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養你最喜愛的歌手不再是夢,是下一步嗎?

我們身處政治不穩的年代,對音樂而言,情況一樣混亂,這或者是最無所適從,最迷的年代。不過,我不是指音樂工業,對唱片公司來說,它們已幾乎找到新獲利方法,我指的是一眾,一眾基本上每日數量不斷倍增,在浮游的音樂創作人。

音樂人越來越多,餅越分越薄

廿一世紀,人人不只有能力創作及製作音樂,發佈音樂更因為網絡科技的發達變為隨手可得。製作音樂發佈音樂不只是唱片公司及所謂的音樂精英的專利,而是每個喜歡音樂的人都可做到的事。音樂工業利潤越來越細,主流媒體影響力越來越細,但人就越來越多,簡單來說問題就是餅越分越薄,這就是音樂工業面對的難關。

這或者是整個資本社會的縮影,資源越來越少,個別戶的財戶則囤積越來越大,社會上的物資如房屋等亦越來越貴,貧富懸殊的情況就只會一直變得更嚴重,直到社會有一個大洗牌或改革,問題才會有機會解決。這基本上能應用於音樂到art school students一樣,越早出世越早成名就越著數。就好似今日睇到譚詠麟的唱片仍然賣得不錯的情況一樣,無論它有多難聽它代表的意識形態有多腐敗,但他就是在香港最光輝的年成名,那些忠實fans就算只剩一百分之一,也比今時今日聽廣東歌的年輕人更多。

香港音樂圈的虛偽風氣

年輕一輩做音樂的,尤其是在香港,要生存,確實是困難。香港音樂人也不是沒有想過一些新㯋生存方法。林一峰及馮㯋琪取巧地將外國crowdfunding資助小眾藝術創作的概念引入香港市場,成立近三年,透明度不足之餘,更像林一峰輩音樂人的小圈子賺fans 錢的平台。觀乎所有成功的四十一個計劃中,林一峰有直接參與的計劃就佔七個,所獲的金額亦是最大;馮㯋琪有份參與的計劃則有四個(Backstage、黎曉陽及烏托邦),而基本上絕大部份的計劃都是與他們有關係的計劃,直正幫助到unsigned,unheard of 的音樂人的工能成效極微弱。其中另一有趣的是而稍前連陳輝陽的【少女的祈禱】集資計劃亦集資失敗,最後直接推出市面,亦可解䆁到音樂蜂的問題。

香港的媒體文化喜歡製造及崇拜偉大淸純的美好形象,所以我不怪林一峰在社交網絡每日在告急叫樂迷支持他的音樂以證明音樂有價,卻十分有骨氣地說這不在乎金錢,而是在乎音樂的價值。另一邊廂你又見到他在周遊列國及高調展示他的business class 航空經歴。這是香港媒體習慣的虛偽,林一峰也不過是其中一個。這與林憶蓮等歌手在大陸販賣靈魂及香港音樂到香港人的尊嚴一樣,可以字字鏗鏘如何漂亮地說自己在宣揚音樂,但對於「錢」等實際原因卻隻字不提。

怪不了,也不知是可怪什麼了。當然,你可以這樣說,他們上大陸賺錢不只是為自己,而是為唱片公司的收入。這說法或者是最現實亦最貼近事實。不過,還是不能否決他們的虛偽及貪心。林憶蓮又或李克勤又或是容祖兒或基本上是大部份上一代的一線歌手,他們一生人的收入已是無數普通人一生人的收入的好幾十倍,賺了這麼多買了這麼多物業若然知足及投資有道本應不用再為生計擔心,仍可過好生活。繼續要做「紅星」,繼續出那些基本上空洞無物的文化垃圾,讓樂迷仍然盲目地為他們辯護︰「他們都要賺錢生活架。」不是貪得無厭,而是社會的錯,是嗎?

人在追求真善美,我們也常渴望在音樂可聽得出真善美。但可惜真善美本身難尋,媒體到社會到音樂工業在造的,就是虛構一切的真善美,歌舞昇平,只有「惡毒心腸」充滿負能量的壞人才看得出一切敗在其中。

寫這篇,其實是要介紹Tradiio這start up 正更新了他們的服務,現在是打正旗號給音樂人Monthly Salary,你則可以每月獲得exclusive 音樂及回報。大家真的可以合法合理供養你最喜愛的歌手了,天堂嗎?

忘記英皇星夢,你的新K歌平台HeartBeat Station

在Youtube上的首頁睇到youtube 推介的一個「不知名」歌手 戴祖儀的新歌,叫《細看近年,那信念》。Click 入查看,才發現原來是youtube channel HeartBeat Station的歌手,歌曲已有過七萬點擊,比起很多主流新人的點擊數字還好得多。

成立剛一年的HeartBeat Station是一個有一班音樂人的網上團體,他們一直在上傳unsigned 歌手主要翻唱香港流行曲,每逢星期五便會上傳新片,已有近四千followers。他們除了翻唱,亦有HBS Original系列,推出自己的原創作品及歌手。現只有兩支作品,上年童靖文的《交錯》反應一般,只有六千點擊;另一首就是剛介紹的《細看近年,那信念》,在二月推出。

由梁灝程作曲編曲填詞的《細看近年,那信念》就像是典型你可以從衛蘭方皓玟張敬軒等歌手唱出的那些K 歌單曲。除了製作水準不及主流歌手外,基本上在主題旋律到演唱就是主流歌手的級數;亦不難想像,只要加點宣傳給一個主流歌手唱,那就成了一首K 歌樂迷會聽得津津樂道的私房歌——尤其是那「高山低谷」、「你是你本身的傳奇」式的歌詞。

喜見網上大家自己繼續在網絡找空間創作,做自己喜歡的音樂。獨立做indie 不一定要偏鋒,做K 歌也不用想什麼商業顧慮,更不用唱片公司加冕,不用理什麼流行榜,像HeartBeat Station繼續上傳,繼續發掘自己的fan base,改善製作水準及週邊配套,不久將來主流歌手就會轉個頭來找你們加入幫手作歌——只要記住,不要向主流迂腐的音樂工業低頭,記住享受現在的自由。這才是音樂能夠發展及大放彩光的重要因素吧。

喜歡K 歌的,忘記英皇星夢,來聽HeartBeat Station吧。

戴祖儀 Joey Thye – 細看近年,那信念
曲:梁灝程@HBS
詞:梁灝程@HBS
編:梁灝程 / Fish Lo@HBS
監:Fish Lo@HBS
導:Kit / Jonathan Yau@HBS

遲了十年的3C音樂編者話

你好,其實做了過十年,我都沒有好好介紹過自己。我係陳Damon。你可能曾在信報明報或南方都市報的華語音樂傳媒大獎見過我個名,除了寫音樂我仲寫文化寫北歐寫電視。

我係3CMusic的「總編」,或是「Creative Director」,或是「Director」,我也不知叫自己做什麼了。由最初2006年與小奧一起搞這個平台,到今時今日,已過了十年。香港音樂改變了,大家亦改變了,我們亦改變不少。

最初3C Music的意念是想做中文版本的Pitchfork的,是希望提供一個平台讓不同音樂寫手發佈文章,進而希望推廣一些主流媒體不會支持的音樂。

發展至今,由Facebook未普及到現在人人都有自己渠道發表文章,我們的角色亦逐漸褪色,大家都可以自由發表音樂文章了,不用搞網頁不用搞什麼了。不過,我們相信集體的力量,以及3C音樂一直以來建立的形象及可信性,覺得還有一些東西3C音樂可以做的——所以,我們就在2017年重新出發。

無可否認,「談音樂」其實可以是很自戀的事。這亦是我在這麼多年領悟到亦明白的事,我們亦反思過,why do people need to listen to your opinions?所以我們這裡的宗旨是這裡不是我們彰顯自己的音樂品味的地方,而是我們希望透過討論,透過從不同角度的分析觀察,讓大家在流行音樂上看到更多價值及趣味。

我們亦相信音樂評論並不是「話做就做」,因為這與姨媽姑姐的意見是本質上沒分別的。除了鍾意聽歌外,我們這裡的筆者都是有相關的藝術或音樂知識,對流行音樂歴史及工業有一定認識及持續學習的。

再講,我地鍾意乜真係冇乜需要話畀你地知的,亦真係冇乜意思的,這亦是前排接受903阿禮訪問中,他問我們點解在Facebook經常分享音樂而沒有任何評論的原因。我們希望大家有自己的評價及判斷,尤其是面對新音樂,我們不想用我們的喜好影響大家的判斷——所以我們會獨立寫文對音樂作出評論。

講到呢度,你應發現我們的新搞作是做歌手的精選作品,首炮是容祖兒,因為容祖兒與我們網站關係都頗有淵源。第二炮是GEM,因為GEM是需要正式被肯定及認同的,而不是惡意批評。

好了,如果你share我們的vision,不妨get in touch,讓這個唯一沒什麼廢話,沒有低能反智娛樂話題,唯一不分indie 不indie,唯一敢政治唯一敢同時關注危在旦夕的香港的音樂網站,可以繼續生存,與香港音樂甚至香港同時可以找到更多發展空間,讓music journalism 在香港變成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事,認真的事。

再傾。

(我們同時牛速地更新網頁,有冇helping hand?)

陳Damon

周杰倫肖像權擋箭牌避開政治

達明一派卅一派對被消失一事,最新發展是證實周杰倫應就是黃耀明口中因為好驚影響大陸工作而要求海報下架的人。

這是黃耀明的direct quote 「因為嗰個人真係好驚,對方話有好多工作喺內地,驚個海報影響佢,其實海報入面有成80個人,入面個個都人唔似人,達明唔似達明,都混合咗,但既然佢咁驚,公司老闆都覺得唔好阻人哋發達,唔好阻到人工作,決定下架。」

然後,唱片公司杰威爾音樂以肖像權作擋箭牌,指「此海報屬於商業宣傳,使用周杰倫肖像和改圖未事先知會或得到本公司同意,因此本公司基於保護及尊重藝人權益立場而向主辦方反映。」

不過,香港沒肖像權,而相片是正式向明周買的,反方卻又說「台灣其實有肖像權」,而關鍵是其實咁樣冇經過人授權用人家樣做宣傳商業活動是否合理。

好啦好啦,我當你講的都合理,但請問否可不要作詭辯,taken out of context,這個問題明明重心不是什麼肖像與否,而是他要求抽起海報是因為政治考慮,是基於這會影響他大陸的工作。這種自我審查,面對大陸的政治強權而自己跪低的手法是這整個事件的重心,亦是需要被譴責的地方。其他什麼肖像不肖像,都是詭辯。

不過,我姑且與你講法律。

好啦,人人突然又法律專家上身,喜歡談肖像權Personality rights,其實有幾多人明白什麼是肖像權?我們先看偉大的Wiki的解釋

The right of publicity, often called personality rights, is the right of an individual to control the commercial use of his or her name, image, likeness, or other unequivocal aspects of one’s identity. 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a property right as opposed to a personal right, and as such, the validity of the right of publicity can survive the death of the individual (to varying degrees depending on the jurisdiction).

A commonly cited justification for this doctrine, from a policy standpoint, is the notion of natural rights and the idea that every individual should have a right to control how, if at all, his or her “persona” is commercialized by third parties. Usually, the motivation to engage in such commercialization is to help propel sales or visibility for a product or service, which usually amounts to some form of commercial speech (which in turn receives the lowest level of judicial scrutiny). If an individual violates this right they will have to through a lawsuit.

簡單而言,所謂肖像權其實是針對「第三團體」將一個人的形象商業化commercialized,而這種商業化的目的是促銷及達到宣傳效果。以這個標準,我們不如看看達明一派卅一派海報如何有利用周杰倫的肖像來促銷?咦,八十人的人海中佢只係其中一位,更被遮了半個樣,所以基本上就算打官司,周杰倫的肖象權在呢個case 上基本上就不能成立,沒有勝算。

再者,雖然周杰倫係pop star,但都要展現應有的基本藝術知識及常識吧。在藝術挪用現成的流行文化或icon根本是尋常事,不只原裝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封套,就如The Smiths 經典iconic 的封套設計,那些一個個經典電影場口及歌手演員印上了The Smiths 的字,是整個藝術創意表達,正常從事藝術創作的人都不會反智得去反對。

thesmiths

另一方面,正如原裝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封套,那些剪貼人物基本上全是極具才華及名氣的名人,Karl Marx, Oscar Wilde、Bobby Breen⋯⋯全是對他們的名氣及成就的一個肯定,簡單來說基本上是hall of fame。達明一派卅一派對的取向稍有不同,但放上去的都是在香港舉足輕重具影響力的名人明星,周杰倫作為台灣歌手能登上港版的「名人台」,其實理應高興。

一句講哂,我認為周杰倫在大陸搵錢,怕沒有言論自由的大陸封殺是人之常情,係咪,阻人發達猶如殺人父母,不用理什麼言論自由或是香港人的政治考慮的。但係,既然咁鍾意發大陸財,那就需要光明正大表明愛國,不要左避右避怕,自我審查,直接說出來,更不要用什麼肖像權來辯護。做到不虛偽,光明正大,那我亦祝願周杰倫在大陸繼續賺大錢。

講咁多總有人反智又咁又咁,好啦,舉個例,如果有張海報係咁呢,就唔同講法啦。到時先講尊重唔尊重,肖像唔肖像啦。

jay2017

2016音樂小總,講到17年仲講叱咤?

有留意我們的朋友都或者會留意,這幾年我們都盡量不提不寫任何香港頒獎禮。一來頒獎禮已沒有任何價值,二來基本上冇乜音樂值得表揚,三來,亦是最主要的原因,要立新就要破舊,頒獎禮是舊有機制,代表了舊時代的迂腐,是香港樂壇的權力機構。想解放香港音樂,就不應再迷戀依附舊有的top to bottom的建制框架。

網絡給予了香港流行樂一個新轉機,自由度大了,傳播力亦更強了,空間亦更多了,明明可以自創一片天,香港音樂人與樂迷卻偏偏最喜歡繼續走回舊路,像是明明可以有民主,大家還是想捧返個王帝先過癮。音樂人嘛,903 給你上榜就最高興,代表你有價值,就要在FB哂出來威威;樂迷明明說音樂自己鍾意就好,但偏偏又鍾意投票同人鬧交去講自己捧果個最好,偏要佢地頒獎禮上拎獎才覺得他們獲得最大的肯定。

這種小農心態,心水淸的,也知道不只在音樂,民主政治道路上,還不是都一樣?面對非民選的政府,甚至自己冇份參與的小圈子選舉,都會說到耳紅面赤,更要隔天就在Facebook 說一句「這已不是我熟識的香港啦」或「hk is dead」。說到尾,都是心靈社交上的自慰,是個人的情感意見表達的發泄,交足功課,向世人表達出自己是care的,這才是最重要。因為,他們不是真心想改變,亦付不出改變的代價,看不出可以改變的未來,所以唯有搶光環,說著長期抗爭,但心知肚明根本就是死路一條——這是Adam Curtis 在其最新紀錄片中提出的「超正常世界」Hypernormalisation的現像。

叱咤903早在近十年前已名存實亡,商業行頭,音樂次要——倒是有一樣野冇變過的,就是矯情煽情。

欣宜的《女神》令她一下子令大家受落,她得獎屬正常,但屎橋的商台,又或是黃偉文,就偏要賣煽情,仲要賣其老母來爭取支持,就真是玩過火,叫大家憤怒了。其實,這不是正反映出黃偉文及商台的沒有與時並進嗎?商台仍留戀當年楊千嬅或古巨基的經典喊位,上年的吳業坤亦做得不錯,算過到骨,今年就玩出火,惹來公憤。另一邊廂,黃偉文則想再用當年幫何韻詩上位的方法,高調提及梅姐與她的關係唱好何韻詩,舊酒新瓶,只是今次主角變成是肥姐與欣宜,但卻誤判大家反應。

黃偉文或商台老土,已沒有什麼討論價值,亦沒有什麼驚訝,最驚訝的還是網絡兼「文化人」等還是花心機,又是用同樣角度同樣重心去討論這個頒獎禮。說好的重建香港音樂呢?

2016年的香港音樂界其實還不錯,不是說音樂本身,而是說樂壇的運作。小型演唱會終開成市,唱片公司終於懂得用網絡宣傳,像SONY用網絡救返陳柏宇等等;主流歌手開始用獨立形式運作,像巨星幫的王嘉儀或「獨立」了好一陣的趙學而;有更多餐廳有演出場地,像最新的1563 at the East 或Hidden Agenda 要用食物來包裝live house 的真面目,全都是良好走勢。至於音樂嘛,也有黃耀明【美麗的呼應聽證會】、小機場的【火炭麗琪】、方大同的【西游記】或王嘉儀的debut及小塵埃的新作等,對香港樂壇來說還是不錯的一年。

我們這次會為2016年做三個總結,一是十大專輯,二是十大單曲,三是之前已經投了票的陳輝陽回顧,大家留意咯。

2017年想寫音樂?不妨與我們聯絡吧。

新一年,願大家與一切都更好吧。

八芭啦笨爸,走進謝芊彤謝芊蕾的美麗安靜的平????世界

謝芊彤與謝芊蕾的最新單曲《八芭啦笨爸》推出的時刻正是全世界立立亂的時候,我們還有心情聽音樂嗎?

這當然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亦是現今在香港的音樂人,尤其對不是走主流傻頭傻腦明星形象的獨立音樂人來說,最重要,最核心的問題︰音樂在這樣壞的世界上有什麼作用?現今香港的局勢是前所未有的惡劣,這不同冷戰時期,這不是你走出來說「停戰」,make love no war就能過骨、能幫助社會的時代,香港的政治局勢是複雜陰險,亦充滿著打壓與各種程度的壓力,香港的獨立音樂人,究竟應該怎樣回應這個時代?

????謝芊彤謝芊蕾的《八芭啦笨爸》絕對不是回應這個時代的單曲,它承傳著港台一直最愛的淸新恬靜的音樂風格,當中的三拍子傻氣跳皮,當中的古典chamber music 的情緒,當中的慵懶生活氣息,都好像????回到大家都還未懂事,還是能當港豬享受著淸新獨立音樂美好的安穩時期。

學者、哲學家時不時批評藝術使人意志軟弱,不無道理,在現今的香港音樂圈便見證了這樣的一回事。香港人都紛紛躲進了這些美麗安靜的平????世界避世了,都被那些多愁善感感染了,都將那些正面信息消費了。然而,在消費主導的社會下,文化被消費後只會更堅固當中的status quo,社會不會改變,只有我們懦弱的心會得到精神的自瀆,心靈感到滿足更強壯了,那任世間再崩壞,只要心靈得已滿足,逆境也不算得什麼了。

八芭啦笨爸,美好的音樂,走進美麗安靜的平????世界,現今世界就算再壞,也不用怕了,是嗎。

在絕望的香港應停止繁殖嗎?

今年的香港樂壇,沒有一首流行曲比林奕匡的《停止繁殖》更有衝撃性,更能反映香港人當下的心情。這一個星期不止出現了人大第五次釋法,還有美國的總統大選,每一天的新聞都將人壓得透不過氣,移民又可到何處去,留下又可怎樣自處? 近日全球上演的電影《Inferno 地獄解碼》題材也在講人口過剩現象,這個方向解讀《停止繁殖》也可相通,環境破壞加快了末日步伐,全球暖化,天氣極端,青天有雹,城市變沙漠。

然而《停止繁殖》作為廣東歌,主要市場當然是香港人,而大家第一時間聯想到世代的逼迫,當然不是自然生態,而是人為政治。「何時又有不公平變成磊落」中一個「又」字標示了見證著不公平的事已不止一次,還要給漂白成「光明磊落」,這是一個黑白價值觀不再能堅守的世界。「期待過出世然後上學」的「過」字讓這期待成為過去式,即不復存在,出世不再值得期待。「報警察還是音樂,全部閉幕」,當正義與文化都被侵蝕後,就只剩一片空白 (荒漠)。

這首歌對於詞人陳詠謙與唱作人林奕匡來說,都是矛盾的產物。陳詠謙剛迎接家庭中的新生命,還為其後代寫了深情的《給兒子的信》,竟然突然宣揚「絕種」訊息。 林奕匡近年走陽光勵志路線,溫暖地傳揚《頌讚詩》而廣受樂迷受落,年頭的《一雙手》就是絕佳例子,於是曲詞的組合帶來《停止繁殖》有其驚喜之處,派台的時期亦相當配合時勢。

林奕匡雖然自己譜曲自己演繹,但這種講求爆發力的唱法並不是其擅長,只是這可算作其暗黑系的曲風還是有跡可尋,如聽過出道作《雨落大地》就不會對新歌意外; 關於社會現象的觀察則更早見於其成名作 (同是陳詠謙填詞) 《高山低谷》。《高山低谷》既有貧富懸殊的暗示,也有自身星途的代入,而《停止繁殖》就講得更白,減少個人自況而強化時代的視野。《停止繁殖》與如詩歌般的《一雙手》有強烈對比,是希望到絕望,恩典變詛咒。

從前這類社會歌的代言人是陳奕迅,《時代巨輪》《六月飛霜》《主旋律》有類近曲風與爆發性的演繹,但現在的陳奕迅已變得成熟世故,只有《無條件》與《四季》等曲的單調乏味。大概這是上了殿堂的代價,旋律慢熱耐聽,卻沒有新鮮感,不會刺激感官與思考。之後也有周柏豪代表年輕人,《傑出青年》《自由意志》《天下大亂》等均為表表者,只是唱功聲線所限,得不到更多注目。當下香港樂壇對迫切的社會議題表示反應的,最有說服力的已到林奕匡。

陳詠謙也不是首次接觸這題材,但用字最絕,火氣最猛要數今次。之前與周柏豪合作無間,今次就換上了林奕匡。「停止繁殖」這歌名是一個對世界絕望的宣言,不再將生命延續下去,不想下一代留在痛苦之中 – 從歌名到主題,都有種「語不驚人勢不休」的氣勢,是質疑,更是控訴。近期港式流行曲就以其最貼近時事走向,而近年香港具批判性的流行音樂作品都如此悲傷,如此沉重,就只怪社會氣氛確實如此。(My Little Airport 與雞蛋蒸肉餅等獨立單位不在主流範圍之內)

「停止繁殖」這宣言其實相當危險,因會導致人類絕後,又或奉信的行動者會像《地獄解碼》劇情一樣,實行恐怖主義。這種專屬年輕人的「譁眾取寵」,就像候任議員游蕙禎的「扑野空間」言論,就像青年新政在立法會宣誓所示的姿態。聽林奕匡演唱《停止繁殖》的辛苦又肉緊,既沒有照著歌詞去唱,副歌的「無」字有時隱去不見,過場一段英文說唱不清晰,愈後愈失控,混亂而不「莊重」。不知林奕匡對社會現實的了解如何,但其唱腔並不字正腔圓,可能也不夠「真誠」。之前已講過陳詠謙成家立室,也不見得對這命題「真誠」。

但這代表這種作品不應存在嗎? 《停止繁殖》不應該得到傳播與討論嗎? 《停止繁殖》的意思就真只可照字面解讀嗎? 一個議題的推進,從不應只有單一的主觀判斷,誇張的說法可以引發更多思考,可以刺激想像。正如林奕匡談到這首歌時說道:「停止繁殖」不是一個答案,而是一個問題。「這世代逼我們絕種,你有否畏懼」也是一個問題,我們面對這世代,應該因著畏懼而不遺傳下去嗎? 若然還要延續,那我們應該繼續安睡,不去抗衡世界嗎?

只是如果連誇大其詞的權利或自由都將要失去之時,我們大概真的需要想想是否要停止繁殖。大概這正是極端議題的弔詭之處 – 經過極權打壓後,本來不成熟不在主流討論空間的話題,反變得「真誠」與「莊重」起來。

延伸分享:
林奕匡《高山低谷》你快樂過生活 我拼命去生存

原文刊於音樂・人生

Bob Dylan獲文學獎的文摘及一些想法

關於同意Bob Dylan 獲獎,可讀這篇

Why Bob Dylan Deserves His Nobel Prize

充分解釋為何Bob Dylan deserves it ,總括而言,Bob Dylan 的文學成就不單在他的歌詞,而是他在社會及美國音樂發展的歷史作用。

關於不同意Bob Dylan 獲獎,可讀這篇

Why Bob Dylan Shouldn’t Have Gotten a Nobel

我個人而言不同意Singer-songwriter 贏Literature Prize的。

當然,所有這類評審或獎項都是有他們自己的準則及想法,亦不存在任何「對與錯」。但Nobel Literature Prize 這次最大的問題是,假若這樣文學獎是給已是很小以及dying out的觀眾的文學一個認同及鼓勵的話,那頒給Bob Dylan就完全是給正在仍然寫「傳統文學」的文人一大巴。尤其是面對著世界經濟危機,右傾政府近十數年積極削減對文學到人文學科的支持,頒給音樂人的意義何在?

因為歌詞是有整個媒體及音樂去支撐的,撇除商業問題(它們不一定要嚴重商業化),但整體而言它們得到傳播的機會比起一般文學的機會是更多更多,其accessibillity 是更高,而本身給音樂人認同與榮耀的獎項已經穩固地存在吧?有需要用已是十分稀薄的文學資源去給音樂人認同嗎?

再加上歌詞是以旋律及歌者的聲音去演繹的,它們怎樣唱,怎樣演繹亦會直接影響歌詞本身的意思及深度。像這篇爭論歌詞是performance 而不是文學一樣,因為歌詞靠音樂可將最粗淺、平庸的文字變得深刻堂煌。關於歌詞這媒介的獨特性,可讀這篇Bob Dylan’s song about the Titanic makes you wish you’d been on board

Nobel Literature Prize 受爭議可是平常事,像1953年頒給英國首相Winston Churchill 就是最大的WTF moment,與Bob Dylan 獲獎同樣受到爭議。但是,這類獎項其中一目的是引起社會討論,所以沒討論才是更可悲的反應。

這篇 Bob Dylan wins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亦節錄了不同人對Bob Dylan 獲獎的反應。

至於那些填詞到singer-songwriter的朋友的圍暖自high,大聲叫「歌詞是文學」,有點像那些主流歌手要上【我是歌手】節目給公審然後喊爆扯著哮說「我真係歌手」,此情此景。

何韻詩 Dear Friend, 演唱會 2016

「很多歌曲,經過了時間的沉澱,因著不一樣的經歷,衍生了新的意義。」何韻詩的《Dear Friend, 演唱會2016》是一趟百分百大熱作品的回顧,沒有滄海遺珠,猶如讓樂迷重新從音樂去認識她,亦是其重新出發的起點。然後我們再一次驚訝,黃偉文怎麼一早為何韻詩寫下如此貼身又貼心的預言? 這是詞人太懂歌者的個性與心聲之故,因而能為其度身訂造歌曲的故事與訊息,並能在歌手日後的歷程一一實現,也是何韻詩從沒變改的證明。《Dear Friend, 演唱會》是一次精彩的回顧,全派台歌的選曲,既面向大眾,卻每一首也是對自己說話的真誠分享。

2009年《舊約》面世時,何韻詩的約定,是世界不論怎變,我們仍會約在這個地方。這個盟約,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有延續性的,鼓勵我們為這個地方盡每一分力。那一年的演唱會,也是十月,仍是紅館,這份誓約經過了七年間的洗禮,來到了今天。當時何韻詩推出了兩張具突破性的概念專輯 -《Ten Days in the Madhouse》與《Heroes》,作品的主題「每一個人都值得關注,每一個人都是英雄」,如今見於雨傘運動,見於演唱會的集體贊助,才真正有所體現。2013年演唱會的「莫忘初衷」,亦意外地延續到現在,意義更具體。

「失去就是富有,它會成全日後。」《拋磚引玉》

很多人在運動中記得《艷光四射》的副歌: 「生於亂世,有種責任」,但沒多少人知道原來歌詞重點在下一句: 「搞好氣氛」。若然只是一位流行歌手,一夜狂歡的麻醉已很足夠,如同所有港式流行演唱會,要握手位,要放煙花,要智能舞台,要華衣美服,要濃妝抹艷。

要證明自己的台上風采與光芒,那專屬於昔日師傅梅艷芳的巨星魅力,何韻詩過去都一一嘗試過。2005年的《艷光四射》專輯、2013年的《Recollection》專輯,既是致敬,也是複製。若然何韻詩一直有走不出前人影子之感,大概就是她還停留於昔日賣聲色藝的香港樂壇,那個曾經輝煌卻無往復返的八十年代。

「教世人捱下去,仍覺活得很興奮」是她的標誌,安分當好一個表演者也並沒不妥,亦讓她登上樂壇天后的位置,今時今日卻成為了反對者對她的批評,是左膠,在消費熱情。然而,跟大多數主流樂迷一樣,我們或已忘記何韻詩其實也有自家的創作,她一直都有以音樂抒懷言志的能力,她一直在歌曲中說著她的故事,帶著她想說的東西。當她拾起結他,再次找到音樂起點時的激情與熱情時,就不再需要嘉年華的包裝,只需用心去聽。

來自政權的打壓,來自人言的打擊,都為了造就更好的自己。於是何韻詩拋棄了《艷光四射》 (不需big band 嘉年華了),不再在《光明會》大放光明,隱沒在舞台上,有時坐在一角,有時跟舞蹈員一起,已分不到誰人是天后明星。有失便有得,其實早聽過了,失去大品牌,得到了小店,所捨棄的太沉重太昂貴,但得回的是自由的無價的,正是《拋磚引玉》歌曲的真諦。

「色彩都在了,閉著眼去洞察。」《親愛的黑色》

這才是回到初衷,恪守《舊約》,回歸最樸素的自己,本就一無所有 – 何韻詩之所以期望「獨立歌手」的身份,正是表明孤獨前行的心跡,沒有大公司的支持,卻能讓赤誠的自我坦露在人前。《滿地可》與《光榮之家》是她終於回家的表示,記著不應遺忘的,現在並以其為傲,回顧過去的自己,亦是對家的思念; 寂靜感來自她自彈自唱的《天使藍》與《如無意外》,無須任何花巧的設計,只有個人的情意。

在《艷光四射》《勁愛你》《光明會》的熱鬧過後,更見《光榮之家》《天使藍》《如無意外》孤身走我路的倔強。《拋磚引玉》MV 最後灑下滿天白雪,來到2016年的現場,都化為黑色灰燼,成為了《親愛的黑色》。不過顏色與光明是否都消失了? 到第二次再唱《親愛的黑色》與《千千萬萬個我》作結之時,天空又再重新灑下白色的碎花,取代了黑色。

肉眼所看的是一片漆黑,但我們還有心眼,看到歌曲中的色彩繽紛。從《艷光四射》與《光明會》的光,到初出道有個性的《天使藍》進入《親愛的黑色》,然後被社會禁制,出現了《禁色》,卻禁不住內心的紅色,在《勞斯萊斯》一歌中燃起火光,彩色幻變的《花見》,煉金紅火般的《金剛經》,靜下來的《木紋》與《青山黛瑪》也為接下來的樹木灌溉了青綠的養份。

「我變做了鋼鐵,卻未完全勝利」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圓滿》與《花見》記載著生活中最幸福美好的一段,得著尋遍世上的失落碎片,然後風雪退去,花兒終可飛上枝頭。只是這個演唱會並不是慶祝大團圓結局,人縱有成長,大環境還是需要繼續爭取。歌者再堅強也有脆弱時,團隊再強大也未到得勝時,於是《圓滿》的幸福過後有煉成鋼鐵的感慨,《花見》是后冠將到手的喜悅,卻有《金剛經》的持守提醒,同時呼應「怎麼這麼快就講最後」的自我設問。

這段曲目或是目前對所有「運動失敗論」最有力的回應。當我們手舞足蹈地跟著《金剛經》一起跳唱時,那種興奮其實與副歌所違背,「我們仍然未得勝」、「能做已做,無人響應」等言論是否耳熟能詳? 2009年的大碟,原早已埋下了失敗、堅持再抗爭的種子。最後一句放於當下更是警世,「誰是同類,誰是仇敵,難道還未分清?」香港社會還是在同類互相指斥分裂的狀況。舞台並不是在歌頌失敗,而是集結能量,為下回作預備,並且樂觀的相信這場革命終將必勝,於是再難走下去,我們也可以繼續堅持,唸著難唸的經。

《花見》與《金剛經》充滿氣勢卻終歸短暫,儀式看似是節慶,怎料成為了犠牲的獻祭。到《木紋》唱出「抹去往事極難」,傷痕已經造成,歷史已經烙印,情懷終歸不可推翻,亦化不淡。我們可以不去數算年輪去做人嗎? 一年又一年的紀念,回憶急速的擴散。從未感到《木紋》那種經歷萬年也不散去的情懷,只有現在重聽,才有唏噓的感覺。沒有了纏繞哀怨的outro (那是《木紋》音樂上最精彩的部分),但願這不是變得麻木了,而是變得更爽直與灑脫而已。

「如何能像你安居這套房」 《青山黛瑪》

何韻詩在舞台上說道,人的心中可以有很多房間。這反映在演唱會的五個篇章,有失去 (《拋磚引玉》)、有黑色 (《親愛的黑色》)、也有幸福 (《圓滿》),還可以有想像與希望。《青山黛瑪》大抵就是代表著想像這一面吧。科學、哲學等知識只有一本通書看,唯獨這朵花可以有另一種看法。在過往的錄音或現場版本,最後一句都總有回音效果,像得一人在自說自話,然而這次沒有了,我們的掌聲成為回應,我們或終於懂得這個旁人看來是瘋子的女生。

至於希望的房間,自然就是《千千萬萬個我》之中的你與我,但私底下我更想是《美空雲雀》來作結,歌詞中的願景太過美妙,旋律比千萬人齊唱革命情歌更為動聽。不過如同她所言,這一晚的主角是在座每一位,是觀眾席的光芒照亮了舞台,是台下的歡呼聲造就了台上。

何韻詩不再是從前表演者賣藝的身份,甚至有時掩蓋了自己,而拾起結他去當一個帶著自省與自覺的創作者。舞台的黑,成就群眾的光; 統一的漆黑色調,對照著白色光芒。每個手機的燈,照亮了這個晚上的演唱。人人都可以發光發亮是其主題,因此《是有種人》與《千千萬萬個我》作為壓軸,在何韻詩的身邊,陸續出現不同的人,然後一起高唱,最後手牽手的謝幕。台下的光,台上的黑; 台下齊聲高呼,台上靜坐一角,是想達致沒有大台,只有群眾的境界,每一個你與我在參與其中,獨自做自我,哪管這叫娛樂還是責任。

當何韻詩在演唱會的最後讀出不同國家背景的每一個名字,就見她希望洗脫大中華標籤,宣揚世界團結大同的理念。全晚沒有《撐起雨傘》大合唱,連話也不多說,將心底說話留在歌曲中傳達。於是梁祝與紅樓夢都不再是主目錄,換上了更有普世性,卻跟《化蝶》《癡情司》一樣淒美的愛情故事 – 羅密歐與茱麗葉,配上西方戰地的歷史。勞斯萊斯依舊,露絲瑪莉卻已不見,也沒有細水長流的查理與淑儀,是不夠圓滿的遺憾編排,卻可以理解。至少個人情感與喜好上,最喜歡的都已出現了,《圓滿》與《花見》的人生高峰見證、《舊約》的英雄盟誓、《拋磚引玉》的自由,就是我最想聽到的何韻詩。

Encore是整個演唱會的總結,也是何韻詩再一次在音樂中強調的獨立宣言。最後一曲《迷你與我》道出獨立也要考試過關,我闖我路,條路我揀既,又回到當初選擇的天使藍。演唱會過後,何韻詩若要繼續獨立路,也真的需要回歸簡單真摰的創作了,不要因著沉重的壓力而失卻自我。

延伸分享:
何韻詩的華語音樂路 – 無名詩後一片青空

Dear Friend 演唱會 2016 第一場曲目rundown:

舊約
韻律泳
艷光四射
光明會
勁愛你
拋磚引玉

滿地可
光榮之家
天使藍
如無意外
親愛的黑色

薩拉熱窩的羅密歐與茱麗葉
禁色
勞斯萊斯
圓滿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你是八十年代
花見
金剛經
木紋
青山黛瑪

Somewhere Only We Know
是有種人
親愛的黑色
千千萬萬個我

(Encore)
水花四濺
迷你與我

原文刊於音樂・人生

從尋開心說起:趙學而音樂裡的剛烈與情慾

【趙學而回顧feature】系列
趙學而精選十三首音樂回顧
從尋開心說起:趙學而音樂裡的剛烈與情慾 - 四菱四

說到趙學而,坦白說,我是有點作為小fan屎的偏愛。所以這十多年來,無論她出唱片出黑膠還是演出舞台劇,我都是二話不說付錢支持的。然後她終於要開個人演唱會,我竟然還有點夢想成真的感覺。

話說回頭,2008年到2012年,她自資出版了四張hifi專輯,幾乎統統是翻唱歌。「發燒歌」(或者口水歌)其實我也聽不少,好多人求其翻唱金曲加結他鋼琴襯底就一隻碟,趙學而算是認真製作的一位。雖然編曲走不出倒模爵士味道,但至少選曲有落心機,樂手也算超班。如果要揀一張,個人推薦2011年的【Trinity】,唱編製都恰到好處。

也許是情意結,比較近年的高格調爵士路線,我仍是喜歡以前飛圖英皇年代的她,那個拾得起放得低的烈女。很多人從「尋開心」開始認識她,林夕稍稍大膽的歌詞幫她擺脫「每隔兩秒」的少女造作味道,也確立了她與其他歌手不一樣的獨特形象。

「我令你有歡慰 才是實際
 你讓我有安慰 誰亦不必理虧」

「我贈你體溫 你贈我興奮
 男或女來製造愛我不關心」

二十年前夠膽唱這類女性情慾主導歌詞的本土女歌手,大概只數得出劉美君梅艷芳。趙學而卻沒有她們的氣焰和風騷,演繹起來便隱約有種身不由己的倔強。能把她這一面帶出的,我相信就只有林夕。於是,在「尋開心」推出後,夕爺為她的下一張專輯【我說過要你快樂】包辦了所有歌詞,是她音樂生涯裡最完整的作品。

首次參與選曲和製作的過程,學而這張專輯明顯比起早年偏鋒和黑暗得多。圍繞愛情的陰暗面的主題,卻失驚無神放了一首翻唱歌(還要是涉谷系腔口)做點題作,我聽了很多年也百思不得其解。她好多年後才解構關於這個編排的故事-原來唱片公司在聽完整張專輯後認為主題太黑暗艱深,所以才做一首完全脫離概念的歌曲來救銷量。我自己在家裡播這張專輯的話,基本上也是從第二cut聽起的。

「你就算被懷念 你個性大勝他慾念
但是你只見他抽煙 纏綿神態沒貼近你面」

「不想掌握真諦 怕去領悟問題
不想摸通一切 混亂便美麗」

開波《愛得起》和《壞得好》上下集講背叛與出軌,沒有對錯只有赤裸裸的情感描寫,林夕把趙學而口中那「情感的真實感覺」寫得多麼到位。筆鋒一轉,《早抖》和《據為己有》談到愛情的嫉妒和佔有。後者屬很多人的心頭好,包括我。

「據為己有」的厲害之處不單在於黃國倫流暢簡潔的旋律,或者林夕精確地描寫戀愛中的忐忑和佔有慾。更多是在學而那不慍不火的演繹,一座鋼琴一把聲已經好夠好豐富。這首歌,我想不到有任何人可以唱得更出色。

「無話要講 不必搜索 沉默或者更快樂
其實我想 寧靜中聽花瓣碎落 營造著笑聲更寂寞」

「送了我到天國 地獄還有無限個我 怎麼拯救」

專輯再走到《夠時間》,開始談到愛情的沉淪與懊悔,或是《手語》中情感崩壞時的寂寞。然後到《告解》像走了一個圓,教堂聖詩式的音樂中唱著糜爛的歌詞,就像剛好重回「愛得起」追逐愛情時的執著,那拒絕別人救贖的剛烈。

這張專輯音樂上並不複雜,谷中人的製作恰如其分,沒有多餘的花巧編曲,剛好烘托林夕的詞作和趙學而的演繹,我捨不得挑剔它。據我所知,【我說過要你快樂】最後銷量不佳,但它對趙學而的意義大概如【野花】對於林憶蓮,沒有這張專輯,她也只是個唱得好的流行歌手而已。

一年後的【Inside】專輯的商業考量明顯加重許多,她也唱回如《自欺欺人》的悶蛋慘情歌。但至少夕爺有首頗堪玩味的《眼福》,有型有格有D露骨。當然還有最後一張專輯裡的《慢慢來》,寫開情慾歌的周禮茂交出一支少少咸多多趣的作品,無限幻想,聽得過癮。

「謝謝夜幕為這一刻點綴 還不惜的給你輕向側推


慢慢製造氣氛 慢慢吻入心裡 慢慢愛的赤裸」

我始終認為.趙學而音樂裡的性格,在林夕筆下才能得到最立體最直接的描寫。如果當年專輯賣得好一點,他們或者可以合作多幾張作品,到最後故事又很可能不太一樣。想起來,比起風情萬種的劉美君,她歌運可能更像同期的李蕙敏。不同的是,當李蕙敏的音樂停滯不前時,學而似乎很清楚自己音樂的定位。從情歌到hifi碟,她都很少交出粗疏hea做的作品。十幾年過去,我也不期望她會再做一張【我說過要你快樂】,但得閒做幾首新廣東歌也無不可吧(題外話:幫「其實怕選擇」編曲位仁兄係咪應該要俾返版稅Coldplay?)。

唔得,都開多場演唱會好無?得一場好難買飛呀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