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尋開心說起:趙學而音樂裡的剛烈與情慾

【趙學而回顧feature】系列
趙學而精選十三首音樂回顧
從尋開心說起:趙學而音樂裡的剛烈與情慾 - 四菱四

說到趙學而,坦白說,我是有點作為小fan屎的偏愛。所以這十多年來,無論她出唱片出黑膠還是演出舞台劇,我都是二話不說付錢支持的。然後她終於要開個人演唱會,我竟然還有點夢想成真的感覺。

話說回頭,2008年到2012年,她自資出版了四張hifi專輯,幾乎統統是翻唱歌。「發燒歌」(或者口水歌)其實我也聽不少,好多人求其翻唱金曲加結他鋼琴襯底就一隻碟,趙學而算是認真製作的一位。雖然編曲走不出倒模爵士味道,但至少選曲有落心機,樂手也算超班。如果要揀一張,個人推薦2011年的【Trinity】,唱編製都恰到好處。

也許是情意結,比較近年的高格調爵士路線,我仍是喜歡以前飛圖英皇年代的她,那個拾得起放得低的烈女。很多人從「尋開心」開始認識她,林夕稍稍大膽的歌詞幫她擺脫「每隔兩秒」的少女造作味道,也確立了她與其他歌手不一樣的獨特形象。

「我令你有歡慰 才是實際
 你讓我有安慰 誰亦不必理虧」

「我贈你體溫 你贈我興奮
 男或女來製造愛我不關心」

二十年前夠膽唱這類女性情慾主導歌詞的本土女歌手,大概只數得出劉美君梅艷芳。趙學而卻沒有她們的氣焰和風騷,演繹起來便隱約有種身不由己的倔強。能把她這一面帶出的,我相信就只有林夕。於是,在「尋開心」推出後,夕爺為她的下一張專輯【我說過要你快樂】包辦了所有歌詞,是她音樂生涯裡最完整的作品。

首次參與選曲和製作的過程,學而這張專輯明顯比起早年偏鋒和黑暗得多。圍繞愛情的陰暗面的主題,卻失驚無神放了一首翻唱歌(還要是涉谷系腔口)做點題作,我聽了很多年也百思不得其解。她好多年後才解構關於這個編排的故事-原來唱片公司在聽完整張專輯後認為主題太黑暗艱深,所以才做一首完全脫離概念的歌曲來救銷量。我自己在家裡播這張專輯的話,基本上也是從第二cut聽起的。

「你就算被懷念 你個性大勝他慾念
但是你只見他抽煙 纏綿神態沒貼近你面」

「不想掌握真諦 怕去領悟問題
不想摸通一切 混亂便美麗」

開波《愛得起》和《壞得好》上下集講背叛與出軌,沒有對錯只有赤裸裸的情感描寫,林夕把趙學而口中那「情感的真實感覺」寫得多麼到位。筆鋒一轉,《早抖》和《據為己有》談到愛情的嫉妒和佔有。後者屬很多人的心頭好,包括我。

「據為己有」的厲害之處不單在於黃國倫流暢簡潔的旋律,或者林夕精確地描寫戀愛中的忐忑和佔有慾。更多是在學而那不慍不火的演繹,一座鋼琴一把聲已經好夠好豐富。這首歌,我想不到有任何人可以唱得更出色。

「無話要講 不必搜索 沉默或者更快樂
其實我想 寧靜中聽花瓣碎落 營造著笑聲更寂寞」

「送了我到天國 地獄還有無限個我 怎麼拯救」

專輯再走到《夠時間》,開始談到愛情的沉淪與懊悔,或是《手語》中情感崩壞時的寂寞。然後到《告解》像走了一個圓,教堂聖詩式的音樂中唱著糜爛的歌詞,就像剛好重回「愛得起」追逐愛情時的執著,那拒絕別人救贖的剛烈。

這張專輯音樂上並不複雜,谷中人的製作恰如其分,沒有多餘的花巧編曲,剛好烘托林夕的詞作和趙學而的演繹,我捨不得挑剔它。據我所知,【我說過要你快樂】最後銷量不佳,但它對趙學而的意義大概如【野花】對於林憶蓮,沒有這張專輯,她也只是個唱得好的流行歌手而已。

一年後的【Inside】專輯的商業考量明顯加重許多,她也唱回如《自欺欺人》的悶蛋慘情歌。但至少夕爺有首頗堪玩味的《眼福》,有型有格有D露骨。當然還有最後一張專輯裡的《慢慢來》,寫開情慾歌的周禮茂交出一支少少咸多多趣的作品,無限幻想,聽得過癮。

「謝謝夜幕為這一刻點綴 還不惜的給你輕向側推


慢慢製造氣氛 慢慢吻入心裡 慢慢愛的赤裸」

我始終認為.趙學而音樂裡的性格,在林夕筆下才能得到最立體最直接的描寫。如果當年專輯賣得好一點,他們或者可以合作多幾張作品,到最後故事又很可能不太一樣。想起來,比起風情萬種的劉美君,她歌運可能更像同期的李蕙敏。不同的是,當李蕙敏的音樂停滯不前時,學而似乎很清楚自己音樂的定位。從情歌到hifi碟,她都很少交出粗疏hea做的作品。十幾年過去,我也不期望她會再做一張【我說過要你快樂】,但得閒做幾首新廣東歌也無不可吧(題外話:幫「其實怕選擇」編曲位仁兄係咪應該要俾返版稅Coldplay?)。

唔得,都開多場演唱會好無?得一場好難買飛呀大佬。

我們的英雄:屬於David Bowie的七十年代

如果可以,我真的不介意短十年命,來換我能早出生二十年。

這樣我就可以飛到日本看一次尾崎豐唱到虛脫攤在台上;到美國看一次Lou Reed玩那些Velvet Underground歲月的作品;到紅館看一次張國榮的熱情演唱會。上星期初,David Bowie在推出最後一張專輯後數天,就悄悄離開了世界。於是,我又為這個我願意折壽的名單加上一項:「看一次David Bowie唱歌」。

David Bowie是我認知中,音樂做得最極致的藝術家。從Rock & Roll到他帶領的Glam Rock風潮,到電子,新古典,甚至八十年代的Dance Pop,你說得出來的音樂種類他大概都涉獵過,而且到今年交出新專輯《Blackstar》時,他都仍在實驗著新的音樂類型。這是藝術家的風骨,也是對自己音樂創作的尊重。反觀四周,有多少音樂人未到六十歲便已經急不及待地無限金曲懷舊巡迴,翻唱和消費自己的舊作品?相比之下,Bowie的執著更見難能可貴。

喜歡David Bowie的樂迷,很多都是從他七十年代的那些作品聽起的。因為那十年時光,足以改變往後數十年的流行和搖滾音樂面貌。這一切則要從1972年,他的一個分身Ziggy Stardust講起。

雖然在英國樂壇打滾了好幾年,這個走唱作搖滾路線的小夥子卻只從1969年的「Space Oddity」裡淺嚐過排行榜的成功。在第一任妻子和Angie的鼓勵和影響下,Bowie蓄起長髮和穿上女裝,在舞台和生活裡顛覆各種性別定型。以新形象推出專輯《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和《Hunky Dory》後,輿論和報章果然又逐漸討論起這個「不男不女」的搖滾歌手。其實評論是負面或正面也不重要,反正重要的是他終於得到了當時最渴望的東西:媒體和聽眾的關注。

hunkydory

themanwhosoldtheworld

(《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和《Hunky Dory》專輯封面)

然後,他決定在音樂上也創造另一個身分,Ziggy Stardust。這個來自外星的搖滾巨星,靠著一身奇裝異服及極盡誇張的妝容,打破上個年代The Beatles為搖滾樂設下的框框。同時,這是搖滾史上第一個結合了劇場和音樂的概念作品,也創造了Glam Rock的首個潮流。

坦白說,如此性別模糊的外星人角色即使放諸四十年後的今天仍相當前衛,更不用說對當年保守英國社會的衝擊有多大了。我很記得Bowie在之後的訪問提過,Ziggy的空前成功令他開始分不清虛構與真實,加上成名的壓力使他毒癮越來越深而且漸漸出現幻覺。最後,他選擇在演唱會唱畢一曲「Rock ‘N’ Roll Suicide」,便在舞台上親手了結這號虛構人物。

David-Bowie-as-Ziggy-Star-008

(David Bowie as Ziggy Stardust. Photograph: Ilpo Musto/Rex Features)

角色終結了,影響的卻遠不止於那一代的樂迷。Ziggy Stardust開拓了往後搖滾音樂的可能性,也讓許多在電視前被「Starman」號召的人,踏上創作與搖滾的路。

改變流行音樂歷史的,當然還有七十年代後期的「柏林三部曲」:《Low》,《Heroes》和《Lodger》。脫下Ziggy Stardust的外套後,Bowie在1976年離開五光十色的洛杉磯,移居柏林。在那三年間,他除了成功擺脫毒癮外,還與Brian Eno和製作人Tony Visconti合力製作出這三張實驗性質的專輯。這三部曲的重要性已不在於Bowie的舞台效果或戲劇張力,而在於它們以建構專輯整體氛圍為主軸,並不侷限於搖滾音樂的創作公式,也因此帶領出Art Rock的新音樂型態。

David_Bowie_-_Heroes

(Heroes專輯封面)

而說到柏林時期,便不得不提到其中一張專輯的點題作「Heroes」。以專輯製作人Visconti的婚外情作藍本,歌曲敘述了被柏林圍牆分隔的一雙戀人,即使無法攀過高牆,也要在槍砲下相見和擁吻。在東西德仍被分割的年代,這首歌的意義遠並不限於情愛本身,卻更代表了當時被蘇聯控制的人民和他們爭取自由的信念。

「I, I can remember

Standing, by the wall

And the guns shot above our heads

And we kissed,

as though nothing could fall」

而於歌曲發表後十年的1987年,Bowie在西柏林圍牆旁的音樂節上再唱起這首歌曲。他流著淚完成演唱,同時鼓動了在圍牆另一邊聽著的,成千上萬的東德樂迷。但一如所有極權政府,政權擔心音樂將動搖其統治地位。於是東柏林的警察在音樂節的第三天,大規模拘捕和鎮壓圍牆旁的樂迷。有說David Bowie演唱那一夜,影響和號召了許多東德年輕人,亦間接成就了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的歷史。雖然這段小故事也許只是樂迷們一廂情願的浪漫投射,但他無可置疑地成為了好幾代聽眾的英雄。至少,當中包括我。

去年,我有機會飛到墨爾本看《David Bowie Is…》的回顧展覽。展覽的最後一部分是有環迴的螢幕循環播放他的某幾個現場表演,當中包括這個2002年柏林現場版的「Heroes」。在展覽廳的中央,看著螢幕上的Bowie還有場館內的燈光閃動,我全身都起雞皮,因為整件事都太有型太David Bowie太一期一會了。我不敢說往後幾十年的流行樂壇,還會不會出現如此一個天才。我只是很感激他離開前仍選擇留下了一張道別作給世人,因為實在沒有比這個分量更重的告別了。Thank you Bowie and see you on the other 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