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Allstar 《聲音騷了》忽然Bee Gees上身,打破他們的歌曲格式,是奇招。怎知突然還推出與一直試圖港式爵士流行的蘇永康合作版本,變為《聲音騷(永康)了》。原本一心懷舊的編曲過份刻意模彷舊聲略略生硬的作品,在Alex Fung 的新編曲下,突然有更多玩味,亦見證香港音樂還是可以有玩味存在,有話題有想法就大可出多個remix 不同版本,何不可?
小塵埃令人心跳加速的《卜卜卜》
由平原習作到現今已在樂壇已近兩年的小塵埃一直都是低調但卻是香港新聲音的中流砥柱,多搞作卻低調,由最初模彷First Aid Kit般的new americana 民謠到最近開始轉到較接近所謂「花草系」的淸新民謠聲音,在上年交出了《飛吧! 獨角仙》這出色簡約單曲,都一直見小塵埃在音樂上的進展。
今年會再推出新專輯的小塵埃將會繼續與Edward Chan 及李一丁合作,找來年資極長的插畫家雷小門為單曲作插畫,音樂則原來歸向更「indie」的結他聲音,聲音比起之前更內向更subtle,稍前推出首支單曲《化險為夷》,效果算是一般,火花不大,但卻見音樂方向轉變。這次帶來的《卜卜卜》????則有點像修成正果,是首搶耳兼出色的單曲。
《卜卜卜》傳透的惕透質感,直接裸露但又不過火的情感送遞已在廣東作品裏頭消失了一陣子。而且這個男女對唱,加上填詞的風格,竟然讓人想起Pixel Toy 【喔噢】。這個由結他到「post」 後搖的ambient 影響重的氣氛編曲,與那個string 的演奏,全是出色到位,沒多沒少,是真音樂。
另一方面填詞的阿凡(李一丁)的詞也是沒有多餘的說話,老土童氣的風格的「愛情」主題,竟然脆異地讓人覺得這是與AMK的《阿凡,您健談又靚仔》是有直接關係——當然,或者,也許是本人多心了。
由視覺????????計到聲音的打理,已知道小塵埃新專輯將會是本年香港樂迷應該要多期待意的作品。
曾經文青懷念的薛凱琪終以「本土」歸位
自《小峽谷1234》後,沒有再理薛凱琪的音樂也不知多少年用盡奶力亦擠不出一點趣味。薛凱琪先用盡了方大同的魔術,連日系r&B小品系都玩到盡頭後,簽了Paco但音樂與定型上都找不到一點精彩,最後竟然踏上同樣當年想更大眾更流行唱《Cover Girl》類似歌路的梁詠琪的死路,薛凱琪音樂路基本上的已暗得像香港的前途一樣。
絕地反彈,這次找來「小峽谷」班底再做一首desperation很重 的作品《Miss Fiona》,卻終於令人聽得開心,睇得興奮。「小峽谷」是Edward Chan 的神經刀,這麼多年僅此一首,這幾年Edward 的作品光芒亦暗淡,這次再team up 薛凱琪都算是甚有意義,有點像楊千嬅回歸華星找來陳輝陽作首支單曲的意義。
《Miss Fiona》沒有「小峽谷」的光彩及創意,卻有的是集合????兩三年前歐洲及南韓最紅的電子跳舞流行,流暢十足的跳舞十足的流行作品。薛凱琪的文藝形象早玩謝了,文青也不會再buy,以其活潑個性轉做跳舞市場可謂神來之物。慢了幾年,薛凱琪終於穿上了歐美都唔再著的高叉泳衣(連好友鄭融亦一早穿過了),走歐美流行的爽朗率直個性。將土炮(或hit 到爆的本土)舊式酒樓廳變disco ,將薛凱琪變《喜劇之王》的想有初戀感覺的張柏芝,將歌詞變得全不合音,一下子薛凱琪終於後生返,終於令人記起佢原來出身城大的創意媒體⋯⋯
最可惜的是周耀輝的詞又是作品的弱點,原本頭段以為是終於學埋Beyonce 等歐美歌手敢加入點feminist 的觀點及個性,點知發展下又係香港歌手必唱的cliche「I am ME,你打我唔死」的戰鬥格,填不出趣味。
薛凱琪一下有趣起來,敢做本土舞曲,敢provoke 敢不同,與鄭欣宜新碟封套了鼻屎一樣都算是死寂的香港樂壇中都帶起了一點生趣。Knock Knock, Fiona, welcome back!
連詩雅《等到Sunday就Call你》開開心心廣東歌
好坦白講,近年好多香港流行曲聽了半分鐘就不再有聽下去的衝動,陳腔濫調,流水作業,又係果d。其實對商業流行曲冇乜要求,流暢輕輕快快radio friendly 開開心心好似歐美流行咁,只要不overplay,聽一兩次也沒有所謂,至少不是又慘過死人果d 情歌慢歌先啦。
估唔到連詩雅《等到Sunday就Call你》我竟然自願聽了三次。這種純屬講開心的廣東歌買少見少,這首有點像容祖兒《心花怒放》的version 2 ,更聽得幾開心下。不是說首歌有幾特別,坦白講,首歌好老土,曲風到編曲都好典型舒文式的野,well produced 但好工廠,但整體處理至少開心到位,funky guitar groove同那些和音都好八九年代亦好fitting,verse 到chorus的轉折位及尾音的soulful 處理令我諗起陳奕迅的《昨日》。至於有人話抄Apink《Nonono》,呢種旋律編曲唔好話抄邊個了,正如一部電視掉落街都唔知會壓死幾多同樣的人,正如《Nonono》原曲都聽唔出有什麼原創性在裡頭,我不排除呢首歌reference 佢來做啦,但黃思彥個編曲算係咁啦。
不過,最令我興奮的係最近開始新的市井寫法的周耀輝的歌詞,又西又搞笑又確實寫出這代年輕人的心態。大家要知,「星期幾」一向係歌詞最普遍題材,更係每個年代年輕pop songs 的必有題材。早幾年有Rebecca Black 的《Friday》成至尊西歌,今日則有連詩雅的《等到Sunday就Call你》有潛力成為廣東版本的星期日之歌。唔駛講乜,單係副歌已經知道今次周耀輝真係上力了
望著屏幕會飛
飛入美好的Sunday
若有短訊也就感覺著勝利
睡在床上會飛
飛入美好的Sunday
沒有短訊也越感覺要知
想要知即刻Call 你
在美麗世紀
我最驚委屈自己
「在美麗世紀 我最驚委屈自己」,係囉,廣東歌,唔該大家都放輕鬆下啦,有時扮下港女或細路女在亂世都當太平盛世抽離下都對身心幾緊要架。
念念 – 流行曲的想像
張艾嘉最新的電影作品《念念》,呈現了三個人各自的「念念」,
這大概有三種含意在內,既是一念之間,亦是念念不忘,還有一份思念。
一. 念念不忘
因為王家衛,因為一代宗師,
「念念」二字,第一時間就會連結到「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在華語樂壇中,先有林若寧的《宮若梅》向《一代宗師》取材,
今年年頭則有黃偉文為麥浚龍填寫了《耿耿於懷》十年後的續集《念念不忘》,
既回應了他上張專輯《無念》,亦突顯了過去執念的迴響。
至於張艾嘉開拍《念念》時,有沒有想過對王家衛作回應?
這就不得而知,不過張艾嘉同樣選擇了一首自己的舊歌,去詮釋自己對於《念念》的心情,
那是《愛的代價》,以邊唸邊唱的方式,再次演繹一次。
二十三年,比麥浚龍的十年,路更長,浸出的味道更醇,也當然沒有那麼執著;
然而,再灑脫都總不能說忘記了,過去的由它過去,但刻骨銘心的,仍要銘記於心。
《愛的代價》對我們這一代可能太舊太老套了,不是屬於我們的共鳴,
像張艾嘉也不屬我們的年代,但對於林夕,對於古巨基,李宗盛的創作就是念念不忘的經典代表。
於是這份「念念」亦通過《告別我的戀人們》承傳到我們心中,
古巨基在他的「告別我的戀人們」音樂會上,亦重唱了《愛的代價》,
充分展現歌詞所說的感激之意,在陳輝陽刻意煽情的笛子聲中傳揚。
《告別我的戀人們》最後回到《愛的代價》的旋律,
正好是《耿耿於懷》與《念念不忘》湊成一對。
二. 思念
除了念念不忘,《念念》更有思念的意思 –
不止忘不了、放不下,箇中還有著牽掛。
影評人張知行寫《念念》這部電影,就以王菲《我願意》的歌詞作開頭:
「思念是一種很玄的東西,如影隨行。」
因著片中數段奇幻的時空交錯,以「玄」來表達念念思緒自然不過;
我卻立時想起另一首歌作回應: 齊秦的《思念是一種病》-
「我想我的思念是一種病,久久不能痊癒。」
《思念是一種病》歌詞最後一段所得的覺悟是「別讓遺憾繼續」,
猜想這也是戲中角色阿翔和育美各自從其奇遇中得到的感覺。
育美媽媽是美人魚,阿翔爸爸是水手,
他們都在大海,不知阿方,不是「穿山越嶺」,就是「涉水」的另一邊了,
而我們 (阿翔和育美) 都在孤獨的路上,找不到盡頭,卻找著了彼此。
大概屬於這一對伴侶的《思念是一種病》,不是齊秦的版本,
而是張震嶽與蔡健雅的互唱,讓溫暖填滿了寂寞,沉重的思念就變得雲淡風輕。
電影《念念》一開場就有了流行曲與思念的提示,
少女在吟唱《台北的天空》的畫面,「如今又再回到思念的地方」,
面前就是綠島,育美的出生地,育男成長的家,
跟台北大概有點遙遠,然而若知道填詞人陳克華的原意,
就知道他寫《台北的天空》時所思念的,卻是其故鄉花蓮,
他要表達的正是離鄉遊子的心情,那不就是育男與育美的寫照嗎?
當然,也是他們媽媽的感受,她同樣是離鄉別井的一個。
三. 一念之間
《念念》的思念與念念不忘很明顯,亦反覆貫穿在作品中,
然而因著一個念頭,一種想法帶來的無窮後果,甚至影響了後來的一代,
這遺憾,這自省,同樣是伴隨一生之久,在《念念》中亦不能被輕易忽略。
媽媽若不出走,兒子若不出城工作,爸爸若肯留下跟小孩打一場拳…
一切是否就會不一樣?
一念是天堂,另一念是地獄,
不想著改變過去或回到命定的過去,也許就可以釋放。
盧巧音十年前的《天演論》,留下了《一念天堂》,
主流不受落,傳媒不推介,樂迷間卻稱頌為近代最具代表性的粵語專輯之一。
歌詞中那份懸念是心魔,她愛一個人到恨一個人,其實只因自私,
這當然是走出失戀後遺的故事,但同樣適用於育男被母親遺棄的那份複雜情緒,
一息間的釋放,原來也通用在《念念》三個主角身上。
《Joanna&王若琳》中的《一種念頭》也許更貼近《念念》的意境。
「或許說出去一會,就再也沒回過頭」可以是媽媽,也可以是兒子,
說不出的感受,既有落寞,也有傷心,更有懷舊,
混雜而成正是《念念》醞釀的情感深度,
無法以文字說清,也只能以一首首樂曲模擬,但都不完全完整。
最後,是劉若英的《念念》,電影響起的最後一曲。
張艾嘉透過電影主角口中,說這是一個未完的故事,
流行曲再強調一次,永遠沒有完結,沒有盡頭,就是「念念不忘」,
一如王家衛的《一代宗師》,不完整,也永遠沒有完成的版本,
故事會繼續寫下去,活在畫面與歌聲之外。
上車咒
「上車」,既是指登上車輛,亦泛指首次置業,喻意既生動具體,亦相當豐富到位。若然視人生的終極目標是一場路程,那「上車」無疑比走路更快到達終點,亦確保不會迷路或走冤枉路,如此看來「買樓」是在目的地之前的一道捷徑,通往理想無憂的生活; 另一個解釋,就是目標為更大的豪宅單位,從零開始,冇樓到有樓,就是先上第一架未到終點的車,之後中轉站再轉車,就等於樓換樓,細屋慢慢轉成大屋。
然而,「上車」應只是手段或過程,卻逐漸成為了生活的全部,而門檻愈推愈高,直至遙不可及。香港人一向市場主導,一致讚好物質主義,於是「買樓買車、上車上樓」成為了社會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形成每個香港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慾望,就變成了束縛,演練成咒,是為 C Allstar 的《上車咒》。
「買樓買車、上車上樓」是第一道主要詛咒,貫穿在副歌中,強行灌輸成為主流價值觀。《上車咒》的副歌重點只有「車」與「樓」,取其「上車」的字面與潛藏意義,其實都是一個字之曰 – 「錢」,不論是車是樓,都是想有錢。《上車咒》既要當符咒,也就是都市人的一道催命符,
多少人為了生活 – 一層樓或一架車,日復日地付出了整副身心,亦即整個生命。
第二層詛咒則是中段兩大「千金」詩句,不過原意卻被扭曲,李白《將進酒》的「千金散盡還復來」本是一種不吝嗇金錢的生活態度,套用在「上車」就成為付了巨款首期,然後希望物業升值帶來投資回報的賭博心態。新增一句「千金小姐等你愛」更吊詭,既可解讀成「有樓有車就有女」的心理,亦可是一個「為買樓買車去食軟飯」的召喚,不論哪一種都是將女人/愛情與金錢/物質掛鈎的概念,C Allstar 如神婆的唱法更顯鬼魅的陰魂不散。
既然是「咒」,就有「咒」單調與密集的特色。唸符咒當然是「喃嘸」形式的單一聲調,也就符合沒有感覺的個體,沒有激情的生命;當然,咒語亦是密集的,沒有喘息的空間,讓人為著這兩個單字疲於奔命,透不過氣。
「咒」最可怕的,還有不流動,不變通,不斷重覆。永劫回歸的循環不息,切合有樓後想有車,有車後想再置業的貪念。得到愈多,愈想擁有更多,無窮無盡,其一是達到洗腦的效果,是傳媒、政府、在上位者集體塑造的現象,其二是給人不斷設定不可能達到的目標,重覆消耗能量在無法滿足的地方,再努力也徒勞無功,改變不了固定的位置,其實就是「維持穩定」,意即維穩。這種不可能的絕望感,就在於最後歌詞中年份的擴張,從三年到三十年再到三千年,可見的未來都是被困而沒有出路。
《上車咒》還隱含著不少本土與政治的線索,首先可見於各經典電影作品的指涉。以「三年又三年」具體化咒語的長期,自是來自《無間道》的無間地獄觀; MV概念的舞步設計,取材自兩大地道喜劇《殭屍先生》與《上海灘賭聖》,前者是因為殭屍行屍走肉的特性,正好與樓奴車奴的形象結合,挪用後者的「洗腦」咒法,則將「買樓」與「賭博」串連,帶出兩者相類的本質。更重要的,當然是兩者的題材 – 賭片與鬼片,都不能通過內地審查,亦因此是百份百香港製造的保證。至於為何參考日本組合 World Order ,大概也是承襲自廣東金曲流行的黃金年代,那時香港文化的歷史傳統,本就是改編東洋作品為主吧。(其實副歌大有潛質改造成《西遊記》中孫悟空的緊箍咒,愈唸愈緊,亦是建制馴服搞事份子的絕佳比喻,又有周星馳本土代表,只是大抵《西遊記》是大中華產物,始終不夠殭屍與賭聖親切。)
至於歌詞中的政治聯想,盡在兩句「螢幕前顯示的數字」。若然買不到車買不到樓,脫離詛咒的兩個代替選擇,就是「遮」與「熱狗」,前者代表的,是參加雨傘運動的金鐘黃絲或旺角鳩嗚團; 後者則是「熱血公民」最為人認識的化名。也許是聽者穿鑿附會,但在云云眾多押韻字詞中偏選用兩樣具特殊意義的道具,兩個簡單的字句象徵,可見 C Allstar 的政治意識 (不論有意或無心)。
也難怪 C Allstar 正是香港主流樂壇中,對應雨傘運動的創作反應為最快的領軍人物,繼《Super Star》《戰場上的最後探戈》後,《上車咒》成為第三首有所暗示的作品。《上車咒》在題材上其實更貼近農夫 2007年的《全民皆估》,只是農夫還有嬉笑怒罵的幽默感,C Allstar 這一次卻一點希望的活力都抽走,呈現出沒有靈魂的空殼,延續《城惶城恐》的末世頹廢,並發揚光大。有趣的巧合是,《全民皆估》面世在金融海嘯前夕,如今《上車咒》又誕生於港股大時代,證明優秀的香港流行曲,還是有追上時代潮流之時。
對比獨立或主流樂隊的熱血勵志,C Allstar 沒有停留在年輕人純粹發洩熱情能量的狀態,反而視野更成熟,音樂風格走得更前更實驗性,聽眾目標群亦似更廣闊,畢竟「上車」這種困境絕非學生煩惱,而更貼近年輕上班族,《Collab Star》的合作單位亦橫跨不同年代,足見其音樂野心,特別在香港樂壇已無法吸納新樂迷的今天,有他們勇於嘗試,走出安全區域,實是難能可貴,唯盼我們懂得珍惜,亦懂得去發掘,願意去冒險,並跟隨他們一起反思。
原文連結
我是歌手容祖兒?
經《樂觀》及《天然呆》後,以為容祖兒由黃偉文主理的大碟將不會走大眾路線,點知年都未過容祖兒就推出新歌,翻唱張學友九五年自己作曲的《這麼近(那麼遠)》,哇,Alex Fung 越編越大器,把這首九十年代經典「K歌」編得十分豐富及大器,層層遞進;容祖兒亦唱得肉緊投入,每一字每一句都好用力唱得很投入,尾段的爆seed亦很強勁,充滿氣勢,整首作品很有舞台劇的劇感,單聽已有唱歌七情上面的畫面。
咦,喂,等等,點解呢D 畫面仲諗起一D 觀眾好投入醄醉o既片段?咦,等等,呢種每一隻字都梅得咁細,唱得咁用力的唱法,點解咁似大陸果個好受歡迎的歌唱節目?果個,《我是歌手》,果個被笑為「鳴叫」的音樂節目喎。
【我是歌手】的音樂班底本身就是香港音樂人,彈琴的是黃丹儀,而音樂總監是梁翹柏,雖然被鬧「鳩叫」,但是其實音樂都是大陣象都是十分大器,喜歡這種傳統「大器」音樂的樂迷當然會愛不惜手啦。容祖兒將【我是歌手】模式搬落派台作品上,則擺明是食條【我是歌手】的水,亦係為試翻唱市場的水溫,睇下自己有冇市場,既簡單又環保又有經濟效益,對一個商業歌手來說,何樂而不為。
不過,既然係充滿住【我是歌手】的影子的歌,點可以冇【我是歌手】的現場觀眾的投入表情以及一眾掌聲及評語?睇住呢個片,確實係覺得首歌好聽左好多喎!
樂壇版 Boyhood,二十年砌起的樂壇人瑞
剛看Richard Linklater新戲《Boyhood》,橫跨12年的拍攝,說的是一個童年成長故事。花三小時看一個不算特別的成長故事,可圈可點,但當你記得這是《Before Sunset》(*注一)的導演Richard Linklater的作品時,那你就知道原來他又在玩電影時間與真實時間的對比,又再次把人生的mundanity 變成電影上的大浪漫,再讓你反思何謂生活。
原來一個小孩的成長故事才不過十二年,那難怪楊千嬅在網絡被戲謯為「樂壇人瑞」,因為她今年已入行廿週年,那些什麼《少女的祈禱》,什麼《小城大事》原來已是十年以上的歴史,時日如飛,life is really short。
樂壇環境不健康,令到上一輩的歌手的life span 變得特別長,令人唏噓樂壇的病態發展,但從歌手角度看又其實充滿神奇。楊千嬅唱了廿年,上年又再上「年輕人電台」903的頒奬台再奪女歌手金獎,如果承認以前小報的「商台家嫂」等的外號,那現代「商台愛女」非楊千嬅莫屬。
對「七十後」來說,香港樂壇hidden gem 是林憶蓮,不時向人推薦那張唱片如何有意思,她的sidetracks如何好聽;對「八十後」來說,樂壇hidden gem 則是楊千嬅,樂迷依然不斷分享楊千嬅的非主打及那張才是楊千嬅的經典等等。兩者同是屬主流大路上的小路小眾路線,你喜歡的可乾脆形容為「另類流行」。
扯到那麼遠,其實還不過是因為楊千嬅這二十週年的新主題,原來是賣回憶。賣回憶,楊千嬅與其他歌手早做過,亦賣到爛。楊千嬅入行十週年就有首《郎來了》(*注二),坊間反應一般;入行廿年林夕再來一招《很不容易遇見愛》回應《姊妹》,韓式情歌格局,高音位亦似足《姊妹》,天時地利人和,反應都比起十年時的《郎來了》好一些。
不過,好戲來了,對上一次合作已是2005年專輯【Single】的黃偉文,經歴過一連串高調的和解後,終於正式合作,帶來最新作品《最好的債》,終於pay off,不過四日,youtube 已有五萬點撃,以楊千嬅作品的track record 來說是超額完成。
黃偉文的歌詞一直愛賣金句,這次亦不例外,原名「馴悍記」的《最好的債》金句處處,「一樣難匹敵 光陰那樣快
慢被分解 怒火變靜態 愛撒野的小孩 被教得很乖」見其功力,意境宏大,亦承接了林夕幫楊千嬅寫的佛性歌詞的個性。這句亦是絕︰
我 恨你恨到 比宇宙更大 被年月 壓縮到最小 紙碎一塊
隨風散落 鬧市中 鋪滿在 路過的街 我決定不帶
這絕對是他近年在《青春常駐》後的另一回勇佳作,亦是近年樂壇中少數的出色歌詞。當然,通篇計卻仍然有感堆砌,「鐘點」是問題字,「曾陪伴似天使」等的比喻亦太過幼稚老土。不過,以前樂迷常比較楊千嬅的大碟中黃偉文填得好還是林夕填得好(或者2014年的林夕關心香港前景問題,根本沒有什麼心機填給楊千嬅)。這次則不用懷疑,是黃偉文壓倒勝利。
當然,這首歌更令我興奮的其實是也相隔了一陣子沒合作的雷頌德的音樂。我們是不是犯賤,以前嫌棄雷頌德寫的歌惡俗,現在到沒有歌曲有本錢及資格惡俗流行,我們才要記掛那些易口順暢的K歌年代。一首作品在市場上「好」不「好」,夠唔夠K,hit不hit 到,有時其實可以很簡單的,跟住唱就知了︰唱完自我感覺良不良好,有沒有發洩作用,有沒有喘氣流汗甚至有點眼濕——我親身為大家試過,跟住唱呢首密密麻麻的《最好的債》,我見頭暈。
當然,K 不是要貶低這作品,這作品在旋律上寫得纏綿連密,過度都是上等的;音樂遞進上亦是有做到很subtle 的處理,楊千嬅的演繹亦是很細卻做到遞進的。「紙碎一塊」的那個harmony的美妙,還不及最後的那個拖慢轉三拍位置驚喜,這是我聽雷頌德這麼多年以來真心覺得他是inventive的一次,是香港流行樂絕少會做的事來的,絕對是點睛的處理(《火鳥》陳輝陽亦有類似處理)。
長篇大論,還不過是因為回憶作怪。我其實很想知道現在在讀書的年輕人聽乜野,鍾意什麼歌手的,連詩雅定C All Star?不過,不再是學生就真的很難再明白那種來自封閉校園裏那些青春期的buzz,而903 等電台就似係嘗試將我成長的年代依然永遠放到最前。對我來說,那個校園時期的歌手永遠只會知道是陳奕迅、楊千嬅、梁詠琪、陳曉東及陳慧琳那堆。
這次的楊千嬅,實很像我看Boyhood的感覺,簡單來說,這是一部賣人性賣感情的作品,而這些東西其實可以是十分沉悶及陳腔濫調的。楊千嬅這十年八載亦很陳腔濫調了,不過,到了最後楊千嬅的最新project 就是要賣感情,就是賣回憶,整個marketing 包括連紅隧廣告都是賣回憶,至少落點很準,執行亦很準,這次楊千嬅確實擊中了市場,再次找到了焦點,就如她在903台上簡單說一句「我仍然好珍惜獎項,因為年紀大,代表生命在倒數」,就似乎很概括了這首歌賣的情懷。
「樂壇人瑞」,確是不簡單。
注一︰楊千嬅曾說過她很喜歡電影《日落巴黎 Before Sunset》
注二︰楊千嬅入行十年時正是林夕的「楊千嬅是我的一塊肉」出現時
延伸閱讀︰
《一千個假想結局》的第一千個假想解讀
從漫長的沉睡中醒來,睜開了眼睛,終於發現困在這個白色恐怖的密室之內,如何是好? 要重回夢鄉嗎? 這只是自我欺騙,合上眼卻仍是清醒狀態; 要反抗逃走嗎? 卻看似沒有可能,四面都是牆壁密不透風。是以作無謂的掙扎,還是安躺地下,繼續偽裝睡得安穩,成為《一千個假想結局》的命題,從潘源良充滿政治暗示的歌詞,帶到 Heison Ng 構想的「沉默有多恐怖」的畫面。
人們總認為不能叫醒在裝睡的人,其實是睡醒了的人根本不知怎麼算好,正如雨傘運動是進是退,下一步是激進衝擊或走進社區,卻總像怎樣選都不是最好的方案。歌中的「你」可意指特區政府,或人大,或是中央,代表著建制的高牆,面對人民揮筆狂呼仍是無動於衷,同樣地「你」也是沉默的大多數,在一切過後仍然選擇不發聲,保持所謂「中立」,捍衛只剩空銜的「法治」。
「維護你基本態度」是兩者的共通點,不論怎樣去塗黑那人工的白色去引起注意,都只能撼動表象而不能深入核心。但「我」還可以怎樣? 當作無補於事與「你」重修舊好,從此放棄自身的核心價值來配合「安居樂業」的藍本? 是如歌曲提示的妥協,還是咒罵洩憤,抑或遠走高飛?
這是「你」與「我」之間的矛盾關係,只有對立而沒有融和的空間,但其實「我」之內同樣充滿掙扎,腦內想像不同結局的可能性,似乎都沒有出路;「我」想勸告,卻無法消解「我」的憤怒,最終理念一致都可能要各走各路,這一場全民覺醒,追求真普選的方向,亦將迷失於勇武與和理非的路線爭拗中,就像心鎖了霧。
就在唱出心鎖了霧的一刻,Kary 作為歌曲的代言人,配合音樂的節奏竭力地在全白景上畫下一抹黑色,開始尋求改變。她一筆又一筆勾劃著交叉的反對符號,卻漸感無力,躺下想睡又不能,站起來要逃亦無力,這個近乎瘋狂崩潰的狀態,最終讓她在冒充白雪的發泡膠粒中,找到了紅色絲帶捲著的斧頭,鑿向牆壁,打開第一道缺口,歌曲就在這處停止。
外面到底是什麼? 另一個更大的牢獄? 比白色恐怖更有形有色的恐懼? 還是真正的自由? 當人們承受過催淚彈,學民絕食過,在政改卻寸步成果都得不到,眼淚 (溫和) 已經失去用途,我們除了逃入夢境,讓無盡幻想,帶著我們一起迷路,或一起祈禱,還可以怎樣? 鏡頭固定在她的眼睛,與開首在旋轉但昏睡的她對照,這刻雖然依舊被囚,曙光仍未到來,但至少她堅定並覺醒了。一個小孔也許對於龐大的國家機器而言微不足道,對於渺小個人卻已是突破,正如歌名在MV以一個框架呈現,卻並非全然封閉,被「一」字刺穿了,縱使句號已寫下,「結局」卻是開放的。
寫過《超錯》以及《十個救火的少年》的潘源良,在2014年帶來了《一千個假想結局》,足證其政治觸覺; 林憶蓮將這曲交給 Kary 演繹,亦帶有一個時代的傳承意義。
原文連結
《一》到《一加一》- 孤苦的單數成就一起的雙數
一首流行曲如何從表達期待的落空,過渡到溫暖的安慰? 加一把合襯的聲音,換一個幸福的氣氛,AGA 的《一》蛻變為 AGA 與 Gin Lee 的《一加一》,示範歌詞的意境 – 怎樣從錯愛變成鼓舞。
獨唱換成合唱的難度有二: 若原裝版本已經很動聽,不論怎樣再改編,聽眾就會先入為主地認為最初的才是最好; 若原裝版本已經推出良久,再怎樣變都難免有聽覺疲勞。因此,要有新鮮感,需轉換編曲及唱法; 要不減悅耳度,新的合聲/和聲必需有完美的融入。有了去年《情人甲》《天窗》各有各唱、混亂疊聲的前科,這趟環球出品確有了驚喜,即使不能斷言超越了原曲,但至少為歌曲注入了新的感覺、新的靈魂,成功延續其流行壽命。
達致這樣交叉互唱,還是兩種女聲,又不會覺得是爭風呷醋或毫無交流,還要仰賴她們在同一錄音室一起灌錄,而非分開獻唱然後電腦混音。MV 拍攝也幫了一把,看似隨意,只是將錄音片段剪輯,其實卻能讓人信服她倆的化學作用 – 看著二人有說有笑的協調過程,她們的舉手投足這樣自然,聽眾自能投入歌中兩姊妹互相打氣的情景,這種 MV 不止節省成本與準備時間,又可呼應合唱的《一加一》主題,跟早前《宮若梅》MV 同一手法卻毫無連貫性的反面教材成強烈對比。
在選歌手方面,在舒文引薦下,造就其兩大愛將的合作 – 從作品成果看來,舒文確有過人眼光。兩把聲當然想不到能如此相似,又可互相調和,某幾句甚至難於辨別誰在唱哪個部分。在相像之餘,她們的演繹又有迴異之處,Gin Lee 較硬朗的聲線、較紮實的唱功,正好跟 AGA 較溫婉單薄的演繹有了對比,不能說誰高誰低,只是兩者互補時 (Gin Lee 放輕而 AGA 用力) 合起來聽就很享受,既不尖銳刺耳 (沒有誰要突出聲音搶風頭) 又不會低調沉悶。跟原來的《一》比較,《一加一》中 “You always be in my heart” 的 “heart” 唱得更清晰堅強,但仍不失女性的溫柔,更能展現詞中肯定的宣言,而非輕輕耳邊帶過的隨便承諾。
AGA 的唱法沒有只跟隨《一》的那一套,在很多細節表現上都有變化,連即興的 ad-lib 其實都聽得出與 Gin Lee 有協調過配搭的方式。很多在《一》中拉長尾音的位置本是有點「倔」,如最後一段的「雙~數」、「終~老」,在合唱版都磨平磨滑了,顯得更圓潤飽滿,到最後「行錯路」時還有一絲孤單失望,而《一加一》就在「錯愛變成鼓舞」一句開始有輕裝上路之感,更舒服更無憾。還有高潮前夕的一段表演手法,《一加一》的反覆高呼「我信我能夠找到」連帶其 ad-lib 都極有自信力量,將情緒推上高潮再緩和進入最後一段「恆河沙數」寧靜下來的轉換更顯著。
Ted Lo 的編曲亦比 Johnny Yim 來得豁然開朗,一開始的清脆「丁丁」鈴聲而沒有單一鋼琴聲那樣寂寞,使筆者聯想起2007年的《愛一個上一課》,當時 Ted Lo 也是替歌曲換了個輕鬆悠閒的風格,歌詞頓時不那麼淒慘,如今《一加一》沒有徹底爵士化,但效果一樣討好。
從未想過這兩個長髮漂亮女生,聲音結合起來是多麼讓人心醉,直把心融化掉的柔情,不需歇斯底里,不需自憐自傷。Gin Lee 加上 AGA ,原來可比 Janice 與 JW 更有化學作用,相信《一加一》會是2014年度廣東情歌的必然首選。
獨唱版本
合唱版本
原文連結
關於 Gin Lee (李幸倪) 的過去文章 – 香港樂壇這一代 – 華麗之前 自虐墮落
關於 AGA (江海迦) 的過去文章 – 遺棄的聲音又響起了
《小明探阿爺》哈哈笑的政治諷刺
(圖片取自網絡,岳敏君作品)
李家仁都算是個神奇的人物。記得兒時在【閃電傳真機】一看到他便有反胃的感覺(對不起,我自小就比較憤世),對一個小朋友來說,他幾十歲人——有趣是現在望落他,覺得他沒有怎麼長老,自己卻確實又大又老了——用自己的財力上電視,唱兒歌爭做明星,真係很趕客。人大了,可能不再要被迫在電視上看到他的關係,倒覺得他還幾有趣,甚至覺得,他這種「玩」音樂的態度,不視音樂為搵食工具而視音樂為興趣,倒是更值得欣賞,更是「愛音樂」的表現。
到後來他拍上何沛澄與韋然,合作的「小明」系列,可算是他的「音樂事業」的一個里程碑,年輕的何沛澄的新銳編曲與及韋然那刻意含糊的歌詞更使他由「柒」變為「edgy」甚至cult。韋然含糊而童稚的寫作手法寫的一系列有關現實香港政治的「小明」,往往產生一種奇妙的對比。他筆下的小明故事全部都存在著一種模棱兩可,它們看似在歌頌中國或中港融合,但當中卻有一些唱反調的字句,產生一種荒唐的感覺。
「小明系列」的motif/signature是「哈哈笑」的場景,「哈哈笑」是一個很奇怪的字,「哈哈笑」不是指微笑亦不只是大笑,而真是「Ha Ha Ha」地笑,而越誇張的笑就越有戲劇效果,亦越有一種不自然的感覺。同時,「笑」,通常不只是可以開心地笑,這種笑,可以是自願的笑,有時卻是強裝人造的笑;有時是傻笑,有時是苦笑,甚至是因為一個時代的荒謬而發出的無奈一笑。「哈哈笑」總有著一種很怪誕的語言力量,無論是象徵性的還是實際上的意思亦然。它讓我想起英國出名玩藝術的含糊與荒謬的art duo Gilbert & George,這亦讓我想起岳敏君的作品, 亦讓我想起絕對是WTF的強國經典《哈哈笑之歌》。
講這麼多,還是因為李家仁的新歌《小明探阿爺》,可謂是整個系列最satirical,最弔詭的一首。因為在這個政治敏感的時刻,這種幼稚的和蟹風格既可理解為「曲到直」亦很易被以為是「直到曲」。不過,只要對局勢稍有認識都明會認同「阿爺你好嗎」與「乖孫我愛你」的相映成趣實在抵死啜核,而「爺爺讚佢好醒目,識得冇亂講嘢」,「爺爺讚佢好識做」等等的反諷確實是「此家獨有」,韋然那接近黎彼德的童稚寫作手法所做出的荒誕幽默已經接近黑色幽默的境界。這段尤其妙
北京笑 香港叫
阿英會否識得笑
哈哈笑 哈哈笑
小明不明也在笑
當然,不少人會以為因為李家仁是親中派而以為歌曲就是一首賣港歌吧?這個亦正是「小明系列」的有趣之處,亦是香港曲詞編主流分工的獨突之處,究竟誰是真正背後的主腦,真正的聲音?正如陳奕迅一路唱《同舟之情》卻另一邊廂唱小克的《主旋律》及林夕的《斯德歌爾摩戀人》,有些事,是要用智慧去明白的;而要用智慧去明白的,往往才是真正的好東西吧。
今年除了有硬橋硬馬的《雞蛋與羔羊》外,還有首在假行進曲的「twee-pop」《小明探阿爺》,是不錯的一年吧。
小明探阿爺
曲、詞 : 韋 然 編曲、製作 : 何沛澄 唱 : 李家仁
飛機 飛降下了
北京一片盛況
今天的天氣晴朗
阿爺你好嗎
北京的天氣幻變
京腔一按在線
北京歡迎你
乖孫我愛你
小明搭飛機
上北京 探阿爺
爺爺讚佢好醒目
識得冇亂講嘢
小明確精乖
買枝酒送阿爺
爺爺讚佢好識做
乖孫佢真抵錫
北京笑 東京跳
噢班馬仔呱呱叫
北京笑 豬仔叫
家人港人發達了
北京笑 香港叫
阿英會否識得笑
哈哈笑 哈哈笑
小明不明也在笑
中華史 五千年
廿六卷 列終始
頌三皇 書五帝
說春秋 終戰國
秦一統 漢拓張
魏蜀吳 號三邦
南北朝 相對立
唐興起 隋遂亡
孔子笑 諸子跳
老子說聲不得了
關公笑 張飛叫
孔明小明也在笑
經五代 有十國
宋富裕 武功弱
元吞金 併宋土
明武略 航七海
清入關 固四疆
久治亂 太平火
湘家軍 撐中興
列強侵 國半亡
小明搭飛機
上北京 聽國情
爺爺讚佢好聽話
識得冇亂玩野
北京笑 東京跳
噢班馬仔呱呱叫
北京笑 豬仔叫
家人港人發達了
北京笑 香港叫
阿英會否識得笑
哈哈笑 哈哈笑
小明不明也在笑
孫中山 立中國
日侵華 屍遍巷
東方紅 太陽升
共和立 蔣遷台
三五反 亂初萌
大躍進 遍飢荒
文革禍 無從問
論功過 誰能講
精仔笑 蠢仔跳
阿英阿鋒握手了
青蛙叫 水滾了
精人蠢人正亂叫
鄧小平 三上落
四人幫 終擊破
民要糧 找紫陽
總書記 有耀邦
行革新 慎開放
摸石頭 走過河
痛貪污 似惡夢
悲綠逝 淚未乾
北京笑 東京跳
噢班馬仔呱呱叫
北京笑 豬仔叫
家人港人發達了
北京笑 香港叫
阿英會否識得笑
哈哈笑 哈哈笑
小明不明也在笑
大步走 向前望
深改革 國富強
港與澳 同回歸
一國中 行兩制
神舟五 飛上天
主奧運 辦世博
聲名顯 美名揚
新中國 得小康
乜都鬥 不識笑
發水笑聲飛天了
穿窿褲 不穿了
小強小明發達了
利當頭 道德亡
水污染 貨假貨
黑食品 難安枕
法未依 濫權多
小香港 要自強
民主夢 寄將來
大中華 分兩岸
統一日 笑啊啊
顛覆時代,改變世界
Less is more,在社會急劇轉變的大時代中,要有宏大的願景,先從微小開始。
2014年,鍾氏兄弟與 Supper Moment 一同帶來他們音樂路上的突破,
同樣以一首簡單的歌曲,去回應當下社會,
面對一個日漸崩壞的制度與崩潰的世界,表達求變求顛覆的信念。
香港的流行歌曲,如同街道上的人山人海,
密集的歌詞常填滿每一粒音符,填詞的人具壓力,聽歌的人也有壓逼感,
每一首歌都要包含一個故事,要充滿具體細節,造成聽詞多於聽曲的負擔。
於是,偶然遇到了回歸簡約風格的廣東歌,實在有呼吸一口清新空氣的感覺,
《時代的顛覆者》與《世界變了樣》就難得在這份久違的樸素,
明白到歌詞不是論文,在詩篇的表達中更有留白的美感。
鍾氏兄弟一向都喜愛找尋香港樂壇的遺珠合作,
讓樂迷再度認識流行樂歷史中,被遺忘但仍有才華仍有火氣的音樂人,
不止在新一代樂迷聽來陌生,
就算是一直留意香港樂壇的,都未必可立刻記起他們的作品。
之前的《齊唱.吳秉堅之歌》已跟不同經典單位合作過,
如泰迪羅賓、赤道、姚莉等,
今次則有玉石樂隊與梁球的名字,
前者在七十年代出道,大Al是早期樂隊主音,細Al則多擔任幕後,
著名的編曲作品有陳奕迅的出道作《時代曲》與譚詠麟的《幸運星》;
後者則只在1990年推出一張專輯,但可能是香港樂壇第一位失明歌手。
是次鍾氏的誠意邀請,除了有三個不同年代的歌手一同去宣揚共同理念的意義外,
同時亦再度提醒聽歌的朋友們,從前有過的美好,有了延續傳承的意味。
作為新專輯《極》第一首派台歌曲,預示其探索香港社會的主題方向,
《時代的顛覆者》不同於其他具社會性的香港流行曲之處,在於它的一針見血,不轉彎拐角。
直白、到位,是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曲的反應,
通常詞人想講社會問題,會擦邊球的暗示或諷刺,
但直接唱出「政客厚臉皮」「政策有問題」的廣東歌曲,《時代的顛覆者》應是開創先河。
在當今的氛圍,流行樂淪為消費商品的數碼年代,
也許需要這類「宣言口號」式歌詞去表明立場,才不致於湮沒在大批製造的單曲之中,
讓樂迷意識到其顯著的訊息,不用《主旋律》《六月飛霜》多重的包裝,
還會被政治冷感的樂迷標籤為「過份解讀」的政治化。
不用比喻,不低調含糊,大抵就是誠實面對困難的態度,
(唯一的暗諷在於只「思」想「歪」理一詞)
但不代表沒有詮釋空間,反而在拋出大議題的背後,
能引發聽眾的聯想,自行思考身邊發生的新聞,與歌詞所描繪大環境的關係。
畢竟,鍾氏兄弟雖然正職是律師,但在歌唱的作品中,總不能洋灑千字,
政治的世界太難以三言兩語概括,因此流行樂的功能應著重於渲染情懷多於說教道理,
而鍾氏一向最煞食的武器,就是鍾一匡的口琴。
樂器本身就帶有傷愁情緒,放在那段過場伴奏中,
滲透著一份哀悼的無力感,抒發著一種失去追不回的慨嘆。
還有歌者的聲音,都帶有不屬現今的過氣唱腔,
這又是另一個線索,去引領聽眾回想過去,向光輝的歷史致敬與告別。
只是鍾一諾的演繹都繼承了這一份「舊」味,也許新世代還有希望去光復舊貌?
整首歌彌漫著一種揮之不去的舊情,以輕柔「溫和」的方式呈現一句句的控訴,
但這是消極還是正面,就有待聽的有心人以怎樣的角度看待「顛覆」二字,
可以是真理被歪理顛覆,我們作為旁觀者只好沉溺悲痛,
也可以是我們每一個尚有公義之心的人,聽到歌曲的呼召,去顛覆目前的不公不義。
聽《時代的顛覆者》,不能只聽到其唉聲嘆氣,單一地接受被動的怨言,
尤其要理解鍾氏兄弟一向的想法,應當也追溯他們從前的創作,
初出道有《夢想有一天》《行公義好憐憫》;
近期就有《由我雙手開始》《重新想像》,
結合來聽,訊息才完整。
《時代的顛覆者》的最後一段,就像舊約中先知的預言,
是尚未發生的災難,但若然地上的人還不去悔改行動,
那就避免不了歌詞中所述的灰暗未來。
全曲沒有一個字提及上帝,但追隨耶穌基督的信念與精神盡記在內。
—
同樣道理,見於 Supper Moment 以自由為主題的新專輯,
點題作《世界變了樣》幾乎只得一句歌詞,化繁為簡,意義卻可無盡延伸,
樂迷可以對號入座,自由想像歌曲的對象與範圍,
正因層次如斯廣闊,有時會引起誤會與曲解,
像電影《金雞SSS》選用這首歌來表現維穩,帶出無奈接受並適應一切改變的生活現實,
但若親身到過 Supper Moment 演唱會,就會感受到《世界變了樣》的真正威力。
全場大合唱,相同的五個字,在反復強調及變奏下,逐漸凝聚了力量,
那團結一致喊出的氣勢,有如 Beyond 的 Amani 宣言,
從懷疑到肯定,從不信再相信,聲音愈發響亮,決心愈發堅決,
雖然副歌的內容就只有「世界變了樣」,
有限的歌詞卻有無限的演繹方式,無窮的可能性,
而可能性,是由場內每一個在歌唱的人去創造,
關鍵就是要去參與,成為現場的一份子。
悲觀的聽,這個世界無可避免會改變,人心如是,信仰如是;
但換個觀點,世界的變,可以朝著更好的那一邊,
就只需你與我手牽手,一起主動去伸手改變。
鍾氏兄弟的《時代的顛覆者》是重新凝聚舊的一群,
那《世界變了樣》的童聲,就代表單純善良的新一代,會帶來希望。
從演唱會到大碟,反國教撐港視,
Supper Moment 的音樂視野,
從最初個人出發,回家吃一頓晚餐,到了《世界變了樣》的社會關懷,
是步向成熟的蛻變,是從有盡頭的局限,過渡到無盡的境界。
原文連結
延伸分享:
鍾氏兄弟《齊唱.吳秉堅之歌》- 靚聲福音天碟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