓抑了何韻詩的可塑空間,使她近年的發展處於一個尷尬局面。2008年之後何韻詩人氣大不如前,不是以「題材小眾而深奧」一個原因可以解釋的。事實是正因為班底封閉,導致近年何韻詩的歌曲喪失了以往曲曲鮮明的感覺,聽眾對歌曲印象模糊,歌手也留不住多少人氣。

同一問題發生在【Awakening】身上,何秉舜處理全張專輯的編曲部份語氣單調,正如《茫茫》《癡情司》《拋磚引玉》三首以接近的姿態收結,收細至一點然後爆炸式鳴放,類同的處理手法聽得油膩,每首歌曲都缺乏性格。參考【What Really Matters】的成功,何韻詩放鬆概念,班底橫跨人山人海、方大同、周耀輝、張繼聰,是何韻詩履歷上最豐富的廣東專輯,不斷有新的 Inputs 去挑戰歌手不同的可能性,曲曲立體有棱角。回眸去自有唏噓,視野比過往更狹窄的【Awakening】,格調低如托出【Heroes】的倉底貨。【Awakening】只會延續聽眾流失的任務,使何韻詩血流不止。

論氣氛:【Awakening】不是吟詩的時候

何韻詩以《癡情司》作賈寶玉主題曲簡直令人大跌眼鏡,故作詩意,卻未知與時代脫節的處理使全曲乏味老土。更難想象素來揀擇的何韻詩會找來《茫茫》入碟,旋律稚劣失禮,尾音多轉長氣成沙石,尤以 Chorus 反覆建蓋最令人討厭。何秀萍的歌詞過於抽象,而韻腳整齊工夫不足又非常剌耳,《茫茫》嚴重絆腳。論詩意,鬥淒美,【Heroes】的大悶場《冰心》都比《癡情司》和《茫茫》還要高。

間場音樂成為全張專輯最敗筆之處,又是自以為詩意十足的後遺。聽到笛音為主軸的《木石前盟》還以為自己在玩「天龍八部 Online」,無論是《預演》或是《海棠花開》都沒有過場音樂應有的態度。講氣勢更是大比數輸開場音樂有電音作亮點的【梁祝下世傳奇】。

就算是誇時代的古老,也可以透過現代化包裝增加時代感。正如泳兒的《花無雪》和謝安琪的《祝英台》也刻意以 R&B 包裝,流行而不失詩情;或如 Christopher Chak 將一首小調鋪面密密麻麻的音符,趕上今天的節奏。【Awakening】的詩意來得太刻意,《癡情司》始於接觸流行,終於脫離流行,剩下的只有尷尬。

論歌者:美麗隨時會了.你別沉吟花凋

出碟步伐從來都很慢的何韻詩,突然在 2011年勤力起來,先乘著【無名.詩】的氣勢,推出【Green】,再回來香港在短時間內策劃舞台劇,又要肩負起一整張專輯,如此作風非常不尋常,已經讓人擔心何韻詩量壓倒於質會否隱藏著大危機。

擔心成真了,聽到何韻詩親自作曲的《拋磚引玉》換來只有失望。何韻詩唱作作品產量雖少,但至少也產過迴腸細膩的《如無意外》《化蝶》,而力量型的《光明會》《無名》都不失禮。《拋磚引玉》中何韻詩交了最行的一次功課,旋律缺乏連貫,硬要將台灣成功的那套搬回香港必然注定失敗的,降格至《樓台會》式的散場曲。

對於盧凱彤寫給何韻詩的《青春祭》本來是很有期望,聽畢剩下的只有歎息,慨歎何韻詩的演繹粗糙欠感情。《青春祭》如交給一個沒有歷練的新人演繹,就算盧凱彤為全曲製造了幾多個層次演進,何韻詩如盲牛直衝,高不成,低不就。就算是《癡情司》也存在人曲分離的問題,何韻詩灌錄時完全不在狀態。創作失守了,概念也失守了,連演繹這最後一扇門都失守了,靈魂被抽乾了,何韻詩你怎麼了?

為醒覺:頑石破開了沒有

將出道十年的音樂事業作結,卻慘被【Awakening】蒙上污點。也許何韻詩的忠於自我已經膨脹到一個我行我素的地步,今天的何韻詩未免將自己放在一個太高的位置,說太多形上意念而忽略歌曲本身質素。畢竟硬頸絕不是金牛座可以解釋的。我希望【Awakening】是因為時間緊拙,是因為何韻詩分身不暇而走歪。深信以何韻詩的審美眼光會懂得判斷【Awakening】孰優孰劣,秤一秤自己交出了幾多誠意,無謂多花時間為【Awakening】辯護專輯是有深度,只有你聽不明白。請求心不在焉的何韻詩認清一下自己過去的成功之道,聽一聽為何今天的自己,已找不回以往慢歌的細緻和快歌的振憾。我寧不要十日談,寧不要賈寶玉,但願你重新著眼音樂,回歸基本。

首推:《花辭》

原文連結 | 全碟歌詞

8月少女薛凱琪:你成熟了,不會失去格調吧!

August Girl

薛凱琪

廠牌:華納 | 評分:3.4 (你的評分)

2006年【Electric Angel】有一首歌叫《給10年後的我》。不用十年,2011年的薛凱琪似乎應驗了這個預言,格調失去,刀鋒磨鈍。【August Girl】草草幾筆,交了一份出道以來最差的功課,雷同自殺,不禁讓人懷疑薛凱琪是否有誠意繼續在歌唱事業上發展。

旅途上你增添了經歷,又有讓稜角,消失嗎?

當唱片公司一直在鬧大家非法下載時,自己所做的一舉一動是何其諷刺。七月推出的【August Girl】派台歌橫跨 2010, 11年,其中六首歌曲早已派台曝光,剩如一首《唯愛》不過是搭豬骨形式奉送。如果我是薛凱琪的粉絲必然會頭痛:買一張都聽過的專輯意義何在?朝夕期待偶像出碟,竟然收到一張「新曲+精選」更加缺乏驚喜的EP。我高度推薦薛凱琪應該要去書展參展,【August Girl】賣的或許只是內附的文字集和寫真集。

其實薛凱琪近年來投放在音樂的時間已經越來越少,甚或乎她根本不在乎這篇無名小卒所寫的碟評抨擊,因為她現在的正職可能是一位電影影星,能令她無悔驕傲,成就不賴。旅途上你增添了經歷,音樂的棱角逐潮消失。2009年推出的【Read Me EP】歌曲產量走下坡,2010更幾乎絕跡樂壇。以【August Girl】名義「復出」,已經再聽不出【Electric Angel】和【Smile】中薛凱琪自我的一面。偽裝成熟,反而幼稚。

你成熟了,不會失去格調吧!

沒錯,我們聽到【August Girl】中的薛凱琪是希望作出改變,希望擺脫《麥當娜一吻》,《甜蜜蜜》以少女身份說故事的角色。自以為羽翼已成,步入叱吒三甲後形象要更加硬朗成熟,甚至要賣弄一下自己進步了的唱功,在種種期許與壓力下難怪製造出如此迷失的一張【August Girl】。

成熟卻失去格調,《8月號》和《除下吊帶前》中薛凱琪的矯揉造作都讓聽眾聽得很不舒服,薛凱琪的妝未免妝太濃粉大厚。首嘗爵士,《8月號》毫不騷靈,空洞而流於表面的演繹,證明薛凱琪骨子裡根本沒有凌駕爵士樂的細胞。

方大同配薛凱琪本來是一個保證,都被《除下吊帶前》拆難金漆招牌。宏觀《糖不甩》,《慕容雪》,《不呼不吸幾多秒》都很有美感,《除下吊帶前》無論從哪一個角度切入都顯得很庸俗。方大同一向愛在作品的 Bridge 上畫龍點睛,奇怪在《除下吊帶前》是少有方大同作品中沒有 Bridge 的作品,末段升 KEY 就行行交貨,《除下吊帶前》確是方大同芸芸創作中的次貨。最錯是編曲刻意將於全曲弦樂橫飛,一片混濁,首尾的大排場都是多餘無謂的,甚至將 R&B 的拍子感都蓋過。

當初堅持,還在嗎?刀鋒不會,磨鈍了吧?

《唇印》已算是唱片芸芸作品中最可聽的一首,慶幸找回清新的薛凱琪,但與以前的作品相比卻顯得很黯淡。同以甜蜜溫婉作招徠,試對比一下《甜蜜蜜》和《唇印》,你會聽到後者是唱得何其硬磞磞,論層次感, 流暢度,都是幾個級數之差。要感覺到甜蜜蜜的薛凱琪,大概就只能在「情人面前捲一捲髮鬢」一句找到。

陳詠謙的情感流寫出戚戚然的《字花》,以文字記載感情,無奈薛凱琪歌聲經已淍零。《字花》既唱不出滄桑,又唱不出《小黑與我》,《有隻雀仔》找到的細膩真摯,並不討好。當八月女孩連自己最拿手的說故事功能都給刪除去,刀鋒都給磨鈍的薛凱琪,真令人擔心未來會怎樣走下去。

別太遲又十年後至想:快樂嗎?

轉型不是將自己的核心價值都給摧毀,唔拖唔水的【August Girl】簡直將薛凱琪的靈魂都給抽走,無疑會令薛凱琪粉大失望。其實國語專輯【It’s My Day】中《It’s My Day》和《愛麗絲的第一次》已經是很好的示範,體驗到薛凱琪清純路線之外的可能性。與其大膽除下吊帶,不如大膽做個港版 Avril Lavigne。要令十年來做過的事無悔驕傲,不要為自己的音樂多蒙上幾個污點,做一些非薛凱琪的音樂。同時也請唱片公司高層高抬貴手:不要再算死草了。

首選:《唇印》

全碟歌詞 |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