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機如何令發燒友患上偏聽病

noon-better-than-anything

玩耳機的發燒友分為兩種,一種旨在滿足自身的虛榮感,另一種旨在追求音質。

前者擁有的只不過是典型的追名牌心態。耳機和車、相機、紅酒一樣,都是中產男士的玩意兼身份象徵。 UE TF10Pro, Shure SE 535, Westone UM3X等過三千元的耳機都是這群發燒友的寵兒。耳戴一對三單元cm(custom-made)耳機,褲藏一部舊版改裝iPod Classic,就足以令他們昂首闊步,自信有加。但問起他們會為耳機換什麼線,配什麼耳擴(amp),他們大多答不上嘴,因為對他們對說,音響器材是拿來炫耀的,而不是拿來研究的。

後者則是真正對音響有研究的發燒友。他們聽覺敏銳,對聲音的音場、音色、層次和清晰度有極高的辨識能力。「高音甜,中音準,低音勁」這些行貨不是他們的台詞,他們各自眼中都有一個由聲音建構的世界。從儲存音頻的實體唱片或電子檔案,輸出音訊的播放器,處理音訊的耳擴,傳送音訊的cable,到最後接收音訊及播放音樂的耳機,發燒友都要盡善盡美,以求達到最高的最真度,還原錄音棚或演奏現場的氛圍和氣息。

這種對音質的追求原是好事。有賴這群對音質保持清醒的發燒友,歌曲的錄音質素

才會不斷完善,而不至於蒙混過關。一路走來,幾代音響發燒友對音質的需求,造就了黑膠唱片(SP)演變成密紋唱片(LP),再由由模擬信號主導的密紋唱片進化成由數位音樂主導的CD(Compact Disc)。

可惜,我們這一代的發燒友卻看似愈走愈偏,沉溺於工具之美,遠離了聽音樂的樂趣,亦再聽不見音樂的美。他們大多犯了同一個毛病,就是要音樂配合音響,而不是要音響配合音樂。為了將耳機的專長和潛能發揮到極致,發燒友會找某一種音樂類別來聽。譬如UE旳耳機素有「高音清,音場闊」的美譽,發燒友就自然找來Hayley Westernra等擁有天籟之聲的神級女歌手,以她們的歌曲來展現耳機的美貌。歌聲稍不夠甜,不足以發揮耳機潛能的女歌手很容易就被發燒友拒之門外。而Shure的耳機則有厚實的低音,多被人用來播放電子舞曲。因此,Bass在歌曲裡的戲份也成了入選發燒友Playlist的甄選條件。

有部份發燒友過份深醉於工具帶來的快感,專心欣賞每一粒高音如何透徹雲霄,執意細聽每一下bass怎樣震蕩心坎,結果忽略了歌曲原本的音樂性。什麼編曲、意境、旋律等都一概不理。不自覺地,他們的音樂品味和聽音樂的習慣就被自己的耳機限制了,只偏聽某類別的音樂,某歌手的歌曲。

在芸芸音樂種類中揀飲擇食,尚可被理解為個人音樂偏好。但當發燒友貿然把音質當做聽音樂的首要考慮因素,這種偏好就變成了病態的僻好。發燒友為了追求最佳的音質,下載歌曲的時候甚少選擇少於十MB,經過壓縮而導致失真的mp3格式,反而會選擇apple lossless的m4a格式或未經壓縮的wav檔案。可惜,這些高質素無破損的檔案在網上熱門的下載平台甚為罕見。結果,發燒友一再為了遷就耳機,不聽錄音差劣,低像真度的格式,只選聽無破損的歌曲檔案,卻養成了偏聽的習慣。情況就像只買發燒碟(詞曲,演唱,編曲,錄音都達到一流境界的唱片製品)來聽的Hi-Fi發燒友,只為了表演音響的實力而聽音樂,本末倒置。

其實,Hi-Fi也好,In-Ear Monitor(iem)也好,無非要呈現音樂在現場演奏時的原貌。但真正的Live Show,是無法以Hi-Fi和IEM模擬的。演出者和觀眾之間的情感交流,樂手和樂手間的默契,觀眾與觀眾的互動等,都是有血有肉,獨一無二的。奉勸各位發燒友除下耳機,步入Live House,走進音樂節,感受音樂最真實的一面。

原文連結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