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已經四年,距離上一張【太陽】,陳綺貞已經四年沒有新專輯,但新歌《雨水一盒》一出,即時在Facebook 洗版,再次証明陳綺貞的「陳老師」或「indie女神」的地位,無減十年前左右她活躍時期的影響力。對於八十年代出生,九十年代在成長的年輕人來說,同樣有文化價值的黃韻玲或張雨生已經是上一個時代的事,陳綺貞正正是那個只有庸俗主流樂壇裏的一個重要淸泉。獨立姿態卻贏得一大班following,成為了一個「愛好文化藝術」的icon,即是現在流行用的「(藝)文青」,正正是陳綺貞成功achieve 的文化status。她的獨立姿態,她的低調,令她成為少數能讓一眾本身不聽中文歌的樂迷,都會對她特別尊重的台灣歌手。
九十年代尾港台的新獨立聲音特別多,亦特別好,陳綺貞就是其中一把。縱使她是滾石「少女標本」之一,但那時期媒體(到大眾)都只會認識徐懷鈺與及李心潔,陳綺貞有點像Boy Band, Girl band 那些冇人理的一員,有點像Spice Girls 的Victoria,比如這樣說。在香港主流媒體,最早可以經常聽到陳綺貞,應是在903電台裏Donald與少爺占的節目。我也是聽903奶水大的,記得少爺占(他當時是一個陳綺貞大fans)就是用《和你在一起》來為每天節目作結。
98年首張專輯【讓我想一想》在香港裏幾乎是沒有人怎樣留意的,到現在這張專輯應該亦不是陳綺貞最流行的專輯,但《讓我想一想》的結他輕爽民謠風格卻仍然是陳綺貞的招牌聲音來的,尤其是你看過她早期的演出,就會知道這是她的killer song 來的。【讓我想一想》的經典除了是校園文藝淸新外,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張証明陳綺貞有能力把情情愛愛的陳腔濫調,寫成簡單美麗又入心的歌詞;把平易動人的流行旋行,變為不廉價不庸俗而又很個人化的樂曲。由林暐哲的掌陀,加上李雨寰、李欣芸等的協助,這專輯製造出來的聲音仍是她最原始,最深邃的聲音,比起豐盛的編曲與大製作的【華麗的冒險】的星期日頹廢下午的氣氛,【讓我想一想】是一張捕捉了落寞夜晚的專輯,是一張屬於沉溺於戀愛的失落與挫折的原聲大碟,《孩子》、《嫉妒》及《會不會》應是讓戀愛失敗者聽得隱隱作痛的作品,她,正正捕捉了自信感不足的人在戀愛中的不安定思緒,那些原本只會在自己腦海裏重覆的質疑,以音樂把它們變為一句又一句擲地有聲的詞句。
99年在香港陳綺貞突然流行起來,全因當年走小眾文藝路線的楊千嬅的《夏天的故事》正正是陳綺貞的創作,由四方果編曲,何秀萍填詞。《夏天的故事》亦促使陳綺貞在香港的首個演唱會中邀請了楊千嬅為演唱會嘉賓,還記得網上的「微言」不少。2000年陳綺貞的第二張專輯【還是會寂寞】用回歌曲,重新填詞,變為《下午三點》。這張專輯陳綺貞一洗其首張專輯很台式的文靜女生形像,一頭紅色的Bob頭,成為日系少女。【還是會寂寞】的流行不用怎樣說,自信大了,流行力大了,一切都有點像是首張專輯的alternative self 的陳綺貞的呈現。倒是《慢歌3》最讓人忘不了,那首爵士調調的作品,那個管絃樂的編法,整個氣氛,都是專輯的遺珠來的(有趣地這首其實有點像楊千嬅【夏天的故事】的音色。)
【還是會寂寞】後陳綺貞已經成為幾乎有聽歌的人都懂的歌手了,那時亦是大家在網上Download又或是去找她早期兩張Demo的時期。2001年Virgin旗下姚謙主理,侯湘婷繼2000年同名專輯收錄了《黑眼圈》後,走小文藝的【愛之旅】收錄了李雨寰作曲的《一起到巴黎》,陳綺貞填詞,最後陳綺貞在演唱會唱上,終成為一首廣為人知的作品。那個年頭,這首作品是屬於像是我這種沒出過外國,未搭過飛機的人的一個異國投射,那種浪漫、灑脫,就有點像看法國電影那種你認為是幾乎不可思義幾乎遙不可及但卻又極之羨慕視為終極夢想的感覺。
同年陳綺貞為楊乃文新專輯【Queen】帶來《漂著》及主打《証據》。雖然《証據》大紅,但相信對不少陳綺貞的樂迷來說,《漂著》才是他們真正喜歡的那首。2002年滚石的合輯【半成年主張】中則有《雨天小尾巴》︰
2002年亦正是陳綺貞第三張專輯【吉他手】的推出的一年,亦是陳綺貞的音樂與鍾成虎扯上關係的一年。《吉他手》基本上像是把首兩張專輯融合的作品,一樣日本,但卻更多首張專輯的台式味道,以及更多full band 與及英倫結他音色的影響。那個時期,陳綺貞的「現象」已經是接近頂端,與所有港台文化事有關。來香港與林奕華合作音樂劇,台上大合唱的《就算全世界與我為敵》至今仍在我的腦海內;《藍色大門》中的《小步舞曲》就像是整個台灣本土校園氣息的電影的一個opening theme tune,然後更多港台現場演出,更多歌手唱陳綺貞的歌,然後到《華麗的冒險》,到盧廣仲,到【太陽】,到The Verse,到今年的新碟,我只能說時間過得太快。
後期的陳綺貞,真正打能留在腦海的,還是只有兩首,與陳昇的《你一直在玩》與及single版本的《旅行的意義》。其他的,我不說了。原本想寫一篇第三身寫法的綜合性、資訊性文章,最後卻因沒時間而成為了一篇個人的文章——但我相信,你或者都會明白我為何會突然有點感慨。Che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