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耀明回顧展–由 guilty pleasure 到 peer pressure

IMG-20140318-WA0013

當大家可以站在太平山上,把自己的態度等同明哥的政治觸覺及要求;我也可以站在資深粉絲的高地,一一列出他一歌一句的回憶,力證我悠久的忠誠:陳秋霞和教會曾在無數訪問出現過,喃喃的獨白亦呼應著他 DJ 出道之身,還有《偶然》、《忘不了的你》、《一一》如何從 2001 年走過來(已是十三年前的《黃耀明沿途監督獨樂樂人山人海音樂會》!),《 Dancing Queen 》在他的不只一次的 LIVE 裡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還有不知多久沒唱過的《迷戀荷爾蒙》,就是來自我第一張買他的大碟,那是才中四,今次還唱了同碟的《下一站天國》、《漩渦》和《光天化日》。

中學時喜歡明哥,從來都是 guilty pleasure 。我沒有如他曲折委屈的青春,但在青春期的強說愁,或者對主流教育以外的追求,都令我在他的歌中找到慰藉。十多年的過去,他由窗邊看雨、遙不可及的美男子,搖身成為抗爭隊伍的頭目,在網上以至街頭上,旗幟鮮明,如他微博上的 selfie ,叫人直視他的存在、他的聲音,我們聽他不再是 guilty pleasure ,反而不聽他的才是冷感,才是不仁。他變成另一種政治正確。

在崔健與羅大佑之間,明哥在是次個人演唱會中,更明確表示選了前者(又:在崔健與羅大佑之間,今次他選的其實是胡恩威,看過《東宮西宮》頭幾個版本自會明白,哈)。於「現在是爛鬥爛」(林夕,《太平山下》)的時代,他想說是我們如何在喧嘩裡保持著永遠是對──是公義,是自由,是平等,那與他爭取同志平權的路重疊。但為了觸碰到更多人,他要犧牲曚朧美,犧牲多重解讀,為每一首歌定下意義,將他們的生命全獻給當下的香港,以打動更多心靈。那種用《天問》的前奏去配《一無所有》的隱晦,或許只會出現一次。

這也是為何在個人自傳演唱會中,他還要選達明的歌。作為一個死忠,我印象中的達明歌詞比他個人發展時的直白。是次還要動用達明一派時代的歌曲,是怕大家還不明白歌中比喻,選《月黑風高》,選《今夜星光燦爛》,就是不作比喻,選直接了當,是對香港歌迷的單刀直入勸諭,也是對內地歌迷的自由言論 show off 。沒有 taboo ,沒有曖昧,這是繼兩年前達明 party 後,他再次選擇明刀明槍的一次抗爭。

說到底,還是個人經歷最觸動人….因為最獨特,且對他個人最深。

如《無間道》裡的大歷史 VS 小歷史,曾志偉在房中抱著劉嘉玲的相流淚 VS 出大廳後跟回歸晚宴的人士祝酒,黃秋生在辦公室正式把頭號想緝拿的人換上曾志偉 VS 外面下著大雨港英旗正式被區旗取代,隻身且小的個人經歷還是最感動。其實無論政治環節,還是個人自傳,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他說他給陳秋霞、Bob Dylan 、Simon & Garfunkel 等養大,我們何不是被他一人帶著進念、Abba 、Pet Shop Boys 、姚蘇蓉的眼界和心胸湊大?他如出櫃般再道來的個人經歷,就像我家的三個 clear folders 裡的明哥訪問錄,一直都在;那些對社會的紀錄、反諷、批判的錄像,從來亦如菲林般在聽他的歌時於腦海自然生成──但說到底,為何糖果廠內的性實踐最叫我發出共鳴的冷顫,是因為那不是口號式的,也不是洗版式的(如他用語 social media 以外的),是他的私密檔,釀過的,陳年的。他卻如能鄭子誠做「音樂情人」般,邊播歌邊告白給大家聽,所以震撼。

而大概,當我們被鞭策成社會關注份子時,大家越不會提的,就是那個在房中望著愛人逝去相片的我們,在辦公室看著大社會未必關心小理想的我們。大是大非裡,我反而在想,我還是最喜歡那個私密的明哥。
Rundown:

01/ 勁草嬌花
02/ 忘不了
03/ 忘不了的你 (OT: 姚蘇蓉)
04/ Sound of Silence (OT: Simon & Garfunkel)
05/ 偶然 (OT: 陳秋霞)
06/ For Those Tears I Died (OT: Marsha Stevens)

07/ It’s A Sin (OT: Pet Shop Boys)
08/ Relax (OT: Frankie Goes to Hollywood)
09/ YMCA (OT: Village People)
10/ Dancing Queen (OT: ABBA)
11/ Express Yourself (OT: Madonna)

12/ 今夜星光燦爛 (OT: 達明一派)
13/ 一無所有 (OT: 崔健)

14/ 夜生活
15/ 迷戀荷爾蒙
16/ 愛到死

17/ 漩渦 (with 林宥嘉 / 何韻詩)
18/ 這麼遠那麼近 (獨白: 黃偉文)
19/ 春光乍洩

20/ 月黑風高(所多瑪) (OT: 達明一派)
21/ 你真偉大
22/ 下流
23/ 金粉世家
24/ 大平山下
25/ 人山人海
26/ 一一 (2017版)

Encore
27/ 下一站天國
28/ 四季歌
29/ 親愛的瑪嘉烈

容祖兒 《小日子》要第n次打破悶調嗎?

jy

容祖兒

小日子

廠牌:英皇娱樂 評分:5.0

你的評分

[starrater tpl=10]

容祖兒,總是受不了大眾的認可。天后之位,只有待英皇自吹自擂時,或是歌迷罵戰時,才能在一個小圈子內成事。歌唱事業以外,演技和戲路都發展不了,平時受訪,說話官腔,不會討厭,但就是悶悶悶悶。沒有讓人死心塌地把她奉為天后的魅力,也沒有讓人心甘情願為自己代言的能耐。這是她真假之間拿捏不到的「星味」。

回到歌路,09年的國語專輯《很忙》曾令我以為她會捉到自己的「天后歌喉」,唱法好像掌握到,單曲〈很忙〉很喜歡。但《Joey & Joey》裡一回到廣東話,又故態復萌不耐聽──不是不懂唱歌,而是唱得很單調,一兩首風格突出,其他卻不痛不癢──然後轉捩點沒有出現。也不知道應否怪電台在她出道後,鋪天蓋地的播,令人對她的耐性早已磨蝕到這麼刻薄的地步。也所以,我也承認對她唱廣東話有偏見,反而一唱國語,陌生感增強,如碟中〈破了的米菲兔〉一出現,即打破了粵語歌的悶局。

新碟《小日子》,封面頗嚇人,亦再次證明這是為她轉形象的一個嘗試。這是第幾個嘗試?彷彿近年每逢出碟,唱片公司以至樂評界,都以「破舊立新」來做定調或盼望。〈七不思議〉的驚艷維持不了,甚至只到半曲便變得太合乎預期;〈無電才是災難〉彰顯「活潑變雞仔聲」的弊病,也是一場小災難;〈臨床〉嘗試重覆《Joey & Joey》更上一層樓的唱法,但比〈牆紙〉還是爭得遠;〈小日子〉有點浪費了,我不斷想像幸福小女人彭羚演唱會是怎樣,延伸至容祖兒做幸福小女人實在不入戲。反而〈近在咫尺〉收放自如,簡簡單單,是唯一想反覆聆聽的作品。大概,馮翰銘其實不用太辛苦為她拓展歌路新曲風,容祖兒的能力比預期狹窄,如果摒棄不了單一,不如就走單一路線了,不是一定要好「K」,但簡約一點,她會駕馭得更出色。

另外要一讚填詞人的齊心,此張專輯「家」的概念扣得很緊,比香港政府宣傳「家是香港」來得甜蜜有趣──雖然封面還是個「小三」的樣子。是的,我太介意那個模樣,把她弄得更假,像人形公仔,不又是另一種沉悶?

〈低調人生〉不是流行曲的詩

陳珊妮《低調人生》

廠牌: 大樂音樂

發行日期:6月28日

評分: 8.5 / 10

當你一開《低調人生》,你會否頓一頓,電子檔的話你會質疑壞了?唱片的話你會懷疑花了?聽上去像一邊的聲道跛了,或如KTV關了配唱,聽畢頭幾首,或許才會定一定,這種風格,其實很好聽,是刻意的低調吧。

公主不理你聽不聽到,也不理你會否去讀回歌詞,她的聲線比吟誦更低調,卻比呻吟更完美,把歌聲還原至音樂的一部份,不聲張,不奪耳,與旋律平起平坐,是為與大碟概念最吻合的處理。

我們大概可以逐句對比,看什麼句子是聽得出所以然,什麼句子則沉沒在音樂裡,但她這是在示範當代藝術──形式是功能,載體是訊息,這是內容崩潰的年代,我也不好意思作過份細緻的文本解讀。陳珊妮一向顛覆──你覺得她搖滾使勁代你吶喊,她就轉去若即若離的電音;你認定她是暗黑系,她就入世之極同你玩「裝」,甚至唱起簡單情歌來;如今戰績力證其為金牌製作人,她則一反流行曲規則,連歌詞也摒棄。

這樣的演唱方法,令我想起她在某歌唱比賽中,對一個其他評判嗤之以鼻的歌手說,「我覺得你唱得很特別,大概這裡的人不知道你花了多少苦功。」如同摑了其他評審一巴,亦可見其非傳統的標準,是陳珊妮為何真正前衞。

我想,於我,作為樂迷,這張專輯最令人敬佩的是,那麼有意思的歌詞,她也選擇不高週聲張。只不過,話雖如此,公主每次的主題那麼扣人共鳴,誰捨得不去深究歌詞呢?公主有文藝的腔週,有知性的觸覺,卻比常見空泛的表達更實在。擅用實詞,沒有多餘濫情的形容或想像,意像鮮明如「紅酒一整杯 太接近你體溫/我不該幻想兩個人 就擁有雙倍的安穩」,畫面寄情如「發票和單人床/我愛你和酸了的湯/游標指的方向」。帶點文藝的歌詞多濫情,所以用詞更不能濫,她卻能做到既不濫,亦不專,更不稀,而是用詞得宜。

整張專輯多以敘事形式,訴說在社會不同角落的人,像在暗暗一角低調地觀察眾生:支持同性變的〈女王〉(我更多心地覺得甚至是選最為人白眼的變裝皇后Drag Queen 作切入);〈破碎的人〉把破誶家庭之破碎回歸家暴始作俑者;描述〈出軌〉心態,沒有道德包伏卻有自我安慰。一輪又一輪的觀察,是以〈啟示路〉點出〈無常〉,看很越多,自然更達化境。

陳妍希的那些年 Me Myself and I

memyselfandi

陳妍希

Me Myself and I

廠牌:Linfair Records Limited| 評分:6.5

你的評分

[starrater tpl=10]

民間女神陳妍希出碟,之前看她出入大小場合,衣著果真土土的,還以為有種台灣的鄉村小姑娘feel,真的到出碟,一看,這麼多英文歌,才知道原來是個放洋回來的小妮子。新碟很青嫰,中英合雜,由鄰家女孩變了鄰舍女孩 (宿舍的舍)。不知怎的,真的想起外國大學校園裡,一個唱國語唱自己家鄉的女生。

專輯首首風格不同,如模仿比賽,明顯是自己的音樂養分大曬冷———就如首打的《叔公的小城故事》,加入原曲《小城故事》雖不協調,兼十分突兀,但卻令人能一頭栽進她的音樂世界,或許技術真的不夠,但總算有個人之風。期望不太高的話,還是值得一聽。以專輯名稱來看,“Me,Myself and I”,已知道不是創意之大作(可翻看用此名的電影和音樂作品何其多)。的確,此專輯顯示了陳妍希的語言能力比音樂能力低,也是最大的敗筆。中文的故事性還強一點,英文歌的填法庸俗得不行。 “You are so wonderful”、“You are so beautiful”這樣沒意義的句子也可以放進去,難怪被樂迷大罵,且十分影響音律……不過,當她唱到“啊哈,我知道我不完美”(《直覺》)的時候,我還是回一回神了,心中的體諒溢出。說真的,我從沒有當過她是女神,也不太喜歡她那大紅之電影,但這張專輯會令我為她加分。正正是因為她沒有覺得自己是完美,也沒有亂找人去為自己締造一個完美歌手的形象,只是自己親力親為去實踐自己入娛樂圈的第一個夢想。 

每一首歌雖然也是差不多,編曲旋律也是平庸的流行樂,偶爾聽到外國流行曲的公式。唱法東拉西扯,真的如唱KTV,《懸崖上的玫瑰》硬覺得像學張懸,《方向》就有點像楊丞琳……但總的來說,我還是喜歡她作為處女下海的第一次,可以模仿,只要不要硬拉高拉低成就“完美之音”,聽上去還是舒服的。這一年湧起的靚聲新人已足夠,陳妍希的唱功就如她的電影角色,不完美但平易近人。大紅人出碟,往往都讓人先入為主,覺得不是揮霍遊戲,就是賺錢的另一商機。關鍵還是真摯不真摯吧。聽她的專輯,如看一個鄰家女孩,用還是太青嫰的音樂,訴說自己童年、愛情的成長故事。所以,不滿她的咬字也好,俗套歌詞也好,如她所說,不成熟,但誠懇,對一個已經紅了,且可以揶用大量資源及人脈的藝人而言,這張專輯還是有著令人驚喜的平凡。

蔡德才 自得悠然的音樂類型

(From 杨小哒 http://www.weibo.com/dada1180706 微博) Jason與人山人海一向以「電子玩具」作樂器而聞名,這個用上黃耀明的大頭照!

Jason與人山人海一向以「電子玩具」而聞名,時而作樂器花式,時而作視覺補充。這個用上黃耀明的大頭照! (相片來源︰ 杨小哒微博 –攝於廣州星海「上流社 (交舞) 會」)

很多很多年前,于逸堯第一次辦攝影展,其中一部份是人山人海各成員的人像照。攝影師說是按照對每一個人的觀感,去挑選一張做代表。清楚記得只有一張看不到面孔──他背向鏡頭,正在看下著雨的天空,卻叫人一眼認出是蔡德才。

蔡德才 (Jason)是見不到面孔的幕後音樂人,但寫給別人的歌,卻是出奇的立體,雖然旋律次次不同,但如一個易被認出的背影那樣有跡可尋。

我視每一位歌手為音樂人,他們即使只是演唱者,也會有他們的性格

黃耀明和李端嫻曾說,Jason好像很容易能寫出好聽的旋律。他坦言對某類的鋼琴作品最能手到拿來,靠自己的直覺譜出音樂。「但自己也因為知道有這個能力,所以更不想寫出這類作品(笑)是一種矛盾來的,可能也是想跟自己鬥氣,所以更多時間是去花心機做這類以外的東西。」

「若說以什麼分類去評自己的作品,應該就是循自身直覺所寫的,以及自己鬥氣時所寫的。」樂迷則多以電氣或偏古典去劃分他的作品吧?「雖然感覺上多做電子音樂,但其實就算入行後,也不是只偏向電子音樂,自己在不同階段也會受不同的東西吸引。例如做〈普普樂團〉時就試guitar pop,自己在流行音樂範疇裡也不斷和其他人合作,所以就是視乎碰到什麼人,再jam什麼出來。」他所指的不只樂手,也包括台前歌手。

「我視每一位歌手為音樂人,他們即使只是演唱者,也會有他們的性格,也會有他們的input。這也是我希望歌手有的態度。」這句在本地音樂人之間簡直如一句sound bite,一反大部份人視香港歌手為非專業人士的態度,不過更重要是解釋了為何當Jason做監製時,歌手為何會在vocal上會有較佳表現,予人脫胎換骨之感。

鄭秀文 vs 楊千嬅

對我而言,編曲都是一種作曲,甚至更有趣味。可能源於自己對聲音比旋律更有感覺。

就像鄭秀文,她是其中在Jason監製明顯下有分別的。「Sammi是一個主導性越來越強的歌手,她很清楚自己要什麼。現在當她的監製,是做一個比較technical的監製,處理她vocal多於為她度身訂造一些東西。因為她都不需要。所以也少了如〈很愛很愛你〉(1999年) 這類較『蔡德才』風格的作品。」

反而在楊千嬅身上,可能更多「蔡德才」味道的東西吧? 「其實所謂自己的風格,也不會 歸類成特定一種,像〈飛女正傳〉,是當時想做band sound ballad,於是便做了。自己什麼都想試試,如麥浚龍的〈無念〉,都富實驗性質,很高興有自由度去盡情作這樣的嘗試。」

在楊千嬅加入A-music前和後,Jason和于逸堯也陸續合作做了很多「千嬅」經典。「其實一直在楊千嬅身上是,少做決策,多做執行,工作都由其他人分下來,我就執行。我和阿于一直都著重她的vocal及音色上的東西,參與度更高。」以前,他亦為很多于逸堯、Eric Kwok等的楊千嬅作品做編曲,「對我而言,編曲都是一種作曲,甚至更有趣味。可能源於自己對聲音比旋律更有感覺。」

自己的嘗試 別人的目光

其實也真的很難界定參考和抄襲。好像良心一樣,沒有人知道,只有自己知道。

Jason坦言現在與以前的最大分別,可能就是作曲較少。「現在多做編曲,沒什麼作曲靈感便不會勉強去做,反而很樂於探索編曲的變化。」回想,他說出道的第一首灌錄作品,其實也是編曲。「那時達明演唱會裡認識了區新明,他找我編了〈借來的美夢〉給鄭敬基。本為彭健新的歌曲,鄭敬基出碟卻找來此曲翻唱。不過現在聽來,實在不明白監製區新明為何會收貨。」他笑說。
回到楊千嬅,她的作品自然是體現了編曲對他繽紛的可能性──〈還未夠快〉的daft punk、〈繼續努力〉普普樂團mix的第二次創作、〈斗零踭〉的舞曲intro…..都大大擴闊了楊千嬅的空間。而除了楊千嬅,很synth pop的〈色情男女〉(莫文蔚)、較grand的〈美麗無常〉(蔡德才)、〈我的二十世紀〉(黃耀明) 等等,都標誌著他多元興趣。問他最滿意自己的哪一首作品,他細想,數出一堆非大熱之作:「作曲方面喜歡〈白色戀人〉(薛凱琪,2006)、〈睡王子〉(何韻詩,2007)。編曲的話,就選〈難得好天氣〉(許如芸,2000) 及〈無念〉(麥浚龍,2011)。」細聽,會更明白他最富直覺性的音樂天份。

「尤其是〈無念〉,十分喜歡。故希望有機會再跟Juno合作,因為自由度很大。」他坦言在香港樂壇,資源一定是越來越少,能用上真樂器的阻力也是越來越大,但無論環境如何,他也能實驗一些新的方法。「像盧凱彤的《掀起》專輯,我們都實驗了一些新的錄音方法,還是有空間去嘗試不同的東西呢。」

向自己交待,於他最重要。記得〈春光乍洩〉,甚至近期的〈斗零踭〉,也被人說抄襲,他沒有抓破臉的反駁,或像一些音樂人在網上與人吵過翻天。「其實也真的很難界定參考和抄襲。好像良心一樣,沒有人知道,只有自己知道。這也與一個創作人的道德觀有關,自己的意圖是什麼,自己知道便可以。」

也可能來自其太愛涉獵類型音樂之故?「不過,也會看是什麼情況,有需要都會解釋。只是大部份情況,自己大多不理會。」如何看待外間的反應呢?「若太介意受眾的反應,其實也是一種自負。記得好像是阿于這樣形容我,他說我做的音樂像是給我自己聽。某程度上,也解釋了我比較不介意評價的一面。到現階段為止,都算做到過經典作品,所以自己都滿足了。」

(From Tuesday Morning Surfing Club Facebook Page) Jason說,很快TMSC又會有show,大家要留意了。

那認不出來的廣告音樂

自己的音樂源頭當然是鋼琴。

近年,他的「多嘗試」也進軍到其他範疇,除流行曲及舞台配樂,也多做了廣告曲。「你不會聽出來是我的作品來的!」

「廣告作品多是導演主導,與我以往的模式很不同。若計非主流音樂,之前做舞台配樂,自由度很大,甚至太大,如《The Life and Times of Louis I. Kahn 2007》就會有很極端的音樂作品出現,越少規則,反而做出來的東西會一式一樣。而廣告音樂則是短音樂,形式也不同,且目標為本。我每次也像做功課,在技術及製作上對我來說也是新挑戰。」

回到流行樂壇,要回顧他的現場演出,會想起鍵琴上優雅的〈罅隙〉,或者游走舞台兩端使勁地玩手風琴,甚至拿著咪和明哥rap〈Rock me Amadeus〉,那也是鍾情不同類型音樂的延伸,由鋼琴開始,到synthesizer也不終結。

「自己的音樂源頭當然是鋼琴。那時小孩子沒有那麼多類型的音樂班,不如現在有作曲班、演奏班等,。自己被鋼琴吸引,所以學琴、學古典音樂。」到中學時,由接觸canto pop到電子音樂,喜歡達明一派及浮世繪,再追到始祖英倫的New Wave,都是他重要的音樂養份。

「後來還有夾band出校園演出。」嘩,很難想像他如Ellen般遊走校園band show!「哈,也是試一試,但不太喜歡。」86年他買了自己的第一部Synthesizer,從此投入電子音樂的懷抱。

樂壇的系統失靈

但這應該無阻音樂質素,近年一樣有很多好音樂。自己就很喜歡Chochukmo

他寫了音樂這麼多年,又有沒有為樂壇萎縮而慨嘆呢?「現在就如系統失靈了。因為數碼音樂、下載等,改變了整個消費模式,那是沒辦法的事。」但他不是在埋怨,說來還輕描淡寫。「但這應該無阻音樂質素,近年一樣有很多好音樂。自己就很喜歡Chochukmo,聽說他們是很有紀律的樂隊,對自己很有要求,如軍訓式的要求。難怪技術和台風都同樣出色。」這亦一定程度反映了他的心境──無懼外在環境,只要自己一直盡力就可以。

之前說過會跟有耳非文組隊(Pop Pop Candy..好像已經是幾年前的事),去年又和V記、CM等人以Tuesday Morning Surfing Club的名義表演過,問他有沒有下文,他說:「還在呀!兩隊也還在...只是看何時有時間弄一些東西出來。他們都很忙!」他還笑說TMSC其實很適合台灣春浪的演出,看來這個project也不是消失了。只是不太強求吧。

一直都在的,大概就是人山人海。今年劉以達復出,對人山人海下了「著重包裝,要artistic行先」的評價。而黃耀明曾經說過,人山人海較著重感染力,多於演奏技巧。拿出此評語與Jason研究研究,他不諱言:「我們也叫自己做『視覺系』!哈...我承認我們不是技術系,我們多以概念、戲劇感先行。」大概,那也是他及人山人海的特色,亦令每次他們在台上的演出,比唱片製作更令人引頸期待。

當年初道不久,Jason和黃耀明上了音樂節
目《週點》,還與明哥表演〈每天你愛多一些〉。

後記:

記得讀過黃耀明有一次談和Jason合寫的作品,他說應該很容易聽出分野──明哥說,較老土的部份一定是出自自己的手筆。

曾和其他樂迷討論,認定蔡德才是人山海成員裡面最貼近大眾,但又把另類音色玩得淋漓的一人。他沒有拋棄前衞和實驗,但也能兼顧脫俗與流行──無論是自己的獨立音樂專輯,還是給主流樂人的作品;無論是簡單的鋼琴編曲,還是上電的冰冷處理,都不失這種平衡。訪問完畢,大概也令這一理論站穩住腳。「蔡德才風格」最貫徹的就是一種兼備吧。

編者注︰

一)感謝蔡徳才先生抽空接受訪問,訪問問題原有四十多條,絕不好答。

二)訪問在三月進行,由林綸詩親身訪問,問題則由多位筆者(快樂的、林綸詩及陳大文合力設計)

三)此訪問是人山人海訪問系列的第一撃,你想問人山人海其他成員什麼問題?不妨分享!我們盡力問!

四)此訪問是在上年進行,訪問時蔡德才還未正式與觸執毛合作。

樂迷配樂2【歌中有歌】

歌中歌,詞中詞,無論旋律還是歌詞,創作人都愛玩文本互涉,有時候是徹底crossover,有時候純粹是作者過過癮,時而擺明居馬,時而要指點迷津。

不論是純粹玩野,又或是以歌評歌,還是向某某致敬,請把深刻的歌曲貼在以下comments。請附歌詞或原因。且看那一首先pop up腦海中!

帶頭表態,陳奕迅《K歌之王》是近年歌中有歌歌歌的經典,曲詞均是歌中有歌,你還有什麼頭緒?

火鳥 過去與未來之間

火鳥

楊千嬅

廠牌:華星唱片
類型:粵語流行
格式:CD + DVD
發行日期:2012-01-18

不急年尾出碟趕頒獎禮,就如她的Minor Classics一樣,又顯示著楊千嬅要飛上枝頭,就像陳奕迅和以往很多巨星一樣,要擺脫香港樂壇的法則,這一直是香港音樂界很吊詭的一個終極目標。出道17车,她一直如為追求愛情,追求幸福而唱,這種與個人經歷並行的音樂形象,也隨著她覓得真愛,而乘勢昇華形象及格調。

回望與展望之間,當少女走到剩女,又忽爾變幸福女人,大家都著眼於楊千嬅的「強」能如何走下去──去年新歌〈斗零踭〉一出,雖然繼續越戰越強,但幸福女人要斬的難關大概更少人認同。楊千嬅從來都是平凡氣息重的歌手,她代言的是人人的感受,形象亦同時偏重自身的身份:草根民女的愛情以至人生路,由青春走到戀愛墳墓,被創作的可能性驟減,詞人能如何為她繼續塑造下去?

結果,《火鳥》是讓人放心,甚至驚歎的。專輯以鳥為概念,充滿寓言性,柔弱的、甦醒的、被困的、自由的,盛載著過去的楊千嬅,亦預示了將來的她:烈女精神不變,沉靜反思卻依然。〈火鳥〉、〈白天鵝〉的歷練過後覺悟、〈孔雀〉、〈翅膀下的風〉的受傷仍要自愛堅強,彷彿解釋著追求幸福背後的真締──快樂不在於隨手可得,而在經歷無身傷痕的追尋過後,才能在覺悟中享受。

在過去與未來之間,現在是叫人明瞭時間、不能急進的〈知更〉,還有白日夢與現實交替的〈金絲雀〉。前者講「timing」,偶爾滲著傳統中國的語言及旋律,增添「前車可鑑」的寓意。後者則趣怪地描述一個「闊太夢」,不會出現在未來,卻間歇在當下穿插,是可人的童話故事。

全碟唯一舊曲〈深息〉(出於2000年《Kiss Me Soft》 EP,由王雙駿重新編曲),是喧華過後、夜闌人靜的回憶之歌,「讓記憶有時去追 有時後退 有時昂然面對」,相距十多年,卻在今時今日更完善地重現,歌曲的再現及歌帶著回望的雙重意義,是任何人任何階段的回憶振作的主題曲。

〈深息〉於Minor Classics亦有以嶄新編曲出現。若那個sidecut演唱會是楊千嬅升格的嘗試,那麼《火鳥》一碟更是實力昇華的延續。持續改進的咬字及唱腔,配以舊班底陳輝陽、蔡德才及于逸堯,還有較鮮合作的王菀之及藍奕邦,譄出楊千嬅顛峰期的水準。專輯以鋼琴首尾呼應與歌詞主題一樣完整,〈火鳥〉是林夕輝陽的舊味道,編曲華麗,歌詞富意,但仍及不上末段優雅的鋼琴trio:〈深息〉、〈翅膀下的風〉、〈裊裊〉 ,平靜漸進但章節分別的編曲,比戲劇更富劇力。千嬅洗脫鉛華,再出發不是一腔熱火,以「聆聽心內喚召 餘韻心間裊裊」作結,為專輯,以至事業的暫休畫上最美的句號。

推介: 〈深息〉,未知是否舊或Minor Classics版印了在潛意識之故。

小心解拆與重現Swing

一向很怕「樂壇如今太不景氣」之論調,尤其是歌手一方--埋怨歌迷無買碟、香港無樂壇、唱片公司無機會。音樂人與樂迷互相責怪對方「今非昔比」,實是消極。但若出自今年正式解散的Swing之口,我想我會額外同情。

1999年,Snowman成立,二人叩門多時,抱著顛覆樂壇的理想,終獲千禧年代唱片支持推出《Snowman》。後投身英皇,公司主張易名Swing,推出同名專輯。2001年同推《On Fire》及《For Sale》,前者發火,雖具爆炸力,但風格及主題繁雜;後者概念完整,不理市場,但碟名就是以販賣自己為暗旨,預示解散。這年他們獲得叱咤組合金奬,但Jerald已萌去意,二人合作不了(不適應娛樂圈是非與工作量,及Eric的作曲作品多獲派台)。2002年推出新曲加精選的告別集《Swing Swang Swung》。到2009年與英皇合約失效後,Jerald決定重組Swing ,兩年後成功與否都會離開,回流加拿大,Eric一口答應。上星期告別演唱會,說是無憾離開,Jerald卻哭了四次。

是晚紅館演唱會,叫我不斷想起Swing的酸溜。Jerald說做不到巨星,且唯一演唱會只有唯一贊助;Eric則笑說沒有人相信他的話。他們不只一次表示沒有人理。以當年得的獎和上榜率來說,有留意他們的人當然覺得成績不賴。但現實卻是你即使搜尋Youtube,也不會找到大量Swing的作品。唱片公司不力捧、形象不夠突出,連帶樂壇不景氣的天時地利人和,都令Swing無法達到他們的目標。這於悲觀的Jerald是最為明顯。演唱會上陳子聰笑Jerald抄歌,立時憶起Jerald說曾特意向大熱流行曲發洩,抄陳輝陽的〈終身美麗〉作成〈小流星〉(是為森美小儀歌劇團而作,2002),他寧願被人罵也想有多點noise。結果,錄得零反應。演唱會當晚位位嘉賓說不捨,那相信不只是為告別,也是為他們所得到的迴響而不值。

第一張《Snowman》音樂上有電子、芭樂,歌詞亦已涉打工仔囧詞、口語耍花槍,在情歌當道下反應渺然。到Swing時期,曲風則揉合電子、舞曲、R&B、Modern Jazz,唱方面有Jerald的Beat Box及Ad-lib、Eric的英語抒情。音樂風格始於西方,歌詞卻從一而終非常地道,講跑步、講食魚、講打風、講風水、講港男。進一步去說,我尤喜歡Swing部份作品刻意的反差:歌曲與歌詞都相反進行,以甜蜜的旋律說情已逝,抒情的鋼琴編曲說心有不甘,以矛盾寄托矛盾。

黃偉文說過,Eric Kwok是少數有要求曲目主題方向的作曲人,可想而知他在Swing更是額外執著。由瀕臨拆夥時期的《For Sale》,〈大大公司〉說的執笠大特賣主題,到〈帝國大廈〉的鬱鬱不得志(黃偉文以911延至情人愛偶像、不愛自己的不忿,與Swing自身不受重視來作相映,今天聽來別有感慨),都訴說他們的心結。七年後這趟復出, 歌曲繼續寄意,Jerald以娛人先娛己的方式輕鬆回歸。第一張《武當》調好內功,〈Let it go〉說明真的放下,「原諒自己 即使兩目閉起/…交叉跟剔也有過 難明白亦上了一課」,接著《電》再玩歌詞概念大碟,從前的無聊男怒吼變成無奈男悟性,首首唱中佬心聲。最後一張《Swing到盡》終極顛覆自己,以〈無限〉作最後的叩問,問歌詞為何物,「請小心解拆與重視 或者當中廢話一遍」,壯烈奔走,Swing從此也一去無回頭。

另一Swing的第三成員一向被喻是填詞的林寶,標誌著Swing那種難耐壓迫而偶爾作樂。但黃偉文在不多的Swing 產品中,是另一關鍵詞人。Swing的過癮卻深情主題,黃偉文遊刃有餘。早年有〈打者愛也〉及〈大大公司〉,近幾年有講生活層次的〈麵包生命〉及告別遺書〈那邊見〉。黃偉文獨有的抵死但濃郁的寓意,在三大詞人中是很適合男子組的。

有趣是黃偉文與Boy Duo Group都有不解之緣。比Swing遲兩年出道的Shine同樣依靠黃偉文的歌詞,營造出一系列富文藝關懷氣息的非情歌。那種細膩溫柔的歌觸與Swing的強烈吶喊形成對比,挾著外型及包裝端好的形象,卻仍難逃解散的命運。樂評人田中小百合就曾把Shine的後勁不繼歸咎於黃偉文減產。那時唱片行業開始面臨危機,公司資源有限,女子組如Twins及後來的Cookies似乎有更多方向發展,亦大可能是Boy Duo Group不被力捧的原因。

那是男子組最繁盛的時候,有Swing有Shine還有Boy’z。另一組合Boy’z亦比Shine遲兩年出道,兩隊都同在08年解散。Boy’z走偶像路線,據說因成員之一Steven年紀太小、紀律不好而發展受阻。今年復合,Steven長大了,Kenny亦成熟了,如Jerald般放低執著。音樂上多了要求,找來張敬軒為他們打造R&B,明顯是要加入實力元素,雖然只有兩首新歌,新曲加精選專輯口碑還是不賴,能否成功繼續卻還是未知之數。今年組合goldEN也蒲面,更說過要以Swing作目標,歌迷則希望不會步Swing的退出的後塵吧。

這男子組解散的魔咒,最成功似乎就只有軟硬。就Swing與以上兩組相異的「玩野」類型來說,亦與軟硬的方向較接近。要打破規則、抵死嘲諷,其實連種子成員林海峰單飛也繼承不了。口語及麻甩入詞,在非情歌系列裡玩阿Q控訴,Swing和拆夥後的林海峰一樣,雖然首首言之有物,音樂感亦強,卻始終難成大氣,只能為小眾注電。演唱會上林海峰唱出唯一的非Swing作品,正是二人所寫的《流行曲》,「慘情 我愛你抵死冇好收場/煽情 必兩粒眼淚情緒高漲/去到chorus chorus要易記易唱/記住要 重複 重複 我為K迷著想」。三人一拍即合,無非都因為是同路人──大家都深明流行曲的煽情必嬴道理,卻不甘心去做,另闢蹊徑在軟硬之後、K代之時,注定不能跟歌迷鍾情的軟綿綿被窩相比。

Swing或許真的不能以出位去顛倒樂壇,可幸是他們在臨別時依然給了我們迴光。如陳奕迅當晚在台上所說,他們的歌曲首首動聽,在音樂隨手可得的年代裡,卻成為了犧牲品。所以,我們需要的不該是Swing的回歸,而是對Swing過去作品重視,也是對任何其他好歌的重視。歌神把責任由音樂人交回樂迷身上,愛樂的、評樂的,我們都聽進了麼?

林憶蓮 MMXI的音樂世界


林憶蓮MMXI演唱會,從好的方面去說,及從壞的方面去說,都只因它是一個歌迷會。台下化得兩鬓斑白去說明愛到老的歌迷,又或突然現身的胡楓及劉美君,不單讓我們見證細水長流的人緣,亦是她們難得的富人情味聚會。可是也正因為要和歌迷狂歡,令是晚的編排倚重亢奮氣氛,失去了慢工的動人音樂,叫人有點失望。

我看的是第三場,不計encore的話--因為壓軸一晚encore特長,30首裡只有9.5首歌是慢板(請看以下歌單),搖滾部份還好,較忠於原著,其餘的用上使其面目模糊的八十年代舞曲編法,歌迷跳得興奮,我也跳得興奮,但一直下去,便明白這都會讓大家錯過憶蓮的另一面。到第三個快歌環節,我們便知道慢歌就如那個高質hand-held 咪般又要遠去了(hand-free咪全晚也不太收到憶蓮的聲音,而全部快歌都用上hand-free咪的!),後來憶蓮更邀大家上台,搖滾區(應該也是歌迷會區,最貼近舞台)的觀眾得到湧到台上的機會,一破紅館風格,台下、山上看過去卻是一片凌亂,也正好是是次演唱會的縮影──搖滾的都樂透了,但旁觀者都看不清憶蓮身在何方了。

這個演唱會不只是懷舊重溫夜,更是叫人期待的復出預告。新碟將於十一月底推出,聽過〈枯榮〉及〈杮子〉也知道是實驗性強,製作更是林憶蓮自資,以往的都市小女人嘗試的不只是常石磊的新音樂世界,還有如薩頂頂或王菲或Bjork的新唱腔,而現場演唱〈杮子〉更比MV的灌錄版本出色,示範了現場及真實的憶蓮是擁有如斯寛廣之聲域。但無論是新形象還是環保主題,都被快板rundown掩蓋,很多經典如〈聽說愛情回來過〉、〈微涼〉(這個對一峰祖堯迷更是特別限定!──歌出《馴情記》),甚至新曲〈兩心花〉也都被搶去位置,三晚缺席。

沒有偏重都市小女人形象,又或五年來的音樂蛻變、又或如自借用National Geographic片段做MV的宏大世界觀,只盡顯富爆炸力的火辣形象,叫人頓覺失去了林憶蓮的一塊。在這晚斑爛的單一野性下,與恭碩良合唱的〈下雨天〉更顯珍貴,青峰作的新曲〈寂寞擁擠〉更一閃過iconic的細膩,那悵然若失的感覺大概不只從歌詞而來,也代表了是晚的缺憾美。

要讚的還有致敬環節,這樣沒有突出主題或結構下,有利這唯一鮮明的主題──以張國榮的旁白去帶出〈赤裸的秘密〉,默默的再到陳百強〈我和你〉,及〈海闊天空〉,沒有大灑淚水說掛念誰掛念誰,暗暗的致敬更留白。

開場
1. 枯榮

舞曲小節
2. 心野夜之心歪心斜夜 (+ 三更夜半)
3. 埃及玫瑰1000打
4. 沒結果之後
5. 灰色
6. 燒

搖滾小節
7. 心碎巷
8. 愛的廢墟
9. 溫柔的你
10. 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
11. 月球人 (原唱:恭碩良)
12. 下雨天 (with 恭碩良)

慢歌小小節
13. 柿子
14. 詞不達意
15. 戲假情真
16. 微雨撲巴黎 (和音接力,只計半首)

慢歌加致敬小節
17. 沒有你還是愛你
18. 至少還有你
19. 赤裸的秘密 (獨白:張國榮)
20. 我和你 (原唱:陳百強)
21. 海闊天空 (原唱:Beyond)
22. 破曉

再來快歌小節
23. 傾斜
24. 講多錯多
25. 醒醒
26. 一分鐘都市一分鐘戀愛
27. 推搪
28. 一接觸
29. 逃離鋼筋森林
30. 瘋了

encore 兩個小節
31. 為你我受冷風吹
32. 寂寞擁擠
33. 依然
34. 激情
35. 願 (with 監製Ida)
36. I Swear (with 劉美君)
37. 此情只待成追憶 (with 倫永亮)
38. 日與夜
39. Love The Way You Lie(原唱:Rihanna)

MC Jin 的回流傳

MC Jin HK Album "回香靖 FAMILY! PT.2!"

回香靖

MC Jin

廠牌:Catch Adventures  | 評分:7.5 (你的評分)

 
當年認識到《今天應該很高興》(達明一派) 一曲,也是歌曲發佈許多年後,但因為1997,這首歌曲再度興起,如此應景。若干年後,移民的孩子都長大了,紛紛回流,尋根也好,尋工作也好,卻等不到一首「回流」之歌,總不能借來《飄零燕》過度渲染。幸好2008年,MC Jin回港,唱作了《1997》一曲。

第一張專輯【ABC】番書仔MC Jin講「回港情」,與陳冠希的《香港地》一樣,浸完咸水回來嘆珍惜,可能比生如斯談「獅子山下」更出師有名。回港情到「回香靖」,香港人聽得舒服,不只因為ABC (American Born Chinese) 選擇回香港,而是這種由外回來的認同,聽上去更舉足輕重。

與陳奐仁合作完【買一送一】,MC Jin回歸自己的拿手好戲。ABC標籤還是貼得牢牢,《回香靖》延續《ABC》、《1997》等自己回流及家人作為華僑的心態,《人氣急升》亦是《香港SUPERSTAR》及《識講唔識睇》的巨星錯位延伸,由自身的大明星身份,去玩對廣東話的不明不解。但他聰明在於點到即止,Rapper容易墮入不斷重覆的特定主題,把自己狹隘的觀點或圈子曝露人前,例如農夫不停講「歌唱夢」,一首兩首還算是Underdog的幽默表達,第三首已如像怨婦,所以一定要另找主題,尤其紅得起,就更要放得低。MC Jin寧可把ABC精神轉化為ABC仔的坦率,唱幾首華僑回流之聲,便轉回其他觀點感受,不怕得罪人,不怕唱自己私癮。

碟中最嚇我一驚是《師奶殺手》。這個差不多是TVB獨家出品的藝男名稱,受其力捧的MC Jin當然當之無愧,(他現在食正視星的形象,如視帝黎耀祥般,什麼show也撈,什麼廣告也接,沒什麼包袱–電影明星那類較picky的形象還是留給朋友Hanjin) 他卻以此之名坦認所有歌手殺手都不敢提的歌迷市場論:「小朋友…唔係消費者…最肯洗錢既中學生/佢地既生意真係難做/通常都三分鐘熱度…搵fans 要搵成熟D/十八至廿幾無乜意思/起碼四字頭我先至啱key」。把一個個粉絲變成一個個 $ sign,唱片公司都沒有這麼坦白。背後除了是歌頌師奶,不忘把三分鐘熱度及只download歌曲的年青人打入冷宮。

反而《立立亂》道盡社會問題,其中青少年問題點到即止,觀點缺乏,稍嫌可惜。把九十後吸毒、八十後抗爭的無力感只是略略帶過,以娛樂版打個圓場結尾,沒有示範到敢言,卻示範到香港人緊張C1多過A1的特性。

《世紀婚禮》、《仔大仔世界》及《女大十八變》都是婚後報告及預告,溫馨窩心之餘,也用盡香港俚語,一再證明他除了是廣告寫手 (連幫曾蔭權或財務公司都可以RAP得琅琅上口),寫非ABC題材還是有他的吸引力。這或許亦宣示著這才是真正的他。

推介: 回香靖、師奶殺手

專訪台灣組合好好先生

下月在香港舉行「呼叫音樂節 Taiwan Calling 」,陣容之鼎盛實屬香港近年少見。音樂節由經營台灣及香港獨立音樂人的黑市音樂舉行,特此訪問旗下最新加入的好好先生。

無論是獨立還是主流,台灣的音樂男生總帶能輕輕鬆鬆成為我們的生活代言人。好好先生的姚國禎與葛凡,同樣有著台灣的觸角,音樂輕快,題材可人,卻暗暗帶著黑色幽默。處女作《年輕的心》去年年底推出,主題來自二人去的一個日本療傷假期,當中有迷路、有沒錢,更有投訴空姐。專輯的另一部份則不限日本旅行,有歌頌香蕉,也有歌頌米高積遜。

問:台灣人很擅長寫小生活及小觀察,以清新花草音樂來表達更是俯拾皆是,你們覺得自己在這些方面如何能突出好好先生呢?

葛:我覺得我們的特色是歌詞很直接,而且大部分的時候,都會帶有自嘲的成份,在敘述我們所感受到的人事物。另外的特色,就是我們是兩個男生的組合吧。

姚:生活確實是我們創作上最大來源,可能不同於大多數人寫歌時,對象是向著世界吶喊,無論溫和的或者激烈,但我們反而將對象轉換成自己,用『自嘲方式』,面對與消化生活裡面太多的狀況。

問:第二張大碟即將發行,看他們的facebook group,見到你們沒有什麼資源──搭屋、製作等都是自己包辦,這樣你覺得這是對創作人好還是不好?

葛:我覺得有好有壞,好的是我們可以自己主導以及更清楚抓到我們想要表達的想法。由創作人透過視覺加強專輯概念會更加統一。壞的是可能會有些盲點,創作人本身看不到的。我們這次會選擇自己包辦整張唱片的主視覺,主要是因為姚國禎是讀舞台設計,所以他對這些並不陌生。我是第一次玩視覺設計創意,但因為跟他的合作,就像寫歌一樣,我們會腦力激盪出一些我們自己單獨無法想出的點子,而在看到我們腦中的想法被具體呈現出來,是非常感動的。

姚:好好先生很幸運,身邊朋友給予相當大的支援與幫助,但預算,也真的有限。在有限的預算裡,怎麼讓作品更好,就是自己花更多時間與精力參與。這次會參與到視覺創作,甚至自己搭專輯封面拍照的景,除以上因素,也是因為我們始終相信好好先生的歌可以藉由影像搭配產生更加完整的共鳴,在第二張專輯有較充裕的製作時間下,我們便希望能更強調與著力在此。

問:第一張大碟《年輕的心》找了很多香港獨立音樂人合作,是純粹因為同一個品牌,還是什麼原因?

葛:主要原因是因為OLIVER,來自香港的製作人。我們原本沒想過要製作這張專輯,純粹是在一次去日本的旅途中,發現了我們兩個人一起創作的默契,寫了十首歌。結果有一天,姚國禎打電話來說,我有一個製作人朋友OLIVER,他說我們兩個人的聲音搭起來很怪,但是是有趣的怪,他可以幫我們製作專輯,有沒有興趣啊?我當下就說「好啊」,心裡沒抱什麼大期待。但是當我收到了第一首編曲的demo時,我嚇傻了,原來我們的歌可以這樣玩。想趁這個機會,特別感謝OLIVER幫我們製作專輯,也讓我認識到那麼多香港獨立樂團。

姚:我們沒有廠牌的問題,因為約是獨立的。有機會跟這麼多傑出的香港樂團合作,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專輯製作人OLIVER,OLIVER聽完專輯demo以後認為應該保有好好先生創作時候的快樂繽紛與熱鬧,所以找來好多好多人一起編曲,這個決定影響了好好先生整張專輯的走向,要藉此機會再度感謝我們的製作團隊(也可稱香港幫),哈哈!

問:未來發展有什麼方向?

葛:我們正在忙著籌備第二張專輯『愛的小舟』。這次我們把狂想曲變大了,除了寫歌以外,我們親自參與封面設計,開始當起mv導演,所以接下來的計畫可能會是組個好好創意工作室也說不定。

姚:這張專輯應該會先回歸好好先生自己,專心找尋兩個男生聲音的可能性。與其他人合作?會耶!當然想而且很期待!未來我希望好好先生的創意除了發揮在詞曲創作,我們能夠繼續在這樣的默契下嘗試更多的發展,主持、導演、甚至把葛凡帶進設計的領域,這樣我就不用一個人工作的這麼累了,哈哈!

問:對香港及其樂壇有何觀感?

葛:我對香港樂壇最大的感覺是,同樣一首歌,粵語歌聽起來比較有感覺。香港歌手的服裝都非常有設計感。我並不是很了解香港獨立音樂圈,從我聽過的一些團裡面,我覺得他們曲風很多元,風格很明顯,而且各有特色。

姚:我從小就愛跟著媽媽看港劇,每年農曆年一定要到戲院看黃百鳴的賀歲片,流行音樂當然不能少,當時正逢港星大舉來台的旺季,所以我覺得那裡好多好好看的人,各個都是大明星!香港獨立音樂圈據我所知與認識,環境與資源很小很少,但喜歡音樂或者有才華的人一定很多,所以在一種高競爭力之下,反而刺激每組人的作品都必須更成熟精緻,有點像日本,隨便一組都很好聽。

問:你們有哪個歌手是特別喜歡的呢?

葛:我喜歡很有個人特色的歌手。我最近非常喜歡聽莫文蔚的歌。不論是她的發音,她的轉音,她的嗓音,都好迷人。我最欣賞她的是能用自己獨特的口氣詮釋不同類型的歌曲。

姚:我喜歡的歌很多種,只要好聽就喜歡,但能真正喜歡很久的,真的就得回歸歌手本身的個性。莫文蔚是我從頭到尾都很喜歡的藝人,而且越來越喜歡,她知道自己能做什麼、要做什麼、然後樂在其中,真的好棒!

問:由你們二人合伴至今,心態有沒有什麼改變?

葛:改變可大了。從一開始單純好玩寫歌、記錄生活,到發了第一張專輯,原本把它當作是一個紀念,到後來決定繼續經營好好先生,開始製作第二張以後,兩人的關係,一直在變化,一直在調適心態,去找出如何從朋友變成工作夥伴的相處模式。

姚:我們認識的時間,客觀算起來不長,卻因為非常契合所以共同做了很多事,從好好先生的成軍是個偶然,到現在彼此會希望有長程規畫,我們都需要很多耐心磨合與溝通,彌補之前對彼此的不夠了解。

問:之前你們有拆夥危機 (葛凡曾經想離開好好先生) ,你們對組合的看法如何?

葛:在好好先生裡,如果不是我們兩個人一起創作的話,不可能會有這些歌曲跑出來。有些創作組合,可能可以各自完成曲和詞,再把搭在一起。但我跟姚國禎的狀況是,我們單獨的作品,跟我們一起創作的風格是有很大的差別。我們的習慣是寫一首歌,需要兩個人一起去發展。可能先有一段旋律,或一個主題,經過兩個人的設計、討論、爭吵、不爽、找出共識、互相滿意後,才算完成。我對組合的看法是當兩人能溝通、有共識的狀況下是天堂,意見不合、無法溝通時,是地獄。

姚:葛凡想要繼續做的一天,我就會全力配合,因為我知道這些作品單憑我們其中一人,都無法獨力完成,而我喜歡這些作品,深深喜歡著。

問:對於香港的演出有什麼感想?

葛:其實非常的緊張,好好先生才剛起步,我們在台灣直接面對觀眾的經驗不多,而現在要直接和香港的朋友見面更加有壓力。希望到時候,能有好的表現,讓香港感受一下我們的歡樂,我們的音樂,我們的有趣的怪。喔,我也很期待吃香港美食。

姚:我覺得我們沒有歌迷,哈哈哈哈!所以自然沒有什麼好期望的,但非常希望能把每一個表演做好,然後吃很多蠔油芥蘭跟凍檸檬蜜犒賞自己!

如果Mr.是太極

記得Mr. 的第二張大碟【If Iam…】推出後,業內人士告知他們是行內實際銷量最高的歌手。說的是沒有內部認購的數量。如今受歡迎度大概是有增無減,新碟【People Sing for People】 上月推出,看見他們在旺角小小的唱片店widesight舉行簽名會,實在是徹頭徹尾堅持平凡,符合踏入主流樂壇時起名「Mr.」的原意。作為當代香港樂壇最火紅的樂隊,簡直是「地上」最強,原因如他們的音樂般易懂:

一、由曲到詞皆可以一手由成員包辦,而且兩方面都貫徹簡單直接,旋律編曲容易預計,迅速入腦;歌詞主題大眾化,不轉彎抹角,共鳴易生。

二、香港如今是沒有純玩節拍pop rock 的樂隊 (或者應該說,沒有這樣地pop),這種少年極度需要及容易消化的宣洩及亢奮音樂,Mr.全包起。在這個什麼都講求crossover 的時代,他們大概可以一直專心做流行搖滾,已能穩佔一席。

三、主音Alan 的聲線高音佳、中音準、低音冧,出道靠似陳奕迅一人,當紅靠〈如果我是陳奕迅〉一曲,如今大家聽得出分別,卻仍會喜歡「Eason」唱搖滾的完美快感。

除了這三點外,一直覺得Mr.很有八十年代氣息(說不定也是伯樂譚校長力捧的原因)。Mr.則在訪問及歌曲中,流露出對Beyond 的鍾愛,可是,就詞曲而言,他們的發展其實更似太極的公式。

這樣比較,或許都是來自一份對八九十年代Band Sound 盛世的情意結。(也或許來自歌詞: 自問極不願當複製人 但事實聲調難以變更–那我不如提供一個他們不要變的原因。) 太極出道至解散,除歌詞外,演及唱一手包辦。比較大熱的歌曲都由因葵及潘偉源寫出太極風格。朱耀偉在《光輝歲月﹣﹣香港流行樂隊組合研究84-90》一書裏曾形容太極的詞為「典型控訴」,對城市的不公吶喊。可把重點放在「典型」二字,的確,他們沒有Beyond 的強烈個性或宏大的價值觀,亦沒有達明一派滿溢的詩意或隱喻。

這種普遍性強、容易代入的特性,放諸Mr.亦然。〈2030〉 及〈戰禍〉的亂世惡夢、〈禁區〉及〈搖擺〉的音樂青春解脫、〈Crystal〉和〈遇上了〉的簡單愛情故事、〈全人類高歌〉及〈零時起哄〉的熱血嘉年華等等,都是直接及普遍的青春代言。只是Mr.有更殺食的形象,一隻腳在偶像派的範圍,大概會令他們比太極更站得住腳。

其次,太極如Mr.般在音樂上都是技術型:原創度不高,但演繹能力強。兩者無論是玩自已的歌曲還是別人的歌曲,在live的空間都是醒耳動心,太極作為他人的打手自然毋庸置疑(Joey Tang、雷有輝等剛剛又在林子祥的演唱會擔任樂手及和音,依舊精準出色),而Mr.的話,就算過他們在芸芸翻唱作品的樂隊中(譬如又要提提《林敏聰好歌好友音樂會2009 》中的〈打開信相〉比原版更rock,唱法卻不是幼嫰cover),編排及演繹都先聲奪人。

Mr.在耳界大開的年代,或許會被看成重複——不止會出現別人的曲風,連自己的編曲或chord也免不了熟口熟面。但一隊樂隊的價值大概也不只在於create,也在於perform。而如今,我們不單需要Mr.,還需要更多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