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露唱出香港本地CULT作《LADY GAGA》

ma

雖然香港的電視in general垃圾,但不代表演員垃圾,尤其是演員始終都是人,人與人要建築一種友誼至到奇妙的關係,真的很容易,特別是每天都見面,就算只是在電視上隔空見面,那奇妙的友誼會靜靜雞建立起來,並活在你的記憶生活裏頭。

馬蹄露Celine Ma 是其一中一個縱使電視垃圾,還是可以讓人特別憐惜的演員。我不知道她為什麼唱歌,但她總之就是要唱歌了(原來更不只是第一次唱了),更要唱一首叫《Lady Gaga》的歌。

看mv前當然以為又是什麼爛TBB貨色,怎知原來是一個用心的土炮製作,由韋然的歌詞帶動映象,再由馬蹄露與及一眾演員的演出來帶動整首作品的推進。認真地說,這種MV的手法很老土,亦很小學雞,但其實真的很難WORK的——不過,千真萬確,這首歌很WORK,個FLOW很順好好睇,SPLIT SCREEN用得很妙。而整首歌就是充滿創意與好玩,中國版的LADY GAGA編曲沒什麼特別,但是馬蹄露的ROUGH 演繹就在廣東音樂裏頭很是清新,當然,我不會白癡得寫這是很有八十年代BOW WOW WOW等新浪潮女聲樂團的影響吧,但確實,這在廣東音樂裏頭幾乎聽不到的(楊千嬅《內有惡女》是其中一首)。

玩惡聲與小朋友聲已經是弔詭,但最可愛的還是韋然的歌詞其實詞簡意深,寫了很多東西在內,其實這不是已寫了《任我行》的意思嗎?這不是已有了《主旋律》的意思嗎?單是出其不意的「689醜醜醜 跟住班學生四圍走」就已經啜核非常吧?可惜的是,在香港這類歌詞是不會受重視的,因為我們都受那種「正統、文學」的文字影響太深,只懂欣賞「林夕」那類正經歌詞,就像這首作品裏所提及的家長一様古老保守。

最後,最重要的是,這雖然是一首說教「官方」歌,卻是不是由香港政府推動的那些白色惡臭,充滿著DIY/INDIE精神,土炮可愛,又可加入到香港本土Lo-fi CULT系列了。

這個年代南韓有《GANGNAM STYLE》,台灣有《嗶嗶嗶》,挪威有瘋狂的《WHAT DOES THE FOX SAY》,瘋狂的創意是這個開放網絡年代的成功之道,重口味Cult已不再是小眾而變成大眾趣味,好了,香港樂壇/樂迷聽《LADY GAGA》學下野

今天的trend好快 大家追不到 感激家長勸喻 但朋友都喜愛

陳奕迅,走出羊群了嗎?

s4715402

Sorry,又係陳奕迅。坦白說,我真的很不想跳進這個大隊再寫陳奕迅,但是,同時間我又確實感到百感交集,看著陳奕迅不敢直視觀眾,吐出「於心有愧,sorry」;看到他拿完最喜愛男歌手獎,略帶苯拙,低下頭沉默地離開舞台,我感到一種不尋常的感慨,同時亦有種莫名釋懷的感覺。所以,不得不將我對這件「陳奕迅之事」的感覺寫出來。

不想寫陳奕迅,原因有二。一個歌手唱了近廿年,整個香港還在把一切希望與焦點放在同一個歌手上,實際上真是一件很可憐的事。香港樂壇真的病到入骨了。我們需要還對陳奕迅有什麼大反應嗎?第二,個人上,其實我一早已經對陳奕迅沒有什麼感覺,畢竟人大了,成長的東西都已沒有太多感覺,亦無謂多沉醉在成長時的情感。正如他自己唱,人要長大,生活要流,陳奕迅這麼多年,除了年歲的增長外,亦由活潑跳脫變到沉穩成熟,由開放變到墨守成規,由離群不甘做羊群變為羊群的頭目。這種轉變,是在香港的主流意識形態洐生,建基於香港人的傳統價值,符合並滿足香港人對成功的人的投射及期望︰那種長大了就要成熟大器,那種成熟了就要正正經經,那種正經了就要懂得做人圓滑合群,都是社會上的我們,亦是陳奕迅。

所以,這麼多年了,我們看著陳奕迅音樂領域停頓了這麼多年了,其實基本上都沒有什麼再唏噓了吧?他連《同舟之情》亦唱了,我們還有什麼可失望?我們還要再對陳奕迅有什麼期望嗎?

原來,還有的,就是所謂的「專業」與「態度」。

在香港,歌手是一門專業,所以什麼時候他們都要專業地唱得完美無瑕,什麼時候遞枝咪給他們,他們就要唱得好;什麼時候送他們上舞台,他們就要唱得完美無瑕。這就是專業的態度——如果你當他是一門專業,那就是了。香港的主流社會,亦或者是絕大多數人,他們不視歌手為「artist」,歌手與會計師醫生無異,都是一門專業;對他們的理解,歌手是一部唱歌機械,他們的職責就是所謂的「唱好」歌曲而已。

這亦難怪主流思想的,因為香港樂壇沒有主流以外的音樂圈,流行歌手就是樂於乎合這種大眾要求,當音樂為一門生意,他們沒有音樂人或artist的情操,他們為樂迷妥協,他們迎合市場,他們把音樂變為商品,他們在主流大眾的消費層面上存活,所以理所當然要乎合主流大眾的要求。音樂人的個性,音樂人的主體,音樂人的真實性(integrity),都不是香港音樂裏受尊重的東西,或者,他們根本沒有在香港出現過。

陳奕迅,你上台不認真唱,就是不尊重樂迷,不尊重觀眾,甚至是不尊重音樂。什麼是尊重?尊重就是一種每個人定義不一樣的判斷,正如有人覺得你在正經場合不準輕挑,不然你就是不尊重;在公眾場合大聲說話,就是不尊重;也有人覺得你到人家作客吃飯不買禮物,就是不尊重;公眾場合性感衣著,亦是不尊重。音樂嗎,你不買正版唱片,就是不尊重音樂;你不用好的器材聽音樂,就是不尊重音樂;你上台掉爛結他,就是不尊重音樂⋯⋯尊重,說穿了還是一種道德判決,是以自己的標準去評價人家的標準,這亦是乎合香港人喜歡的評價風格,所以陳奕迅,你就是不尊重。

說穿了,其實這種頒獎禮還只不過是商業社會的一個賞面派對,不過是一個商業show;一個所謂音樂頒獎禮,其實就是需要各個單位協力做得好好睇睇的娛樂任務。他上台拿獎,不是要給他最好的表演,而是要為這場show 出一分力令這場show 更好看。不過,怪不了誰,你應承出席,上了台,就即是應承做好呢場show,不出盡力表演,就是戲場,就是不專業,就是不尊重了吧。

所以,沒意思的,用這種方法去評價陳奕迅,是沒意思的,這還不過是老掉牙的評價,是的,他確實是留戀在金錢世界,確實停留在製造重重覆覆的大熱作來撐起樂壇的工作,確實仍在拿那些早就應該在五六年前不應再拿的什麼至高無上歌手獎了⋯⋯這些那些,我們都知道了,不是嗎。這次,我看到的,不是這些,而是陳奕迅終於變回一個有血有肉,有趣的「人」。

陳奕迅真正的獨特性,其實一直仍然停留在早期華星時期的作品,往後的,無論從主題到音樂性,還不過是變成誰唱都可以的流行方程式罷了。真正用心聽陳奕迅音樂的,就知道陳奕迅真正獨突的歌曲,是《與我常在》或《我的快樂時代》等那些對未來與自己不安定的心情;是《時代曲》或《反高潮》與社會拉上關係的作品;是《愛沒有左右》或《那一夜沒有雪?》的浪子grudge味。華星的歌,就是反映他外國留學的略帶反叛的個性,就是反映很多社會上不安份守己的misfits。

那個時代,正正是新世代音樂人崛起的年代,林夕與黃偉文亦寫出新氣象,填出新世代的心聲,不再是以前八九十年代有關型男靚女的轟烈愛情或是癡情,而是像外國80年代以The Smiths為首的indie music 帶起有關自身有關每一個普通人的underdog心情。陳奕迅或是梁漢文楊千嬅盧巧音,都是這種新的「普通人」的不安定的心情與寫照。不過,陳奕迅離開華星後,則只是繼承了他在華星時期柳重言與Eric Kwok為他寫的那條線的作品,主題亦變成只是如「K歌之王」的苦情又或是「人來人往」這種沒有特別指向無論是李克勤唱又或是古巨基唱都沒所謂的作品。

陳奕迅的獨突性或主體,其實一早在這麼多年在那些「苦瓜」或「富士山下」裏頭已經體無完膚,他跟隨著其他音樂人一起長老,變得老成保守;他遵從詞人林夕黃偉文變得更「成熟」「大器」的歌詞主題——他變成了一個音樂感特別強的主流歌者。不過,這一晚,突然間,在這個台上,我則終於見到陳奕迅與他自己的作品的主題重疉的時刻。記得那個唱著「毫無代價唱最幸福的歌 願我可」的年輕人,那個沉醉於音樂,只想過好生活的音樂人,那個在現實與理想中掙扎的小伙子,那個曾經像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經歴又或是仍在經歴的現實煎熬的普通人,這一晚,他好像都回來了。

由不encore到叫觀眾靜一點,到今日在台上不願唱,陳奕迅,雖然是你自己一直在做重覆的流行大熱來寵壞聽眾,但是,至少,你現在正在做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就是你終於在挑戰觀眾,不再做觀眾想你做的事——這些,都有「教育」觀眾的功能。不知你是否終於會變回一個有趣的音樂人?也不知你是否終於變為一個忠於自己的藝人?至少,這一晚,這種姿態,可以被閱讀為他對頒獎禮的「無聲」抗議:這一晚,你變得像一個帶有真情感的人,每一個動作都帶著複雜感情,那些感情,是否那些你自己都唱過的忠於自我與現實社會的角力?你,是否真的唱透了林夕《任我行》歌詞的意思,真的不再做羊群,敢去「任我行」了?

後注︰聽陳奕迅台灣音樂會的這片段會令你理解更多

來龍去脈︰
http://www.ptt.cc/bbs/Eason/M.1388244480.A.184.html

黃耀明《太平山下》腐爛到不能的香港

臨近聖誕,聽達明一派的《今天應該很高興》,通常都令人特別感傷。有趣的是,此時此刻的香港竟然賦予這作品更多的新生命力,深化作品的情感與複雜性,令這首原本是寫九七回歸與移民潮的惶恐不安心態的作品,在今天這個再現移民現象、不見天日的香港裏,有更多的唏噓與感慨。

大概,從來達明一派都是香港唯一一隊唱出香港政治氣侯的單位,當主流大論述一直都是唱出《獅子山下》那種「不屈不撓」的頂瓜瓜香港精神,達明就是唱著《你還愛我嗎》、《今夜星光燦爛》等側寫香港政治氣氛與社會狀況的作品。黃耀明雖然近年才「政治活躍」,但他,作為一個歌手甚至artist 的integrity(又或是中文的「真」或「風骨」)從來都是香港樂壇裏頭幾乎唯一亦是最後的一道防線,是活躍的主流歌手中的淸泉。

確實,也許是香港的情況已經衰到貼地,眼前再看不見太多希望;亦也許是因為達明一派的演唱會的政治主題太受歡迎,所以黃耀明在最新派台歌《太平山下》裏終於唱出句句到肉的香港現況。

上年達明一派的《It ‘s my party》或多或少都是一個flop,引不到大眾注意及討論外,作品本身亮點亦不足,而周耀輝的婉轉風格亦太間接太隱晦,讀不出太多趣味。今趟《太平山下》則找來林夕填詞,這應是繼十年前【我的廿一世紀】後首支由林夕填詞的first plug,亦是黃耀明solo生涯最直接最到肉有關政治的作品。

我們都知道林夕填的情歌或是那些哲理歌都是很到位很精準句句入肉的,但想不到寫香港現況林夕更可以是一句一字都是正中要害。基本上,《太平山下》每一隻字都是寫現今香港,每一句都是寫出香港的一種現象及心態。以前周耀輝幫黃耀明寫的都有一種樂觀調調,而一向都愛有樂觀註腳鼓勵聽眾的林夕這次都與樂觀筆調說再見,以「現在是爛鬥爛」來概括香港情況,確實,無他的,香港的情況就是爛到不能再爛了。

香港政府那邊廂用一直植入在港人腦海的「獅子山精神」來嘗試河諧港人,製造更多和理非無知港蛙,順帶製造了白色惡臭《同舟之情》。這邊廂我們慶幸黃耀明及林夕敢唱/寫出新版「獅子山下」——新的香港主題曲——點破太平山下造假的歌舞昇平,其實一切敗絮其中,骨子裏已經腐爛得不能再爛。

越避靜越怕靜,越避難只會越腐爛,還樂於造夢的大家,約定上太平山。

太平山下

唱:黃耀明
作曲/監製: 黃耀明 /GayBird@人山人海
填詞:林夕
編曲: GayBird@人山人海

一到佳節只有擁上街去爭那一票聽各種夢話
節日有幸看完要命報導再來看直播奪魄煙花
祈求和諧就留在家等那一片煙霞漂白了舊有繁華
要是怕亂閉門要是好靜有權詐睡去避過喧譁
睡著便退下 造夢就上吧

上太平山
怕太平坦 不好玩到想拜山
上太平山 不見不散
怕太平穩 想攀山也不會攀
想高攀獅子山 活路又路漫漫
現在是爛鬥爛 只得這紫荊花金光燦爛

這個家快不似家似將要遷拆傾塌改建的大廈
有住客在對話要是對罵太嘈有食客捕殺烏鴉
每天高唱我哋大家歌舞總要昇平配合這混世榮華
要合唱亦唱完要頌讚亦讚完最後也就變啞巴
睡著便退下 造夢就上吧

上太平山
怕太平坦 不好玩到想拜山
上太平山 不見不散
怕太平穩 想攀山也不會攀
想高攀獅子山 活路又路漫漫
越避靜越怕靜 越避難越腐爛

上太平山 怕太平坦 風光不再山也不似山
上太平山 不見不散
怕太平板 山歌都唱走了板
經典的獅子山 越望越像夢幻
現在是爛鬥爛 今天的紫荊花金得太靡爛

Robynn & Kendy 舊酒舊瓶,高質唱K

sailawayrk

Robynn & Kendy

Sail Away

廠牌:Universal︱ 評分:4.5

你的評分

[starrater tpl=10]

用詞與時代是會跟著時間走的,以前八九十年代我們喜歡叫一些唱得過份機械化的歌手叫做酒廊歌手,到九十年代尾二千年頭我們喜歡叫一些唱得很basic 的歌手在唱K。現在是網絡年代人人都可以發表音樂的年代,要形容Robynn & Kendy的新碟【Sail Away】,我覺得一個新的term來形容這兩個歌手的歌聲是確實需要了。

以在網絡翻唱經典金曲而取得大量點撃,更獲得Universal歌手一約,看來會是一帆風順吧。但是,環球簽了回來後,卻有點不知怎樣領航這隊Robynn & Kendy。出碟翻唱?網絡的那班人又會肯花錢買嗎?走原創,那究竟要走什麼路線?這正正是這組合的「死結」。Robynn and Kendy 的第一張EP以一半「新作品」一半「翻唱」來試水溫,新歌方面則走像at17般的「獨立、民謠、知性」的淸新路線,結果反應卻十分冷淡。當然了,以「小淸新」簡約編曲來翻唱家傳戶曉的金曲的Robynn and Kendy,又不是真的是那種獨立流行的小淸新,她們亦沒有獨立流行那種DIY、不打磨的美學,她們在最早的網絡歌曲已是有本錢用上專業器材與及有「人」協助拍攝了。

吸納不了喜歡獨立流行的文青,那到第二張專輯【Dear Diary】呢,雖然繼續一半新一半舊,新歌依舊有《小說伴咖啡》那種作狀文藝淸新,但最後跑出的卻是最polished的作品《陶瓷娃娃》。或者是因為這個原因吧,首張全新歌專輯【Sail Away】的作品終於不再走文藝淸新,變為一張格式化的廣東流行。

誰不愛聽出色的傳統廣東流行?但【Sail Away】聽到的卻只是像一間二手店賣著質素不過爾爾,且你看過無數遍的物品。坦白說,新專輯有Edward Chan及繼續王紀華作監製,歌曲確實是不難聽的,尤其是Edward Chan監製的作品應是獲得更多budget 的,在音色、混音等一切都是把她們的聲音推到更高的層次。不過,真正的問題,首先是Robynn and Kendy的創作力問題,專輯不乏好旋律,但更多的是平庸乏味的旋律,聽得出大部份都是從九十年代廣東流行取經,卻沒有真正的耀眼處。其次是,也許因為這個原因吧,兩人唱得也像唱K,雖然這張專輯明顯聽到兩人的不錯的歌喉及蠻廣的音域,但唱出來也就是太過圓滑,十分機械。最後,來到音樂編排、和音編排到創意層面,就是了既無新意亦無想法。

當然,也不是沒亮點的,《Sail Away》是專輯的亮點,在旋律到編曲都發亮的,編曲的T-ma@EMP交足功課,由鋼琴到結他到假絃樂,以接近jazz的improvise的美學編排,都編得美麗動人。可是,失驚無神的rap 卻是一個turn off,這種要加段rap的過時潮流,令整首作品忽然冗贅。這張專輯幾乎每種風格都會有兩首類似作品,《Sail Away》的同系就是緊接的「民謠小淸新」《今天只講笑》,有如雞䯇。走幾乎出現在每個歌手專輯的Fergus Chow處理的《公主病死了》怎繼續玩他喜歡的八十年代disco簡約風格,慶幸這次沒有再要送上某經典作品的一個snippet,同樣略略R&B的《到你》由The Exchange 有較生動的主理,groove更好效果更好。

王紀華監製,劉祖德編曲這個組合很九十年尾、二千年頭,《不痛不癢》就是這個很屬於那個年代的慢歌。同樣單位,同樣這麼多「合成樂器」,其實曾經製造過一首經典《當地球沒有花》,這次《不痛不癢》亦有類似氣氛,整體效果還不錯了。《第十行星》則是專輯中除了《Sail Away》外的亮點(這首有點at17),全因副歌的旋律寫得特別好,亦終於聽到較heartfelt、真摯的演唱。

不過,其實專輯最最最致命的還是音樂的內容,即是歌詞——這或能解釋為何專輯聽起來那麼空洞的原因。專輯策劃沒有方向,各填詞的沒有協調,由港女至極的《今天只講笑》到港蛙討厭政治的心態的《La La La》,到突然藍奕邦的《公主病死了》或是結尾的《It’s gonna be Okay》突然變得有宏大的「使命感」,都是九唔搭八。或是那些傳統單身之苦又或是自省的主題,都是沒有新意亦沒有多麼的心機,陳腔濫調,邏緝比兒童卡通片更簡單。其實單看專輯叫「Sail Away」就知這隊組合的空洞,上張專輯的《無人島》不是已唱了「Fly Away」了嗎?空路不通,水路更佳?

聽Robynn & Kendy【Sail Away】確是很矛盾的,它不是沒有心機的,你亦可看到製作的人大部份亦交出了心機及功課的,亦做到九十年代二千年頭的音色出來的。可是,在策劃沒方向的情況下,加上旋律了無新意與音樂毫無內容的情況下,這不是舊酒新瓶,而是壞酒爛瓶,她們唱不出任何人,包括自己的故事;歌聲的空洞,或者連唱K也不如。

吳雨霏如何能在香港樂壇「生我的命」

kary

我突然覺得吳雨霏其實頗是香港主流樂壇的受害者。出道逾十年,吳雨霏前前後後都有過不少大熱作,但總是音樂層面上,又或是地位上,她還是那種好像隨時都可以從樂壇消失的那類歌手。對她認識不太深,最深印象還是大家對她的唱功的批評,說她的現場不穩定怎樣又怎樣。這類批評從來都是港人最愛又或是港人唯一有懂得怎樣去評價歌手的方法,又或是香港媒體最愛用來bring down正在上位歌手的手段。

吳雨霏一直都是在掙扎究竟要走「恨人亦要花氣力」的愛情K歌路線?還是像最早期的Ping Pung式流行搖滾?當然,最後她還是靠一系列K 歌來保持人氣與支持度,縱使她亦有與Hardpack 有Side project。不過,吳雨霏的最終問題是你沒有頭緒究竟她正在唱什麼人的心聲。你不知道她究竟是站在那一方,她是反叛?還是賣個性?但她又是很典型的虛偽香港藝人?她沒有林夕或黃偉文的疼錫,她的個人性格亦沒有給人什麼強烈感覺,所以最後吳雨霏還是停留在那種《我本人》式肉麻老土到想死的港式情愛的內容層面,而在第二三主打像《狠狠》這些「稍為硬朗有個性」的主題來搭救。

其實如果像以前樂壇環境生態還在健康狀態的時候,以吳雨霏的資歴及back catalogue,應該可以順利登上一線位置。不過,外在環境與及她的音樂製作水平都好像一直容許不了這件事的發生。就連加盟新藝寶這個基本上大部份女歌手都可以走上一線的唱片公司近三年,縱使已經有了兩首大熱作,主流媒體到樂迷對她的反應還頗冷淡。

到新大碟【State of Mind】終於是一張較認真的策劃,她插手製作部份,與陳考威(SpingWo) 等Fergus Chow共同監製,而首支主打《今夜煙花燦爛》終於不是「我傻女」「我本人」的橋段了,但效果卻不過爾爾。嘗試找藍奕邦寫詞,可是藍奕邦寫的詞還是落入one dimensional的那些說過過千萬次的陳腔濫調,亦是典型香港歌詞主流的「樂觀」式意識形態,不怎樣幫不到吳雨霏的image;歌曲想做到像是林憶蓮及蔡健雅層面的情歌,可是在編曲到旋律的層面還是達不到那個層次。

好了,第二主打的是「型格牌」,Fergus Chow帶來她喜歡的R&B/disco/funky sound,變成一首向像林憶蓮《灰色》系列的八十年代歌曲致敬的作品。坦白說,我是很欣賞這個轉型的,亦高興吳雨霏終於擺脫雷頌德式的那種很罐頭音式與及那種沒什麼層次的音色。但是,我還是騙不了自己,縦使是改頭換面,作為第二主打還是不是怎麼有說服力。整個處理還是很safe 很悶蛋沒新意,Fergus Chow喜歡向舊歌參考再勇敢地加上那些經典作品的signature sound 已可在容祖兒的《蟲之家》裏知道,放Curtis Mayfield 經典的《Move On Up》的那句「Move on up」在內,至今對我來說還是一場惡夢。想不到這次你可以聽到Michael Jackson 的招牌叫聲,實在有點哭笑不得感覺。

同時,周燿輝的歌詞亦是典型的那種「I live my life」的行貨。不過,作品最弱的,無論在歌詞到歌曲本身,還是副歌部份,不及verse 的流暢與動聽。不過,歌曲不是沒有驚喜的,MV就算是將歌曲很好地呈現出來,接近一take 過的long take亦是執行得很不錯的。

吳雨霏,又或是像很多現在在香港的二三線主流歌手都是面對幾個大問題,就是整個音樂風氣的問題,整個主流音樂生態的問題,整個音樂市場的眼界問題。人才不足,創意不足,內容不足,性格不足,音樂眼界不足,音樂定位不淸⋯⋯⋯⋯突破不了,還是不斷在輪迴在相同的問題上,直至音樂事業的完結——我當然希望吳雨霏可以走得更遠,而不要再靠《我傻女》等的作品來續命吧。

陳綺貞,時間的歌與rarities

電視用橫式-ol

原來已經四年,距離上一張【太陽】,陳綺貞已經四年沒有新專輯,但新歌《雨水一盒》一出,即時在Facebook 洗版,再次証明陳綺貞的「陳老師」或「indie女神」的地位,無減十年前左右她活躍時期的影響力。對於八十年代出生,九十年代在成長的年輕人來說,同樣有文化價值的黃韻玲或張雨生已經是上一個時代的事,陳綺貞正正是那個只有庸俗主流樂壇裏的一個重要淸泉。獨立姿態卻贏得一大班following,成為了一個「愛好文化藝術」的icon,即是現在流行用的「(藝)文青」,正正是陳綺貞成功achieve 的文化status。她的獨立姿態,她的低調,令她成為少數能讓一眾本身不聽中文歌的樂迷,都會對她特別尊重的台灣歌手。

九十年代尾港台的新獨立聲音特別多,亦特別好,陳綺貞就是其中一把。縱使她是滾石「少女標本」之一,但那時期媒體(到大眾)都只會認識徐懷鈺與及李心潔,陳綺貞有點像Boy Band, Girl band 那些冇人理的一員,有點像Spice Girls 的Victoria,比如這樣說。在香港主流媒體,最早可以經常聽到陳綺貞,應是在903電台裏Donald與少爺占的節目。我也是聽903奶水大的,記得少爺占(他當時是一個陳綺貞大fans)就是用《和你在一起》來為每天節目作結。

98年首張專輯【讓我想一想》在香港裏幾乎是沒有人怎樣留意的,到現在這張專輯應該亦不是陳綺貞最流行的專輯,但《讓我想一想》的結他輕爽民謠風格卻仍然是陳綺貞的招牌聲音來的,尤其是你看過她早期的演出,就會知道這是她的killer song 來的。【讓我想一想》的經典除了是校園文藝淸新外,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張証明陳綺貞有能力把情情愛愛的陳腔濫調,寫成簡單美麗又入心的歌詞;把平易動人的流行旋行,變為不廉價不庸俗而又很個人化的樂曲。由林暐哲的掌陀,加上李雨寰、李欣芸等的協助,這專輯製造出來的聲音仍是她最原始,最深邃的聲音,比起豐盛的編曲與大製作的【華麗的冒險】的星期日頹廢下午的氣氛,【讓我想一想】是一張捕捉了落寞夜晚的專輯,是一張屬於沉溺於戀愛的失落與挫折的原聲大碟,《孩子》、《嫉妒》及《會不會》應是讓戀愛失敗者聽得隱隱作痛的作品,她,正正捕捉了自信感不足的人在戀愛中的不安定思緒,那些原本只會在自己腦海裏重覆的質疑,以音樂把它們變為一句又一句擲地有聲的詞句。

99年在香港陳綺貞突然流行起來,全因當年走小眾文藝路線的楊千嬅的《夏天的故事》正正是陳綺貞的創作,由四方果編曲,何秀萍填詞。《夏天的故事》亦促使陳綺貞在香港的首個演唱會中邀請了楊千嬅為演唱會嘉賓,還記得網上的「微言」不少。2000年陳綺貞的第二張專輯【還是會寂寞】用回歌曲,重新填詞,變為《下午三點》。這張專輯陳綺貞一洗其首張專輯很台式的文靜女生形像,一頭紅色的Bob頭,成為日系少女。【還是會寂寞】的流行不用怎樣說,自信大了,流行力大了,一切都有點像是首張專輯的alternative self 的陳綺貞的呈現。倒是《慢歌3》最讓人忘不了,那首爵士調調的作品,那個管絃樂的編法,整個氣氛,都是專輯的遺珠來的(有趣地這首其實有點像楊千嬅【夏天的故事】的音色。)

【還是會寂寞】後陳綺貞已經成為幾乎有聽歌的人都懂的歌手了,那時亦是大家在網上Download又或是去找她早期兩張Demo的時期。2001年Virgin旗下姚謙主理,侯湘婷繼2000年同名專輯收錄了《黑眼圈》後,走小文藝的【愛之旅】收錄了李雨寰作曲的《一起到巴黎》,陳綺貞填詞,最後陳綺貞在演唱會唱上,終成為一首廣為人知的作品。那個年頭,這首作品是屬於像是我這種沒出過外國,未搭過飛機的人的一個異國投射,那種浪漫、灑脫,就有點像看法國電影那種你認為是幾乎不可思義幾乎遙不可及但卻又極之羨慕視為終極夢想的感覺。

同年陳綺貞為楊乃文新專輯【Queen】帶來《漂著》及主打《証據》。雖然《証據》大紅,但相信對不少陳綺貞的樂迷來說,《漂著》才是他們真正喜歡的那首。2002年滚石的合輯【半成年主張】中則有《雨天小尾巴》︰

2002年亦正是陳綺貞第三張專輯【吉他手】的推出的一年,亦是陳綺貞的音樂與鍾成虎扯上關係的一年。《吉他手》基本上像是把首兩張專輯融合的作品,一樣日本,但卻更多首張專輯的台式味道,以及更多full band 與及英倫結他音色的影響。那個時期,陳綺貞的「現象」已經是接近頂端,與所有港台文化事有關。來香港與林奕華合作音樂劇,台上大合唱的《就算全世界與我為敵》至今仍在我的腦海內;《藍色大門》中的《小步舞曲》就像是整個台灣本土校園氣息的電影的一個opening theme tune,然後更多港台現場演出,更多歌手唱陳綺貞的歌,然後到《華麗的冒險》,到盧廣仲,到【太陽】,到The Verse,到今年的新碟,我只能說時間過得太快。

後期的陳綺貞,真正打能留在腦海的,還是只有兩首,與陳昇的《你一直在玩》與及single版本的《旅行的意義》。其他的,我不說了。原本想寫一篇第三身寫法的綜合性、資訊性文章,最後卻因沒時間而成為了一篇個人的文章——但我相信,你或者都會明白我為何會突然有點感慨。Cheers。

矛盾大對決︰「和諧」鬥「良知」

chan

由以前到現在,香港主流歌手的大前題都是「不得罪任何人」。商家大財團固然不可以得罪,冇宣傳或廣告即係自斷米路;電台傳媒人不可以得罪,唔播你歌或流行榜唔高企都得如自堀墳墓;最後普羅大眾尤其師奶不可以得罪,因為香港音樂圈的最崇高目標是「最受歡迎乜乜乜」,不求銷量高,只求隔離屋村陳生李太都識你聽過你唱歌(師奶文化或女權都是香港特別強勁的)。到最近,主流歌手更不可以講政治得罪政治,不然後果嚴重。像王菀之實則也不是不留意政治,只是其一知半解「和理非」立場其實更令人反感過「討厭政治」,所以僅可以以「討厭政治」打圓場;G.E.M.支持梁振英的言論已成潮文,更令她可以更上一步取得成年聽眾群的機會更渺茫。

其實我們不是特別看不起王菀之或G.E.M.,她們只是脫離民意,敢言地表達她們意見罷,更多的香港歌手都是醒目地玩著不表態的遊戲罷。香港的情況的絕望,已不僅是政治情況那麼簡單,政治牽連的其實正正是日常生活的大與小。將政治歸為「政治」只不過是香港政府將市民潛移默化變為事無大小都覺得不關自己事的手段而已,你看連林夕亦開始寫專欄大寫政治,就知道香港的情況的嚴重了吧。

流行音樂再怎樣避世玩樂,亦總需要與社會找到一個切入點的。在香港的絕望政治環境下,流行曲的音樂主題不一定要與政治有關,能反映社會大氣氛,又或是能夠在音樂中找到回應社會時事的註腳的,就是relevant的流行作品了。在這方面,近近做得最到位的還是C All Star,所以C All Star能夠蓋過其他主流歌手,成為新一代樂迷的心頭好。不過,今天聽到陳柏宇新大碟的首支派台歌《矛盾大對決》,頓感陳柏宇的機會或許終於來到了。

陳柏宇是那種平凡得你不會記起,亦因為沒有什麼八掛新聞,所以你幾乎對他一無所知的那類歌手。在Sony 旗下的他一直的發展都是平平,今年亦已經三十,專輯亦推出了八張了,最致命的還是早期李克勤情歌路線讓他成為那類完全沒個性的情歌歌手的範疇。不過,上一張專輯【The Next Moment】則開始見他的整個唱片策劃年輕化起來,尤其是與恭碩良的合作最為醒神。這次Sony 亦不是沒有留意,新主打《矛盾大對決》繼續給恭碩良、Kelvin Avon及馮翰銘掌舵,意外地是首在廣東歌層面是「好嘈」的重型一點的pop rock 作品。

恭碩良在這兩三年突然變為香港其中一個最活躍、多產的音樂人,是好事,至少我們需要多一點是pop rock底子的音樂製作人,更加慶幸的是與馮允謙不同,他們不將陳柏宇變成翻版恭碩良。不過,這作品音樂部份還不及梁栢堅的歌詞搶眼,梁栢堅簡單地把整個香港的情況寫出,一貫其風格,很抽離地寫出香港的情況,卻不加入個人意見或情感(又或是這不是他的風格,而是市場限制?)當然,唱政治唱社會不值得大驚小怪,我只是很高興一向其實在樂迷呼聲很不錯的陳柏宇確實有一個前進的機會,脫離沒靈魂的幽靈歌手的一群。

另一邊廂,一向以「小淸新」風格來翻唱金曲而取得樂迷支持的Robynn & Kendy則向著討厭政治的港蛙之路代言人進發。最新作品《La La La》雖有Edward Chan監製而令作品的聲音的層次突然大進步,但作品還是停留在那種cafe 音樂的平庸沒個性,更要命的是其歌曲的老土兼和諧的主題。將粗口或人家的難聽說話變為「La La La」這種小學生意念,前人也做過不少類似主題,但Robynn & Kendy竟借C君的歌詞,變成一首像是發表偉論,充滿說教意味的作品。

更令人咋舌的還是當中的「和諧」港蛙心態,像「時刻都需要在表態 連決定恬靜拒絕發聲都介懷 人只想可以靜一下 別要太多對話」,確實撃中了不少覺得社會太多戾氣太多爭吵太多人為吵而吵為反而反的港蛙心態吧?而Ghost Style的Rapping的「和諧主題」更是直接

You wanna make a change then change yourself
I can’t hear the protest or negativity
I only hear a melody, I’m on a higher frequency
Join in the harmony

這種明明「避世反智」當「有型」的做法,「改變不了社會改變自己」的迂腐小農心態,與討厭政治變為一種生活態度的姿態無疑吧。當然,明明「La La La」這種念頭已經是陳腔濫調,應該不用去抄人或者是參考什麼吧?不過原來「巧合地」今年早幾個月英國一hit single原來亦叫做《La La La》,亦是用「La La La」來替換咒罵。呀⋯⋯

「平原習作」︰四種不同的香港小淸新

平原習作

Our 1st Works

廠牌:Sony︱ 評分:6.5

你的評分

[starrater tpl=10]

不知何故,香港Sony 一直都有不錯的「選才」眼光,但在執行與宣傳上從來都是弱勢的,歌手從來都沒有什麼好後果。當年盧巧音是唯一一個可以有最好成績,其他的,尤其近年的如Chita與馮曦妤等都沒有什麼特別起色。

當然,也不是不知原因的,香港Sony通常不選最trashy庸俗的那些偶像派歌手,派台的都不算是最煽情最K的歌曲,這就在客觀層面上解釋了為何Sony歌手總發展一般。不過,其他原因其實還有很多的,當看到Sony今年其實十分值得留意的「平原習作」合輯project,就讓大家心中有數。香港Sony的網上Marketing與及branding/A&R等方面確實完全像停留在上兩個世紀的思維,跟不了時代,幫不到旗下歌手。單是看「平原習作」的封套設計,已經讓人嚇了一跳,這是否廿年前的學生會創作?

又或是,就像現在我在寫「平原習作」,想找更多有關他們的資料,已經十分有難度;他們有自己的facebook page卻沒有自己的網頁或bandcamp/soundcloud等專頁,試聽就只能憑其youtube 的三十秒試聽,想找幕後製作資料或歌詞更是完全沒可能。既然這個project 是推動本地新年輕獨立聲音,那至少在處事上亦要更獨立更年輕吧?

好了,說回正題。Sony為其收錄四個新的年輕音樂的單位的首兩首作品的合輯命名為「平原習作」。這種campaign在台灣其實頗常見,最經典的還是要數當年滾石的「少女標本」,反而香港印象中好像沒有怎樣發生過。以淸新為賣點,四個新單位收錄的作品都是很easy-listening帶有民謠感覺的作品。四個單位中,也不會對Lil’ Ashes是最早在媒體曝光的一隊,亦是在Sony 官方Facebook裏頭常常看見的一隊感到驚訝,因為在四個單位之中,Lil’ Ashes是幾乎輕易地突圍而出的。

Lil’ Ashes是四支樂隊之中音樂養㤋最豐富的,聽得出他們涉獵的音樂比起其他幾隊的是多出不少的。女主音那種帶著騷靈的沉實中音,正是近年歐美都很吃香的聲線,台灣的嘉嘉亦以「台灣Adele 」之名而取得不錯的反應。不過,Lil’ Ashes走的是民謠風格,或者你又會嫌我悶,主音的唱法確實聽到First Aid Kit的影響,又其至尤於她較少用假音,唱法與旋律走向其實更似Bob Dylan的。坦白說,以歌計,Lil’ Ashes的兩支作品都是失望的,因為既然他們有實力,我們的要求當然都不低的。

《Stricken Chord》其實已是一首「幾好聽」的作品,不過,在製作上卻有overproduced與焦點不淸的感覺,由intro 的coldplay式美麗結他和絃與那幾粒很「OK Computer」的尖銳鍵盤聲引入已經注定有問題,因為作品的旋律其實並非那種pop rock式流行調調,尤其bridge 的部份是很free flow,很rough 的走向,編曲為求配合便㚒硬加入了提琴來配搭,效果很尷尬;到第二段時男和聲的加入,又開始更接近那種很nostalgic的First Aid Kit調調,但整體的效果最後就是有點兩頭不到岸。

相比之下《Don’t think too much》則是到位得多的,那個典型六十年代的音效,那種憂澀的氣氛,主音的聲線,都是配搭得宜的。這種週末藍藍的色調的感覺的歌,對上一首已經是at17的《唱歌》了吧?

不過,對於小塵埃,還是充滿希望,在旋律譜寫到主音的聲線的潛力及辨識度來說,他們都是在香港樂壇裏格外標青,或者只需要遇上良好製作人,或是他們在風格及編曲上再加點心機,應該在他們的首張專輯會交出更具說服力的作品的。相對起來,平原習作其他單位在原創的層面與及辯識度來說,還需要再落很多功夫。

「台灣代表」Shandy Gan明顯汲收了很多台灣流行曲的營份,兩首作品都在編曲到旋律到演唱都是很像二千年的台灣作品;「歐美代表」則是Lilian Wong,明顯是走英美加港式風格,其實有點像今年的新人AGA,主流聽眾應該會蠻受落的;「香港代表」則是Trekkerz則是很本土香港的,相信他們聽的最多還是香港流行;土垉的風格讓我想起像二千年代的馮穎琪、嘉琳等的唱作人的音樂風格。

總括而言,雖然「平原習作」在執行到整個創意層面都是離飽滿還有一段距離,但還是對這個project感到欣慰的。只是希望香港新力由唱片刺劃到宣傳、形象等的配套都能夠多多配合,才會幫到這班年輕音樂單位的。「淸新牌」彷是港台「獨立音樂」的唯一出路,尤其香港,一直以來都是有一大班捧場客的;這班「平原習作」都是有一定潛力的,認真搞,也不是沒可能的。不過,至少我還應感高興他們不像某些「獨立單位」一樣,要以唱一些唱到爛的經典老歌或K歌作爭取網上人氣的手段。萬幸。

Shandy Gan/ I Remember The…
Shandy Gan/ Grandy Yeah Yeah
Lil’ Ashes/ Stricken Chord
Lil’ Ashes/ Don’t Think Too Much
Lillian Wong/ ‘Cause My Music Comes Along
Lillian Wong/ 牆外之音
Trekkerz/ 原地出發
Trekkerz/ 到此一遊

重整麥記歌單,逼大眾發現獨立音樂

在香港,音樂的表演空間雖少,但其傳播空間卻一直在澎漲。除了Youtube, Facebook等網上渠道讓群眾更容易接觸音樂,以高檔格調自立的大型商場,服裝店和食肆亦透過它們的背景音樂提供了播放音樂的媒介。每間商店的店長可充當DJ,以音樂催生購買意欲,提升店舖格調之餘,將自己喜歡的音樂介紹給顧客。讓音樂滋潤煩囂的城市固然是一件好事。可惜,隨著本地中小型商舖被國際連鎖服裝店和食店取代,背景音樂的播放類型和模式就漸趨統一。部分連銷服裝店和食店更成為了大唱片公司的據點,用「上架」的形式給唱片公司宣傳它們旗下的藝人和歌曲。以坐擁約230間分店,每朝早接待15萬位顧客的麥當勞為例,就被環球唱片公司包辦了它們大部分的背景音樂,以一個定期更新的歌單宣傳旗下的藝人。歌單裡包括以下歌曲:

陳奕迅 <信任>

陳奕迅 <Let It Out>

吳雨霏 <告白>

麥家瑜 <好得很>

吳雨霏 <人非草木>

張敬軒 <完全因你>

AGA <哈囉>

Mr. <一首情歌>

曲婉婷 <Shine on Me>

曲婉婷 <Drenched>

Robynn & Kendy <陶瓷娃娃>

Robynn & Kendy <Together>

Robynn & Kendy <小明星>

林德信 <友情以上愛情以下>

這種商業合作模式,一方面讓麥當勞多賺了一筆「上架」費,另一方面有助環球唱片擴大自己的市場佔有率,實是互專互利。觀乎香港樂壇現況,唱片公司採用的宣傳策略就是讓其出版歌曲盡可能襲斷香港每一個音樂播放渠道,包括電台,電視,K房,Roadshow,商舖等,嘗試在音樂傳播層面上(而不是在歌曲質素上)排擠競爭者。這種逼大眾聽歌的愚民戰術,正正配合崇尚填鴨式消費的香港市民,大唱片公司因而成功培養並且俘虜一班偏聽的死忠粉絲。礙於資金限制,獨立音樂廠牌不夠大唱片公司的宣傳凌厲,獨立音樂單位更是輸在起跑線上,其音樂難以在非網上渠道接觸偏聽被動的主流聽眾。

要醫治香港唱片工業的單元化病,就要先解決文化霸權這個惡性腫瘤。對於這個問題,陳雲說歸根究底要有普選和政黨政治才能解決(看連結17:40)。如果此言屬實,看來香港樂壇真的回天乏術了。在這樂壇萎糜之秋,筆者姑且大膽提出一個計劃:請麥當勞開放其背景音樂歌單,供大小唱片公司及各個獨立音樂單位投歌,或接受食客提名,經過評審團的挑選,整理出一個香港人想聽和應該聽的歌單。假如獨立音樂能夠登上麥當勞的背景音樂歌單,每日在二百多間麥記與數十萬名食客接觸,對於不會主動找音樂聽的廣大聽眾而言,將會是獨立音樂一場最有效的宣傳計劃。

當然,計劃的大前提是麥當勞願意提供機會給本地獨立音樂免費在其餐聽播放。誠然,這個前提在利潤最大化的原則底下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麥當勞會因而喪失一筆上架費。但在形象工程方面,這個計劃所樹立的正面形象或許能為麥當勞省卻一堆自吹自擂的‘I’m lovin’it’電視廣告費。再者,打著支持本地獨立音樂的旗號,麥當勞有望一洗早年逼走本地中小型食肆的孽債,可謂戴罪立功。 具體計劃如下:

在挑選音樂方面,麥當勞應秉持最高的包容性,種類愈廣愈好,何況 funk, country, folk, jazz, post-rock, pop-rock, instrumental等類型的音樂在香港獨立音樂圈應有盡有,足以滿足歌單所需的多樣性。而音樂價值將會是首要的挑選準則,名氣、形象等都是次要,此方面旳評審工作可交由一眾樂評人和DJ處理,以確保音樂質素。在此基準下,久被詬以靠宣傳突圍的商業音樂既可以獲得清白,甚少登上電台排行榜的獨立音樂又可以取得肯定,主流音樂和獨立音樂得以共冶一爐。如此一來,歌單播放的就没有不好的音樂,有的只是不懂欣賞的人。

而計劃的最終目的就是打破大眾對香港樂壇的思想定型,從而開拓大眾的音樂品味。當多個新的選擇百花齊放般陳列在大眾眼前,筆者不相信全體大眾會盲目依戀舊愛,而對非流行曲或者獨立音樂不屑一顧。當然,筆者不期望食客立即開竅,懂得分辨音樂的好壞,但起碼獨立音樂所帶來的新鮮感會挑起大眾對本地音樂的好奇心,並且推動他們去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音樂,發展出自己的一套聽賞品味。

或許這個計劃在實行層面上存在極多難以解決甚至無法解決的難題,但所謂拋磚引玉,筆者希望可藉此文吸引更多優化建議,又或者更好的計劃。如果這計劃得以在麥當勞實行,同樣可以在其他大型連鎖品牌的店舖推行。屆時,不同類型、不同性質的香港音樂將無分名氣厚薄,無分粉絲多寡,無分後台強弱地送到大眾耳中。

在墜落後Keep Breathing的蔡健雅

tenyademon

蔡健雅

天使與魔鬼的對話

廠牌:亞神音樂 評分:7.4

你的評分

[starrater tpl=10]

蔡健雅說《天使與魔鬼的對話》是她有史以來「挖掘」自己情感最深入的一次,那魔鬼代表墮落,如對舊感情的沉溺與執著不放;天使代表接受,是「已懂了痛了想通了才參透」。專輯其實仍未離開療癒唱片的舊套路,只不過這次的痛來得更加之「入骨」,情傷的血亦會流得更多,Tanya心明白不想硬撐做「被馴服的象」,她喂給自己更苦的苦藥,為的是之後的解痛。

跟魔鬼對話

孤感又至,他背影總每隔一段時間就出現在腦海,像月經般,令人難於抽離自製的困境。蔡健雅從平靜處開始潛入的《單戀曲》被鋪上了冷色調,其所述的舊記憶如一場漸大的雪,妳愈要鏟走它,它便更增大地去重新覆蓋妳的努力,於是,妳也只好扔下雪鏟在雪地哭泣,迎著副歌夾雜著狠狠刮過來的風,於安靜裡變得毀天滅地。

青峰作詞的《費洛蒙》,以各種各樣的動物及其所分泌出的相吸外激素為題來寫情欲,它編曲除了有「哇音」增強挑逗味外,整個行進的步調也是惹人心醉,《費洛蒙》就像魔鬼的引誘,伸出刺激你的雙手,而Tanya標誌性的慵懶又帶質感的Vocal,到同名曲《天使與魔鬼的對話》中,更是放得更鬆弛,這好比唱爵士的聲音浮游於音樂上,起起伏伏、氣息連貫,令歌成為了一齣心理劇。往更深入內爆的《唱衰》,徘徊在就快要瘋狂的邊緣,Tanya演唱方式的調整,猶如近神經質的唱腔,她在新碟注重情緒的表達,往往是掙扎式的,這讓人想到了Tori Amos, Fiona Apple那一類型歌手,只對著自己被壓抑所包圍的世界而唱。

跟天使對話

又是青峰作詞的《極光》提出了一個選擇問題,即「你我之間的愛情」究竟要追求如極光的絢爛快逝,還是如日復一日的曙光般細水長流?顯然這首滲入北歐空靈「地氣」而又被平淡化處理的編曲,已經暗示了答案,它中段間奏的和音加入就像多層次的極光出現,但已被「脫下神秘的色彩」;音樂表面的也無風雨也無晴,卻俱值得再重溫的細節位,正如歌中所唱到:「日復一日的曙光,其實也變化多端;細水長流的平淡,也走過千山萬水」。

有MC Hotdog參與的《Easy Come Easy Go》,本身就以Rap與唱之形式形成了在音樂上的「對話」,而更巧妙的是,歌曲「放手」的態度跟前後兩首仍在迷局中尋路的心情都截然不同,這就如「魔鬼」、「天使」的相繼出現,利用歌曲的排序,製造出它們alternating的「對話」效果。傷感的《十萬毫升眼淚》仿佛仍站在「魔鬼」的一邊,然我覺它是把所要哭的都哭了出來,演繹上亦比前面更帶揮刀切除情絲的決斷性(當然她想傳達的情緒不是單一存在,在堅強中Tanya也有如小貓一樣渴望被愛的一面)。而真正明亮的《Keep Breathing》,則俱聖歌般的撫慰、天使般的純潔,陽光正透進黑壓壓的小屋,也令人轉迷開悟、明心見性,「學會跟另一個我坦白,面對面,別隱瞞」,當你深入瞭解自己的傷痕所在,才能找得出它的醫治方法。

跟自己對話

Tanya的新專輯跟上一張變得更豁達的《說到愛》不同,內心多了旁鶩,製作思維也多了自省性,它以刺破情感壓抑積聚的膿疱,換來釋放、亦換來一段再發現自己的過程,可是我認為此「挖掘」的方式就快把人掏空,即Tanya的這種自省已經去到了一個盡頭。正如陳珊妮的《低調人生》一樣,要偏離她嘗試轉型的《I Love You, John》音樂航道,又能令其以前的風格得到重塑,蔡健雅下一步棋若想繼續往前走,不妨多觀察自身外的狀況,或關心一下其它人身上所發生的故事。

曲目:

01 極光
02 單戀曲
03 費洛蒙
04 天使與魔鬼的對話
05 Easy Come Easy Go
06 唱衰
07 墜落
08 被馴服的象
09 十萬毫升淚水
10 Keep Breathing

首選:唱衰

原文連結

鄭融要學Miley Cyrus般反了?

posterce

鄭融原來已出道十年,坦白說,記得的歌曲不過三首,優質情歌《終身學習》給梁漢文唱反而令歌曲變得不只可K更可以聽;史上其中一首最難頂的當年大熱作《紅綠燈》,終極平庸的打油詩,正正見証當時香港樂壇的低潮及壞品味;最後一首是與周柏豪的《一事無成》。坦白說,這些作品全因為與友人唱K時而認識而記得。我不是沒聽她的唱片,但是就是聽了也就是過耳即忘。

查看鄭融的wiki,

鄭融,(英語:Stephanie Cheng),(1984年10月10日-),香港女歌手,籍貫廣東恩平。其5呎2吋的身高比其他明星嬌小和23吋小蠻腰,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確實鄭融讓人記得的更多是她的外形多於音樂。勻真一點,她唱現場蠻不錯,唱英文歌的唱法就比起唱廣東歌唱得好很多了。她也不是沒個性的,記得她是那種給八掛雜誌封為慾女之類的女生,她也曾因說錯話而被雪藏之類。但是,音樂上的她就是依舊那麼典型港式悶蛋流行,就算與軟雪糕的莊冬昕的那些快歌一樣都是平庸老土。唱了十年仍然浮浮沉沉,依舊是那些典型香港乖女孩般的公眾形象,我還是早相信她的事業應快將完結吧。怎知,她卻突然要舉辦兩場個唱,更送出一個極有砵蘭街風格的tacky 「性感」海報,只爭龍及豹便可成成人刊物經典封面。

走嚇人bad taste 路線,或者算是近年現象吧。就連Lady Gaga 上一張碟【Born This Way】亦是走明顯有一點審美眼光都知道會嚇親人的美學。這種「反設計」的設計,無非想去provoke大眾,引起話題,我們就當鄭融的海報設計亦是刻意核突。而這種少布的打扮,其實就是Lady Gaga、Jessie J等英美流行歌手的最新dress code——而我更有點渴望的是她會是香港的Miley Cyrus,Twerking 起來。
1380449_298386970304322_509301876_n

在香港的保守流行娛樂圈及社會上,乖女孩的女歌手實在太多——不是太多,根本就是淸一式乖女生。鄭融這類「鬼妹仔」女生,又不像薛凱琪般甜美,唯有要走辣路線;既然十年都紅不起,不如就來個性解放?唱著那種陳腔濫調老土情歌做那種大方感性又豁達的乖女生又要學人走性感「大膽」,是不work 的,正如容祖兒的演唱會海報一樣,是徹底PR的災難。要辣,不僅要形象辣,就是言行舉止到舞蹈都要大膽敢言。既然要走「shocking」「癲」路線,不如去得更盡吧,學Mily Cyrus,「癲到嚇人」吧。香港樂壇及社會實是迂腐又多道德枷瑣,下年就三十歲的鄭融,你有膽來衝撃一下香港大眾嗎?

新青年理髮廳香港土炮獨立流行

1235319_1413477488867180_690902577_n

其實香港樂壇死不死等老問題真是再講也覺得煩。其實香港樂壇一直就有結構性問題,只有講求名利把音樂當商品的主流樂壇,而沒有真正做音樂愛音樂的獨立音樂空間。問題來源,或是因為投機的人多,真正愛音樂的人卻不多;又或是換第二個說法,有錢投資的人多都只有名利兩字,而沒有愛音樂的投資人。總之,一個地方沒有獨立音樂圈,主流音樂如一潭死水是正常不已,台灣也不是近年靠獨立音樂才令音樂界這麼有聲有色嗎?

當然,香港獨立音樂不是沒有,而是沒有組織亦沒有足夠支援,人丁亦時壯時弱;又或是有些所謂獨立音樂人其實純屬找個跳板跳上主流,迅速成為主流製作的一份子。隨意說了這麼多廢話,也要說說我寫這文章的原因,就是要介紹今年另一香港獨立單位︰新青年理髮廳。

認識新青年理髮廳還是因為《放假總要在雨天》這一曲,兩個大學生(我估)在瑪頭横風橫雨唱時,一個彈結他一個擔遮來演唱這首作品,已經十分搞笑。但當你再認真看,你發現其實選景與調色及composition 都是十分有美感的,再到右上角的字,更是簡單而design得很好。再看他們的logo,他們所有簡約的graphic,加上他們選擇的名字,便知道他們是一隊既有美學,design sense 亦充滿著本土身份的獨立單位。

當然,音樂還是一個樂隊的主打,他們無論是音樂到歌詞玩的都是充滿本土氣息的土炮indie流行,簡單直接,充滿幽默及青春氣息。他們並非如My Little Airport 等的文藝青年,他們應不視The Smiths等外國indie 為偶像,由玩《分手總要在雨天》的名字,將失戀的失落沮喪轉移到典型香港人會因放假落雨而感到沮喪,已見他們的本土打工仔幽默情懷與及他們應是吃廣東流行的奶水長大。他們的音樂風格有點像Shine碰上My Little Airport,青澀,不賣唱功,更多的是想法及概念。可以想像,像《放假總要在雨天》這作品,只要認真製作,重新錄好vocal 等音軌,要成為流行作品,應無難度。

其他作品如《巧屎歌》亦一樣好玩搞笑,MV一鏡到尾跑樓梯的拍法其實只要有一隊crew及裝備拍攝,亦一樣可以成為一個出色MV。現階段,青年理髮廳要的就是稍稍把這些完全未polished 的作品以較認真的處理來推出一些studio錄音作品,那香港indie scene 就會多一隊playful 好玩二人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