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榮《Stand Up》三十週年版本生猛醒神

張國榮一九八六年的大碟【Stand Up】原來已推出三十週年,寰亞因此為張國榮推出最新精選合輯【哥哥的歌】,並收錄《Stand Up》三十週年版本及《飛機師的風衣》。

通常這類為已離世的歌手推出的精選大碟又或是新remix 都是不值一提,但這首《Stand Up(30th anniversary mix)》卻出奇地討好,亦是一個很好的reference point 去認識早期的張國榮。

《Stand Up》改編自澳洲歌手Rick Springfield(代表單曲 Jessie’s Girl ) 1984年的一首《Stand Up》,原版微不足道,既不流行又不特別標青,但張國榮的改編卻在香港變了一首novelty hit。

張國榮的「Stand Up」 在唱片封套到MV 都用粉色色調,而作品本身是八十年代電台播到爛的那些throw back to 早期rock and roll 的電台搖滾加當年美國high school musical潮流,像70年代尾的Grease 那些老土情懷加八十年代camp camp 的Wham!勁度,配合張國榮的哥哥式陽光笑容,結果令全港少男少女心動。

三十年過後,這個三十週年版掉走所有原版八十年代的音色及元素,以big band 聲音作主導,把張國榮的聲音調得更清放得更前,聽起來特別生猛,更貼近五十年代rock and roll神髓,很像張國榮的現場演繹,效果十分巧妙,令人更懷念張國榮的現場演繹。

Moov 獨家搶先聽

C Allstar 《聲音騷(永康)了》再展港樂的風騷趣味

C Allstar 《聲音騷了》忽然Bee Gees上身,打破他們的歌曲格式,是奇招。怎知突然還推出與一直試圖港式爵士流行的蘇永康合作版本,變為《聲音騷(永康)了》。原本一心懷舊的編曲過份刻意模彷舊聲略略生硬的作品,在Alex Fung 的新編曲下,突然有更多玩味,亦見證香港音樂還是可以有玩味存在,有話題有想法就大可出多個remix 不同版本,何不可?

小塵埃令人心跳加速的《卜卜卜》

由平原習作到現今已在樂壇已近兩年的小塵埃一直都是低調但卻是香港新聲音的中流砥柱,多搞作卻低調,由最初模彷First Aid Kit般的new americana 民謠到最近開始轉到較接近所謂「花草系」的淸新民謠聲音,在上年交出了《飛吧! 獨角仙》這出色簡約單曲,都一直見小塵埃在音樂上的進展。

今年會再推出新專輯的小塵埃將會繼續與Edward Chan 及李一丁合作,找來年資極長的插畫家雷小門為單曲作插畫,音樂則原來歸向更「indie」的結他聲音,聲音比起之前更內向更subtle,稍前推出首支單曲《化險為夷》,效果算是一般,火花不大,但卻見音樂方向轉變。這次帶來的《卜卜卜》????則有點像修成正果,是首搶耳兼出色的單曲。

《卜卜卜》傳透的惕透質感,直接裸露但又不過火的情感送遞已在廣東作品裏頭消失了一陣子。而且這個男女對唱,加上填詞的風格,竟然讓人想起Pixel Toy 【喔噢】。這個由結他到「post」 後搖的ambient 影響重的氣氛編曲,與那個string 的演奏,全是出色到位,沒多沒少,是真音樂。

另一方面填詞的阿凡(李一丁)的詞也是沒有多餘的說話,老土童氣的風格的「愛情」主題,竟然脆異地讓人覺得這是與AMK的《阿凡,您健談又靚仔》是有直接關係——當然,或者,也許是本人多心了。

由視覺????????計到聲音的打理,已知道小塵埃新專輯將會是本年香港樂迷應該要多期待意的作品。

曾經文青懷念的薛凱琪終以「本土」歸位

自《小峽谷1234》後,沒有再理薛凱琪的音樂也不知多少年用盡奶力亦擠不出一點趣味。薛凱琪先用盡了方大同的魔術,連日系r&B小品系都玩到盡頭後,簽了Paco但音樂與定型上都找不到一點精彩,最後竟然踏上同樣當年想更大眾更流行唱《Cover Girl》類似歌路的梁詠琪的死路,薛凱琪音樂路基本上的已暗得像香港的前途一樣。

絕地反彈,這次找來「小峽谷」班底再做一首desperation很重 的作品《Miss Fiona》,卻終於令人聽得開心,睇得興奮。「小峽谷」是Edward Chan 的神經刀,這麼多年僅此一首,這幾年Edward 的作品光芒亦暗淡,這次再team up 薛凱琪都算是甚有意義,有點像楊千嬅回歸華星找來陳輝陽作首支單曲的意義。

《Miss Fiona》沒有「小峽谷」的光彩及創意,卻有的是集合????兩三年前歐洲及南韓最紅的電子跳舞流行,流暢十足的跳舞十足的流行作品。薛凱琪的文藝形象早玩謝了,文青也不會再buy,以其活潑個性轉做跳舞市場可謂神來之物。慢了幾年,薛凱琪終於穿上了歐美都唔再著的高叉泳衣(連好友鄭融亦一早穿過了),走歐美流行的爽朗率直個性。將土炮(或hit 到爆的本土)舊式酒樓廳變disco ,將薛凱琪變《喜劇之王》的想有初戀感覺的張柏芝,將歌詞變得全不合音,一下子薛凱琪終於後生返,終於令人記起佢原來出身城大的創意媒體⋯⋯

最可惜的是周耀輝的詞又是作品的弱點,原本頭段以為是終於學埋Beyonce 等歐美歌手敢加入點feminist 的觀點及個性,點知發展下又係香港歌手必唱的cliche「I am ME,你打我唔死」的戰鬥格,填不出趣味。

薛凱琪一下有趣起來,敢做本土舞曲,敢provoke 敢不同,與鄭欣宜新碟封套了鼻屎一樣都算是死寂的香港樂壇中都帶起了一點生趣。Knock Knock, Fiona, welcome back!

余昊益,台灣新獨立奇聲

多久沒有聽到台灣出產Lofi、略帶quirky 的低沉男聲,想不到今天聽到《今夜今夜》的台灣獨立唱作人余昊益就讓我聽到人特別充滿希望,因為不只《今夜今夜》出色,一下子聽了他所有作品,其聲音及特色竟然可以如此多元,卻不是拉牛上樹為試而試,而是都能夠獨立成篇,有其創意及實驗性,實在令人佩服。

余昊益的Lofi,那些重回音的結他聲及人聲,那些爛爛的電子音效及brass instruments,讓我想起John Maus,又或是那些玩味又有點像The Magnetic Fields或是Ariel Pink等那些camp 味濃????濃的玩味獨立單位。《今夜今夜》由低沉到funky的跳舞步伐,但在眾多其他詭趣的作品之中,最公整最具流行力但不算是最出眾,其他作品有更多驚喜。

玩起小淸新的《窗簾》不局限於甜美的小淸新旋律,越唱越濛,再有電子噪音,這種迷離古怪的美麗音境,我多久沒有從台灣獨立音樂上聽到?《Conversation》則是groovy 的變奏gospel,卻突然又有跳舞電子戲法,一下子令整首作品變得突然有型dancey 多了。《長長的路跟高山心內的歌》則是加入了電子噪音的台灣道地民謠,你會驚訝為何他的嗓子可以如此多元化?

《我多麼想成為你的鹿》的懷舊電子配詭秘的氣氛是筆者最喜歡的作品,這幾乎就是台灣John Grant 了,不是嗎?

很久沒有因為發現到一個新聲音而這麼興奮,聽余昊益,你就會知道台灣獨立音樂真的越來越好了。

余昊益Facebook

連詩雅《等到Sunday就Call你》開開心心廣東歌

sundaysong

好坦白講,近年好多香港流行曲聽了半分鐘就不再有聽下去的衝動,陳腔濫調,流水作業,又係果d。其實對商業流行曲冇乜要求,流暢輕輕快快radio friendly 開開心心好似歐美流行咁,只要不overplay,聽一兩次也沒有所謂,至少不是又慘過死人果d 情歌慢歌先啦。

估唔到連詩雅《等到Sunday就Call你》我竟然自願聽了三次。這種純屬講開心的廣東歌買少見少,這首有點像容祖兒《心花怒放》的version 2 ,更聽得幾開心下。不是說首歌有幾特別,坦白講,首歌好老土,曲風到編曲都好典型舒文式的野,well produced 但好工廠,但整體處理至少開心到位,funky guitar groove同那些和音都好八九年代亦好fitting,verse 到chorus的轉折位及尾音的soulful 處理令我諗起陳奕迅的《昨日》。至於有人話抄Apink《Nonono》,呢種旋律編曲唔好話抄邊個了,正如一部電視掉落街都唔知會壓死幾多同樣的人,正如《Nonono》原曲都聽唔出有什麼原創性在裡頭,我不排除呢首歌reference 佢來做啦,但黃思彥個編曲算係咁啦。

不過,最令我興奮的係最近開始新的市井寫法的周耀輝的歌詞,又西又搞笑又確實寫出這代年輕人的心態。大家要知,「星期幾」一向係歌詞最普遍題材,更係每個年代年輕pop songs 的必有題材。早幾年有Rebecca Black 的《Friday》成至尊西歌,今日則有連詩雅的《等到Sunday就Call你》有潛力成為廣東版本的星期日之歌。唔駛講乜,單係副歌已經知道今次周耀輝真係上力了

望著屏幕會飛
飛入美好的Sunday
若有短訊也就感覺著勝利
睡在床上會飛
飛入美好的Sunday
沒有短訊也越感覺要知
想要知即刻Call 你
在美麗世紀
我最驚委屈自己

「在美麗世紀 我最驚委屈自己」,係囉,廣東歌,唔該大家都放輕鬆下啦,有時扮下港女或細路女在亂世都當太平盛世抽離下都對身心幾緊要架。

念念 – 流行曲的想像

張艾嘉最新的電影作品《念念》,呈現了三個人各自的「念念」,
這大概有三種含意在內,既是一念之間,亦是念念不忘,還有一份思念。

一. 念念不忘

因為王家衛,因為一代宗師,
「念念」二字,第一時間就會連結到「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在華語樂壇中,先有林若寧的《宮若梅》向《一代宗師》取材,
今年年頭則有黃偉文為麥浚龍填寫了《耿耿於懷》十年後的續集《念念不忘》
既回應了他上張專輯《無念》,亦突顯了過去執念的迴響。

至於張艾嘉開拍《念念》時,有沒有想過對王家衛作回應?
這就不得而知,不過張艾嘉同樣選擇了一首自己的舊歌,去詮釋自己對於《念念》的心情,
那是《愛的代價》,以邊唸邊唱的方式,再次演繹一次。
二十三年,比麥浚龍的十年,路更長,浸出的味道更醇,也當然沒有那麼執著;
然而,再灑脫都總不能說忘記了,過去的由它過去,但刻骨銘心的,仍要銘記於心。

《愛的代價》對我們這一代可能太舊太老套了,不是屬於我們的共鳴,
像張艾嘉也不屬我們的年代,但對於林夕,對於古巨基,李宗盛的創作就是念念不忘的經典代表。
於是這份「念念」亦通過《告別我的戀人們》承傳到我們心中,
古巨基在他的「告別我的戀人們」音樂會上,亦重唱了《愛的代價》,
充分展現歌詞所說的感激之意,在陳輝陽刻意煽情的笛子聲中傳揚。
《告別我的戀人們》最後回到《愛的代價》的旋律,
正好是《耿耿於懷》與《念念不忘》湊成一對。

二. 思念

除了念念不忘,《念念》更有思念的意思 –
不止忘不了、放不下,箇中還有著牽掛。

影評人張知行寫《念念》這部電影,就以王菲《我願意》的歌詞作開頭:
「思念是一種很玄的東西,如影隨行。」
因著片中數段奇幻的時空交錯,以「玄」來表達念念思緒自然不過;
我卻立時想起另一首歌作回應: 齊秦的《思念是一種病》-
「我想我的思念是一種病,久久不能痊癒。」

《思念是一種病》歌詞最後一段所得的覺悟是「別讓遺憾繼續」,
猜想這也是戲中角色阿翔和育美各自從其奇遇中得到的感覺。
育美媽媽是美人魚,阿翔爸爸是水手,
他們都在大海,不知阿方,不是「穿山越嶺」,就是「涉水」的另一邊了,
而我們 (阿翔和育美) 都在孤獨的路上,找不到盡頭,卻找著了彼此。

大概屬於這一對伴侶的《思念是一種病》,不是齊秦的版本,
而是張震嶽與蔡健雅的互唱,讓溫暖填滿了寂寞,沉重的思念就變得雲淡風輕。

電影《念念》一開場就有了流行曲與思念的提示,
少女在吟唱《台北的天空》的畫面,「如今又再回到思念的地方」,
面前就是綠島,育美的出生地,育男成長的家,
跟台北大概有點遙遠,然而若知道填詞人陳克華的原意,
就知道他寫《台北的天空》時所思念的,卻是其故鄉花蓮,
他要表達的正是離鄉遊子的心情,那不就是育男與育美的寫照嗎?
當然,也是他們媽媽的感受,她同樣是離鄉別井的一個。

三. 一念之間

《念念》的思念與念念不忘很明顯,亦反覆貫穿在作品中,
然而因著一個念頭,一種想法帶來的無窮後果,甚至影響了後來的一代,
這遺憾,這自省,同樣是伴隨一生之久,在《念念》中亦不能被輕易忽略。

媽媽若不出走,兒子若不出城工作,爸爸若肯留下跟小孩打一場拳…
一切是否就會不一樣?
一念是天堂,另一念是地獄,
不想著改變過去或回到命定的過去,也許就可以釋放。

盧巧音十年前的《天演論》,留下了《一念天堂》,
主流不受落,傳媒不推介,樂迷間卻稱頌為近代最具代表性的粵語專輯之一。
歌詞中那份懸念是心魔,她愛一個人到恨一個人,其實只因自私,
這當然是走出失戀後遺的故事,但同樣適用於育男被母親遺棄的那份複雜情緒,
一息間的釋放,原來也通用在《念念》三個主角身上。

《Joanna&王若琳》中的《一種念頭》也許更貼近《念念》的意境。
「或許說出去一會,就再也沒回過頭」可以是媽媽,也可以是兒子,
說不出的感受,既有落寞,也有傷心,更有懷舊,
混雜而成正是《念念》醞釀的情感深度,
無法以文字說清,也只能以一首首樂曲模擬,但都不完全完整。

最後,是劉若英的《念念》,電影響起的最後一曲。
張艾嘉透過電影主角口中,說這是一個未完的故事,
流行曲再強調一次,永遠沒有完結,沒有盡頭,就是「念念不忘」,
一如王家衛的《一代宗師》,不完整,也永遠沒有完成的版本,
故事會繼續寫下去,活在畫面與歌聲之外。

上車咒

「上車」,既是指登上車輛,亦泛指首次置業,喻意既生動具體,亦相當豐富到位。若然視人生的終極目標是一場路程,那「上車」無疑比走路更快到達終點,亦確保不會迷路或走冤枉路,如此看來「買樓」是在目的地之前的一道捷徑,通往理想無憂的生活; 另一個解釋,就是目標為更大的豪宅單位,從零開始,冇樓到有樓,就是先上第一架未到終點的車,之後中轉站再轉車,就等於樓換樓,細屋慢慢轉成大屋。

然而,「上車」應只是手段或過程,卻逐漸成為了生活的全部,而門檻愈推愈高,直至遙不可及。香港人一向市場主導,一致讚好物質主義,於是「買樓買車、上車上樓」成為了社會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形成每個香港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慾望,就變成了束縛,演練成咒,是為 C Allstar 的《上車咒》。

「買樓買車、上車上樓」是第一道主要詛咒,貫穿在副歌中,強行灌輸成為主流價值觀。《上車咒》的副歌重點只有「車」與「樓」,取其「上車」的字面與潛藏意義,其實都是一個字之曰 – 「錢」,不論是車是樓,都是想有錢。《上車咒》既要當符咒,也就是都市人的一道催命符,
多少人為了生活 – 一層樓或一架車,日復日地付出了整副身心,亦即整個生命。

第二層詛咒則是中段兩大「千金」詩句,不過原意卻被扭曲,李白《將進酒》的「千金散盡還復來」本是一種不吝嗇金錢的生活態度,套用在「上車」就成為付了巨款首期,然後希望物業升值帶來投資回報的賭博心態。新增一句「千金小姐等你愛」更吊詭,既可解讀成「有樓有車就有女」的心理,亦可是一個「為買樓買車去食軟飯」的召喚,不論哪一種都是將女人/愛情與金錢/物質掛鈎的概念,C Allstar 如神婆的唱法更顯鬼魅的陰魂不散。

既然是「咒」,就有「咒」單調與密集的特色。唸符咒當然是「喃嘸」形式的單一聲調,也就符合沒有感覺的個體,沒有激情的生命;當然,咒語亦是密集的,沒有喘息的空間,讓人為著這兩個單字疲於奔命,透不過氣。

「咒」最可怕的,還有不流動,不變通,不斷重覆。永劫回歸的循環不息,切合有樓後想有車,有車後想再置業的貪念。得到愈多,愈想擁有更多,無窮無盡,其一是達到洗腦的效果,是傳媒、政府、在上位者集體塑造的現象,其二是給人不斷設定不可能達到的目標,重覆消耗能量在無法滿足的地方,再努力也徒勞無功,改變不了固定的位置,其實就是「維持穩定」,意即維穩。這種不可能的絕望感,就在於最後歌詞中年份的擴張,從三年到三十年再到三千年,可見的未來都是被困而沒有出路。

《上車咒》還隱含著不少本土與政治的線索,首先可見於各經典電影作品的指涉。以「三年又三年」具體化咒語的長期,自是來自《無間道》的無間地獄觀; MV概念的舞步設計,取材自兩大地道喜劇《殭屍先生》與《上海灘賭聖》,前者是因為殭屍行屍走肉的特性,正好與樓奴車奴的形象結合,挪用後者的「洗腦」咒法,則將「買樓」與「賭博」串連,帶出兩者相類的本質。更重要的,當然是兩者的題材 – 賭片與鬼片,都不能通過內地審查,亦因此是百份百香港製造的保證。至於為何參考日本組合 World Order ,大概也是承襲自廣東金曲流行的黃金年代,那時香港文化的歷史傳統,本就是改編東洋作品為主吧。(其實副歌大有潛質改造成《西遊記》中孫悟空的緊箍咒,愈唸愈緊,亦是建制馴服搞事份子的絕佳比喻,又有周星馳本土代表,只是大抵《西遊記》是大中華產物,始終不夠殭屍與賭聖親切。)

至於歌詞中的政治聯想,盡在兩句「螢幕前顯示的數字」。若然買不到車買不到樓,脫離詛咒的兩個代替選擇,就是「遮」與「熱狗」,前者代表的,是參加雨傘運動的金鐘黃絲或旺角鳩嗚團; 後者則是「熱血公民」最為人認識的化名。也許是聽者穿鑿附會,但在云云眾多押韻字詞中偏選用兩樣具特殊意義的道具,兩個簡單的字句象徵,可見 C Allstar 的政治意識 (不論有意或無心)。

也難怪 C Allstar 正是香港主流樂壇中,對應雨傘運動的創作反應為最快的領軍人物,繼《Super Star》《戰場上的最後探戈》後,《上車咒》成為第三首有所暗示的作品。《上車咒》在題材上其實更貼近農夫 2007年的《全民皆估》,只是農夫還有嬉笑怒罵的幽默感,C Allstar 這一次卻一點希望的活力都抽走,呈現出沒有靈魂的空殼,延續《城惶城恐》的末世頹廢,並發揚光大。有趣的巧合是,《全民皆估》面世在金融海嘯前夕,如今《上車咒》又誕生於港股大時代,證明優秀的香港流行曲,還是有追上時代潮流之時。

對比獨立或主流樂隊的熱血勵志,C Allstar 沒有停留在年輕人純粹發洩熱情能量的狀態,反而視野更成熟,音樂風格走得更前更實驗性,聽眾目標群亦似更廣闊,畢竟「上車」這種困境絕非學生煩惱,而更貼近年輕上班族,《Collab Star》的合作單位亦橫跨不同年代,足見其音樂野心,特別在香港樂壇已無法吸納新樂迷的今天,有他們勇於嘗試,走出安全區域,實是難能可貴,唯盼我們懂得珍惜,亦懂得去發掘,願意去冒險,並跟隨他們一起反思。

原文連結

我是歌手容祖兒?

經《樂觀》及《天然呆》後,以為容祖兒由黃偉文主理的大碟將不會走大眾路線,點知年都未過容祖兒就推出新歌,翻唱張學友九五年自己作曲的《這麼近(那麼遠)》,哇,Alex Fung 越編越大器,把這首九十年代經典「K歌」編得十分豐富及大器,層層遞進;容祖兒亦唱得肉緊投入,每一字每一句都好用力唱得很投入,尾段的爆seed亦很強勁,充滿氣勢,整首作品很有舞台劇的劇感,單聽已有唱歌七情上面的畫面。

咦,喂,等等,點解呢D 畫面仲諗起一D 觀眾好投入醄醉o既片段?咦,等等,呢種每一隻字都梅得咁細,唱得咁用力的唱法,點解咁似大陸果個好受歡迎的歌唱節目?果個,《我是歌手》,果個被笑為「鳴叫」的音樂節目喎。

【我是歌手】的音樂班底本身就是香港音樂人,彈琴的是黃丹儀,而音樂總監是梁翹柏,雖然被鬧「鳩叫」,但是其實音樂都是大陣象都是十分大器,喜歡這種傳統「大器」音樂的樂迷當然會愛不惜手啦。容祖兒將【我是歌手】模式搬落派台作品上,則擺明是食條【我是歌手】的水,亦係為試翻唱市場的水溫,睇下自己有冇市場,既簡單又環保又有經濟效益,對一個商業歌手來說,何樂而不為。

不過,既然係充滿住【我是歌手】的影子的歌,點可以冇【我是歌手】的現場觀眾的投入表情以及一眾掌聲及評語?睇住呢個片,確實係覺得首歌好聽左好多喎!

樂壇版 Boyhood,二十年砌起的樂壇人瑞

yeung20

剛看Richard Linklater新戲《Boyhood》,橫跨12年的拍攝,說的是一個童年成長故事。花三小時看一個不算特別的成長故事,可圈可點,但當你記得這是《Before Sunset》(*注一)的導演Richard Linklater的作品時,那你就知道原來他又在玩電影時間與真實時間的對比,又再次把人生的mundanity 變成電影上的大浪漫,再讓你反思何謂生活。

原來一個小孩的成長故事才不過十二年,那難怪楊千嬅在網絡被戲謯為「樂壇人瑞」,因為她今年已入行廿週年,那些什麼《少女的祈禱》,什麼《小城大事》原來已是十年以上的歴史,時日如飛,life is really short。

樂壇環境不健康,令到上一輩的歌手的life span 變得特別長,令人唏噓樂壇的病態發展,但從歌手角度看又其實充滿神奇。楊千嬅唱了廿年,上年又再上「年輕人電台」903的頒奬台再奪女歌手金獎,如果承認以前小報的「商台家嫂」等的外號,那現代「商台愛女」非楊千嬅莫屬。

對「七十後」來說,香港樂壇hidden gem 是林憶蓮,不時向人推薦那張唱片如何有意思,她的sidetracks如何好聽;對「八十後」來說,樂壇hidden gem 則是楊千嬅,樂迷依然不斷分享楊千嬅的非主打及那張才是楊千嬅的經典等等。兩者同是屬主流大路上的小路小眾路線,你喜歡的可乾脆形容為「另類流行」。

扯到那麼遠,其實還不過是因為楊千嬅這二十週年的新主題,原來是賣回憶。賣回憶,楊千嬅與其他歌手早做過,亦賣到爛。楊千嬅入行十週年就有首《郎來了》(*注二),坊間反應一般;入行廿年林夕再來一招《很不容易遇見愛》回應《姊妹》,韓式情歌格局,高音位亦似足《姊妹》,天時地利人和,反應都比起十年時的《郎來了》好一些。

不過,好戲來了,對上一次合作已是2005年專輯【Single】的黃偉文,經歴過一連串高調的和解後,終於正式合作,帶來最新作品《最好的債》,終於pay off,不過四日,youtube 已有五萬點撃,以楊千嬅作品的track record 來說是超額完成。

黃偉文的歌詞一直愛賣金句,這次亦不例外,原名「馴悍記」的《最好的債》金句處處,「一樣難匹敵 光陰那樣快
慢被分解 怒火變靜態 愛撒野的小孩 被教得很乖」見其功力,意境宏大,亦承接了林夕幫楊千嬅寫的佛性歌詞的個性。這句亦是絕︰

我 恨你恨到 比宇宙更大 被年月 壓縮到最小 紙碎一塊
隨風散落 鬧市中 鋪滿在 路過的街 我決定不帶

這絕對是他近年在《青春常駐》後的另一回勇佳作,亦是近年樂壇中少數的出色歌詞。當然,通篇計卻仍然有感堆砌,「鐘點」是問題字,「曾陪伴似天使」等的比喻亦太過幼稚老土。不過,以前樂迷常比較楊千嬅的大碟中黃偉文填得好還是林夕填得好(或者2014年的林夕關心香港前景問題,根本沒有什麼心機填給楊千嬅)。這次則不用懷疑,是黃偉文壓倒勝利。

當然,這首歌更令我興奮的其實是也相隔了一陣子沒合作的雷頌德的音樂。我們是不是犯賤,以前嫌棄雷頌德寫的歌惡俗,現在到沒有歌曲有本錢及資格惡俗流行,我們才要記掛那些易口順暢的K歌年代。一首作品在市場上「好」不「好」,夠唔夠K,hit不hit 到,有時其實可以很簡單的,跟住唱就知了︰唱完自我感覺良不良好,有沒有發洩作用,有沒有喘氣流汗甚至有點眼濕——我親身為大家試過,跟住唱呢首密密麻麻的《最好的債》,我見頭暈。

當然,K 不是要貶低這作品,這作品在旋律上寫得纏綿連密,過度都是上等的;音樂遞進上亦是有做到很subtle 的處理,楊千嬅的演繹亦是很細卻做到遞進的。「紙碎一塊」的那個harmony的美妙,還不及最後的那個拖慢轉三拍位置驚喜,這是我聽雷頌德這麼多年以來真心覺得他是inventive的一次,是香港流行樂絕少會做的事來的,絕對是點睛的處理(《火鳥》陳輝陽亦有類似處理)。

長篇大論,還不過是因為回憶作怪。我其實很想知道現在在讀書的年輕人聽乜野,鍾意什麼歌手的,連詩雅定C All Star?不過,不再是學生就真的很難再明白那種來自封閉校園裏那些青春期的buzz,而903 等電台就似係嘗試將我成長的年代依然永遠放到最前。對我來說,那個校園時期的歌手永遠只會知道是陳奕迅、楊千嬅、梁詠琪、陳曉東及陳慧琳那堆。

這次的楊千嬅,實很像我看Boyhood的感覺,簡單來說,這是一部賣人性賣感情的作品,而這些東西其實可以是十分沉悶及陳腔濫調的。楊千嬅這十年八載亦很陳腔濫調了,不過,到了最後楊千嬅的最新project 就是要賣感情,就是賣回憶,整個marketing 包括連紅隧廣告都是賣回憶,至少落點很準,執行亦很準,這次楊千嬅確實擊中了市場,再次找到了焦點,就如她在903台上簡單說一句「我仍然好珍惜獎項,因為年紀大,代表生命在倒數」,就似乎很概括了這首歌賣的情懷。

「樂壇人瑞」,確是不簡單。

注一︰楊千嬅曾說過她很喜歡電影《日落巴黎 Before Sunset》

注二︰楊千嬅入行十年時正是林夕的「楊千嬅是我的一塊肉」出現時

延伸閱讀︰

【專訪】楊千嬅───重新演繹「自己」(II)

走一遍楊千嬅的時光隧道

得到很多人在乎的音樂,並不是「那我懂你意思了」的專長

0020183506_bc_01

那我懂你意思了

沒有人在乎你在乎的事

廠牌:禾廣人一︱ 評分:7.1

你的評分

[starrater tpl=10]

第一次看「那我懂你意思了」的演出(在呼叫音樂節),我就收過了寫著「沒有人在乎你在乎的事」的貼紙,猶記得彈貝斯的小雞還於台上呼籲,大家可以把這些貼紙貼到去中聯辦,因為有訴求/抗議者的聲音永遠難被他們當一回事,掌權的人只需輕輕地揮一揮手,就可以將你重視的東西抹走;而經歷過近年一系列社運與佔領運動的香港人,更能深切體會到這種無力感,特別年輕的一代被父權社會壓得透不過氣,肯努力都未必能出頭或「上車」的殘酷現實擺在面前,都導致群眾失落的情緒愈來愈加強烈。

於是,這以小人物角度創作的樂團更得到我們的歡迎,主音修澤對著吃掉夢想之社會的吶喊,也把大家積壓已久的怨氣唱了出來。專輯上半部分是失意者的悲歌,第二首竭斯底裡的《我們沒有夢想》,令人措手不及地從underground內爆出憤怒,及至vocal仿似被演奏壓制住的《格子城市》,連憤怒都就快熄滅了,只剩下最後無所謂的接受;舊歌新編的《沒有人在乎你在乎的事》,於奔放的節拍下,又有像絕望中不如放逐出去的頹快感,這時代被忽略的一群,都只可能在新的世界裡面重獲得滿足。

「那我懂你意思了」的讓人難捉摸,是因為他們既可以很煽情,又可以一下子轉換到浪子的不羈,非常市井式的《不負責任(男人)的挽留》,直接就來犯賤,《Yes I’m In Love》的欲迎還拒,亦顯出了修澤難肯乖乖按常規公式創作的個性。不論陷入lost疑問中的《失去記憶的人》,還是情緒發洩的《我是誰》,都無法抵抗到自身或外在的改變與壓迫,修澤常將自己擺在一個底層的位置,像代表高墻下破碎了的雞蛋,有時只可以被命運之刑具不斷地折磨和打擊。

另一首再次重新包裝的《遺忘不是我們的專長》,卻振作了前面《格子城市》、《失去記憶的人》中低落、頹靡、無望的士氣,而且在經過近期一系列社會事件之後,它更給大家留出更多省思周遭問題的空間。積極的《溫暖的陽光》,進一步收拾殘局,縱然人不可以像小鳥飛翔,都要有往前踏出一步的勇氣;專輯《沒有人在乎你在乎的事》瀰漫著一點小角色無可作為的存在主義氣息,但《溫暖的陽光》有「向上望」之動力,使對自己的存在都感到陌生的自己,也能不再麻木地接受別人的「遺忘」。

編曲華麗、豐富了的《沒有人在乎你在乎的事》,儘管依舊情感泉湧,可似乎再難找到如上張隱藏曲《獻給總是美麗的你》那樣質樸的感動;而它被磨滑了的音樂(《我們沒有夢想》除外),也像本該有棱角或野生姿態的小人物,因適應或習慣了社會的荒誕,漸令到某些個性亦開始缺失。我不知道這是否是他們有意的安排,以切合專輯對主角與人們越發盲目、麻木的描寫,但很肯定的是,我寧願其繼續發著沒有很多人在乎的牢騷,亦不希望他們進入到,會抑制人恣意生長的規範裡。

原文連結

《一千個假想結局》的第一千個假想解讀

a thousand hypothetical ending

從漫長的沉睡中醒來,睜開了眼睛,終於發現困在這個白色恐怖的密室之內,如何是好? 要重回夢鄉嗎? 這只是自我欺騙,合上眼卻仍是清醒狀態; 要反抗逃走嗎? 卻看似沒有可能,四面都是牆壁密不透風。是以作無謂的掙扎,還是安躺地下,繼續偽裝睡得安穩,成為《一千個假想結局》的命題,從潘源良充滿政治暗示的歌詞,帶到 Heison Ng 構想的「沉默有多恐怖」的畫面。

人們總認為不能叫醒在裝睡的人,其實是睡醒了的人根本不知怎麼算好,正如雨傘運動是進是退,下一步是激進衝擊或走進社區,卻總像怎樣選都不是最好的方案。歌中的「你」可意指特區政府,或人大,或是中央,代表著建制的高牆,面對人民揮筆狂呼仍是無動於衷,同樣地「你」也是沉默的大多數,在一切過後仍然選擇不發聲,保持所謂「中立」,捍衛只剩空銜的「法治」。

「維護你基本態度」是兩者的共通點,不論怎樣去塗黑那人工的白色去引起注意,都只能撼動表象而不能深入核心。但「我」還可以怎樣? 當作無補於事與「你」重修舊好,從此放棄自身的核心價值來配合「安居樂業」的藍本? 是如歌曲提示的妥協,還是咒罵洩憤,抑或遠走高飛?

這是「你」與「我」之間的矛盾關係,只有對立而沒有融和的空間,但其實「我」之內同樣充滿掙扎,腦內想像不同結局的可能性,似乎都沒有出路;「我」想勸告,卻無法消解「我」的憤怒,最終理念一致都可能要各走各路,這一場全民覺醒,追求真普選的方向,亦將迷失於勇武與和理非的路線爭拗中,就像心鎖了霧。

就在唱出心鎖了霧的一刻,Kary 作為歌曲的代言人,配合音樂的節奏竭力地在全白景上畫下一抹黑色,開始尋求改變。她一筆又一筆勾劃著交叉的反對符號,卻漸感無力,躺下想睡又不能,站起來要逃亦無力,這個近乎瘋狂崩潰的狀態,最終讓她在冒充白雪的發泡膠粒中,找到了紅色絲帶捲著的斧頭,鑿向牆壁,打開第一道缺口,歌曲就在這處停止。

外面到底是什麼? 另一個更大的牢獄? 比白色恐怖更有形有色的恐懼? 還是真正的自由? 當人們承受過催淚彈,學民絕食過,在政改卻寸步成果都得不到,眼淚 (溫和) 已經失去用途,我們除了逃入夢境,讓無盡幻想,帶著我們一起迷路,或一起祈禱,還可以怎樣? 鏡頭固定在她的眼睛,與開首在旋轉但昏睡的她對照,這刻雖然依舊被囚,曙光仍未到來,但至少她堅定並覺醒了。一個小孔也許對於龐大的國家機器而言微不足道,對於渺小個人卻已是突破,正如歌名在MV以一個框架呈現,卻並非全然封閉,被「一」字刺穿了,縱使句號已寫下,「結局」卻是開放的。

寫過《超錯》以及《十個救火的少年》的潘源良,在2014年帶來了《一千個假想結局》,足證其政治觸覺; 林憶蓮將這曲交給 Kary 演繹,亦帶有一個時代的傳承意義。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