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尖子炮製《小明上廣州》
接受各方挖苦惡搞 「怪雞乃文化一部分」
李家仁醫生一曲《小明上廣州》,12月播出以來,網上點擊率已逾300萬次,各界網民發揮想像力,把它改頭換面成為不同版本,風頭可謂一時無兩。只是,即使紅了歌曲,李醫生亦不可能遙身一變成為新一代「歌神」,而負責創作及製作《小》的韋然和何沛澄,更加不能因為網上熱播而掙到一毫子版稅。面對網上惡搞兼不斷被網民挖苦,在英國劍橋大學畢業的何沛澄沒有感到難受。他說,cult(記者姑且譯作「怪雞」),本來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25歲的何沛澄,先後在劍橋和倫敦帝國學院取得學士和碩士學位,主修電腦,小時候學琴時仍未真正享受音樂,直至負笈英倫受當地音樂薰陶,Pink Floyd、Radiohead 成為他的啟蒙導師。畢業後,他一直希望以創作為業,用音樂說故事。他返回香港後卻發現單以學識,難以為他在樂壇找到一個位置,於是一直在 YouTube 發表作品尋求知音人。
YouTube 發表尋知音 盼拓音樂事業
劍橋尖子的音樂路,在18歲開始。18歲那一年,何沛澄放暑假,他的母親是老牌音樂人韋然的同學,在一次音樂會上遇上韋然,為兒子找到一份暑期工,何沛澄有機會跟創作人學編曲。從此之後,無論是「追女仔」或發表心中所想,他都會寫歌,更會找朋友拍成MV,在網站發表。直至畢業遇上金融海嘯,到投資銀行應徵石沉大海,他燃起了全職做音樂的夢。
看見兒子選上這條歧路,沛澄的母親萬分憂慮,一面跟兒子講道理,一面交託舊朋友韋然照顧,母子二人有君子協訂,兩年時間若仍然是成績了了,就要放下結他找工作,經過一年載浮載沉,想不到製作了《小明上廣州》卻「一炮而紅」。
收簡譜忍不住笑 當做練習曲
從韋然處收到《小明上廣州》簡譜時,何沛澄也忍不住笑了,但既然是工作的一部分,他亦要令《小》make sense(變得合理),「就把它當做練習曲」。何沛澄說,韋然寫的一段rap(繞舌讀白),其實並無指明節拍,只是一段文字,他要重新普上拍子,至於李家仁的「rap功」又如何?何沛澄爆出了一個小秘密,「他錄音時其實也是讀出來,我要逐個字再跟拍子做剪接,才做到現在的效果」。雖然李家仁的rap要後期加工,但何沛澄和韋然都讚「他唱出了廣東話的味道」。何沛澄說,當時只預期李家仁只會在無節目《都市閒情》唱一次就算,想不到後來成為了大熱歌曲。
「笑完我,請支持本地音樂」
面對傳媒和公眾把自己的作品當成笑話,難受嗎?沛澄認同,《小》其實頗為「騎呢」,「唔難受,我覺得《小明上廣州》係cult……有人笑,但有人讚編曲、有人讚好聽,甚至想買隻碟」。有主持人在電台節目挖苦他,他以電郵回覆﹕「笑完我,請支持本地音樂。」主持人看到他的誠意,播了《小明上廣州》和《小明去拜年》(此曲並非何沛澄製作)後,都播放了他的另一首作品《蔓延》,何沛澄的歌曲首次在大氣電波播放。
面對一個只能容許《小明上廣州》爆紅的香港市場,還要繼續做音樂嗎?「希望三數年再出一隻碟,不一定要做明星,但會為音樂做到老。」是的,他還要為李醫生製作下一首《小明上東莞》。
—
小明之父韋然﹕寫歌為小明爭氣
曾創作《氹氹轉》、《排排坐》、《何家小雞何家猜》和《十二隻恐龍去野餐》等不同時代經典兒歌的韋然,在香港創作逾30年,今次寫的《小明上廣州》,是其「小明系列」的其中一首。系列第一首作品《小明小明小小明》(後來被稱為《小明坐火車》)創作於1978年,前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尤曾家麗還在港大念書時,亦有份主唱。韋然說,與其說《小明上廣州》是兒歌,不如說是「讓成年人懷勉兒童年代的歌」。
尤曾家麗曾主唱《小明》
為何要選「小明」做主角?「從前的故事,小明都是被欺負的弱者。」韋然說,為小明寫歌,是要為他爭口氣。韋然稱,當年創作《小明小明小小明》源自一個兒童遊戲,後來李家仁重唱時,加入「去北京探祖父、去西京探外婆」,是希望小朋友認識祖國。到《小明上廣州》,歌詞亦滲入了政治元素,「去年7月,廣州有撐廣東話運動,於是靈感到,我就在詞中加入『廣州話的確最妙,棧鬼兼得意』,而『煲個冬瓜猛咁????』,則是說普通話「????低」廣東話,我相信有人會明白的」。
指惡搞乃中國人本質
面對歌曲成為網民挖苦的話題,韋然直言「惡搞」本是中國人的本質,「就像坐巴士時看到小朋友玩遊戲﹕『握握手,做個好朋友,我上樓梯你跳樓,我做皇帝你做狗,我食雪糕你就嘔。』你看當中的說話,其實都是惡搞。」
下一主角是「小強」
韋然說,在2011年,他會繼續趁著今次的氣勢炮製小明系列,除了《上廣州》、《去拜年》,還有全新製作的《小明去東莞》和《小明環遊世界》,並會推出精選碟。他說,《小明去東莞》歌詞也帶政治色彩,而東莞自然會令人想起港男士會到該處「尋花問柳」,「我會用『煙花』去比喻男人去滾,哈哈!」除了小明,他還會以「小強」為主角繼續創作,「小強平時給人的想法是曱甴的代號,不少名叫小強的人都成為取笑對象,可能將來小明和小強有機會合作」。
—
2011年1月23日香港明報
記者 彭美芳.羅永聰
我也回流想重聽香港本地的音樂,不是因為我喜歡音樂或者本地作品的質素很好,而是我對自己語言及文化的感情覺醒了。當然我會繼續聽外語音樂,但同時對本地音樂亦會多了一份社會推動力的期望。
歌詞有喻意當時是好事,但在娛樂化的香港睇怕寫了下來也沒多少人會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