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韻詩【共存】沒有教我的一些事

何韻詩

共存 Coexistence

廠牌:東亞| 評分:6.0

你的評分

[starrater tpl=10]

樂壇心肝何韻詩是個厲害的歌手,她打造自己的品牌,製造自己的stardom;自創菇派,製造菇徒,在微博與自己的fan base一直緊密溝通。這種偶像形式,與國際接軌,Lady Gaga或是Nikki Minaj,稱自己的fans一個親切外號;這些近代的超級偶像均是這樣子去建立自己的fan base,製造一種特有的bonding, affinity,與其他偶像歌手劃淸界線。這些偶像有別以往舊式唱片公司打造的偶像,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雖然她們可以對外界敢言硬朗,但對著自己的fans都盡量千依百順,愛錫有嘉。

幾年前樂壇心肝、良心明明是謝安琪,不過自何攻打台灣音樂市場大成功後,加上她勇敢comes out,何韻詩在樂迷甚至大眾的形象上可謂已達最頂點,公眾形象上她磊落勇敢;音樂上她用心製造音樂——我深深認同,所以對著雷聲超大的第二張國語專輯【共存】我是引頸以待,幾乎是我唯一一次搶著聽的何韻詩專輯。畢竟,與台灣另一樂迷心肝青峰合作嘛,誰不期待?還有就是將何韻詩音樂推到高點的青山大樂隊再合作,我滿心以為是她另一個音樂高點——不過,我錯了。

【共存】的體驗就像好友熱情地款待你到一間米之蓮餐廳,在你耳邊怎樣大讚不停,然而,你把菜放進口,怎樣咀嚼,還是吃不出他口裏說的美味,只有味乏而平淡。或者用食物來比音樂非正確,但是【共存】是一張定位尷尬的專輯,我卻頗肯定說︰它以獨立音樂包裝,卻做不到獨立音樂的淸新、想像空間及那種個人質感;作為主流專輯,在旋律上卻找不到半首流行搶耳catchy的旋律。撇除主流或獨立,專輯的音樂性都不足,優良旋律欠奉,編曲創意嚴重乾旱。唯一能肯定的,只是專輯的【共存】模型設計很靚以及專輯確實是用心製作。   

製作用心,卻可惜太用心,很多作品都有過度製作的感覺——尤其在大把部旋律都不是太出色的情況下,或者就更易顯出這個過度製作的問題。單聽很多歌曲的音軌都是滿滿,充滿不同樂器,是沒方向的表現。尤其是大部份歌曲的string的處理可謂致命非常(像《The Science of Crying(眼淚教我的事)》),全部都編得老土煽情到不得了,太過理所當然,沒有丁點創意之餘,更與歌曲沒有火花可言。還有一點,舊拍擋青山大樂隊的招牌音色沒有了,半點特色都留不住,這是因為台灣市場嗎?

音樂而言,整張專輯的旋律就是致命傷,全部有一種無法說出的平白。那與正在冒起的觸執毛合作的《酒精和菸》呢?不平白了吧?不,這首一貫他們上天下海式的旋律,最大問題是它又不夠爽快(觸執毛平時的dance groove去了哪?),又不夠顛覆,我甚至覺得觸執毛的招式已經有點重覆了。何韻詩唱起上來,勉強,甚至甚有容祖兒平時勉強扭聲之感。我還比較接受何韻詩以前模彷/抄東京事變的歌曲。

《對過去的我說》我原本就以為是一首較破格的作品,可惜前段與副歌原來是兩樣子,似被欺騙,副歌一下子變為乾涸平凡的pop rock 走向。可想像編曲已經救了這作品,沒有了前段的電子跳線編排,這作品根本沒有什麼值得討論。《The Science of Crying(眼淚教我的事)》算是整體真摯,是專輯其中一首成功做到較真率表達情感的作品。可算是點題作的《在青木原的第三天》則做到了迴腸盪氣,旋律較好,整體感覺較深刻,可是又不過是《美空雲雀》的範疇,更沒有擁有傳統音樂訓練的何秉舜的大器編排。結尾《彼此》除了intro 有點陳百強外,根本整體就像九十年代正面樂觀的無綫電視主題曲。《What Do You Love》醒一點,playful一點,但是intro的結他hook實在太偷懶太常用,或者可以與楊千嬅的《仲夏夜之夢》互調地唱?

好了好了,《Bye Bye》是唯一一首令人醒來的精彩作品,坦白說我想起花兒樂隊,鍵盤的打入,到鼓聲等引入再到副歌的老氣90s跳舞作品,那些trashy聲效,典型的90s西歌副歌,實在是神奇;歌詞簡單卻有深度,這不是更像樣嗎?看看製作單位,原來是請來中國樂隊旅行團的韋偉作曲編曲,難怪格外有活力。

那青峰的歌詞又如何?何韻詩說,這張專輯受一段有關青木原的片段影響,全因管理員把一個自殺勝地看為一個與大自然和平共存的地方而啟發。不過,歌詞呢?歌詞中很多都有一貫「文藝」獨立樂團或歌手的主題︰身份認同及對生活的追求。然而,或者是為了應付一些年輕菇徒,青峰的詞問題不僅是淺白沒味道,而且充滿不少cliche,像是《如果我們只剩一首歌的時間》,同樣的主題,我們聽過了一百次以上了有沒有?更重要是歌詞裏頭出現了很多次「誰是我?我在追求什麼?」由《無臉人》到《在青木原的第三天》「我忘了我是什麼 我忘了我要什麼 我忘了我只不過 為了追求而追求」何韻詩不斷反問自己是誰,生活是什麼,同一問題也不用反覆重覆吧?至低限度也可以從不同表達手法去寫吧?在這裡,我想起了我小時候看電視的一個惡夢,就是經常在電影台看到成龍大喊「Who Am I」的超級煩厭感。

其實「生活沒有自我」,「忘掉自我」等的主題已成陳腔濫調,可寫,但卻不是這樣子平白直接地寫?或者,問題是在這種有關自我的主題,何韻詩本不應假手於青峰。現在的詞抓不到落腳點,同時主題狹窄亦找不到任何新觀點,沒有像台灣獨立音樂929 等那些出自己手筆,寫落真摯直接的歌詞。這種情況,其實一直亦在何韻詩的音樂出現,歌詞的角度有時太抽離或是根本找不到任何一個令人信服的地方。

我這樣想,是的,我現在對何韻詩這個歌手感到十分尊重,我亦在她微博裏頭看到她如何「真誠地」說出自己做音樂的「赤子之心」(footnote1)而打動。不過,音樂還是音樂,我反覆聽了專輯數遍,還是提不起勁。她,就算是昂山素姬,音樂還是不會因她的偉大而變得出色動聽。或者,看著她在努力地揮著她的光明會旗,落力宣揚其「菇教」,我想,我或者有點捉錯用神了?

首選歌曲︰Bye bye

footnote1: 何韻詩@weibo:這些年,堅持做我的音樂不是為了得到好評也不是為了獎項,而是希望讓大家看到生活和人生更多的可能性,假若你們能在我的創作中找到繼續向前衝的力量,那麼我的任務也就圓滿了。歌曲有生命有脈絡,這些年我學會的是,凡事不用動氣不用強求,有緣的人自然會懂,因此我也更加倍珍惜能連接上的你們,謝謝。

7 Replies to “何韻詩【共存】沒有教我的一些事”

  1. 其實無可否認真開始聽的時候有被從天上打下來的感覺。
    但我自己反覆聽了好幾次,慢慢又找回了聽的衝動…
    其實我也對青峰有點失望…可能是希望太大了。
    不過我仍然期待何韻詩的作品…

  2. 把主流音樂簡化成單單catchy來形容,是否太過假清新了?

    何況,何韻詩並非什麼樂壇心肝。
    香港樂壇對何韻詩的態度,我只能用‘失望’兩個字來形容。

    至於《共存》這長專輯,本人認為不錯。也許何韻詩的命運就是如此。歌/專輯出爐時,交少人懂得欣賞,但久而久之,聽眾就會找到共鳴,慢慢的懂得欣賞。最後就像《Ten Days in the Madhouse》這樣,每個人都忘了當初的吐嘈,每個人都忙著讚賞。

  3. 我反而蠻喜歡這張大碟。可能你是用pop的眼光去看,所以才會有catchy的期盼。

    沒有比【無名詩】更好,但大部分的歌曲我也蠻喜歡。

  4. 其實我亦認為整體聽起來不如搶耳,
    理解過何韻詩本人眾多訪問或blog文後,
    不難理解她想把大概念大愛灌進專輯中,
    不過最後表達出來,卻予人力不從心之感。

    但話說回來,評價一樣事物前,
    請亦先嘗試猜測、理解創作者的用意,
    這一點,一直是筆者忽略而顯得不專業之處。

    例如筆者所評的《酒精和菸》是不夠顛覆不groovy
    如樂隊本人都沒想歌曲呈現出來有多”跳躍”
    只因歌曲沒你心中的”dance groove” ,
    那究竟是歌曲真的製作普通,
    抑或其實只是跟你期望有落差而讓你失望而己?
    音樂風格不如你預想 和 音樂做得失敗,是兩回事。

    《對過去的我說》我亦不認為是突出之作,
    但最少最好先理解,如果創作者沒有一心想有多”破格”
    那破不破格,本來根本就不應該是評定它優秀不優秀的point。

    《在青木原的第三天》的評價亦奇怪
    一首黑暗沉重的作品,沒有何秉舜那大器編排為何都是缺點?

    而《彼此》,我個人會將之定義為你口中的”流行搶耳catchy旋律”
    即使不認同它搶耳,
    我卻沒想像力會聯想到跟九十年代無記主題曲有關係
    我只認為它有日式流行曲編曲
    旋律上延續著的簡潔清新。

    諷刺的是,當《彼此》評為像首九十年代無記主題曲
    但另一邊廂《Bye Bye》評價成活像”老氣90s跳舞作品” 、
    擁有典型的90s “西歌”副歌 時,筆者卻對此大大興奮起來。

    望筆者理解,只因你是樂評人,
    請別總是因歌曲跟你期望有落差而成為了評審音樂好壞的point,

    當然,聽音樂必然就是會有主觀因素,
    但既然要做一個專業樂評而非個人抒情,請主觀前,
    亦先客觀去先追尋、理解創作者的用意亦未遲。

  5. 佛渡有緣人~歌詞照你這樣說,那嚴爵的作詞對您來說應該是爛透了,但我的看法是,越簡單的東西越難寫,簡約才是細膩的極致.

  6. 把音樂著眼點放在獨立還是主流,筆者是被困著了,而這篇似是「人評」多於「樂評」,有半篇是在評人。

    筆者對於「Who am I 」的「厭」也有點捉錯用神,Hocc想表達的不是「Who am I 」而是「Be yourself」,Brave to be yourself 雖不是新鮮話題,但被世俗困著的人還是躲在四周。而厭不厭嗎?就像環保議題一樣,說到很煩了,但環境卻依然步向滅亡。

    音樂方面,Hocc本來就是Pop的,為何筆者會有Indie的期望?

    評歌手的經歷與意識型態,算是「唱片評論」?

  7. 完全同意。
    加上過分、刻意(卻沒有完善安排)的宣傳 (ie.粉絲用不同方法表達”共存”概念)對不太熟悉何韻詩的人來說未免帶有過分商業元素之嫌。

    可幸的是,何深明市場營銷的至勝之道(true value of zero price),最近於facebook免費放送”彼此”的粵語版本,使出一貫愛錫粉絲的本色,成功挽救”共存”一碟的不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