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到洪思行討論許志安與崔健的《許志安唱出90年代歌星的哀歌》一文,他提到朱耀偉告訴他他的學生都不聽廣東歌,以下是原文︰
記得上年曾擔任一次對談的主持,其中一名嘉賓是研究廣東歌歌詞、香港大學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教授朱耀偉在對談開始前跟我說,現在他的學生都不聽廣東流行歌,原因是他們覺得「廣東歌好娘」。
當然,我不感意外,因為從來廣東歌都不是很「有型」或「很潮」,我做大學生的年代,普通不是音樂迷的朋友,還有不少聽陳奕迅、謝安琪或林一峰,陳奕迅那時代還叫做有型,謝安琪那年代還可叫做有個性,林一峰則是大家爭著唱K 時唱「也許有天,一切都會變」的感性自我陶醉的時間。
對於全世界普羅大眾來說,一生人聽得最????多歌的時期,最熱情於音樂的時期還是青春期年輕時。這是你會年少無知買了一些流行偶像的音樂的時候,亦是最需要精神支柱的時候。長大了時,有自己生活時,我中學時喜歡唱K 唱許志安容祖兒那些朋友,現今還得閒聽這些歌?忙的是湊仔返工搵錢了。
音樂是重要的文化財富,即是是一個人的身份象徵。「廣東歌好娘」,不只是娘,大學生若然有一點文化情趣的,會能更精準一點說「聽廣東歌好冇文化」。因為廣東歌大部份都是流行商品,主題不過是陳腔濫調的主題,是給那些苦悶失戀少年少女的「精神雞湯」,在K場抒懷的商品。這是屬於肚餓想吃飯,feeling horny 就想做愛的那種實在層次。等如喜歡電影的朋友不會跟你說他最愛的電影是Transformer,因為這是功能明顯的娛樂商品,說出來就代表你文化資歴及修養有限。
流行音樂是一個音樂工廠,商業重於文化,這是人所皆知。英語來說,大家會說那些是pop,但中文而言我們說廣東歌就通常指向canton pop,即是那那些唱來唱去都係果堆的廣東作品,不包括那些indie 作品,娘唔娘?有冇文化?大學生唔聽,出唔出奇?你有咩睇法?你係大學生嗎?你還聽廣東歌嗎?作為大學生,你敢不敢說你最喜歡的是連斯雅或容祖兒?同我地分享!
雖然Canto Pop 是Pop, 但亦有多元化的傾向, 並非情歌為主, 始終Indie 作品不是「普及」 的作品, 他們有自己的空間, 甚至「遠離大眾」就是他們的生存空間。合乎大眾口味的, 不能說是「沒有文化」。
廣東歌好娘, 就娘在趕不上網絡的文化, 靠商台, 大台的營運模式又遇著業界不和而末落, 10年前聽廣東歌的人是20歲, 停頓了導致中間的年輕人流失, 舊的一輩歌手繼續大紅大紫, 新人打不進舊聽眾的市場, 他們的fans無能購買力和收座力又不足, 80年代和90初變成了廣東歌最後聽眾, 業界當然另謀生計, 向退休的嬰兒潮歌迷打主意, 弄得舊人翻生的「靚聲王」更長壽, 導致惡性循環.
Dr. Chu 說的娘, 是他的意義的. 數年前聽他的課, 聽得最多的是:「XXX, 你們懂吧? 」, 十多年前他的課, 被視為最in 的課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