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浮城的角落唱首歌︰獨立,自由,香港

嚴格來說《在浮城的角落唱首歌》不是一套音樂電影-至少在形式上它不是。若你走進戲院期待看一齣兩小時的《音樂動起來》式閒談節目、聽聽音樂人的創作歷程、欣賞一連串樂隊的演出和MV……那你將會失望而回。導演麥海珊身為九十年代初期獨立樂隊AMK成員,貫徹了以往那份搖滾精神,以非一般的方向剖析了獨立音樂背後的精神及信念。

電影清晰地分為三部份,分別訪問了My Little Airport的阿P、The Pancakes的Dejay及迷你噪音的Billy。三位音樂人、三個地方、三段故事、三首歌曲。阿P描述了生活在牛頭角的點滴與附近活化工厦的問題,跟nicole演奏了《Rm 1210》;Dejay帶大家來到她兒時居住的石蔭邨,面對與記憶截然不同的社區,在天橋上唱了一曲《How Much Do We Remember》;迷你噪音的Billy則選擇了矗立著「自由戰士」雕塑的尖沙咀文化廣場,一邊談論著公共空間的意義,一邊與樂隊演唱紀念六四事件的《記號》。

三段看似無關連的訪問,麥海珊敏銳地看出了連結性-大家都或多或少提及到「自由」。阿P在牛頭角工厦居住,因為租金每年交一次,因此生活以月份計算,哪些月份需要工作、哪些月份可以休息;Dejay描述了小時候在公屋走廊中遊玩的情景,與鄰居建立著濃厚的感情,這些在商業化的社會已不再看到;Billy在談話中更刻意以自由作主題,在廣場探討著人民思想上的解放。

其實自由並不是這三段訪問背後唯一的共通點。一齣以音樂為題的電影何以絕大部份時間都不在談論音樂,而是拍攝兩位遊走於牛頭角和石蔭的青年,一班坐到廣場地上集會的群眾?這些生活細節表面上跟音樂並沒關係,但對他們來說,其實生活就是音樂的養份,音樂就是為生活而創作的。跟主流樂壇的歌手樂隊不同,My Little Airport、The Pancakes、迷你噪音都不是以音樂作為賺錢工具,而是用以抒發生活情緒的渠道。他們的歌曲都盛載著一定的文化背景、具一定社會性,而本身是獨立樂隊出身的麥導演就是明白這點,才會花大量篇章描繪這幾位音樂人的生活點滴。三篇訪問亦由淺入深,由阿P一人的生活方式,談到Dejay生活的整個石蔭社區,最後更透過六四事件討論整個民族及社會與人民之間的生存空間。越是沈重的內容,越能看出獨立音樂的精髓。

電影不單道出香港人生活的體驗,更有意無意清楚地劃分了主流音樂與獨立音樂的分別。主流音樂重視編曲、唱腔、音樂性、頒獎禮等,但獨立音樂的重點卻反而強調那份獨立的精神、那份追求自由的盼望。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層次,根本無法比擬。電影令人了解到為何一隊曲風輕快的二人組合、一個發音奇怪的小女孩和一班由叔叔組成的樂隊即使無甚唱功亦能揚威海外。他們靠的,是那份能顯出生活文化及對社會作出批判的感染力。

還記得紀錄片中Dejay在街上自彈自唱《How Much Do We Remember》時,中途突然停下來讓路給行人走過才繼續演唱。或許她破壞了音樂的連續性,但展現的卻是她對人的基本尊重。這大概就是麥海珊及三位被訪問的音樂人想表達的共同訊息-音樂、電影以至所有藝術文化都必須以人民為主體。

註:《在浮城的角落唱首歌》於2012年香港國際電影節兩場皆爆滿,下星期將於兆基創意書院再放映兩場,門票仍然有售。

《在浮城的角落唱首歌》
日期:2012年6月1日及2日(星期五至六)
時間:晚上7:30pm
地點: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多媒體劇場
香港九龍聯合道135號(樂富港鐵站B出口 步行約5分鐘)
票價:$60,$30(全日制學生、60歲或以上的高齡人士及殘疾人士,先到先得)
合辦:麥海珊、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Facebook活動連結:http://www.facebook.com/events/155497257898840/

原文連結︰享受是

《拋磚引玉》作為何韻詩入行十週年主題曲

末日前這幾年,二十一世紀初出道的歌手們都紛紛踏進他們入行的第十個年頭,舉辦他們各式各樣的十週年慶祝活動,唱出他們入行十週年的主題曲。兩年前容祖兒舉行了她的「Perfect 10 Live 2009」,數天前同屬英皇娛樂的Twins亦舉行了「新城Twins 3650演唱會」。何韻詩為慶祝入行十週年則會於今年十月出演二十場舞台劇「賈寶玉」。

「賈寶玉」的主題曲《拋磚引玉》以一首十週年紀念作品來說更是極為用心。《拋磚引玉》如同何韻詩其他具紀念意義的主題曲(梁祝下世傳奇的《化蝶》、Live in Unity演唱會的《光明會》、Supergoo演唱會的《金剛經》),都由她本人親自作曲。她說本來是要寫一首比較憂傷的作品,但不知怎的越寫越快樂,最後完成了這首勵志歌。看看這位女歌手近年的轉變,也難怪《拋磚引玉》充滿正能量。自《木紋》後,何韻詩漸漸找到了她身為流行歌手的方向與目標:她明白自己能透過歌手這身份宣揚重要的訊息。【Ten Days in the Madhouse】(2008)帶出了社會中弱勢社群的聲音,【Heros】(2009)則推廣「人人英雄」,大家也能互相幫助的精神。到台灣發展的2010年,何韻詩派出了國語版《千千萬萬個我》、《無名》、《青空》等歌曲,把goo style的正能量繼續發揚光大。經歷過這些「前科」,把總結十年的《拋磚引玉》寫得如此正面其實也很順理成章。

歌曲散發出的正能量歌迷相信已十分熟悉,但《拋磚引玉》的音樂元素與編曲卻似是何韻詩的新嘗試。在戰鼓般的節奏上加上大量的弦樂,整個豐富的音樂環境和豐厚的質感是她以往作品裡找不到的。盧凱彤操控著具彈性的電結他聲亦把歌曲添上不少生氣。混音師在這作品的成功上佔很大功勞,把磨去稜角的音樂和歌聲承托在天空一片浮雲之上,讓人泰然舒暢。

專心於歌詞的樂迷恐怕已被不斷重覆的「失去就是富有」洗腦。這樣疑似at17《The Best Is Yet To Come》的心靈療傷未必能討好已滿足於現狀的人,但作為一句讓人化憂傷為力量的tag確實是綽綽有餘。詞中一句「蛹變成蝴蝶後  拋低既有全不留  更自由  更自由」概括了何韻詩成長中的感慨和領悟,亦比舊歌《化蝶》更具「化蝶」的深層意義。這絕對是黃偉文在作品中的金句之一。

有人說歌中最後一句「頑石破開了沒有」後的outro音樂部分有點像【無名·詩】的《In The End》,但更耐人尋味的其實是那段音樂開始的那一下敲擊聲。那不像是平常流行鼓的crash symbol,反而更像是把石頭擊碎、雕磨翡翠之聲。這獨特的聲效除了切合主題外,更為餘下一分鐘的音樂作出引子,突出毛蟲化蝶、翡翠成形的華麗感。

作品繼續有何韻詩近年作品中極為正面的歌詞及同樣令人振奮的音樂成份。在作品的氛圍上更有所突破。願何韻詩在音樂歷程上能繼續突破自己,散發正能量,亦預祝她十週年紀念舞台劇「賈寶玉」演出成功。

《拋磚引玉》
主唱:何韻詩
作曲:hocc@goomusic
填詞:黃偉文
編曲 : 何秉舜@goomusic/盧凱彤@人山人海
監製 : 何秉舜@goomusic/ hocc@goomusic

《我總是一個人在練習一個人》解決感情需要

音樂人周博賢早前於七月二十八日的經濟日報專欄分析「地產霸權與樂壇」的關係,提出了音樂對普遍香港人的用途,以及樂迷在聽流行曲時追尋的究竟是什麼:

樂迷中多是「被忙碌」的普羅百姓,放工後筋疲力盡,只想休息或消遣。會選擇流行音樂作為消遣的,用途包括:
(1)運輸途中聽歌解悶;
(2)聽歌時把自己的悲喜,投射進歌曲世界,以洗滌和淨化心靈;
(3)唱K時宣洩情緒;或
(4)從接觸歌手偶像的聲音或影像(MV),慰相思之苦。
總之,對忙碌的樂迷來說,音樂是一種產品,以解決某種情感需要;就如汽水或香煙,以解決生理需要一樣。

周博賢這番話,正好解釋了林宥嘉新專輯【美妙生活】裡《我總是一個人在練習一個人》廣受歡迎的原因。

林宥嘉這位帶點抑鬱的俊俏男生,樣子吸引人不必多說。MV中充滿唯美的大頭照、精神分裂的鏡頭和惹人憐憫的畫面,自是增加歌曲知名度的原因之一。然而最能打動人心的,無可否認當然是作品的歌詞。《我總是一個人在練習一個人》從長長的歌曲名字已能看到填詞人的野心,勢必要與別不同。「練習」二字更是神來之筆,訴出當事人正在嘗試學習孤單、每天不斷地重複卻還沒能習慣一個人獨處之苦。這樣的一首歌名,再加上簡單直接又殘酷的歌詞內容,不難想像會令無數聽眾招架不住,沈淪於作品無限的負能量之中。

試想像(或許不需想像)你是台灣或香港眾多上班族之一,在一個人上班和吃飯時聽到「一個人去上班 又一個人去吃飯」怎會不讓你產生共鳴?又或者你剛去完飯局,跟成雙成對的友人道別,自己卻要獨自走到巴士站、地鐵月台。戴上耳機,隨即聽到林宥嘉低沈在你耳邊私語「這晚有多少的一個人沒伴」,稍微脆弱的人恐怕控制不了淚腺。有多少人為這歌崩潰,不得而知,但繁忙的城市裡無數個「一個人」,聽這首幽怨無比的作品慰籍心靈的空洞大概很吸引。

若不是歌詞的魔力,《我總是一個人在練習一個人》未必能討好廣大的樂迷。利用純結他伴奏的流行曲滿地皆是,而且此作品的旋律並不主流,第一次聽很難掌握旋律的去向。另外林宥嘉的唱法亦比較偏門,每每浮游於走音與不走音之間,是很大膽的嘗試。這些創作上和演繹上的創新,一配合適當的歌詞卻產生了巨大的威力。

《我總是一個人在練習一個人》是一首商業歌曲,但並不代表它的音樂質素差。它抓緊了城市人寂寞的心靈,並針對這點而為城市人度身訂造了適當的歌詞、旋律和編曲。寂寞的你,不妨聽聽這作品來解決一下感情需要。

《我總是一個人在練習一個人》
作詞:李焯雄
作曲:陳小霞
編曲:林宥嘉

Ellen盧凱彤掀起連場音樂會 (24.7.2011)

圖片來源:at17 盧凱彤(Ellen) 國際後援會@Facebook

經過在台灣大大小小的個人演出後,盧凱彤承諾會把最好的留給香港。在七月二十二至二十四日,這位入行已九年多、累積了無數演出經驗的「新人」,終於假壽臣劇院舉行了首個以她一人為主角的full band concert-【盧凱彤掀起連場音樂會】。

二十四號晚上甫開場,Ellen在被燈光照射的銀幕後以剪影形式登場,還沒看到真人便以一曲力竭聲嘶的《人造衛星情人》先聲奪勢。隨後銀幕徐徐升起,邊掃電結他的她乘著高漲的氣氛再唱一曲《荒蕪中起舞》。觀眾都被歌曲極具彈性的節拍感染,興奮得站起來隨著節奏拍掌擺動,掀起這尾場音樂會的序幕。

音樂會上,盧凱彤毫無遺漏分別唱出了【掀起】專輯裡的十首作品。雖然歌曲演奏的編曲都跟專輯相近,然而現場的真實感畢竟比混得完美的CD音樂更具吸引力。《Hey Boy》獨特的節奏在live中令人不禁手舞足蹈,而尾場有幸邀得黃耀明現場合唱《完整》更帶著出乎意料的效果。明哥聲音的穿透力竟是如此的強,跟盧凱彤的和聲又是如此震撼,這是意想不到的。《大拇指之歌》是專輯中最喜歡的一首,Ellen亦說這歌定義了自己未來的方向,自問是目前寫得最好的作品,然而也許是期望過高,對音樂會的演繹稍有失望。前奏用數把不同的木結他loop,這開場的方式絕對值得嘉許,但進入歌詞部分用的結他調子略嫌偏高,讓歌曲猶如浮在半空,失掉低頻率的沈穩,失掉那直逼心靈的震撼力。

除了自己的歌曲,Ellen當然亦演繹其他人的作品,這亦是音樂會最值得期待的部分。盧凱彤的歌聲(還有她編曲的能力)有一種懾人的魅力,無論她翻唱什麼歌曲都會變得十分吸引,讓人很想認識那首作品。一來她有著穩定的音準,二來她唱別人的歌時總是駕輕就熟,帶著非一般的自信,令觀眾更容易投入她的演出。音樂會中盧凱彤唱出她個人很喜歡的《愛是懷疑》、紀念Amy Winhouse剛逝世的《Feeling Good》、偶像黃貫中(Beyond)的《不見不散》和《早班火車》、配合背後投影器播放歌迷拍攝的照片的《來不及》、懷念林二汶的《良夜/青春》、還有莫文蔚的《陰天》。除此之外還有她初出道創作的《日以繼夜》和《Do You Still…》。每一首歌,都滲透著「rock妹」個人的風格。回家後上網搜尋這些歌曲的原裝版本卻大失所望,只因編曲及唱腔都截然不同。它們一定要由Ellen現場演繹才具魔力。

音樂會正式部分以《雀斑》作總結,但又怎會缺少必然的encore環節。換上t-shirt的盧凱彤在觀眾數分鐘的呼喊後再次踏上舞台,這次竟不是拿起結他,而是走到電子琴前自彈自唱一曲《無家想歸》。那是她抑鬱症最嚴重時編寫的作品,琴音在音樂會後久久仍然未能忘懷。再次把結他拿在手,Ellen單人奏出《等等》,然後樂隊跑出來合奏一曲火熱的《Summer of Love》欲終結這尾場的音樂會。然而在熱辣辣的氣氛下觀眾不停尖叫拍掌,Ellen跟樂隊又再出現,演奏了意想不到的《我愛班房》。這首盧凱彤親自作曲填詞的歌曲屬於她最早期(十五歲時)創作的作品之一,在是次音樂會中曾自嘲歌詞不知所謂,現在因要顧及形象而不會再唱。怎料在encore她卻放棄形象,調皮地唱出這at17的出道作品,無疑令歌迷瘋狂,引起音樂會裡唯一的全場大合唱。瘋狂過後觀眾仍不滿足,逼得Ellen唯有領著樂隊送上第二次的《荒蕪中起舞》才正式說服歌迷離去,完滿結束【盧凱彤掀起連場音樂會】。

盧凱彤是否給了觀眾最好的,無法得知,但從音樂會裡絕對能看到她對音樂的熱誠。沒穿上華麗服裝,只靠簡單輕便的「band仔」裝束;背後沒有眼花撩亂的舞台燈光效果,只有數部調好音的結他。她知道自己賣的只是音樂,演出中無需任何附加元素令觀眾分心。音樂會還見證了盧凱彤的成長,從流行曲味濃厚的小妹妹演變為獨當一面的搖滾創作歌手,還能瀟灑自如地演奏自己跟他人的音樂作品。盧凱彤這次掀起的,不只是連場的音樂會,而是一種創作、欣賞和尊重音樂的態度。願這小小的漣漪能繼續擴散,感染更多更多的人!

Rundown:
01. 人造衛星情人
02. 荒蕪中起舞
03. 日以繼夜
04. 不脫知女生
05. 愛是懷疑 (陳奕迅)
06. Feeling Good (Nina Simone)
07. Hey Boy
08. 不見不散 (黃貫中)
09. 早班火車 (Beyond)
10. 來不及 (樸樹)
11. 良夜/青春 (at17)
12. 完整 (feat. 黃耀明)
13. 哽咽
14. Do You Still…
15. 陰天 (莫文蔚)
16. 大拇指之歌
17. 雀斑

Encore (24.7.2011):
18. 無家想歸
19. 等等
20. Summer of Love
21. 我愛班房 (at17)
22. 荒蕪中起舞

原文連結

林二汶【Songs for EX】顯前度的人性化

Songs for EX

林二汶

廠牌:華納 | 評分:7.1

林二汶首張脫離at17脫離哥哥林一峰的專輯,竟然是一張電影原聲大碟。【Songs for EX】顧名思義是「送給前度的歌曲」,收錄了林二汶為麥曦茵執導電影《前度》而創作的十四首配樂,及一首bonus track《舊男友》。

「前度」給人的感覺因人而異,也許是甜蜜、也許是激動、也許是心痛。【Songs for EX】裡的音樂也同樣充滿不同的情感,有曖昧的《一切開始都是美好的》,也有令人窒息的《那個碎掉的肯定》。然而無論你聯想到怎樣的片段,「前度」二字總給人一種很人性化的真實感,一種實實在在「真的有發生過」的感覺。專輯裡的歌曲亦配合這主題,較自然和簡潔的錄音散發出很organic、很raw的風格。林二汶在創作時用上木結他、手鼓、口風琴等樂器,或配上自己的哼唱聲,均是讓演奏者能容易將情緒自然流露在音樂上的媒介。《那夜我突然是誰人的》的編曲尤其深刻,利用一下一下的拍掌聲當拍子,盡顯「人」在這張主題專輯內的重要性。

大碟裡數首林二汶演唱的作品《Little girl in the world》、《After all》和《There’s no such thing》效果都不錯。雖然沒花很多混音功夫,但出來的感覺卻更顯自然,彷彿具有聽live那份韻味。《假如我是真的》內曾國祥(曾志偉之子)的演繹亦令人耳目一新,跟整張專輯的氣氛很合得來。相反bonus track《舊男友》浮誇和調皮的曲風讓人感覺格格不入,真的只能把它當作隨碟附送的「bonus track」而已。

在香港,為電影配樂推出原聲大碟的情況不多,(是普遍港產片的配樂太過罐頭化?還是香港沒有電影原聲大碟的市場?)這次籍著林二汶身為流行歌手這身份,讓香港廣大聽眾有幸能欣賞到流行K歌以外的本地創作。【Songs for EX】是張感情氾濫的專輯,內容卻一點也不造作,簡單地把前度的感覺透過歌聲、樂器和編曲流露出來。作為林二汶首個真正獨立音樂項目,是值得鼓勵的一次嘗試。

原文連結

不是音樂組合的Charatay

Charatay,讀出來時應把「chara」讀得低音一點,最後的「tay」稍微拉高音,六位成員包括岑寧兒、陳詠謙、張傑邦、梁仰詩、洪豐盈和袁慧妍。他們自稱不是一隊組合,而是偶像團體……那是說笑的。正確來說他們只是一班主要唱無伴奏音樂(acapella)而且認識很久的朋友。

這數個具音樂天份的年青人自小就很友好,一起跟香港兒童合唱團到過國外表演,但同時亦百厭非常。他們兒時會把合唱團詩歌的歌詞改掉來罵團長、會在巴士上穿著游泳裝束扮游泳、還會在碼頭旁邊大大聲唱歌(結果被警察趕走)。他們有著自己一套的瘋狂,例如自己人才能看懂的寫譜方式、例如小時候無聊地把「格勒底」說成「Charatay」、「自己攞黎賤」說成「Chikinology」、「囂張」說成「Hill Cheung/張山」等,通通都成為他們現在的專業用語和溝通語言。也許正是這份一起成長的友誼和日積月累的感情,讓他們拒絕把自己稱作「組合」這具商業意味的名詞。

看Charatay在名字和海報上如此chikinology,別以為他們只是虛有其表玩玩下的團體。他們專業的程度受到流行音樂界的極大賞識,曾擔任大大小小音樂會(包括Eason Chan x Edison Chen x Eric Kwok的【黃金組合】及劉美君【大開色界】演唱會)的和音,最近更參與了容祖兒的【Number 6】及陳奕迅的【DUO】巡迴演唱。在這之前的二零零九年的二月一號,他們為認識十年而在藝術中心Agnes B. Cinema舉行了屬於他們自己的音樂會【張山十年】,所有觀眾(除了一名不知為何會買票進場的陌生人)全都是他們的朋友親人。聽說那亦是一場很符合Charatay風格,很有趣獨特的演出。除了演唱他們從前參加合唱團唱過的作品和一些經典的無伴奏合唱歌曲外,他們還唱了為別人演唱會和音的作品。你也許會問:「咦,他們都唱和音那主音怎麼辦?」對,他們也許是世界上首隊會播放預先錄好的主音,卻現場演繹和音的樂隊!【張山十年】內Charatay亦唱出了無比感人的原創主題曲《不枉我們張山十年》,由岑寧兒作曲、陳詠謙填詞,道出了他們十年內的甜酸苦辣和無限的感慨:「然後我在最終做過甚麼?我們有過一首歌」。

再細看這兩位成員陳詠謙和岑寧兒。陳詠謙現屬黃偉文填詞人聯盟的旗下,曾與李克勤、陳奕迅、張敬軒、Twins等人合作,自己亦曾參與過A# Singers及VEGA等無伴奏合唱組合,是位能文能武的音樂人。Yoyo岑寧兒身為岑建勳與劉天蘭的女兒亦極具演唱和創作細胞,寫過不少原創demo外亦試過背著結他跟at17的盧凱彤一樣到處在台灣的咖啡館演唱。有磁性及具魅力的聲線為她帶來不少歌迷,甚至為她在【DUO】其中一場巡迴演唱裡贏得一塊寫著「Yoyo」的燈牌。

雖然成員各有各的生活和工作,但Charatay無論在音樂作品或大家的感情上一直有增無減。最近他們在林子祥的發燒專輯【LAMusique Vintage】feature了兩首歌 《三人行》及《一個人》,並拍攝了他們首個(認真製作的)Music Video。像Charatay這般具自我風格、瘋狂、且具音樂熱誠的一班朋友,實在令人羨慕。


官方網頁

淋漓盡致的電影感-王菀之【Cinema of Love】

 

Cinema of Love

王菀之

廠牌:東亞唱片  |  評分:7.0(你的評分)

 

王菀之繼上年與張敬軒主演舞台劇《柯迪夫》及推出同名EP後,像是戀上了音樂與畫面之間的互動交替,今年為大家帶來進一步的【Cinema of Love】。唱完《高八度》,Ivana回歸老本行,創出一貫富有電影感的音樂。由《守望》到《詩情》《畫意》到《(巴黎沒有)摩天輪》,她以往每一首作品不難讓聽眾想像出一幅幅動人的畫面,【Cinema of Love】更把這特色推到極致。

專輯以一曲《柳暗花明》先聲奪人,把上年《開籠雀》的舞台劇精神延續到電影院來。Big-band式的曲風把音樂氣氛炒熱,為聽眾作好進入電影世界的準備。接著的《末日》雖屬王菀之少有的大路作品,猶如荷理活製作談及世界末日的商業電影,但確實清晰地把【Cinema of Love】中的Love點出。沒派上電台的《安妮·法蘭克》是最不商業的一首作品,曲調偏高的關係亦再令王菀之出現稍微尖銳的聲線,但若論主題卻在專輯裡最能表達出電影感。在過份失真(distorted)的電結他聲和槍聲上配上蕭邦前奏曲般的琴音,整個不協調感營造出與別不同的味道,也許更能把在戰爭中尋找愛的Anne Frank的世界具體化。作為電影插曲的《錯過了地址》實在浪漫,中段沒有歌詞的歌聲極具震撼力,令人再三回味。也許把整首作品用哼的唱出來,沒有歌詞會更佳。

中文歌曲的部份以《最好的》完結。作品早於上年十一月派台,成為了不少網上樂評人的年度金曲,但在香港流行的頒獎典禮卻得不到任何賞識,有點可惜。《最好的》以詭異的氣氛起頭,隨著音樂的發展不斷地轉換氛圍,時而憂鬱、時而高漲。層層遞進的編曲把作品推向最驚艷的高潮,實是流行樂壇裡罕有的珍品。在歌曲引領下,聽眾彷彿被帶進一座藝術博物館中,走過不同的畫廊、展覽,感受著藝術家花盡畢生心血創造最好的一切。

Bonus track的兩首英文作品聽說本想收錄在【柯迪夫】內,但因為版權問題而延遲到這張專輯。《Colors of the Wind》和《I Dreamed a Dream》,前者是迪士尼卡通電影「風中奇緣」(Pochahontas)的電影歌曲,後者是音樂劇「孤聲淚」(Les Misérables)的原創音樂,看來無論收錄於【柯迪夫】或【Cinema of Love】亦同樣適合。雖然還沒有專業歌劇手或專業女高音的功力,但王菀之的翻唱比預料中好,尤其是《I Dreamed a Dream》澎拜的感覺演繹得不錯。也許下一次能像「我來自火星演唱會」的《Amazing Graze》般把業餘男女高音的父親母親找來一起合唱一曲喔。

【Cinema of Love】延續了王菀之一貫的音樂風格,把作品的電影感毫無保留地演繹出來。值得一提的是專輯裡鋼琴的運用,有時候作主角,有時候作陪襯,有時候更達到反襯效果,恰如其份。專輯裡的琴音就像第二個靈魂,與歌者的聲音相輔相成,在現今過份濫用鋼琴的樂壇裡帶來必要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