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on與人山人海一向以「電子玩具」而聞名,時而作樂器花式,時而作視覺補充。這個用上黃耀明的大頭照! (相片來源︰ 杨小哒微博 –攝於廣州星海「上流社 (交舞) 會」)
很多很多年前,于逸堯第一次辦攝影展,其中一部份是人山人海各成員的人像照。攝影師說是按照對每一個人的觀感,去挑選一張做代表。清楚記得只有一張看不到面孔──他背向鏡頭,正在看下著雨的天空,卻叫人一眼認出是蔡德才。
蔡德才 (Jason)是見不到面孔的幕後音樂人,但寫給別人的歌,卻是出奇的立體,雖然旋律次次不同,但如一個易被認出的背影那樣有跡可尋。
我視每一位歌手為音樂人,他們即使只是演唱者,也會有他們的性格
黃耀明和李端嫻曾說,Jason好像很容易能寫出好聽的旋律。他坦言對某類的鋼琴作品最能手到拿來,靠自己的直覺譜出音樂。「但自己也因為知道有這個能力,所以更不想寫出這類作品(笑)是一種矛盾來的,可能也是想跟自己鬥氣,所以更多時間是去花心機做這類以外的東西。」
「若說以什麼分類去評自己的作品,應該就是循自身直覺所寫的,以及自己鬥氣時所寫的。」樂迷則多以電氣或偏古典去劃分他的作品吧?「雖然感覺上多做電子音樂,但其實就算入行後,也不是只偏向電子音樂,自己在不同階段也會受不同的東西吸引。例如做〈普普樂團〉時就試guitar pop,自己在流行音樂範疇裡也不斷和其他人合作,所以就是視乎碰到什麼人,再jam什麼出來。」他所指的不只樂手,也包括台前歌手。
「我視每一位歌手為音樂人,他們即使只是演唱者,也會有他們的性格,也會有他們的input。這也是我希望歌手有的態度。」這句在本地音樂人之間簡直如一句sound bite,一反大部份人視香港歌手為非專業人士的態度,不過更重要是解釋了為何當Jason做監製時,歌手為何會在vocal上會有較佳表現,予人脫胎換骨之感。
鄭秀文 vs 楊千嬅
對我而言,編曲都是一種作曲,甚至更有趣味。可能源於自己對聲音比旋律更有感覺。
就像鄭秀文,她是其中在Jason監製明顯下有分別的。「Sammi是一個主導性越來越強的歌手,她很清楚自己要什麼。現在當她的監製,是做一個比較technical的監製,處理她vocal多於為她度身訂造一些東西。因為她都不需要。所以也少了如〈很愛很愛你〉(1999年) 這類較『蔡德才』風格的作品。」
反而在楊千嬅身上,可能更多「蔡德才」味道的東西吧? 「其實所謂自己的風格,也不會 歸類成特定一種,像〈飛女正傳〉,是當時想做band sound ballad,於是便做了。自己什麼都想試試,如麥浚龍的〈無念〉,都富實驗性質,很高興有自由度去盡情作這樣的嘗試。」
在楊千嬅加入A-music前和後,Jason和于逸堯也陸續合作做了很多「千嬅」經典。「其實一直在楊千嬅身上是,少做決策,多做執行,工作都由其他人分下來,我就執行。我和阿于一直都著重她的vocal及音色上的東西,參與度更高。」以前,他亦為很多于逸堯、Eric Kwok等的楊千嬅作品做編曲,「對我而言,編曲都是一種作曲,甚至更有趣味。可能源於自己對聲音比旋律更有感覺。」
自己的嘗試 別人的目光
其實也真的很難界定參考和抄襲。好像良心一樣,沒有人知道,只有自己知道。
Jason坦言現在與以前的最大分別,可能就是作曲較少。「現在多做編曲,沒什麼作曲靈感便不會勉強去做,反而很樂於探索編曲的變化。」回想,他說出道的第一首灌錄作品,其實也是編曲。「那時達明演唱會裡認識了區新明,他找我編了〈借來的美夢〉給鄭敬基。本為彭健新的歌曲,鄭敬基出碟卻找來此曲翻唱。不過現在聽來,實在不明白監製區新明為何會收貨。」他笑說。
回到楊千嬅,她的作品自然是體現了編曲對他繽紛的可能性──〈還未夠快〉的daft punk、〈繼續努力〉普普樂團mix的第二次創作、〈斗零踭〉的舞曲intro…..都大大擴闊了楊千嬅的空間。而除了楊千嬅,很synth pop的〈色情男女〉(莫文蔚)、較grand的〈美麗無常〉(蔡德才)、〈我的二十世紀〉(黃耀明) 等等,都標誌著他多元興趣。問他最滿意自己的哪一首作品,他細想,數出一堆非大熱之作:「作曲方面喜歡〈白色戀人〉(薛凱琪,2006)、〈睡王子〉(何韻詩,2007)。編曲的話,就選〈難得好天氣〉(許如芸,2000) 及〈無念〉(麥浚龍,2011)。」細聽,會更明白他最富直覺性的音樂天份。
「尤其是〈無念〉,十分喜歡。故希望有機會再跟Juno合作,因為自由度很大。」他坦言在香港樂壇,資源一定是越來越少,能用上真樂器的阻力也是越來越大,但無論環境如何,他也能實驗一些新的方法。「像盧凱彤的《掀起》專輯,我們都實驗了一些新的錄音方法,還是有空間去嘗試不同的東西呢。」
向自己交待,於他最重要。記得〈春光乍洩〉,甚至近期的〈斗零踭〉,也被人說抄襲,他沒有抓破臉的反駁,或像一些音樂人在網上與人吵過翻天。「其實也真的很難界定參考和抄襲。好像良心一樣,沒有人知道,只有自己知道。這也與一個創作人的道德觀有關,自己的意圖是什麼,自己知道便可以。」
也可能來自其太愛涉獵類型音樂之故?「不過,也會看是什麼情況,有需要都會解釋。只是大部份情況,自己大多不理會。」如何看待外間的反應呢?「若太介意受眾的反應,其實也是一種自負。記得好像是阿于這樣形容我,他說我做的音樂像是給我自己聽。某程度上,也解釋了我比較不介意評價的一面。到現階段為止,都算做到過經典作品,所以自己都滿足了。」
(From Tuesday Morning Surfing Club Facebook Page) Jason說,很快TMSC又會有show,大家要留意了。
那認不出來的廣告音樂
自己的音樂源頭當然是鋼琴。
近年,他的「多嘗試」也進軍到其他範疇,除流行曲及舞台配樂,也多做了廣告曲。「你不會聽出來是我的作品來的!」
「廣告作品多是導演主導,與我以往的模式很不同。若計非主流音樂,之前做舞台配樂,自由度很大,甚至太大,如《The Life and Times of Louis I. Kahn 2007》就會有很極端的音樂作品出現,越少規則,反而做出來的東西會一式一樣。而廣告音樂則是短音樂,形式也不同,且目標為本。我每次也像做功課,在技術及製作上對我來說也是新挑戰。」
回到流行樂壇,要回顧他的現場演出,會想起鍵琴上優雅的〈罅隙〉,或者游走舞台兩端使勁地玩手風琴,甚至拿著咪和明哥rap〈Rock me Amadeus〉,那也是鍾情不同類型音樂的延伸,由鋼琴開始,到synthesizer也不終結。
「自己的音樂源頭當然是鋼琴。那時小孩子沒有那麼多類型的音樂班,不如現在有作曲班、演奏班等,。自己被鋼琴吸引,所以學琴、學古典音樂。」到中學時,由接觸canto pop到電子音樂,喜歡達明一派及浮世繪,再追到始祖英倫的New Wave,都是他重要的音樂養份。
「後來還有夾band出校園演出。」嘩,很難想像他如Ellen般遊走校園band show!「哈,也是試一試,但不太喜歡。」86年他買了自己的第一部Synthesizer,從此投入電子音樂的懷抱。
樂壇的系統失靈
但這應該無阻音樂質素,近年一樣有很多好音樂。自己就很喜歡Chochukmo
他寫了音樂這麼多年,又有沒有為樂壇萎縮而慨嘆呢?「現在就如系統失靈了。因為數碼音樂、下載等,改變了整個消費模式,那是沒辦法的事。」但他不是在埋怨,說來還輕描淡寫。「但這應該無阻音樂質素,近年一樣有很多好音樂。自己就很喜歡Chochukmo,聽說他們是很有紀律的樂隊,對自己很有要求,如軍訓式的要求。難怪技術和台風都同樣出色。」這亦一定程度反映了他的心境──無懼外在環境,只要自己一直盡力就可以。
之前說過會跟有耳非文組隊(Pop Pop Candy..好像已經是幾年前的事),去年又和V記、CM等人以Tuesday Morning Surfing Club的名義表演過,問他有沒有下文,他說:「還在呀!兩隊也還在...只是看何時有時間弄一些東西出來。他們都很忙!」他還笑說TMSC其實很適合台灣春浪的演出,看來這個project也不是消失了。只是不太強求吧。
一直都在的,大概就是人山人海。今年劉以達復出,對人山人海下了「著重包裝,要artistic行先」的評價。而黃耀明曾經說過,人山人海較著重感染力,多於演奏技巧。拿出此評語與Jason研究研究,他不諱言:「我們也叫自己做『視覺系』!哈...我承認我們不是技術系,我們多以概念、戲劇感先行。」大概,那也是他及人山人海的特色,亦令每次他們在台上的演出,比唱片製作更令人引頸期待。
當年初道不久,Jason和黃耀明上了音樂節
目《週點》,還與明哥表演〈每天你愛多一些〉。
後記:
記得讀過黃耀明有一次談和Jason合寫的作品,他說應該很容易聽出分野──明哥說,較老土的部份一定是出自自己的手筆。
曾和其他樂迷討論,認定蔡德才是人山海成員裡面最貼近大眾,但又把另類音色玩得淋漓的一人。他沒有拋棄前衞和實驗,但也能兼顧脫俗與流行──無論是自己的獨立音樂專輯,還是給主流樂人的作品;無論是簡單的鋼琴編曲,還是上電的冰冷處理,都不失這種平衡。訪問完畢,大概也令這一理論站穩住腳。「蔡德才風格」最貫徹的就是一種兼備吧。
編者注︰
一)感謝蔡徳才先生抽空接受訪問,訪問問題原有四十多條,絕不好答。
二)訪問在三月進行,由林綸詩親身訪問,問題則由多位筆者(快樂的、林綸詩及陳大文合力設計)
三)此訪問是人山人海訪問系列的第一撃,你想問人山人海其他成員什麼問題?不妨分享!我們盡力問!
四)此訪問是在上年進行,訪問時蔡德才還未正式與觸執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